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献帝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不敢当张君赞誉。”此行没有打动张昶,杜畿并未因此失望,好在他事先与杜骘还有进一步的筹算,就是为了预备这种情况。
杜畿状若无意的往旁边看去,张昶住的宅邸并不大,这间待客用的屋子靠近墙边,透过半开半阖的窗牗能看见外间庭院里茕然独立的枯树、纷纷扰扰的飞雪。
以及紧靠墙外的那一户闾阎人家。
他们打的就是隔壁荀攸的主意,如果说张昶是皇帝的股肱,那么荀攸就是皇帝的心腹,如果能得到荀攸的青睐与荐举,自然比接近张昶要好得多。
杜氏与荀氏毫无交集,贸然前去只会落
第四十九章 姑置勿问
“沉滞者不自咎才智之拙,而徒怨进身之无阶。”————————【清史稿选举志五】
听了这话,荀攸右手捋须,眼中精光微闪,但笑不语。
杜畿也紧张的看着荀攸,他自诩满腹才华,但也知道人外有人的道理,荀攸的才智也足堪让他佩服。所以此时已不是他能不能得到荐举,绕开吏治科的问题了;而是自己刚才那一番表现,能不能得到荀攸认可的问题了。
荀攸沉默了许久,就在这个时候,只见门外又有两人走了进来。
当先一人步子迈得极大,走路虎虎生风,甚有气势,正是张昶之弟,长水校尉张猛。而另一人身着青衿,中等身材,做士人打扮,一双精明的圆眼朝四处张望着。
“阿兄。”
张猛先是冲张昶行了一礼,复又对荀攸见礼道:“荀君。”
随后在张昶的介绍下,张猛也对荀悦恭敬的行了一礼,在面对杜畿时,张猛行的礼就有些随便了。不过杜畿倒也不在意,他的注意全放在张猛身后的那一员文士身上,隐约之中,他似乎觉得此人与他有着同样的目的。
“你这几天久在军营,怎么突然想着回来了”
“是因为有好友拜访,军中不便,是故带到家里来了。”张猛说完,随即介绍道:“这是邯郸商,陈留人,与我旧识,阿兄你应当记得,前些年来过我们家。”
“喔。”张昶有些印象,邯郸商与张猛曾同时举为孝廉,在雒阳结识,两人关系好到可以互相肆意玩笑。只是这些年断了音讯,不知为何这会突然前来……张昶看了一眼杜畿,心里确认道:‘恐怕这两人动机一致’。
张昶接着说道:“实在是久违了,还以为你远在陈留,再难相见。没想到你竟到长安来了,何不早些递上书信,我也好与叔威预作准备。”
邯郸商收回了悄悄朝荀攸等人打量的目光,眼珠一转,表现得磊落大方,笑着说道:“贸然前来,诸位就当我是不速之客好了。”
杜畿与邯郸商素未蒙面,荀攸由于张氏兄弟不甚熟悉,众人一时都不再说话。邯郸商见场面有点冷,有些尴尬的说道:“不知诸君适才在聊些什么”
“在聊河东的盐政。”杜畿笑眼直盯着邯郸商,随即又补充道:“在下对此有些浅见,故而斗胆在荀君等人面前谈谈。”
邯郸商听了,立即接口道:“原来如此,商自函谷一路过来,对于河东盐政也略有所闻,不知能否一表挈瓶之见”
荀悦发觉此间有些蹊跷,有心脱身,抬眼却见对面的荀攸仍在安坐,面带笑意的聆听邯郸商与杜畿两人之间的阔论。荀攸平静的笑着,目光朝荀悦处望来,与其深深地对视一眼,微不可查的点了点头。
几人各怀心思的说了会话,其中主要是杜畿与邯郸商两人在发表高论,荀攸与张昶等人只是虚与委蛇的附和着。说到一半时杜畿似乎察觉了什么,渐渐地不再与邯郸商争论,将主场拱手让给了极力表现自我的邯郸商。
外间的雪越下越大,杜畿最终借口雪路难走,先行告退,而后再是荀氏叔侄,邯郸商与张猛故友重逢,理所当然的留宿。
回道屋子里头,在暖烘烘的炭火旁,荀悦对荀攸说道:“就今日观之,此二人如何”
“智勇权变,治事牧民,当以杜畿为先。”荀攸吩咐苍头准备饭食,顾自拿起茶壶给自己与荀悦倒了茶:“此人是个能吏,可受州郡之任。”
&n
第四十八章 蟠桃俗李
“沉滞者不自咎才智之拙,而徒怨进身之无阶。”————————【清史稿选举志五】
听了这话,荀攸右手捋须,眼中精光微闪,但笑不语。
杜畿也紧张的看着荀攸,他自诩满腹才华,但也知道人外有人的道理,荀攸的才智也足堪让他佩服。所以此时已不是他能不能得到荐举,绕开吏治科的问题了;而是自己刚才那一番表现,能不能得到荀攸认可的问题了。
荀攸沉默了许久,就在这个时候,只见门外又有两人走了进来。
当先一人步子迈得极大,走路虎虎生风,甚有气势,正是张昶之弟,长水校尉张猛。而另一人身着青衿,中等身材,做士人打扮,一双精明的圆眼朝四处张望着。
“阿兄。”
张猛先是冲张昶行了一礼,复又对荀攸见礼道:“荀君。”
随后在张昶的介绍下,张猛也对荀悦恭敬的行了一礼,在面对杜畿时,张猛行的礼就有些随便了。不过杜畿倒也不在意,他的注意全放在张猛身后的那一员文士身上,隐约之中,他似乎觉得此人与他有着同样的目的。
“你这几天久在军营,怎么突然想着回来了”
“是因为有好友拜访,军中不便,是故带到家里来了。”张猛说完,随即介绍道:“这是邯郸商,陈留人,与我旧识,阿兄你应当记得,前些年来过我们家。”
“喔。”张昶有些印象,邯郸商与张猛曾同时举为孝廉,在雒阳结识,两人关系好到可以互相肆意玩笑。只是这些年断了音讯,不知为何这会突然前来……张昶看了一眼杜畿,心里确认道:‘恐怕这两人动机一致’。
张昶接着说道:“实在是久违了,还以为你远在陈留,再难相见。没想到你竟到长安来了,何不早些递上书信,我也好与叔威预作准备。”
邯郸商收回了悄悄朝荀攸等人打量的目光,眼珠一转,表现得磊落大方,笑着说道:“贸然前来,诸位就当我是不速之客好了。”
杜畿与邯郸商素未蒙面,荀攸由于张氏兄弟不甚熟悉,众人一时都不再说话。邯郸商见场面有点冷,有些尴尬的说道:“不知诸君适才在聊些什么”
“在聊河东的盐政。”杜畿笑眼直盯着邯郸商,随即又补充道:“在下对此有些浅见,故而斗胆在荀君等人面前谈谈。”
邯郸商听了,立即接口道:“原来如此,商自函谷一路过来,对于河东盐政也略有所闻,不知能否一表挈瓶之见”
荀悦发觉此间有些蹊跷,有心脱身,抬眼却见对面的荀攸仍在安坐,面带笑意的聆听邯郸商与杜畿两人之间的阔论。荀攸平静的笑着,目光朝荀悦处望来,与其深深地对视一眼,微不可查的点了点头。
几人各怀心思的说了会话,其中主要是杜畿与邯郸商两人在发表高论,荀攸与张昶等人只是虚与委蛇的附和着。说到一半时杜畿似乎察觉了什么,渐渐地不再与邯郸商争论,将主场拱手让给了极力表现自我的邯郸商。
外间的雪越下越大,杜畿最终借口雪路难走,先行告退,而后再是荀氏叔侄,邯郸商与张猛故友重逢,理所当然的留宿。
回道屋子里头,在暖烘烘的炭火旁,荀悦对荀攸说道:“就今日观之,此二人如何”
“智勇权变,治事牧民,当以杜畿为先。”荀攸吩咐苍头准备饭食,顾自拿起茶壶给自己与荀悦倒了茶:“此人是个能吏,可受州郡之任。”
&n
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
“胸中甓积千般事,到得相逢一语无。”————————【奇友人】
到了年底,未央宫的宦官宫女们明显忙碌了起来,过去的这三年里,宫里上下各『色』人等在董卓的阴影下,都饱受了太多的困窘与抑郁。如今皇帝亲政之后的首次岁旦大朝即将来临,人们急于摆脱董卓专横、关东混战给汉室造成的影响,粉饰一片太平出来,对这场新年大朝的要求比以往看得更重。
皇帝自然是不想搞这些虚头巴脑的形式,但架不住杨琦、马日磾与黄琬等人的一致劝说,只好尽量俭省的前提下兴办这次大朝。
荀攸当初主持过一场燕礼,忙得脚不沾地,这回皇帝没有再难为他,将事情托付给了别人,反倒让荀攸一下子清闲了下来。
走在前殿一侧的廊道上,荀攸看着来来往往的宫人,以及庞大巍峨的路寝殿,心里也是感慨万分。无他,汉室已经很久没有这么欣欣向荣过了,相信这一次大朝的成功举办,会让天下人看到朝廷的朝气与活力。
荀攸即便是重臣,想见皇帝也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所幸皇帝的亲近宦官穆顺与他相熟,此时见到荀攸,他乐呵呵的说道:“荀君来的正巧,国家刚让奴婢出来传诏荀君呢。”
“喔”荀攸提了个声调,缓缓说道:“可知是为了何事”
“这奴婢就不知道了。”穆顺眨了眨眼,本来消瘦的身子在这半年的养尊处优之下,脸都胖了一大圈,看起来更为和气了:“襄贲侯、贾公、还有刘侍中都在里面。”
荀攸刚迈出去的脚步突然一顿,董卓在时,曾改过制度,将原来没有具体员额的侍中、黄门侍郎定为各六人。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皇帝身边的侍中永远只有荀攸、杨琦等五人。
至于另外一个,也就是穆顺嘴里突然冒出来的刘侍中,曾经早已不在长安,如今被穆顺突然提了起来,荀攸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这样一个身影,从容洒脱,对谁永远都是一副彬彬有礼的样子。
当初唆使刘和索诏出关,只是他与郑泰、何颙等人主持的第二次诛董计划中的一个环节。在他的预想中,董卓死后势必要有一支忠于朝廷、忠于皇帝的军队来弹压李傕等余部可能的反叛。
而鉴于关东‘君子’们会盟后的表现,荀攸并不像王允那般盲信,而是选择将目光放在汉室宗亲的刘虞身上,至少那个时候刘虞坐拥幽蓟精骑,手下公孙瓒也是一员不可多得的猛将。
那时他继承已故叔祖、司空荀爽的遗志,联络了郑泰、何颙、伍孚等人,紧锣密鼓的筹划诛董,只等大司马刘虞带兵南下,便可起事。谁知刘和一去不返,谋划泄『露』,以至第二次诛董功败垂成。
由于当时尚书台为董卓所控,所以荀攸只得利用了小皇帝对刘和的信任,骗取皇帝的亲笔诏书,甘冒风险,潜逃出关。
从董卓治下潜逃在当时是极大的罪过,当初有人告发司马朗潜逃,董卓尚且差点杀掉他,何况是身为质子的刘和但刘和当时没有丝毫退缩,毅然的接下了这个任务。
刘和『性』格忠厚,如他父亲一样,对汉室极尽忠诚。他又善于明辨,尽管知道你是在算计他、利用他,但只要是有利于天子的事,他都会义无反顾的去做,哪怕这样可能会死。
荀攸站在廊下呆呆的发楞,心里五味杂陈,这说出去简直让人发笑,堂堂侍中、平尚书事,整个未央宫所有人都要敬称他一声‘荀君’的男人,如今竟然也会『露』出一丝窘迫的神『色』。
他从不觉得算计一个老实人有什么不对,也从不觉得在当时那种险恶的政治环境下对算计人有什么不对,他也不觉得与刘和感情深厚的皇帝会因此怪罪他,因为皇帝是个比任何人都要冷血的人。
国之将亡,总会有人舍身取义,总会有人捐躯赴难、做出牺牲,如果哪天是
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
“自云中、五原,西至汉阳二千余里,匈奴、种羌,并擅其地,是为汉疽伏疾,留滞胁下。”————————【后汉书段颎传】
“让猛孙入太学是假,借此试探朝廷的口风才是真。”刘虞将奏疏传给了对面的荀攸,缓缓说道:“此人居心难测,恐怕是想着回南单于庭。”
皇帝笑了笑,不置可否,他转而问起另一件事:“於夫罗眼下尚在何处”
贾诩躬身说道:“据耿卫尉与赵议郎等人称,匈奴於夫罗于去年胁持张杨叛离袁绍,攻破黎阳营,后为曹『操』所败,如今下落不明。臣听闻,於夫罗曾与黑山黄巾相结,如今河内黄巾为袁绍所击,其无所依,要么北上附从张燕,要么南下。而袁绍将在明年对黑山军动兵,正当战端之处,彼等不会贸然北去,理应南下。”
“前些时日,袁术为了声援朝廷,就刘公于冀州遇袭一事谴责袁绍,于是出兵陈留。”荀攸缓缓说道:“想必於夫罗是得知此事,渡河南下,投入袁术麾下去了。”
“记得於夫罗当年曾参与讨伐董卓,也算得上是一员义士。”刘虞怫然不悦,冷声说道:“谁知没过多久便举兵叛『乱』,不仅劫掠臣民,甚至还勾结蛾贼。本以为这次他会认清形势,一同声讨袁绍,怎料竟不发一声的南下了。”
荀攸微微皱起眉头,不动声『色』的略过刘虞发的牢『骚』,说道:“当年南匈奴内讧,其国人起事杀死老单于,於夫罗身为其子,理当继位。而叛『乱』者担心报复,于是另立单于,於夫罗复位无望,只得南下求朝廷主持公道……那时正值朝廷大『乱』,於夫罗求援无果,只得流窜于河东、河内等地。如今彼等窜入陈留等中原腹地,匈奴野『性』难驯之辈,好不容易安定的兖州恐怕又会兴起战端。”
“彼等手下不过千余兵马,兵甲朽钝,即便有袁术给他提供资助,有曹『操』督兖州军事,谅他也翻不起什么风浪来。”皇帝想了想,说道:“就让他在中原到处『乱』窜吧,朝廷正好趁着他这个单于之子不在,先把南匈奴那一摊子烂事给处理掉。”
“陛下说的是。”荀攸整理了一下脑海中的思路,说道:“眼下并州各族之中,鲜卑地近塞外,暂且不足为虑。并州以内,则以匈奴、乌桓为盛,眼下匈奴内『乱』,其势已弱,而乌桓势强。朝廷之官、兵甫一进入并州,实不可直面强敌,招惹乌桓,以免与其徒作鹬蚌之争。若欲专自树威,当以匈奴为先。”
皇帝轻声问道:“那这个去卑,该如何处置遣归匈奴”说着,皇帝指了指传阅完又回到自己手上的奏疏说道:“他可是连质子都交出来了。”
“臣以为,彼等既然示之以忠,朝廷自当还之以诚。”身为并州刺史,刘虞留在长安的这段时间里对并州做了一番功课,以他在幽州的施政理念与经验看来,治理并州其实也不难办:“为今之计,当以笼络人心为上。朝廷理应遣还去卑以示诚意,在另派使者说之,劝诸部族归服,重新恢复藩属贡献、朝廷赏赉之制,以安异族之心。而后务求农桑,修养民力,不出数载便可太平。”
让各族归附朝廷,那是建立在赫赫武功以及压倒『性』的武力的基础上的,以前的朝廷尚且不能彻底制之,何况如今天下四分五裂、实力大不如前的朝廷
刘虞虽善于与异族打交道,但只
第五十三章 控驭抚绥
“是以先朝居之于荒服之间者,正欲悦近来远,招附殊俗,亦以别华戎、异内外也。”————————【魏书杨播传】
朝廷这次收纳归附的匈奴部族,打算将其分为五部,散居于太原、西河等郡县,诸部之间互不统属。
以往朝廷与南匈奴之间,仅仅只是划地供其居住、朝贡赏赉往来、战时出兵的松散关系。这种宗藩关系根本做不到朝廷对南匈奴强有力的约束,以至于南匈奴在归附的这两百年间,根本没有被汉族同化,反而时常发生反叛。
对此,皇帝打算将归附的南匈奴部族进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全方位改造。
首先是军事结构,五部匈奴,每部以其贵族为都尉,负责统率一定数额的军兵,另外还要选派汉人为司马,从旁监督。五都尉直接听从护匈奴中郎将指挥,服从朝廷的一切军事行动,粮草、军需等待遇向地方郡国兵看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