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献帝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尘土、杂草在铁蹄的践踏之下四处翻飞,很快一层黄『色』的尘雾就从地上升起来了,在铁骑身后形成一道黯淡的幕布。
这个时候,冲锋的骑兵渐渐地向着中间领头的一人聚拢,形成了一个前窄后宽的锥形。
战骑跑来,尘土飞扬,人呼马嘶,声威震天。
虽然只有十数骑,但却给人带来了千军万马的心理冲击。
众人无不震撼,甚至有人忍不住绷紧了肌肉,准备随时拉开皇帝,跑到前面去试图阻拦这股钢铁洪流。
这时徐晃上前一步,将手中的
第九十章 好不废过
“臣闻上主可与为善而不可与为恶,下主可与为恶而不可与为善。”————————【汉书谷永传】
“少府已重官山海,各地铁石等物会一应供给,你们要做的是召集工匠,扩大规模。”皇帝想了想,说:“对质量要严密监控,不得粗制滥造。在工匠之间也要开出悬赏,不仅要嘉赏技艺高超的匠人、更要提高冶炼的水准。具体怎么做,你们之后各写奏疏上来。”
皇帝有意让尚方与考工各自负责一部分南北军的兵器铸造,武库令会根据所提供的兵器质量来选择存储和配备,最后根据被选用的数量多寡纳入二者政绩的考核范围,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官办军工的质量问题。
至于更好的冶炼方式和铸造之法,皇帝只知道如今盛行的是‘炒钢法’,至于炼钢新工艺的‘灌钢法’虽然依稀记得是源于东汉末,但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是什么铸造方式,皇帝也只是一知半解。
若是说皇帝突然发明马镫与马蹄铁的妙用,可以用皇帝时常骑『射』来解释;那么皇帝从未接触过炼铁,突然以外行指导内行,还能说出个所以然来,那就很值得人怀疑了。
既然『摸』不清楚具体的炼钢流程,倒不如不提此事,以重赏鼓励真正懂行的工匠去『摸』索,中国最不缺的就是心思精巧的良匠,皇帝只要提供一个合适的发明创造环境,时间一长,自然而然的就会出现新技术。
杨琦突然说道:“尚方、考工向来只造御用之物,前些时日代铸农具,已属不宜。这回若要铸兵锻甲以供三军,陛下还得明定职分才是。”
荀攸看着一直保持低调的杨琦突然积极进言,不免诧异的看了对方一眼。他心里转过许多念头,方才跟着说道:“臣附议。”
皇帝看了看杨琦、又看了看荀攸,从善如流道:“好,设尚方监、考工监,下置令、丞、员吏等职,今后专司铸造刀剑铠甲等军用之物。另诏京兆尹与长安令,让他们在长安附近择地选址,修建作坊,用以安排工匠。”
“至于尚方与考工原有制作御物的权责,一概分付给将作大匠梁邵,今后将作监不仅要担负营造宫室陵寝的职能,还要负责一切金玉木石、织造漆器等御物的制作。”皇帝淡淡说完,又看向杨琦。
这等若是把军工制造与御用制造的职能分开,看上去是将作大匠的档次高些,其实谁更重要、谁的权力更大,还不是得看他们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杨琦没有说话,轻轻往后退了一步,回到了近侍的人群中。
这时大汗淋漓的盖顺走了过来,一副疲惫至极的样子,向皇帝拱手施礼。
他刚才亲自穿上沉重的甲胄,事先带领同样装束的骑兵在一处空地练习了许久,方才在皇帝面前演示刚才的那一幕。
这本不需要由盖顺以虎贲中郎将之尊,亲身试验,皇帝知道对方是心存愧疚,想尽办法要讨好他,冀图重新恢复皇帝对他的好感。
皇帝不禁想起当初第一次见到盖顺的时候,为了自己许诺的名利,对方就能轻易脱离王允的阵营。盖顺自始至终所做的一切,并不像他父亲那样正直无私,而是有着年轻人特有的对名利、对获得认可的渴望。
手底下人有私心,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有些小算计,皇帝心里都知道、也都理解。毕竟人非圣贤,他也不能要求所有臣子都品德高尚,德才兼备。更何况,皇帝也不希望手底下个个都是这样的臣子。
有缺陷、有私欲的臣子,永远比那些清白正直、软硬不吃的臣子要好用得多。君王总喜欢对德行有亏的臣子委以重任,主要是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臣子有太多的罪名可以供他拿捏,而那些正人君子则不能让君王随心所欲的施展权术。
这也是为什么君王喜欢近小人、远贤臣的一个缘故,皇帝自然明白这个道理,只是对于盖顺,他目前实在
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
“知臣下之勤劳,内有进贤之志,而无险诐私谒之心,朝夕思念,至於忧勤也。”————————【诗?周南?卷耳序】
每到午后,在椒房西北处的披香殿总会传来丝竹奏乐的声音,这乐声靡靡,偶尔听倒还使人惬意,但老是听这几首重复的曲调,就算是『性』子再好也会心生不耐。
更何况,椒房的主人『性』子并不好。
“整天在哪里吵吵闹闹。”董皇后正『摸』着一支鹿角金步摇,在鬓发上比划着位置,说:“真以为陛下会喜欢这曲调”
“都说当今无论是文采、还是书法,都深肖孝灵皇帝。”身边一名御长躬着身说道:“孝灵皇帝也好雅乐,没准还真会喜欢。”
御长是皇后手下女官之首,地位等同皇帝身边的侍中,是皇后的亲信。
董皇后手头动作一顿,继而接着将金步摇缓缓『插』进了发中:“说的也是,陛下一向很宠爱宋都,这回若真让她投其所好,怕也是个麻烦。”
“那、奴婢去说一声”御长是董皇后带入宫的娘家人,自然要为董皇后打算。
董皇后对着镜子,似乎觉得不满意,又将金步摇取了下来,放在掌心,静静地瞧着。
她父亲董承最近刚被士人愚弄、又被皇帝敲打了一通,正处于势力的低谷期。董皇后再怎么嫉妒宋都,在这个时候去找对方挑事,并不是个明智的举动。反正她已经是皇后了,至少在表面上要大度些,跟一个贵人斤斤计较,像什么样
“不用,由着她去罢。”董皇后像是非常珍惜这只金步摇,将其握在了手里,目光柔和:“小女儿的心思都这样,一会要这,一会要那,总坚持不了几天。”
“谨诺。”御长答应了一声,又故意做出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她这是常用的伎俩,心里不方便的有话要说,却非得让人去问,这样答得不好也能减轻她的不是。
“有什么话就说。”
“这些天要么独自留宿宣室,要么就留宿宋贵人、伏贵人那里。”御长小心的说道:“奴婢为皇后抱不平。”
董皇后顿时想起与皇帝新婚的那一晚,忽然笑了,十分不以为然:“这又如何,反正陛下他……”
说着她便收住了嘴,皇帝年幼,暂时还不能行周公之礼,这个事虽然人们大致心里都清楚,但这么贸贸然说出来,终归是不好。
董皇后生硬的换了个话题,说:“家里怎么样了”
御长除了随侍在皇后身边,帮助料理掖庭等事以外,还肩负着沟通中外的责任:“那天车骑将军回去后,大发了一通脾气,将中郎将杨奉叫到府上,当场抓了,给送到廷尉狱,说他曾勾结蛾贼,意图不轨。”
“然后呢”董皇后似笑非笑的看着她:“没让本宫替他在陛下身前说说话”
御长看着董皇后,迟疑着点点头。
“陛下极有主见,几次申明不许后宫干预政事。宋贵人那么娇憨,都没做出什么事来,何况本宫”董皇后转过身,正对着御长说道:“你寻个机会告诉阿翁,有些不该亲近的,再如何阿谀示好,也不该去亲近。只要他这些天安分些,陛下迟早会念着他的好。”
御长一一答应了下来,可又忍不住说道:“车骑将军好歹也是陛下的亲舅父,董太后又对陛下有养育之恩,按理说,陛下不至于这么不近人情……皇后也不需有这么多顾虑……”
“本宫原本也是做如此想,还想与宋都争一争。可后来一想,既然成了皇后,就得有母仪的风范,哪能凭恃家世自作威福。”董皇后缓缓说道,表情渐渐冷了下来:“何况本宫说的话也未必算数,这未央宫北边不还住着哪两位么她们说话可比本宫要管用多了。”
皇帝在立后的第二天就将万年公主刘姜拜为万年长公主,不要小看这个‘长’字,没有这个字的都是县公主,仪服同列侯。而有了这个字,就地位尊崇,仪服如诸侯王。
&nb
第九十一章 逮下无疾
“知臣下之勤劳,内有进贤之志,而无险诐私谒之心,朝夕思念,至於忧勤也。”————————【诗?周南?卷耳序】
每到午后,在椒房西北处的披香殿总会传来丝竹奏乐的声音,这乐声靡靡,偶尔听倒还使人惬意,但老是听这几首重复的曲调,就算是『性』子再好也会心生不耐。
更何况,椒房的主人『性』子并不好。
“整天在哪里吵吵闹闹。”董皇后正『摸』着一支鹿角金步摇,在鬓发上比划着位置,说:“真以为陛下会喜欢这曲调”
“都说当今无论是文采、还是书法,都深肖孝灵皇帝。”身边一名御长躬着身说道:“孝灵皇帝也好雅乐,没准还真会喜欢。”
御长是皇后手下女官之首,地位等同皇帝身边的侍中,是皇后的亲信。
董皇后手头动作一顿,继而接着将金步摇缓缓『插』进了发中:“说的也是,陛下一向很宠爱宋都,这回若真让她投其所好,怕也是个麻烦。”
“那、奴婢去说一声”御长是董皇后带入宫的娘家人,自然要为董皇后打算。
董皇后对着镜子,似乎觉得不满意,又将金步摇取了下来,放在掌心,静静地瞧着。
她父亲董承最近刚被士人愚弄、又被皇帝敲打了一通,正处于势力的低谷期。董皇后再怎么嫉妒宋都,在这个时候去找对方挑事,并不是个明智的举动。反正她已经是皇后了,至少在表面上要大度些,跟一个贵人斤斤计较,像什么样
“不用,由着她去罢。”董皇后像是非常珍惜这只金步摇,将其握在了手里,目光柔和:“小女儿的心思都这样,一会要这,一会要那,总坚持不了几天。”
“谨诺。”御长答应了一声,又故意做出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她这是常用的伎俩,心里不方便的有话要说,却非得让人去问,这样答得不好也能减轻她的不是。
“有什么话就说。”
“这些天要么独自留宿宣室,要么就留宿宋贵人、伏贵人那里。”御长小心的说道:“奴婢为皇后抱不平。”
董皇后顿时想起与皇帝新婚的那一晚,忽然笑了,十分不以为然:“这又如何,反正陛下他……”
说着她便收住了嘴,皇帝年幼,暂时还不能行周公之礼,这个事虽然人们大致心里都清楚,但这么贸贸然说出来,终归是不好。
董皇后生硬的换了个话题,说:“家里怎么样了”
御长除了随侍在皇后身边,帮助料理掖庭等事以外,还肩负着沟通中外的责任:“那天车骑将军回去后,大发了一通脾气,将中郎将杨奉叫到府上,当场抓了,给送到廷尉狱,说他曾勾结蛾贼,意图不轨。”
“然后呢”董皇后似笑非笑的看着她:“没让本宫替他在陛下身前说说话”
御长看着董皇后,迟疑着点点头。
“陛下极有主见,几次申明不许后宫干预政事。宋贵人那么娇憨,都没做出什么事来,何况本宫”董皇后转过身,正对着御长说道:“你寻个机会告诉阿翁,有些不该亲近的,再如何阿谀示好,也不该去亲近。只要他这些天安分些,陛下迟早会念着他的好。”
御长一一答应了下来,可又忍不住说道:“车骑将军好歹也是陛下的亲舅父,董太后又对陛下有养育之恩,按理说,陛下不至于这么不近人情……皇后也不需有这么多顾虑……”
“本宫原本也是做如此想,还想与宋都争一争。可后来一想,既然成了皇后,就得有母仪的风范,哪能凭恃家世自作威福。”董皇后缓缓说道,表情渐渐冷了下来:“何况本宫说的话也未必算数,这未央宫北边不还住着哪两位么她们说话可比本宫要管用多了。”
皇帝在立后的第二天就将万年公主刘姜拜为万年长公主,不要小看这个‘长’字,没有这个字的都是县公主,仪服同列侯。而有了这个字,就地位尊崇,仪服如诸侯王。
&nb
第九十三章 太学新科
“国家以科目取士,以格法而进退之,权奇磊瑰者固于今世无所合,虽复小合,旋亦弃去。”————————【谢教授墓志铭】
“太学开一代文风,选贤与能,必须慎之又慎。应选明博修礼之士为师,以隆教贵道,化成俗定。”说了这么久,皇帝有些口干舌燥,喝了口水,然后继续说道:“现有的太学博士,应当由太常组织考试、筛选方可留任——种拂。”
皇帝突然拉长了语调,冲底下随行而来的太常种拂说道:“他们可都来了”
这说的是由太常主持,前天在宣平城楼公开策试的一批由关中诸郡选进的儒生。他们一共有六十余人,按照太学岁试制度,将考核成绩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第,上第赐位郎中,次第为太子舍人,下第者遣归。
种拂起身回答道:“彼等以策试结果的等第,分列立于门外,等候陛下传见。”
“该遣归的下第者也在里面么”皇帝问道。
不知道皇帝这话问的是什么意思,种拂谨慎的答道:“一切都按陛下先前的吩咐,所有人都在外面。”
皇帝这才说道:“眼下暂无太子,何需舍人与其让他们尸位素餐,倒还不如将他们归纳到太学里去传习经书。”
众人俱是一惊,由于关乎自身权益,种拂率先反应过来,起身答道:“太学博士无不是明于古今、学问高深、通达国体之人,此等儒生虽然学识尚可,但若是让他们教授子弟,恐怕难当其任。”
太学自建立之初便以《诗》、《书》、《礼》、《易》、《春秋》每经置一博士,故称五经博士,分经教授弟子,员额在十人到三十人之间不等。
在座众人说服皇帝点头重建太学之后,紧接着就是裁汰现有的博士,不仅是因为现有的博士里可能还存在着李儒这样德不配位的人物,更是为了给朝中各大士人势力腾出足够的名额安『插』自己人。
在这个时代,哪个世家好意思说自家没出过一个两个宿儒没一本家传钻研数代的经书
就算这些都没有,或者是相比之下稍逊旁人,但至少也有亲近的大儒吧
只要将与自家契交的大儒安排到太学里当博士,不仅能以博士‘以备顾问’的权责对朝政、对皇帝指手画脚,而且还能借此在教授学问时夹带私货,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些太学生的政治立场。
等到那些太学生结业出仕了,自然而然的会与各自老师背后所代表的利益集团走到一起去。
所以听到皇帝有意直接把博士人选给安排一下,所有人都慌了神,在种拂说完后,纷纷进谏道:“太学博士无不是编撰着述、为天下诸儒之表,不说五经皆通,但也要专精一经,此乃朝廷法度,不可偏废,望陛下慎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