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献帝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你有这份心,自己在府中蓄养门客不就好了么若真弄出什么新奇玩意了,你再呈上不迟。”皇帝似笑非笑的说道:“而且,你这想法有跟舅父说么”
王辅脸『色』顿时变得尴尬起来,低下头说道:“未曾。”
皇帝呵呵一笑,挪身站起,闲适的踱着步,王辅不敢继续坐着,跟着站了起来。
只听皇帝说道:“这就是你做事稍欠考虑、毫不周详的表现,你自己在家闭门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何必搞那么大你自己回去以后好生想想吧,以后要做什么事,要先问你阿翁的意见。”
见皇帝拒绝了开鸿都门学与太学对立的提请,王辅不免有些失望,但也并没有因此灰心。至少皇帝同意了他可以私自蓄养相关的匠人在府里,还暗示他可以钻研些新奇玩意进献,有了这句话,他至少能确认皇帝对‘小道’还是很上心的。
而且有了皇帝的背书,他回去后也不担心父亲王斌会如何责备他。
“还有,你也别整日袖手无事,秘书监众人都在忙于整理图籍,你身为秘书郎,也得多干些本职正事。”皇帝突然严肃着说:“别尽想着游猎娱乐,多跟法正、裴潜他们学学!”
“唯、唯!”王辅忙不迭的应下,这时肚子却不由得叫了起来。
皇帝莞尔道:“怎么还没到时候你就饿了”
王辅赧颜道:“臣今早起晚了,怕误了入宫的时辰,所以没来得及……”
皇帝没好气的摆了摆手,道:“你退下吧,去太官哪,让他给你弄点吃食。”
太官赐食是对臣子的恩遇,王辅身为皇帝表兄,时常受到这个待遇,已经见怪不怪了:“臣叩谢陛下恩赏。”
王辅走后,皇帝的脸『色』蓦然沉了下来,开太学只是第一步,之后要建的工科、策试取士等种种有关教育、选官体制的改革才是重中之重,也是最为艰难的一步。
皇帝看着窗外如『乱』珠四溅的雨滴,出了好一阵子神,这才转过脸对穆顺说道:“去传赵温过来。”
过了很久,太常赵温才冒着大雨赶来,他稽首行礼过后,与皇帝打了个照面,发现皇帝正在窗边借着天光看书。
赵温只看了这么一眼就忙低下头去:“太常臣温叩见陛下!”
雨水在外拍拍打打,间或有些雨水飞进殿内,皇帝皱了皱眉,让穆顺将窗合上了。室内顿时暗了下来,全赖透窗而来的铅『色』天光,还有几盏灯火照出的微黄温暖的光。
不知过了多久,气氛突然变得有些沉闷,皇帝搁下书,微微叹息一声,说道:“赵公丧仪办的怎么样了”
赵温眼圈一红,叩首道:“前些日子已经入葬了,只是亡兄有遗志,希望以后能葬回故土。”
“蜀道艰难,汉中又有张鲁阻绝行旅。”皇帝摇了摇头,无不惋惜的说:“我本想因此动兵南下,惜乎再过两个月就要入冬,而且凉州、并州哪里未有克定,一时难以成行……只好暂时委屈赵公了。”
听到皇帝为了让赵谦葬回故土而有意动兵南下,不论这话有几分真,光是说出来就足以表示皇帝对赵谦的看重与悼念了。这是莫大的哀荣,赵温顿时泪如雨下,再次伏地叩首道:“臣代亡兄叩谢陛下厚恩!”
他心怀激『荡』,一时语无伦次:“‘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这是亡兄生前常说的话。亡兄久在病榻,尝尽病痛折磨,如今一去,也算是
第一百零四章 渭桥踏麦
“一心齐志,上与等之,下不违令,动从君命。”————————【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
“不遂人意又如何他们难道还舍得辍学了不成”皇帝冷笑道:“你直接发太常府的公牍给太学,让明经的几个博士组织那些学子,现场组织行文策试,按优劣排名,两百名以外的全都调往他处。若真有弃学不读的,当真以为太学是想读就读、想走就走的既然交了凭证和束修,那就得老老实实完成太学的学业,一切按太学的规矩来。”
说完,皇帝忽又问道:“原本给太学定的几条学规,其中一条是怎么说的”
太学共有十三条学规,涉及到各方面的内容,比如不得非议朝廷、不得叛逆人伦、不得违法犯事、不得以所学事外国、不得私下聚斗等等,其中就有对擅自退学的处罚。
赵温知道皇帝问的是哪一条,只是他当初与众人跟皇帝一同定下这些基本学规的时候,还道皇帝对擅自退学未免太过杞人忧天,如何也没有想到这是皇帝早给自己预留的应对手段。
见赵温哑然无语,皇帝自顾自的说道:“擅自弃学者,以蔑视朝廷、狂行不悖论处。尚书台及各府给该生记档,十年之内不得征辟荐举。”
“这、这是否应先传告祭酒等人”赵温想说这事应该让利益攸关的杨氏等人参与进来讨论,没料到皇帝却说:
“祭酒管学、仆『射』管政,彼此两不干涉、互不越权,这是一开始就定好了的规矩。”皇帝直盯着赵温说道:“你只管与仆『射』潘勖去说,这事杨懿只负责召集博士出题准备策试,其余的不用他管。”
赵温不敢与皇帝对视,立即俯身答道:“臣谨喏。”
“此外,我听说报太学的士子中间,有许多谎报年龄的”皇帝问道,这是王辅先前对他说的事情,说是有的人为了入太学,十二岁谎称十五岁,相貌老些、身子高些就自称十八岁,结果被查了出来,一一清退了。
此事赵温也有所耳闻,他当时还没放在心上,毕竟谎报年龄的事在以前也不是没有,只要甄别出来就可以了。却是不知道皇帝突然问起这个来是什么意思
皇帝说道:“德业教化、经义传习,即便是圣人也得少而学之,使‘道’合乎本『性』,浑若天成。是故蒙童稚子,亦当使入庠序,先识字明礼,尔后再传经义。依我看,这太学之中理应增添童子学,专收十四以下、十岁以上的童子,授以句读认字之法,教习《孝经》大义。等到了十五岁再统一策试,优者录入太学五科,劣者黜退。”
赵温接着皇帝的话音说道:“这个事情,大可广开地方庠序,任凭地方办学,似乎不宜由太学来做此事”
“你不懂。”
其实这才是皇帝隐藏在太学背后的真实意图,什么太学五科、分科策试都不过是混淆视听,只要他从寒微之家出身蒙童抓起,时时培养,不消数年便可改变太学豪强士子与寒门士子的比例。
这个时候,皇帝又岂会将开办庠序的事情交给地方去处理地方胥吏管不管得了是一方面、他手中有没有那么多的优质教师资源是另一方面,所以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皇帝是不会把主办教育的权力下交给地方的。
皇帝指了指赵温,正『色』道:“这童子学,我打算比照羽林孤儿的往例来办,今后但凡南北军将士遗孤
第一百零三章 推身致君
“一心齐志,上与等之,下不违令,动从君命。”————————【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
“不遂人意又如何他们难道还舍得辍学了不成”皇帝冷笑道:“你直接发太常府的公牍给太学,让明经的几个博士组织那些学子,现场组织行文策试,按优劣排名,两百名以外的全都调往他处。若真有弃学不读的,当真以为太学是想读就读、想走就走的既然交了凭证和束修,那就得老老实实完成太学的学业,一切按太学的规矩来。”
说完,皇帝忽又问道:“原本给太学定的几条学规,其中一条是怎么说的”
太学共有十三条学规,涉及到各方面的内容,比如不得非议朝廷、不得叛逆人伦、不得违法犯事、不得以所学事外国、不得私下聚斗等等,其中就有对擅自退学的处罚。
赵温知道皇帝问的是哪一条,只是他当初与众人跟皇帝一同定下这些基本学规的时候,还道皇帝对擅自退学未免太过杞人忧天,如何也没有想到这是皇帝早给自己预留的应对手段。
见赵温哑然无语,皇帝自顾自的说道:“擅自弃学者,以蔑视朝廷、狂行不悖论处。尚书台及各府给该生记档,十年之内不得征辟荐举。”
“这、这是否应先传告祭酒等人”赵温想说这事应该让利益攸关的杨氏等人参与进来讨论,没料到皇帝却说:
“祭酒管学、仆『射』管政,彼此两不干涉、互不越权,这是一开始就定好了的规矩。”皇帝直盯着赵温说道:“你只管与仆『射』潘勖去说,这事杨懿只负责召集博士出题准备策试,其余的不用他管。”
赵温不敢与皇帝对视,立即俯身答道:“臣谨喏。”
“此外,我听说报太学的士子中间,有许多谎报年龄的”皇帝问道,这是王辅先前对他说的事情,说是有的人为了入太学,十二岁谎称十五岁,相貌老些、身子高些就自称十八岁,结果被查了出来,一一清退了。
此事赵温也有所耳闻,他当时还没放在心上,毕竟谎报年龄的事在以前也不是没有,只要甄别出来就可以了。却是不知道皇帝突然问起这个来是什么意思
皇帝说道:“德业教化、经义传习,即便是圣人也得少而学之,使‘道’合乎本『性』,浑若天成。是故蒙童稚子,亦当使入庠序,先识字明礼,尔后再传经义。依我看,这太学之中理应增添童子学,专收十四以下、十岁以上的童子,授以句读认字之法,教习《孝经》大义。等到了十五岁再统一策试,优者录入太学五科,劣者黜退。”
赵温接着皇帝的话音说道:“这个事情,大可广开地方庠序,任凭地方办学,似乎不宜由太学来做此事”
“你不懂。”
其实这才是皇帝隐藏在太学背后的真实意图,什么太学五科、分科策试都不过是混淆视听,只要他从寒微之家出身蒙童抓起,时时培养,不消数年便可改变太学豪强士子与寒门士子的比例。
这个时候,皇帝又岂会将开办庠序的事情交给地方去处理地方胥吏管不管得了是一方面、他手中有没有那么多的优质教师资源是另一方面,所以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皇帝是不会把主办教育的权力下交给地方的。
皇帝指了指赵温,正『色』道:“这童子学,我打算比照羽林孤儿的往例来办,今后但凡南北军将士遗孤
第一百零五章 郡邸宿论
“郡国朝宿之舍,在京师者率名邸。”————————【汉书帝纪四颜师古注】
长安城,汉阳邸。
邸舍,是指各地州、郡、国、县等地方行政机关派驻在首都的办事机构,用以提供地方上计吏入长安时食宿、并且用来及时观望朝廷局势,这是自秦汉发源的邸舍制度,同时也是后世‘驻京办事处’的前身。
汉阳邸就是凉州汉阳郡设立在长安的郡邸、办事处。
在赵谦死后的第二天,观望许久的马腾、韩遂这才款款而至,他们一来就受到了朝中上下的热情欢迎,皇帝第一时间召见了他们,亲口许诺不咎昔日之罪,并赐下封赏,拜韩遂为凉州刺史、马腾为平狄将军。
朝廷的这番表现让马腾彻底放下心头顾虑,开始放心享受在长安的日子。
马腾的安心自有他的理由,韩遂的忧心也有他的道理。
朝中巨擘之一、司徒录尚书事马日磾早已默认马腾的身份,是属于扶风马氏的旁支。今后凭借马日磾的关系,马腾说什么也能飞黄腾达,而别看韩遂坐镇一方,待过几年,谁家日子过得好还不是一目了然
韩遂担忧自己今后可能会屈居马腾之下,心中隐隐有些妒忌,看向马腾的眼神也就有些不自然了:“足下承先人遗泽,光耀门第,实在是让小弟愧煞。”
马腾注意到了韩遂在称呼上的改变,乐呵呵的笑道:“若非朝廷宽赦、司徒马公睿鉴,我又何能重返官身,回归宗族”
韩遂手把着杯盏,若无其事的说道:“是啊,想当初我等起兵,彼此扶持,共历艰难。如今既已安定,足下今后长居京畿,小弟不日就要赶赴金城,以后再要相见可就难呐。”
马腾没听懂韩遂话里的意思,正欲细问,只听门外突然传来一阵喧闹。
“你又出去『乱』跑”马腾厉声道。
话音刚落,却见马超牵着马打庭下经过,身后还跟着十数名同样牵着马的骑士。
“阿翁!”马超把缰绳甩到苍头手上,迈步走了进来,说:“我刚与令明他们去了城北游猎。”
“这里是长安,多得是豪强望族,你少给我惹事。”马腾告诫说道。
“什么人惹得什么人惹不得,我难道还看不出来么”马超忍不住叫屈,忽然又低声说道:“令明又跟阿翁你说什么了”
马腾看到他这样子,就知道对方一定是在外面闯过祸,细问之下,原来只是策马外出时踩了农人的麦子:“若是寻常人家的麦,且不用管他,若是寄托在别家门下的,就得遗金致歉。切不可闹出人命,我父子才归顺不久,即便有马氏家名,但终归得谨慎些。”
韩遂见马腾一本正经的以马氏后人自居,全然未曾想过马日磾是不是真心接纳,不免感到好笑:“幸而朝廷未有爱农惜物的律令,不过也无妨,足下门第高贵,朝廷正是倚重足下的时候,再如何也不会罚到足下。”
马腾久居羌旅,虽常自称是马氏之后,但由于出身卑微,又参与叛『乱』,故而这么些年根本无人承认。直到这次归顺之后,得到了马氏当家人马日磾的背书与接纳,他这才能正式以马援后人自居。
无论是返祖归宗、还是攀附豪强之家,都让马腾的阶层提升了无数个档次,远在韩遂之上,再也不会出现以往与韩遂在凉州平起平坐的情形了。
&nbs
第一百零六章 顽嚣不友
“逮迹其自为,则因循惰弛,罕克自强,措心积虑,甘心为小人,而不以为病。”————————【西畴常言】
桌案上摆了酒和一些肉食菜类,伺候的苍头奴仆早已经被遣散出去,屋中唯有马腾和韩遂相对而坐。眼前虽是美酒佳肴,两人却各有心思,都没有动箸的意思。
马腾接着刚才的话,说道:“愿闻其详。”
“这得从司徒马公说起。”韩遂这时拿起箸筷,徐徐轻点几下,道:“马公认足下为亲,在旁人看来,是为朝廷安抚将军。但就我所见,此事多半出自马公的私心。”
“私心”马腾心里一动,两手按着双膝,身子稍稍前倾,皱眉说道:“是想拿我做军中外援给他助长声势”
韩遂颔首道:“正是此理,朝廷三方如鼎而立,车骑将军董承麾下直属有大批将士,这暂且不说,就连杨氏都有亲族担任军职,虽为护羌校尉、驻地遥远,但也不容小觑。司徒马公看似势大,其实身在泥淖、举步维艰。”
“所以马公就得仰仗我”马腾嗤的一声笑了:“我手下不过四千多人,论精锐、论甲兵,都比不上樊稠等人的部众,更遑论南北军了。他若真要假我为势,那就该拿出本钱来,一个马氏的家名,还不足以让我用身家托付。”
韩遂冷笑道:“这还由不得你从壁上观,就你这点本钱,哪够与人商量”
“你这是何意”马腾目光霍地一跳,吃惊地盯着韩遂,道:“我不愿给他助长声势,难道他能还强『逼』我不成”
韩遂仍是揶揄的笑着,刚才刻意保持的奉承与恭敬此时烟消云散,只剩下一副看好戏的语调:“你还不明白吗自打你接受马公的认亲、承认自己是他扶风马氏的一员开始,你就等于是做出了选择,今后无论如何都要站在他一边了。更何况陛下还在后面推了一手,把庞德调走,让你手下兵马彻底成为你的亲军,也彻底成了马氏的亲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