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之献帝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见众人异口同声的劝谏,就连皇帝都感到有些棘手了,不过想想也是,他们连分蛋糕、抢名额的准备都做好了,临了却见皇帝蛋糕渣都不打算给他们,这能不急么

    好在皇帝这次只是试探,并没有明确说清用意,留了些转圜的空间:“博士之职,非鸿儒不得任,这是汉家制度。适才说留那些考核中第的儒生入太学传习经书,并不意味着让他们直接做博士。”

    众人这才松了一口气,不过新的疑问很快就出现了,既然不是让他们做博士,那么把他们安『插』到太学里做什么

    若说洞察圣心,放眼整个朝堂也不过贾诩、荀攸、杨琦、士孙瑞等寥寥数人,但若是说既能体悟圣心,又能毫无顾虑应承皇帝的,眼下恐怕就只有一直在积极表现的卫尉赵温了。

    “太学之制,往往是由祭酒主其事,博士传其学,诸生受其道。”赵温侃侃而谈:“此是以往成例,不知陛下若是有意另开新制,彼等儒生又该授以何职”

    &nbs




第九十四章 询于刍荛
    “虚谈则知以德义为贤,贡荐则必阀阅为前。”————————【潜夫论交际】

    杨琦等人面面相觑,他们本以为开太学纯粹只是皇帝与他们做的一个交换而已,没有想到居然有这么多让人难以接受的附加条件。当时皇帝为了获得众人在廷议盐铁上的支持,只说要重设太学,却并没说要重设什么样的太学。

    按皇帝的设想,朝廷今后除了征辟、察举以外,还要多加一条仕进之途。并且太学今后所培养的人才,将不只是他们用经学教出来的儒生,士族对太学生的影响力将会其他杂科稀释。

    如果他们提前知道这些事,当日就未必会那么轻易的倒向皇帝一边,肯定要让皇帝做出更多的让步才是。

    可眼下旧的交换已经达成了,即便他们对太学附带的改革措施有什么不满,那也只能与皇帝另外进行新的妥协,而不能埋怨皇帝耍赖、食言。

    皇帝没想过让士人势力轻易的重回太学,这一举动,不仅是病中的赵谦倍感诧异,就连一直韬晦低调的杨氏内部都有人感到不满。

    在杨琦的府邸,原河南尹杨懿尤为激动,脸涨得通红:“开明经、明法、经济等科,每岁策试,上第者分别入太常、廷尉、少府等官,从吏做起。中第者外放郡县,为各科之吏。”

    杨懿看向众人,说:“以往的太学生一旦通过策试,不是郎官、就是舍人,何曾有选派为吏的道理这不是贬谪了么”

    座中除了护羌校尉杨儒以外,其余的亲族一干杨氏亲族尽皆会齐,众人不按官爵,各按在家中的辈分血缘依次落座。作为杨震长子杨牧的孙辈、弘农杨氏的长房,杨琦端坐正中,左右各坐着杨彪、杨众,再往下则是杨瓒与杨懿。

    “由朝廷派人赴郡县为吏,这在推行屯田的时候就有过先例了。”光禄勋杨彪眼皮也不抬一下,顾自说道:“陛下心思想得远,我等为人臣子,也要随着看向长远。”

    “这是什么意思”杨懿怀疑自己听错了,连声问道:“派去各地郡县的农曹掾不是特例么难道陛下还想一直在三署郎官里选派人员,赴任地方为吏这怎么能行、这让地方守令以后如何征辟掾属簪缨之家如何举荐子弟”

    “三署郎官无不是儒士俊才,让他们去地方为吏,的确是屈就了。陛下也曾说眼下经过裁汰遴选之后的三署郎,皆为一时之选,宜按往例赐官。”杨彪显然已经对皇帝的想法考虑成熟,从容说道:“虽说三署郎不会再度为地方吏,但也不是说陛下就没有另选合适的贤才,任为地方吏的意思。”

    “可太学生会乐意么求学数载,到头来却只得了个县吏!”杨懿皱眉说道:“除此之外,就说那些簪缨世家也不会乐见此事。”

    杨懿曾被董卓荐举为河南尹,后来为朱儁所败,闲居家里,直到杨氏重新在朝堂掌握一定的权势后,他才回到长安,等待族亲为他谋求一个差事。

    只是杨懿有奉承董卓、曲意媚上的劣迹;又有为人所败、不能守土的罪责。这些无不是政敌抓在手里,用以攻讦的软肋,而且杨氏已经有数人身居要职,再花心思把一个不堪大用的杨懿举荐上去,并不会带来多少好处,反而会给人一种杨氏势大的印象,这与杨氏当前奉行的韬晦路线是相违背的。

    自身打铁不过硬,自家人又主动选择将其冷藏,这让杨懿非常委屈。好不容易蛰伏到了现在,听说皇帝要重开太学,出于自身以及家族的利益,他早就对此跃跃欲试,想博一个太学祭酒的位置。

    本来杨氏众人也都点头同意了的,甚至杨彪还在‘看望’赵谦病情的时候与对方有过一段交流,表示只要皇帝有心,杨氏不会介意赵温代替种拂为太常。而与此交换,杨懿则得再次复起为太学祭酒。

    各方达成默契,杨懿也随时准备着成为太学祭酒,代表杨氏对太学生灌输理念、收拢门生。

    可现在的情况是,原太常种拂调任城门校尉,原卫尉赵温如愿成为了太常,而杨懿,则不尴不尬的仍是白身。赵温虽



第九十六章 取士五科
    “语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狱中上书自明】

    初平三年九月十六。

    长安,宣平里。

    两三百年前,天底下没有那一座城的人口能比得上长安这样摩肩接踵,没有哪一处坊市的商品能比得上长安东市这样琳琅满目,如果有,那就是长安西市。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只不过那时许多年以前的盛况了,久远到以至于很多人都忘记了长安当年的模样,眼里看到的只是一个帝国正如垂暮的老人一般苟延残喘。羌胡屡掠关中,兵燹天灾不断,又有董卓西迁,『奸』吏盘剥。

    好在董卓、李傕等不安定因素被除去后,关中与长安从此再无战事,朝廷虽然依旧衰弱,但关中的生气却渐渐恢复过来。

    时近中午,宣平门附近扰攘纷纭,街上有进城置办家用的农夫、吆喝不断的商贩、挤挤挨挨,吵吵嚷嚷,间或有几名亭卒、缇骑在街头来回巡视。

    “我上回来长安的时候,这里可没那么热闹。”一个年仅弱冠,容仪出众的少年站在路边,感慨的张望着人群,说:“想不到这才半载,宣平街就大变模样,我险些认不出来了。”

    他旁边还站着一位年纪与其相差无几,但身材矮小的少年,他嘿嘿一乐,声音洪亮:“德容,你说雒阳跟长安比如何”

    “这如何分辨我又没去过长安。”少年笑了笑,又正『色』道:“不过听说长安令年才二十,就能将长安治理成这般气象,实在是了不得。”

    “家尊说你是方伯之器,以后自然不会比那位‘小王公’要差。”

    这两人都来自左冯翊,容仪出众的少年名叫张既,工于书疏,十六岁就是郡门下小吏。另一位随行的少年名叫游楚,其父是左冯翊功曹游殷。

    他们二人这次联袂来京,主要是为了太学。

    朝廷经过了几天的磋商,各方终于在本月初达成了决议,不仅恢复太学,还在太学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新东西,比如科目与策试选官、祭酒与仆『射』职能分离。

    此外,朝廷同时还下发诏书,命各郡举荐二十以下、十五以上的年轻人就学;并且不问出身、只要有求学之心,就都可以来长安报名。

    张既和游楚就是在左冯翊推举的入学士子,他们拿着官府给发的凭据,一路畅行来到长安。

    “小王公”张既哑然失笑,心平气和的说:“你未免太瞧得起我了,我出身单家,如何能比得上太原王氏”

    游楚挑了挑眉,正准备再说下去,却听见路边突然传来乐声、隐隐还有人的恸哭声。

    “这是怎么了”他刚一说完,便只见路尽头缓缓走来一队披麻戴孝的队伍,紧跟着的有皇帝出行专用的羽葆鼓吹、以及前后四十个手持华丽纹饰的宝剑的武士。

    当头过来的是一名御者,手执羽葆在前开路,用以指挥后面的队伍。随后则是弹奏哀乐的黄门鼓吹、以及班剑武士。整个队伍肃穆庄重,隐隐传来抽噎和哭泣的声音,压抑的让人说不出话来。

    “让道吧,这是宰辅才有的葬仪。”张既淡淡的说道,随即与游楚让到一边。

    游楚看到这里,扭头对张既小声说道:“这、这莫非是司徒赵公”

    张既沉默着点了点头,话已至此,说再多都是赘言,那位助皇帝罢黜王允、推行若干新政的司徒赵谦,终究是没能熬过这



第九十五章 萍水相逢
    “语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狱中上书自明】

    初平三年九月十六。

    长安,宣平里。

    两三百年前,天底下没有那一座城的人口能比得上长安这样摩肩接踵,没有哪一处坊市的商品能比得上长安东市这样琳琅满目,如果有,那就是长安西市。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只不过那时许多年以前的盛况了,久远到以至于很多人都忘记了长安当年的模样,眼里看到的只是一个帝国正如垂暮的老人一般苟延残喘。羌胡屡掠关中,兵燹天灾不断,又有董卓西迁,『奸』吏盘剥。

    好在董卓、李傕等不安定因素被除去后,关中与长安从此再无战事,朝廷虽然依旧衰弱,但关中的生气却渐渐恢复过来。

    时近中午,宣平门附近扰攘纷纭,街上有进城置办家用的农夫、吆喝不断的商贩、挤挤挨挨,吵吵嚷嚷,间或有几名亭卒、缇骑在街头来回巡视。

    “我上回来长安的时候,这里可没那么热闹。”一个年仅弱冠,容仪出众的少年站在路边,感慨的张望着人群,说:“想不到这才半载,宣平街就大变模样,我险些认不出来了。”

    他旁边还站着一位年纪与其相差无几,但身材矮小的少年,他嘿嘿一乐,声音洪亮:“德容,你说雒阳跟长安比如何”

    “这如何分辨我又没去过长安。”少年笑了笑,又正『色』道:“不过听说长安令年才二十,就能将长安治理成这般气象,实在是了不得。”

    “家尊说你是方伯之器,以后自然不会比那位‘小王公’要差。”

    这两人都来自左冯翊,容仪出众的少年名叫张既,工于书疏,十六岁就是郡门下小吏。另一位随行的少年名叫游楚,其父是左冯翊功曹游殷。

    他们二人这次联袂来京,主要是为了太学。

    朝廷经过了几天的磋商,各方终于在本月初达成了决议,不仅恢复太学,还在太学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新东西,比如科目与策试选官、祭酒与仆『射』职能分离。

    此外,朝廷同时还下发诏书,命各郡举荐二十以下、十五以上的年轻人就学;并且不问出身、只要有求学之心,就都可以来长安报名。

    张既和游楚就是在左冯翊推举的入学士子,他们拿着官府给发的凭据,一路畅行来到长安。

    “小王公”张既哑然失笑,心平气和的说:“你未免太瞧得起我了,我出身单家,如何能比得上太原王氏”

    游楚挑了挑眉,正准备再说下去,却听见路边突然传来乐声、隐隐还有人的恸哭声。

    “这是怎么了”他刚一说完,便只见路尽头缓缓走来一队披麻戴孝的队伍,紧跟着的有皇帝出行专用的羽葆鼓吹、以及前后四十个手持华丽纹饰的宝剑的武士。

    当头过来的是一名御者,手执羽葆在前开路,用以指挥后面的队伍。随后则是弹奏哀乐的黄门鼓吹、以及班剑武士。整个队伍肃穆庄重,隐隐传来抽噎和哭泣的声音,压抑的让人说不出话来。

    “让道吧,这是宰辅才有的葬仪。”张既淡淡的说道,随即与游楚让到一边。

    游楚看到这里,扭头对张既小声说道:“这、这莫非是司徒赵公”

    张既沉默着点了点头,话已至此,说再多都是赘言,那位助皇帝罢黜王允、推行若干新政的司徒赵谦,终究是没能熬过这



第九十七章 丝恩发怨
    “竹头木屑,马勃牛溲;咸豫兼收,未尝轻弃。”————————【谢两浙陈运使许荐启】

    刀笔吏见人围得多,只得沉着气问道:“你年齿几何”

    “熹、熹平四、四年生人,今年十、十七。”

    那刀笔吏手往旁边的木牌上一指,道:“按朝廷的律令,年过十五,必须会识字句读,你会么”

    “我、我。”那高个本来就不善言辞,这人都围过来看着他,他反倒越发紧张,舌头都好像打了结,‘我’了半天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好了你回去吧!口吃还能学什么书”刀笔吏不耐烦的说道:“太学不是谁都能进的,别以为是扶风人、又姓马,就敢攀附簪缨家名,你也配!”

    那高个顿时脸涨的通红,像条煮熟的河虾,他生起气来,一时连口吃都忘了:“我马钧就是扶风人!扶风难道就只有平陵马氏么你休要瞧不起我,朝廷选官有那么多途径,也不只太学这一条!”

    说完马钧极有骨气的转身便走,这时只听人群中一名十五六岁的少年拊掌叫道:“说得好,你真是个志士!”

    那少年排开众人,走到马钧面前,极为随便的拱手说道:“邯郸王辅,愿为结交。”

    “你是哪来的小……”那刀笔吏正欲呵斥,正眼瞧见王辅衣着华贵,气势不凡,身边还跟着几个奴仆苍头,登时便收住了嘴。

    王辅没好脸『色』的瞪着那刀笔吏,冷哼一声,他是皇帝派来装作求学士子,暗中查访太学招生情况的。此刻遇到这种事,他正好想借势发作,却被随行护卫的旅贲令王忠给拉住了。

    “国家有言在先,不宜显『露』身份。”王忠阅历丰富,一眼就看出王辅心中所想:“此外这马钧也没看出有什么才干,白白让他入了太学,其他人会如何想何况他这样子,入了太学也会受冷遇。那时候王郎就不是帮他,而是害他了。”

    王忠在王辅身边低声说完,分析了一通后,王辅只好点了点头,忍了下来。只是他心里仍有些不服,虽然王忠没有明说,但在对方眼里,自己这就是在多管闲事,王辅感觉被人看轻了,非得证明自己的眼光不可。

    他自顾自的说道:“此人能说出那番话来,今后定然不凡,这时候帮他不得,以后我也要助他一把。”

    王忠心里又是好气又好笑,他原是一介亭长,后因护驾之功得拜都候,掌卫士巡宫。并借此与同在卫尉系统内的公车司马令王端打好了关系,算是攀上了外戚王氏的门第。

    此次他以旅贲令之尊亲自随王辅微服,就是抱着进一步交好王氏兄弟的心思,是故心里再如何不以为然,面上却认真的附和道:“这小子能入王郎的眼,自然有其不俗之处。”

    他二人的谈话很小声,马钧也识趣的退后一步,不敢偷听。这时马钧见王辅望向他,他讪讪的笑了,又开始结巴了起来:“在、在下扶、扶风马钧,字、字德衡。”

    王辅笑了,他很喜欢在这种人面前摆出一副自己高人一等、予取予求的模样,这也是他喜欢亲近寒微、轻傲士人的缘故之一。

    “走,我带你吃酒去。”说完,王辅由不得马钧拒绝,径直拉着他走了。

    王辅等人走后,那刀笔吏轻
1...4950515253...2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