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之献帝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法衍一来是料想自己身体日渐虚弱,儿子法正年纪轻轻,得给他留下一个助力,免得日后法正在朝堂之上无人可依、二来又是不忍见杨沛过刚易折,于是谆谆教诲道:“郭尚书最不喜严刑峻法,你这般咄咄,反倒使人不快。须知除了刚强之术,还有委婉之意。”

    无论如何,总之是他们此行的意图都已达到,杨沛也不愿拂了上司的一番好意,立即顺从的应了下来。

    随着刑部尚书郭溥、廷尉法衍、御史中丞桓典三人联袂上疏,对骆伯彦等人一致认定危害社稷,急需严惩的奏疏激起了千层浪。对于这样的判决,现有的承明殿大臣们纷纷表示默认。经由皇帝允准,很快,骆伯彦等人便被下令押赴东市处死,悬首市亭三日,其资财一概抄没,家中所存谷麦数十万石,全用作接下来的赈济。

    此举一出,朝野着实震了一惊,还记得不久之前益州豪强阿附刘焉、刘瑁,为虎作伥,皇帝拿下益州之后,出于宽大,特意只让他们罚金抵罪了事。虽然罚了他们一大笔钱帛粮谷,让许多豪强伤筋动骨,但好歹留了性命。如今皇帝对关中仅仅只是哄抬粮价的豪商痛下杀手,其中的差别,难免不让人以为皇帝厚此薄彼,有失公允。

    就在这个时候,廷尉法衍又紧接着上疏,称骆伯彦在狱中得知自己将死无赦,为了祈求皇帝宽大,特意交代了另一桩被他死守的辛密:“言称骆伯彦与侍御史侯汶倒卖太仓粮,其以陈谷掺砂石、换太仓新谷,每石谷辄奉二千建安钱于侯汶。”

    董承与吴硕面面相觑,侯汶曾被御史中丞桓典极为称赞,而桓典又是尚书令的有力竞争者之一。由于桓典是帝师,董承与吴硕在算计裴茂、陈纪之余,投鼠忌器,不敢针对桓典。如今自诩御史台无不洁之臣的桓典遇到了这等事,眼看尚书令是着实无望了,却不知这是巧合还是人为。

    “你说。”董承一边拿着笔,在纸上轻轻勾画着,一边问道:“会不会是有人在暗中助我不然这出现的时机也太巧了些,偏就在舆情纷乱的时候骆伯彦招供、偏就在尚书令一职悬之未决的时候,宪台又出了事。”

    “依在下之见,让桓公心生惭愧、无缘中台倒在其次。解陛下当前之忧,方是重中之重。”吴硕轻声说道。

    董承看完了一份奏疏,顺手拿起另一份,眼睛习惯性的往上瞟了两眼,正要待说,却忽然停了下来。他快速的浏览了一遍那份奏疏,忽然将其重新卷了起来,收到袖子里:“我知道是谁了。”

    吴硕讶异的看向董承,问道:“不知君侯”

    董承这时已站起身来,正要往外走去:“这个好处看来不是白给的,我还得为他出分力气,才算是礼尚往来。”

    说着,董承便匆匆离开了承明殿,径直命人驱车前往清凉殿。他是皇帝的舅氏、丈人,往来路上人们纷纷让步,很快便来到了清凉殿。

    皇帝这时正皱着眉头看法衍补充的文书,对一旁陪坐的侍中荀攸、马宇二人说道:“这侯汶不是素有清名,号称廉直能干么孰料是御史台没钱可营私,故而显得清正,手中一经手大量钱财,就丑态毕露了。”

    马宇细思一会,拱手道:“但凭骆伯彦一人之辞,难下定论,也难保其不是肆意攀咬。廷尉若无实据,臣以为,光是靠骆氏家中那几石太仓粮,并不好说是侯汶所为,贸然惩之,不好向众人交代。”

    皇帝眉头一皱,刚要说话,却见门下有中黄门传告董承求见,便点一点头,让其进来。

    见礼过后,董承从袖子里抽出一份奏疏,向皇帝说道:“禀君上,原侍御史董芬于北宫门谒阙上疏,劾奏侯汶诸多不法情事,更有侯汶在为饥人作粥糜之时,赋恤有虚,经月而仍有不活者。”

    “真有此事”皇帝轻声问道。

    董承收起奏疏,将其递给穆顺,穆顺在将奏疏放置皇帝案头时,忍不住说了一句道:“奴婢也记得一事,陛下当日在东厢露坐祈雨的时候,长安街头还饿死了几个人。”说完,他又补充道:“听说,侯汶说要省俭粮谷,特意用小斛盛谷,多掺水煮”

    “他还上过奏疏,这我记得。”皇帝忽然说道,由于担心粮食不够,在煮粥的时候适当的掺水,这本来就是他默许的事情。只是这个事并不好大肆宣扬,他又有意借此在关键时候拿人平息民愤,于是视若不见。此时他立即将自己撇清道:“但我实在未曾料到,此人竟会用小斛盛谷,在账册上却以大斛记录,中饱私囊,此人罪不容诛!”

    董承趁热打铁道:“御史台用人不明,宜责让有司,收侯汶入狱。”

    皇帝看了眼马宇,指使道:“有劳马君了。”

    马宇欣然领命,于是没过多久,受到责怪、又羞又惭的御史中丞桓典带着属下各级御史在清凉殿下稽首谢罪。

    皇帝没有传诏,只是让马宇站在阶上宣告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御史台监司百僚,本该殊清尤正,奈何玉染瑕疵,不得不叹。今以侍御史侯汶不法,即收付廷尉,御史台各官务要引以为戒,慎之慎之!”

    侯汶显然是难逃一死,桓典自觉颜面无光,但却并没有太大的反应。马宇站在阶上细细看着,从桓典细微的表情上发现了一丝难以捉摸的情绪,好似对方并不在意这件事对他造成的挫折。

    在殿中,皇帝最后留下了董承与荀攸,莫名其妙的问了一句:“朝中谁还可堪任三公者”




第715章 量定准绳
    “若夫道揆,天子三公之事”陈了翁始末

    未央宫,清凉殿。

    一声高宣过后,皇帝立起,依礼法目送公卿,看着董承离去后,他并未急着坐下,却是悠然的看着殿外槐树:“荀君以为,太尉这番话有几分出自真心”

    荀攸也跟着站立在侧,闻言转身,拱手道:“真心私意,其实并无区别。”

    这本来是皇帝与黄琬之间互相默契、各取所需的行为,董承不停的表示要在其中插一只手,皇帝没什么表示,倒也让他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依荀攸所言,董承的用心并不单纯

    “为了一个吴硕,便苦心孤诣若此,我却是不信的。”皇帝轻吁了口气,纤长的手指摆弄着衣袖:“且不说吴硕的品性,单说是他的为人,就做不出这等事。”说着,他哂笑一声,将袖子抖落遮住双手:“欲盖弥彰,他以为他瞒得住我”

    “自然是圣明无过于陛下。”荀攸低声应道,意有所指:“董公这些年大度了不少,记得当初他与黄公、马公等人关系都不甚融洽又或许,董公本没有想要瞒住陛下。”

    殿内一时静了静,喝足了雨水的鸟儿在庭间清脆的叫着,隔着重牙叠宇的殿落,显得格外悠长。

    “尚书令的位置不能闲置太久。”站立着的皇帝终于有所回应,展袖坐回榻上,似是没有留意到荀攸的话:“既然他有心,如今也没有别的合适人选,就劳烦荀君去传诏,让仆射吴硕接任尚书令,也算是循资叙进了。”

    “臣谨诺。”荀攸面色不改,低头应了下来,微阖的眉目在垂首时悄然敛去半分锐芒。

    应诺之后,荀攸没有急着告退,而是仍站在原处,似乎有所恭听。

    “弘农太守高眹有奏疏。”皇帝忽然开口说道,并冲荀攸摆了摆手,指使他坐回榻上:“说是那些没被捉尽的蝗虫,成群飞过函谷关,境内几无孑遗。他已派快马行文告知前将军,提醒河南、河内、豫州等地,要事先有所绸缪。想必过些日子,彼等便都会有受灾的奏陈上来,不过有关中灭蝗的成例在,彼等残余的蝗群,应当不会对前将军等人带来多少麻烦。”

    蝗虫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流动性强,能在短短数日之内吃光一个地方的农作物,然后一夜之间飞到数十里之外,搜捕的人往往疲于奔波,很难将其一打尽。这次关中上下一心,又有捕蝗使亲临指导百姓的灭蝗工作,许多蝗虫除了被捕杀的,大都往东飞去它们本也是从凉州一带飞过来的。

    若是能严格遵从朝廷在关中的执行力与相关政策,这些逃散的残兵也不足为虑。

    “关中之民深感陛下为民戴罪的仁义与恩惠,于是愿为从命,捕蝗吃蝗。”荀攸却并不抱乐观的态度,他摇了摇头,轻声叹道:“而河内、河南、豫州等地多残破不堪,人心离散。其下官吏又多奸猾,百姓如何敢效仿关中之民,踊跃灭蝗何况这次旱灾不仅发乎于关中,听闻兖州、河南等中原之地也有旱魃、螟蛉关东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州郡,又要遭受一番磨难了。”

    “徐璆、刘艾等人清正廉直,多有政声,不会将事态加剧。河南一带大多都是民屯、军屯,这次旱蝗,关中屯田未曾遭受太大损失,全有赖于屯户齐心协力,想必河南屯户也当是如此。”皇帝轻声说着,忽然一笑,语气里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幸灾乐祸:“河南、豫州眼下尚不是朝廷腹心,非是一时之重而蝗群东去,必会进入兖州一带,也不知能不能跨过大河”

    荀攸眼皮一跳,忽地仿佛联系到了什么。

    御史中丞桓典敢于自咎,不顾个人颜面,全力支持皇帝严惩侯汶等人,并提请皇帝将揭露侯汶不法情事的原侍御史董芬重新启用。董芬当初因为性情耿直,寻衅劾奏贾诩而被皇帝免官,退居弘农乡里。这一次重新出现在众人视野,又拜为治书侍御史,在御史台内的声势几不弱于中丞桓典,令人侧目。

    有了各方的支持配合,侯汶、骆伯彦等人接连伏法,大部分人在东西市里被当众处死,家财抄没,子弟宗族分散流放武都、陇西、安定等郡屯田。骆伯彦由于检举有功,被开一面,免去了死罪。在吴硕正式接任尚书令以后,急于在尚书台站稳脚跟,干出一桩事迹,对这个案件尤为重视,不仅判处了一系京兆豪强,就连从冯翊赶至京兆售卖粮草的豪强也遭受牵连。

    吴硕很会邀买,他不等皇帝提起,便主动上疏,请将罪犯家财抄没以后,分为钱帛、财物、粮谷、田宅四类,拨给水衡都尉、少府、太仓、典农等部。

    他这一手分配,完全符合规制,别人明知道他是有意为之,却根本挑不出任何错误来。水衡都尉周忠可用豪强收藏的旧钱铸新钱,加快新钱的推行、又将布帛贮藏作为另类货币少府张昶可以将财物珍宝分门别类,送入宫中太仓令王绛与均输令麋竺、平准令贾诩等人将豪强经营十数年的粮谷进行分派,保证赈济而劝农令第五巡能对这些田地规划为屯田。

    每个参与的部门都能获得利益,又保证了几乎所有的势力都受到恩惠,可谓物尽其用,人皆满意。那些本来对他以手段挤掉比他更有优势、更有德望的陈纪、裴茂等竞争对手,成为尚书令而颇有微词的人们,此时也大都偃旗息鼓,再无不服之心了。

    就连皇帝都对吴硕另眼相看了。

    “这一次有商贾、豪强趁灾年囤积居奇,割剥黎庶,朝廷虽行重法严惩,但若不立个规矩,商人逐利轻义,日后又会再兴波澜。”这一天皇帝召开承明殿诸臣会议,几乎是直抒胸臆的说完后,环顾一周,点名道:“尚书令这几日都在操心此事,可有见教”

    吴硕抖抖衣袖,离席来到中庭拜伏,从容道:“孟子曾言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自骆伯彦等人伏法以后,其余商贾皆自惊扰,不敢放心开市,生怕其谷价过高、不合官府之意,而重蹈骆伯彦等人覆辙。如今骆伯彦等豪商问罪,东西市里关乎黎庶生计,朝廷宜新订规制,以防微杜渐、安稳人心。”

    众人一时没有接他的话,知道他还有话往下讲。



第716章 冀以清肃
    “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史记齐太公世家

    果然,吴硕直起上身,拱手道:“当年孝武皇帝时,为了平抑物价、减少折耗,御史大夫桑弘羊便提出平准均输之法。既能使市价均平,货物供应不绝,使朝廷府库充实,又能防止豪商借机渔利。臣窃见陛下重设均输令,增平准之权,妄加揣测,以为有平准均输之法。故而,愚臣浅见,不妨重启当年旧章,以平准均输市平物价。”

    吴硕的回答并没有一石激起千层浪,反倒是众人罕见的沉默了下来。如今的承明殿经历了几次风波,在没有了一干迂腐、顽固、别有私心的大臣之后,留下来的臣子们虽说不尽然全是一心为君的,但也都是能在大体上支持皇帝的政见、不会一味的违逆。

    早在皇帝让贾诩担任平准令,监察物价任商贾出身的麋竺为均输令、负责调度太仓粮谷,平抑关中物价的时候,朝廷上就有人知道自从盐铁会议后被废除的平准均输,在过了数百年后,将再一次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众人眼前。

    明白了皇帝的意思,接下来的事就好转圜,众人深知皇帝的脾性,应答也不再是一味的反对抵制:“凡事皆有利弊,譬如盐铁专营,起先确有官盐价高质劣,夺民资财等情事。如今虽是再开盐铁之制,然已新订规章,就如陛下曾言取精去粕,其制之弊皆已革除,其制之利皆已留存。河东盐政方兴未已,百姓乐业,正是其理。”

    “荀君所言,暗合我意。”皇帝点头答道,吴硕提出要恢复平准均输的制度,虽然踩中了皇帝的心思,但并不完全。桑弘羊的政策之所以遭受那么多人的抨击,除了士人背后的地主豪强利益受损、强烈抵制以外,其确实也存在不少弊端。皇帝也不打算照搬前人的制度,只要继续沿用前世国家调控市场物价的主题思想,大方向上就不会错。

    “昨日我曾翻阅前人的盐铁论。”皇帝轻声说道:“当时大儒指摘平准均输,除了重利轻义、不与民争利以外,还有均输官向黎庶勒索强买、或是刁难欺诈,总的说来,还是吏治的缘由。即日起,命平准、均输二监自纠,拣选干员,熟悉典章。先在司隶、益州、并州等地安排吏员,调度三地货物,其地物贵则卖,其地物贱则买。”

    吴硕大点其头,他此前被荀攸截去了话头,见皇帝兴致勃勃,也迫不及待的想跟着补充。却没料到有他带头,其余的人也纷纷反应了过来。

    司空赵温抢先道:“依臣所见,当年平准均输,可谓是无物不买、无物不售。若如今仍使其采买与百姓生计无关、甚至可有可无之物,一者,会使其下吏员有机会从中渔利二者,货物冗繁,平准均输难免精力不济,不能顾忌真正紧要之物三者,若凡事凡物都由其经手,权重不说,未免就真是与民争利了。”

    赵温说到了这个制度最大的缺陷,当年桑弘羊推行这个政策后,导致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余谷诸物均输帛五百万,这些都是仰赖平准均输对商品覆盖范围广的缘故。而这么做,既会导致精力分散、严重扰民,还会干扰到正常的市场秩序,并不可取。皇帝对赵温切中肯綮很是欣慰,颔首道:“这也是我所忧虑的。”

    皇帝转而目视着荀攸:“谷与盐,乃生民之命,不可不慎。所以我想的是,平准均输,就只专管谷、盐,其余寻常商货,但使平准监随时监视即可。”

    荀攸轻轻点了点头,其实这个做法早在均输令麋竺联合太仓、平准等监平抑关中物价的时候就已展现过了,此番不过是要将其制度化、常态化而已。若仅是让平准均输调度关键性商品,也就能解决以上的许多弊端与问题了。

    “除此之外,平准均输还要因时因地,随时调整物价,订立物价限度。”由官府制定商品指导价的概念以前从未有过,众人一时未能理解,尽皆茫然,皇帝于是解释道:“譬如谷价,无论是何等样的灾年,其价皆不能高出每石五千钱、同样,无论是何等样的丰年,其价也不能低于每石三百钱。商贾皆可在此范围内调整售价、自行盈利,只要凡事都有个限度,就不会铸就大错。”

    董承脑子还算灵光,他也很喜欢这种一句话就做出改变、控制潮流的事情,极力赞成道:“善!此法一行,天下将再无十万、数十万一石之粮谷!”

    于是众人很快将制度敲定了下来,皇帝根据后世物价局的蓝本进行了些许的调整,均输监以后主要负责保持粮谷、食盐等关键商品物价的宏观调控与平衡,以及配合平准监对物价进行监督。为了方便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皇帝特许大司农属下的平准、太仓、均输三监定期,监测社会经济、随时预警,并每个季度联名上奏财政方面的情况,以及提供相关建议、帮助制定与调整财政政策。

    为了更好的让均输监发挥效用,皇帝一次就给了均输监百万钱,用以在关中、并州、益州等地调度。

    而随着平准监逐渐转向于市场与社会信息的统计,事务繁多,很多特殊事务就有些不方便了。而且贾诩本人也不是经济之才,一直以来又对皇帝办事出力不少,总让他屈居一个六百石的平准令,并不符合皇帝用人的习惯。

    就在改革后的新平准均输推行之后,皇帝以早先关中流言纷扰,恐有人私下逆谋、挑动民乱为由,迁贾诩为直指绣衣使者,秩千石,麾下设绣衣使者、绣衣等员若干。有捕盗、治狱等权,主要负责监察敌对势力,活动于敌后,跟逐渐转变职能的平准监相比,绣衣使者将更具备后世密探、间谍的功能。

    贾诩受命之后,当然也不负所望,在车骑将军皇甫嵩平定左冯翊的小股羌乱之后的第二天,便捉捕了一批散布谣言的罪魁祸首。
1...176177178179180...2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