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之献帝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第五十三章 丨钦使关东
    “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初平三年七月二十。

    河南,雒阳郊外。

    一片平坦的田地,金『色』的浪花翻滚起伏,淹没其中弯腰劳作的人影。麦黄粟熟,正是入秋时节。天催吏迫,鲜见丰收岁月。

    『妇』女箪食壶浆,在田埂旁送来当天的吃食,几个垂髫小童丝毫不觉田地被日头烘烤得滚烫,打着赤脚在地上走来走去,很知事的跟在自己父亲,爷爷身后捡拾跌落在地的麦穗。

    夕阳西下,余晖落在这片平原和田地,落在这世道罕见的安宁与祥和之上。

    海内大儒、天子之师、使持节宣慰关东的太仆赵岐;以及侍御史、持节行司空事裴茂;新任河南尹骆业等一行车马走上了直往雒阳的大道。

    眼见旧京在望,赵岐心中生起万千感慨,当年随帝驾去长安,原以为他这把年纪,是再也回不来了。没想到命途多舛,去时稻麦青青,来时麦粟已熟,一年半载,谁知其中心酸

    赵岐不顾舟车劳累,竟坚持要下车骑马,他要持着天子赐下的节仗,庄重的回雒阳去,这不仅是秉持一个使臣该有的本分,更是要想关东所有人重新昭示朝廷的尊严。

    随行的裴茂等人理解这位老人的心思,也不在坚持,只嘱咐骑都尉田畴领着十余骑走在前面开路。

    路旁的田野,老农割麦累了,直起身子正想捶一捶酸痛的腰,抬身却立时见到大道上的人马,不由愣住了神。

    “阿翁,你在看什么”儿子发觉出了不对劲,顺着父亲的目光向大道看去。

    “这是朝廷的车驾!”老农突然大叫道,把身边的儿子吓了一跳。

    “朝廷”儿子又仔细看了会儿,觉得当先几个骑士在马上甚是威武。这应该是某个将军、或是附近豪强手下的兵马,怎么会是朝廷的车驾朝廷不是早就迁都长安,两三年都没听着消息了么

    那老农没再理会这个不谙事故的儿子,他早已识别出了赵岐手中持着的髦节,心里愈加坚信自己的猜想。他一把扔掉手中农具,撒腿跑到道旁跪下叩首:“想不到这么多年,今天居然又看到朝廷的天使了!”

    刘氏坐守四百年江山,早已成了百姓心里对国家这份虚无缥缈的精神寄托。当初董卓带朝廷弃关东而去,两三年间,中原再也不见朝廷使节,各地征战,百姓痛苦之余,心里愈加的怀念汉室。

    此时这老农两眼流泪,趴在地上痛哭流涕,儿子和孙儿等家人闻声赶来,都不明白老农为何哭得这么悲惨,站在原地面面相觑。

    “快,快跪下!”老农见家人发愣,不由得唤道:“这是天子派来的使臣!”

    “这是朝廷的使臣啊!”

    除了他,道路两旁的田地里耕作的农夫皆跑了过来,激动的跪伏流涕。

    赵岐见到这一幕,两眼顿时发酸,险些落下泪来。他没有在此停伫,反而在马背上愈加挺直了身板,他持节东去,心里头只有一句话在脑中回『荡』。

    汉室未亡,人心有望。

    雒阳,雍门。

    夕阳半沉西天,落霞红云低的仿佛就在西边那几棵大树上燃烧。不多会儿,天开始变得黛紫,天顶更是依稀有几颗星辰出现。这天『色』已经变得很晚了,在城门等待迎接的众人有些焦急,但谁都不敢率先说话,只得拿眼看向将军长史张超,盼望着他能出个主意。

    而张超心里同样是十分焦急,此时却看向了站在他身前的一个魁梧的影子。

    这人就是将军朱儁,字公伟,当年朝廷剿灭黄巾、与皇甫嵩齐名的三大名将之一。

    当初由于他是军中



第五十四章 丨以结同好
    “凡我同盟,齐心一力,以致臣节,陨首丧元,必无二志。”————————【酸枣盟辞】

    赵岐屏退左右,对朱儁如实说了自李傕聚众反攻长安之后、朝廷当下的现况。

    朱儁听到这两个月来,政局迭变,先是王允刺董,惊骇世人;再是朝廷士人内部分裂,王允被罢黜返乡;最后又是皇帝带领群臣降服李傕等十万大军,如今在关中正雷厉风行的兴办屯田、恢复民力。

    种种事故,尽皆围绕着皇帝一个人,而皇帝也不负赵岐对其的由衷赞叹,言行举止都是一个明君该有的气象。

    “天子果真聪慧,想不到我等还能有重见太平之时。”朱儁感慨道,他这些年东奔西走,四处集结义军,不就是为了兴复汉室么如今有了这么一位英主,正是天命在汉,也不枉他们的一番努力与。

    赵岐神『色』淡然,说:“朝廷有明睿之君、汉室有中兴之象,本来朝中有过成论,要趁着朝野安定、关中无事,宜速派使者东出函谷,冀图关东各州牧伯解散刀兵,奉职归朝。只不过——”

    这可是一件大政,如果照此施为,办好了,那就能不费一刀一枪就能重新安定天下。只是见赵岐这番话,似乎是这件大政受到了阻碍、或是未能成行,朱儁好奇的问道:“只不过什么”

    “初平元年,关东各地举兵反董,广陵郡功曹臧洪劝服太守张超,与其兄陈留太守张邈、以及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山阳太守袁遗、陈相许玚、还有曹『操』、卫兹等人与酸枣盟誓,共举袁氏为盟主。”赵岐看了朱儁一眼,缓缓说道:“陛下称彼等嘴上说是要匡扶社稷,其实除了乌程侯孙坚、典军校尉曹『操』之辈敢于进军,余者皆逡巡不前,为祸地方,乃『乱』政之由。”

    “这……”

    联军在董卓迁都后,在关东徘徊不前,互相争权夺利,袁绍谋夺冀州,在打黑山军和公孙瓒、袁术盘踞南阳,在南下征讨荆州。这个时候,什么国仇家恨、天下兴亡,统统都被他们丢一边去了,丝毫没有把朝廷放在眼里,这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也让朱儁无话可说。

    且听赵岐继续说道:“不仅如此,我这一路上还听说,将军与徐州刺史陶谦、前扬州刺史周干等人达成盟誓,再次形成联军,可有此事”

    赵岐说的是‘第二次关东联盟’,作为这个联盟的主导者朱儁,此时面对赵岐的质问,供认不讳:“是有此事,当时李傕、郭汜等人率军撤离河南、颍川,聚众西归、反攻长安。我忧心朝廷难以抵挡,故而倡导各地牧守派兵遣将,随我一同入关勤王。”

    李傕等人率军反叛,徐州刺史陶谦等人看中朱儁乃一时名臣、又是员能征善战的大将,足以委任大事。于是便与前扬州刺史周干、北海相孔融、泰山太守应劭、汝南太守徐璆、大儒郑玄等人联名上奏,表朱儁为‘太师’,希望朱儁能带着众人拼凑起来的两万余人,奋力西进,击败李傕等叛逆,迎回皇帝。

    这就是所谓的‘第二次关东联盟’,完全抛弃了以袁氏为首的联军,另立门户,同时也因此而得罪了袁氏,此是后话,暂且不提。虽然朱儁被众人推举为‘太师’,但到底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先前赵岐为了避免尴尬,只含含糊糊的称他为将军。

    “尔等毕竟是为了社稷兴亡、朝廷



第五十六章 丨汝南袁氏
    “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德之报。”————————【易系辞下】

    赵岐这次奉命出使,有这么几个政治任务:第一是给孝怀皇帝、灵怀皇后以该有的仪制迁陵改葬;第二是为了向天下人宣告皇帝亲政、尽量消除王允的被免对关东诸侯的影响力;第三是体现皇帝一直以来的宗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打击一切必须打击的’,拉拢朱儁这样的忠臣,让他们以身作则,为王前驱。

    在获得朱儁的拥戴之后,赵岐便准备与副使裴茂分道扬镳,由裴茂北上,去找袁绍、刘虞和公孙瓒等人;而赵岐则在办完迁陵一事后,便亲自南下,去找刘表和袁术。

    赵岐的观点与皇帝不同,他一直以来都是绥和关东这个政治观点的坚定支持者,对于皇帝视关东牧守为诸侯、为大敌的态度有些不以为然,甚至认为皇帝在这件事上太固执了。依赵岐之见,只要自己好生动以忠义,以朝廷之威,未必不能说服他们重新奉迎天子。

    皇帝几次想说服赵岐,却碍于对方是帝师的身份,一直不好把话说重。索『性』这次出使需要用得着他在海内的名望,刚好让袁绍、袁术这些野心家用实际行动告诉赵岐,甚至是朝中所有还对关东抱有希冀的人:这世道已经变了,礼义纲常已经不足以约束这些人的野心了。

    说完了对朱儁的任命,赵岐方才试探『性』的说道:“听说公伟次子皓,少有才行,可堪当世俊彦。只是到如今都未曾出仕,实在可惜,若是不嫌,不如由老夫代为举荐”

    朱儁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朱符,现为交州刺史,只是『性』格暴躁,名声不好。而次子朱皓年少时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华,知书达礼,最受朱儁偏爱,这么些年时时带在身边,耳提面命,用心培养。

    听到赵岐的话,朱儁如何不懂对方的暗示,他想自己手绾兵权,镇守在外,确实要有个儿子留在京城充当‘质子’,让朝廷放心。当初刘虞任幽州牧、刘焉任益州牧的时候,不都是把儿子留在京城为官了

    这是朝廷约定俗成的规矩,朱儁问心无愧,自然不会拒绝,也不会在自己这里搞特殊化。

    “犬子才智浅薄,难成大器,如今有劳赵公提举了。”

    “好说、好说。”赵岐温和的笑道:“老夫忝为帝师,在陛下面前好歹也能说得上话。不说别的,秩六百石的秘书丞,老夫还是能为令郎君请到的。”

    同样是秩六百石,也会因为职权不同而分高低贵贱,就好比刺史、北军中候就比将作丞、祠祀令等小官要权重。

    秘书丞也一样,自从王凌调任长安令以后,这个位置就一直空着。随着秘书郎在皇帝身边的逐渐被重用,秘书监的地位也跟水涨船高。朱儁听赵岐说起过秘书监与日俱增的权势,这回让他那从未出仕的儿子在官场的起点就是秘书丞,可以说是待遇非常优渥了。

    而赵岐也不过是做个顺水人情而已,他之所以敢打包票,无非是皇帝早就有言在先,此时借自己的口说出来,一是为了市恩于朱儁,毕竟这段时间他都要在朱儁的配合与保护下办事;二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权势,让对方不会小觑自己。

    赵岐人老而精,在这方面的小心思极多,借着天使的威望与自己大儒的声名,在朱儁主办的宴会上略施手段,便将众人折服。

    朱儁当即表示,为了全力支持朝廷的屯田政策,将上表请任命自己的亲信张超(此张超不是张邈的那个弟弟张超)为典农校尉,与朝廷派遣过来的河南尹、农曹掾一起,仿照关中屯田之法,在河南全面推行。

    底下这些人里有朱儁自己的部署,也有徐州刺史陶谦、荆州刺史刘表等人听闻赵岐要来,特意派来观望的使者。

    朝廷威望尚存,再加上赵岐的威望与朱儁的背书,在听到赵岐对朝廷、对皇帝的介



第五十五章 丨言中事隐
    “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德之报。”————————【易系辞下】

    赵岐这次奉命出使,有这么几个政治任务:第一是给孝怀皇帝、灵怀皇后以该有的仪制迁陵改葬;第二是为了向天下人宣告皇帝亲政、尽量消除王允的被免对关东诸侯的影响力;第三是体现皇帝一直以来的宗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打击一切必须打击的’,拉拢朱儁这样的忠臣,让他们以身作则,为王前驱。

    在获得朱儁的拥戴之后,赵岐便准备与副使裴茂分道扬镳,由裴茂北上,去找袁绍、刘虞和公孙瓒等人;而赵岐则在办完迁陵一事后,便亲自南下,去找刘表和袁术。

    赵岐的观点与皇帝不同,他一直以来都是绥和关东这个政治观点的坚定支持者,对于皇帝视关东牧守为诸侯、为大敌的态度有些不以为然,甚至认为皇帝在这件事上太固执了。依赵岐之见,只要自己好生动以忠义,以朝廷之威,未必不能说服他们重新奉迎天子。

    皇帝几次想说服赵岐,却碍于对方是帝师的身份,一直不好把话说重。索『性』这次出使需要用得着他在海内的名望,刚好让袁绍、袁术这些野心家用实际行动告诉赵岐,甚至是朝中所有还对关东抱有希冀的人:这世道已经变了,礼义纲常已经不足以约束这些人的野心了。

    说完了对朱儁的任命,赵岐方才试探『性』的说道:“听说公伟次子皓,少有才行,可堪当世俊彦。只是到如今都未曾出仕,实在可惜,若是不嫌,不如由老夫代为举荐”

    朱儁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朱符,现为交州刺史,只是『性』格暴躁,名声不好。而次子朱皓年少时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华,知书达礼,最受朱儁偏爱,这么些年时时带在身边,耳提面命,用心培养。

    听到赵岐的话,朱儁如何不懂对方的暗示,他想自己手绾兵权,镇守在外,确实要有个儿子留在京城充当‘质子’,让朝廷放心。当初刘虞任幽州牧、刘焉任益州牧的时候,不都是把儿子留在京城为官了

    这是朝廷约定俗成的规矩,朱儁问心无愧,自然不会拒绝,也不会在自己这里搞特殊化。

    “犬子才智浅薄,难成大器,如今有劳赵公提举了。”

    “好说、好说。”赵岐温和的笑道:“老夫忝为帝师,在陛下面前好歹也能说得上话。不说别的,秩六百石的秘书丞,老夫还是能为令郎君请到的。”

    同样是秩六百石,也会因为职权不同而分高低贵贱,就好比刺史、北军中候就比将作丞、祠祀令等小官要权重。

    秘书丞也一样,自从王凌调任长安令以后,这个位置就一直空着。随着秘书郎在皇帝身边的逐渐被重用,秘书监的地位也跟水涨船高。朱儁听赵岐说起过秘书监与日俱增的权势,这回让他那从未出仕的儿子在官场的起点就是秘书丞,可以说是待遇非常优渥了。

    而赵岐也不过是做个顺水人情而已,他之所以敢打包票,无非是皇帝早就有言在先,此时借自己的口说出来,一是为了市恩于朱儁,毕竟这段时间他都要在朱儁的配合与保护下办事;二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权势,让对方不会小觑自己。

    赵岐人老而精,在这方面的小心思极多,借着天使的威望与自己大儒的声名,在朱儁主办的宴会上略施手段,便将众人折服。

    朱儁当即表示,为了全力支持朝廷的屯田政策,将上表请任命自己的亲信张超(此张超不是张邈的那个弟弟张超)为典农校尉,与朝廷派遣过来的河南尹、农曹掾一起,仿照关中屯田之法,在河南全面推行。

    底下这些人里有朱儁自己的部署,也有徐州刺史陶谦、荆州刺史刘表等人听闻赵岐要来,特意派来观望的使者。

    朝廷威望尚存,再加上赵岐的威望与朱儁的背书,在听到赵岐对朝廷、对皇帝的介



第五十七章 丨造端倡始
    “诱引后世阐提之党,背觉合尘,同人恶道,罪萃阙身。”————————【护法论】

    “使君生于宰辅世家,以忠义匡济天下。如今天子流离,宗庙隳败,宜奉迎国家,以正统续。”沮授的态度很明确,那就是承认皇帝的合法『性』与地位,只是他这里才开了个题,还未说及利好,就被旁人出声打断——

    “此言差矣。”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是一员绯『色』袍服的武官从旁出列,夸夸其谈:“国家与朝廷远隔关塞,经年无讯,听说四月底的时候,国家身罹重病,期日之间,乃得瘳愈。”

    此人正是淳于琼,字仲简,颍川人。是孝灵皇帝任命的西园八校尉之一,与曹『操』,袁绍等人同列,后来追随袁绍起兵,征战河北,成为其麾下一员骁将。

    淳于琼自忖着是跟随袁绍起家的老人,凭靠着与袁绍在雒阳的交情和身份,又因其胸中有几分韬略,故而凡事喜欢进言献策,隐然压着冀州本地士人一头,袁绍也不觉得有何不妥,任由施为。
1...3940414243...2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