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献帝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武陵年少时
将族中精壮士兵抽调从军,又以护匈奴中郎将、军司马严密控制。等到时机成熟后,或是调驻他处,或是将以部落为单位聚集的士兵打散重新编制,或是安『插』更多的汉人士兵混杂其中,都能彻底将这支军队掌握在朝廷手中。
这样既能削弱部族的实力,又能确保归附的部族再也无力生发动『乱』,还能使朝廷多一支骁勇的骑兵部队,可谓一举两得。
然后再是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在以右贤王去卑监国的前提下,将匈奴归附的各部族以户为单位,逐一由当地郡县登记造册、编户齐民,并设立如乡亭里等基层单位,基层官吏用人前期以匈奴人为主,一律享受汉族官吏同等俸禄。
“彼等既已归附,便当皆如我汉家制度,一体俱同,不可偏废。地方令、长理应视其如汉民,鼓励汉匈通婚,督劝匈奴务植农桑,并缴纳税赋。”皇帝淡淡说道:“但凡归附部族,首领皆封侯伯、赐印绶、享俸禄,其家中年轻子弟,一应免试入太学读书,并量才施用、以能任官。”
削弱匈奴贵族对自家军队的指挥权,使匈奴几无反抗之力。用财货利诱、圈养匈奴贵族,将其高高挂起,并利用对基层组织的渗入,将下层普通匈奴人与上层匈奴贵族疏远、分开,彻底破坏匈奴内部的统治基础。最后用文化影响他们的生活生产习惯,鼓励通婚,用人口数量占优势的汉人‘同化’。
由以生产组织和军事组织相结合的畜牧业经济转向农业经济,加快了与汉族社会一体化的进程。
这就是皇帝对治理匈奴、乃至于今后治理任何一个归附异族的政策。
听完之后,荀攸默然良久,不由叹道:“此法可胜百万强兵。”
刘虞也点头赞道:“这才是堂堂正正之法,不需三十年,不仅边地安宁,并州也将再无匈奴之名。”
皇帝笑了笑,开口问道:“此乃一孔之见,姑妄言之。能行与否,还要诸君拾遗补缺、不吝赐教。”
荀攸若有所思的说:“彼等匈奴散漫蔽野,不听管束多年,朝廷甫一定下此等制度,恐怕不会有太多人归附。”
“所以才使去卑监其国。”说到此处,皇帝轻轻一拍大腿道:“匈奴内部分为诸多部族,心怀不轨者有之,亲善朝廷者亦有之。而匈奴此前叛『乱』,亲善朝廷者在内斗中势力大减,是故这次只需去卑以他右贤王的身份去招徕,必能说其来归。”
“臣以为,匈奴未必甘心为我大汉臣民,是故这一体纳税一事,不如暂缓施行以免引起彼等抗拒。”贾诩说道。
&
第五十二章 汉化政策
“是以先朝居之于荒服之间者,正欲悦近来远,招附殊俗,亦以别华戎、异内外也。”————————【魏书杨播传】
朝廷这次收纳归附的匈奴部族,打算将其分为五部,散居于太原、西河等郡县,诸部之间互不统属。
以往朝廷与南匈奴之间,仅仅只是划地供其居住、朝贡赏赉往来、战时出兵的松散关系。这种宗藩关系根本做不到朝廷对南匈奴强有力的约束,以至于南匈奴在归附的这两百年间,根本没有被汉族同化,反而时常发生反叛。
对此,皇帝打算将归附的南匈奴部族进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全方位改造。
首先是军事结构,五部匈奴,每部以其贵族为都尉,负责统率一定数额的军兵,另外还要选派汉人为司马,从旁监督。五都尉直接听从护匈奴中郎将指挥,服从朝廷的一切军事行动,粮草、军需等待遇向地方郡国兵看齐。
将族中精壮士兵抽调从军,又以护匈奴中郎将、军司马严密控制。等到时机成熟后,或是调驻他处,或是将以部落为单位聚集的士兵打散重新编制,或是安『插』更多的汉人士兵混杂其中,都能彻底将这支军队掌握在朝廷手中。
这样既能削弱部族的实力,又能确保归附的部族再也无力生发动『乱』,还能使朝廷多一支骁勇的骑兵部队,可谓一举两得。
然后再是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在以右贤王去卑监国的前提下,将匈奴归附的各部族以户为单位,逐一由当地郡县登记造册、编户齐民,并设立如乡亭里等基层单位,基层官吏用人前期以匈奴人为主,一律享受汉族官吏同等俸禄。
“彼等既已归附,便当皆如我汉家制度,一体俱同,不可偏废。地方令、长理应视其如汉民,鼓励汉匈通婚,督劝匈奴务植农桑,并缴纳税赋。”皇帝淡淡说道:“但凡归附部族,首领皆封侯伯、赐印绶、享俸禄,其家中年轻子弟,一应免试入太学读书,并量才施用、以能任官。”
削弱匈奴贵族对自家军队的指挥权,使匈奴几无反抗之力。用财货利诱、圈养匈奴贵族,将其高高挂起,并利用对基层组织的渗入,将下层普通匈奴人与上层匈奴贵族疏远、分开,彻底破坏匈奴内部的统治基础。最后用文化影响他们的生活生产习惯,鼓励通婚,用人口数量占优势的汉人‘同化’。
由以生产组织和军事组织相结合的畜牧业经济转向农业经济,加快了与汉族社会一体化的进程。
这就是皇帝对治理匈奴、乃至于今后治理任何一个归附异族的政策。
听完之后,荀攸默然良久,不由叹道:“此法可胜百万强兵。”
刘虞也点头赞道:“这才是堂堂正正之法,不需三十年,不仅边地安宁,并州也将再无匈奴之名。”
皇帝笑了笑,开口问道:“此乃一孔之见,姑妄言之。能行与否,还要诸君拾遗补缺、不吝赐教。”
荀攸若有所思的说:“彼等匈奴散漫蔽野,不听管束多年,朝廷甫一定下此等制度,恐怕不会有太多人归附。”
“所以才使去卑监其国。”说到此处,皇帝轻轻一拍大腿道:“匈奴内部分为诸多部族,心怀不轨者有之,亲善朝廷者亦有之。而匈奴此前叛『乱』,亲善朝廷者在内斗中势力大减,是故这次只需去卑以他右贤王的身份去招徕,必能说其来归。”
“臣以为,匈奴未必甘心为我大汉臣民,是故这一体纳税一事,不如暂缓施行以免引起彼等抗拒。”贾诩说道。
&
第五十四章 陈事于庭
“夫吏决事於千里之外,十二月而计书以定事。”————————【商君书禁使】
未央宫,尚书台。
内中燃着爝爝炉火,台中众人依次而坐,司徒、录尚书事马日磾,司空、录尚书事黄琬,车骑将军、录尚书事董承并列分席,坐于正中。
由他们的位置,顺着中庭的过道往外看去,可以见到遥远辽阔的天空,依旧是冬日里特有的阴沉。四下里皑皑一片,视野极为开阔,虽然风雪都停了,但温度仍旧寒冷彻骨。
冷气从殿门外呼呼的传了进来,马日磾几个倒是尚未觉得,坐在门边的几名小吏却被冷的瑟瑟发抖。
“把门阖上吧。”马日磾说道。
话音刚落,随即有两名小吏走上前正准备关门。
“慢着。”董承突然开口了,他两眼放空似得沉浸在寥落的天空里,开口说道:“现在把门阖上,一会传进上计怎么办”
马日磾心里不知道董承突然来这下是什么意思,出于谨慎,他还是如此说道:“可以现在就将上计吏尽皆传进,中台地方还算宽敞,今年上计的并不多,一时都能坐得下。”
董承从鼻子里发出一声哼笑,好不容易将目光从遥远的天际收回,转头放在马日磾身上:“君上曾有言:为人臣者就该光明正大,洞然四达,岂有关起门来做密室之谈的我看这门,还是开着好。”
马日磾眸『色』深了几分,他没有回应董承的无理取闹,反而看向黄琬。
黄琬手里正捧着一碗热茶,眼睛同样是盯着远处,似乎察觉到二人的目光,他无可无不可的说道:“那就把门开着吧,倒也显得磊落些。”
董承听了,得意的一笑,将门口待命的两个小吏用眼神示意退下,复又朗声说道:“宣进各郡上计。”
两汉以来,各地郡国守、相每年岁终皆遣吏赴京师上计,向中央朝廷禀报这一年地方上的租税、刑狱等情况,朝廷依此进行赏罚升降。
按规制来讲,应由司徒马日磾接受上计,而这一次却不一样,董承、黄琬借口要当场明定赏罚,执意要搀和进来,以至于出现今日这番场景。
马日磾儒雅明达,董承不拘细行,就连『性』子耿直的黄琬也不是很看重这些繁文缛节,为了给这些多年未至的上计吏一个好的印象,中台的气氛还勉强算是轻松,在宣进之后,一起简单的行个礼就成。
岁旦将至,这些天都是各部门总结工作的时候,名义上的主持人司徒马日磾大致说了几句有关朝廷革故鼎新、矢志中兴的官方说辞之后,尚书令士孙瑞领着尚书台众人分别报告了一些公务,最后才正式开始受计。
自上而下,由近及远,新任司隶校尉裴茂先领着司隶七郡的上计掾吏呈交计簿,并自我总结、批评了一番,带起头之后,这才算是进入正题。
一年之中,有人做得好,就有人做的不好,何况这些年处处天灾战祸,各地郡县没有几个是太平清宁的。
黄琬拿了一份裴茂呈递上来的计簿,深深的看了这个宣慰关东,一回来就超擢司隶雄职的朝廷新贵、出身河东的士人,心里不知在想些什么。
自董承卸任司隶、晋升车骑将军以来,被皇帝刻意闲置数月之久的司隶校尉总算有了着落。联系起裴茂这次出行在调和刘虞与公孙瓒、宣诏安抚袁绍、说刘虞返京所承担的种种大任,甚至比正使赵岐还要多,以及他那尚在秘书监的儿子裴潜,不得不让人产生这样的想法:皇帝恐怕早就想好了司隶校尉的人选,只是在等一个合适的
第五十五章 中台受计
“县上食者籍及它费大仓,与计偕,都官以计时雠食者籍。”————————【仓律】
这次各地遣吏上计,除了刘表、陶谦、曹『操』等人有所供奉、献上些许金银以外,其余的诸侯、郡县都在这时候哭穷,未有敬献则罢,甚至还请求朝廷调拨粮草,其中尤以袁术为甚。
朝廷自己的储备现下都有些紧张,不找地方索取就是好事,哪里会去接济袁术,当然,拒绝的话至少得有一番冠冕堂皇的说辞,这才不至于失却人心。
马日磾对袁术主簿阎象简单的措辞道:“听闻后将军在豫州、南阳等地拥众数万,以至士卒疲惫,百姓不安。若真是粮草不足应用,何不裁减军旅,与民休息呢”
“豫州境内多黄巾、贼寇,后将军为保地方,不得不拥兵御之,如今军兵只是勉强堪用,岂能裁减”阎象愁眉苦脸的说道。
黄琬此时『插』话道:“老夫在中平五年任豫州牧时,境内的确盗贼猖獗,但那时我已调兵平定,如何今日又横生盗贼”
盘桓在豫州汝南、颍川诸郡的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黄巾蛾贼,各自拥众数万,表面上肆虐地方,其实在暗地里早已依附于袁术。阎象此时当然不能提及此事,又不能说黄琬在豫州任上干得不好,只得含糊的说道:“贼寇未曾根除,黄公一去,其势复炽,这也是难以预料的事情。”
黄琬冷哼一声,在得知自己前脚刚走,任地后脚紧跟着叛『乱』,任谁也不会高兴,他怫然道:“豫州刺史孔公绪只知清淡高论,并无军旅之才,没料到自其亡故,豫州竟如此凋败!”
见黄琬将责任推卸到继任的刺史孔伷身上,阎象立即答说道:“孔使君岂有黄公之才蛾贼正是看准其人如此,这才再度起事。”
马日磾突然说道:“这么说起来,豫州已有近三年无刺史牧守了。”
阎象心里一突,赶忙说道:“唯!后将军正是顾虑此事,是故此行特意嘱咐在下,代为上表,请立州牧,望朝廷允奏。”
袁术想自为豫州牧看来是受了袁绍为冀州牧的刺激啊。
马日磾在心里如是想到,嘴上却毫不犹豫的回绝了阎象的请求,毕竟这个事别说他,就连他们三个加起来都做不了主:“此事另有决议,不在今日议事之列,阎君暂且退下吧。”
待阎象悻悻然退至一旁后,剩下的几个上计吏接连报告了各自郡国的情势,让朝廷对关东各地有了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
在接下来的几批上计吏中,大都是说境内盗贼横行,百姓疲惫,赋税难以贡献,面对这些情况,马日磾等人都已见怪不怪了。
不论他们说的是真是假,朝廷与关东在实际上产生割裂已经是不可回避的事实。眼下朝廷真正能掌握在手的无非是司隶七郡,以及并州上党、雍州汉阳等郡而已,就连刺史韩遂所在的凉州各郡也大都为本地豪强把控,朝廷的势力难以进入。
马日磾用同样一个借口敷衍似得回应请求朝廷支应的上计吏,就在他有些木然的时候,河南尹的上计吏给了他,以及黄琬、董承眼前一亮的表现。
那位名叫杨沛的新郑长,代表河南尹上计,不仅如此,还为朝廷提供了千斛干椹、野豆以充作租税。虽然这些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足称道,但他的这份心却是让马日磾等人感慨不已。
“孔渠。”杨沛是冯翊万年人,同为关西人,马日磾为示亲近,唤着对方的字
第五十七章 纵行不义
“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管子九守】
未央宫,温室殿。
岁旦前几天下的这几场雪,将温室殿前院里的几棵树裹上一层雪白的冬衣,偌大的院子里,除了中庭刻意清扫出来的小路以外,到处都是积着一层厚厚的雪。
平准令贾诩迈着步子小心的踏在湿滑的路上,他两手收在袖中,叠放在小腹前,不快不慢的走着。路旁种植着几棵苍劲挺拔的古树,片片黑『色』的苔衣覆盖了树身本来的面目,翠绿的树叶在厚厚的积雪下若隐若现,流『露』出与众不同的生机与活力。
望着那独具特『色』的叶片以及虬然的身姿,贾诩没头没脑的说了一句:“这温室的柏树,是前朝留下来的”
小黄门穆顺笑着答道:“是啊,远的不说,至少孝成皇帝时就有了的。听说以前这里种着许多柏树、槐树。后来起了火,把这些树都给烧了,唯独这几棵留了下来,过了两年又生叶发芽,活到了现在。”
由于皇帝对未央宫这座在阿房宫之后、比故宫还要大许多倍的古代宫殿群有着远甚于常人的着『迷』,尽管目前还没有重新修葺的心思,但他闲着没事还是喜欢到处逛逛、瞻仰遗迹,时不时的喜欢问一下宫殿的来源,掌故。是故穆顺对此下足了功课,凡是未央宫里关于西汉年间的旧事,他大抵都能说得出所以然来。
贾诩的心思浑然没有放在这个上面,他只是忽然想到了一个典故,这才开口发问而已。
“原来这就是‘温室树’。”
“诶”穆顺不知道贾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见贾诩一副不愿作答的样子,他也只好悻然闭嘴。穆顺想起上次李坚对自己私底下的探问,其实他自己心里也很好奇,贾诩到底是通过什么得知李坚会鞞舞的
他不就是个从尚书的位置上被贬谪的平准令么若不是皇帝时不时的看重、召见他,以穆顺现时的身份还未必会亲自接送。
带着一肚子的疑问,穆顺带着贾诩走进温室殿。
炽热的温度从兽炉中弥散而出,烘得整个温室殿宛如阳春,转过一道门,贾诩来到一侧的书房里头。里面除了皇帝本人以外,再无别人随侍,就连从不离身的侍中、黄门侍郎等人都被事先驱离,室内显得异常空阔。
皇帝正在伏案书写着什么,准确的说,是在对照着一份帛书在临摹抄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