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公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半城流烟
当年的燕国,欺负赵国长平大败成年男子缺乏,以倾国之力攻打赵国,妄图将其覆灭。
那场战争赵嘉全程参与,看到了无数老卒、伤残退伍军人,乃至于妇女都参军保家卫国,与燕军死战。
也正是因为赵人有此血性,赵国才非但没有因为长平大败而走向灭亡,反而蛰伏近十年以后屡败强敌,开启了中兴之路,成为七国之中除了秦以外的最强国家。
当然,若单论疆域以及人口、田地,赵国未必比得上楚国,可是论到能征善战,也只有秦国能与赵国争锋。
哪怕没有赵嘉穿越改变历史,至少在赵孝成王驾崩以前,赵国也是中兴之路上面。
可惜的是,历史上赵国因为各方面原因,终究还是在赵偃继位以后,逐渐开始走向衰落,反而被秦国屡屡攻伐。
饶是如此,历史上同期的赵国,除了秦国以外,也能吊打其余几个邻国。
赵国,也算是战国末期唯一一个,有可能阻拦秦国东出的大国。
现如今的赵国,因为赵嘉改变了历史,不仅扩大、加剧了赵国的中兴,还顺着历史大势,极大削弱了秦国。
现在的赵国,已然达到能够威胁到秦国的程度,这才是秦王政宁愿不要燕国河间十城,也想要连横先与赵国决战的原因了。
可惜的是,正是由于赵嘉的出现,秦国的策略再一次失误,赵国不仅在绝境中寻求到了生机,反而再一次挑起合纵大旗,先是扫灭十万秦军,紧接着更是让秦国陷入极大被动之中。
接连不断的胜利,不仅让申岐之地将官感到有些飘飘然,就连曾经如履薄冰、对秦国忌惮无比的赵嘉,也感觉那个戴在自己头上的紧箍咒没有了。
赵嘉甚至有种错觉,就算此战不能打残秦国,赵国在消化了这场战争的战利品以后,凭借赵人那骁勇善战的特性,也有机会与秦国正面争锋。
只不过,这场意料之外的失利,却再次给赵嘉敲响了警钟。
七国之中,并非只有赵人骁勇善战,在面临亡国之祸的时候能够上下团结,奋勇抗敌。
赵人能做到的事情,秦人早在百余年前就做得丝毫不比赵人差。
经历过商鞅变法以后,曾经充满血性、愿意为秦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老秦人,更是成为了既得利益者,获得关中无数封地与赏赐。
他们的血液中,已经充斥着对于这个国家的热爱,以及那闻战则喜的好战因子。
只要这些人尚在,只要秦国国君不昏庸,只要秦国坚定的使用商鞅之法,秦国就很难被真正摧毁。
纵然有暂时的削弱与低谷,只要给其喘息之机,秦国凭借数代的积累,早晚都将卷土重来。
历史上秦二世而亡,除了秦二世昏庸、朝政败坏以外,也与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穷兵黩武、横征暴敛、好大喜功,以及不体恤民力有极大关系。
再加上老秦人守边者不在少数,更有许多关中秦人被迁往其余各国,这才导致了秦国的迅速覆灭。
秦始皇的确是千古一帝,做下了许多帝王穷极一生都做不了的大事,但人无完人,越是这样的有气吞天下之势的雄主,越是执着于四处用兵。
继秦始皇之后的汉武帝亦是如此,为了扩大战果,不仅消耗掉了汉朝数代的积累,甚至达到了卖官维系战争的程度,以致国内叛乱四起,汉武帝不得不下罪己诏,这才平息民愤。
如今的秦国,疆域、人口虽然都不及统一之后的秦国,却也没有出现那么多问题,秦人封地至少还都在关中。
只要老秦人尚在关中,秦国根基就牢不可摧。
王翦的建议被赵嘉反驳,倒也没有生气,反而说道“既如此,君上何不孤注一掷强行渡河,不惜代价一举拿下咸阳。”
赵嘉摇头道“且不说骑兵不善攻城,战马渡河也极其艰难,就算能够孤注一掷渡河,也不见得能够攻下咸阳;哪怕可以攻下咸阳,也未必能够摧毁秦国统治核心。“
说完以后,赵嘉有些奇怪的看着王翦。
他想不明白,以王翦的统兵才能,为何会提出如此有失水准的建议。
王翦似乎没有看出赵嘉的异样,继续说道“既然不能进,那也只能暂且退兵,否则继续拖下去,只会对我等越来越不利。”
赵嘉闻言,有些迟疑的说道“想必在吾等回返路上,秦人已经坚壁清野,甚至还可能有秦军把守住了撤退必经之路,纵然想要撤退,恐怕也没那么容易。”
王翦笑道“君上且宽心,以骑兵之机动性,完全能够纵横秦国境内,未必需要原路返回才行,想必秦国也不可能,让整个关中都坚壁清野。”
“真要如此,吾等已经不战而胜矣。”
撤退的路的确有很多,那些所谓的必经之路,也只是指某些交通要道罢了,不过以秦国疆域之辽阔,以赵国骑兵之灵活,跨过那些所谓的必经之路,也只是多绕一些路罢了。
赵嘉也相信,只要自己铁了心撤退,以王翦对于秦国的熟悉,再加上细作早就制作好的地图,安全撤退并非什么难事。
而这,也是赵嘉敢于孤军深入的底气所在。
只不过,赵嘉还是心有不甘的说道“此番劳师远征,未获战功就仓促撤退,恐怕会影响联军士气。”
赵嘉崛起以来,战必胜、攻必克,这样固然会让部下产生些许骄横心理,却也会让申岐之地士卒有种无坚不摧,举战必胜的气势。
对于军队而言,这种气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赵嘉并不愿意看到,三万满怀希望跟随自己深入秦国腹地的士卒,就这么灰溜溜的返回。
王翦脸上,终于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君上不想进又不愿退,更不能在此与秦军僵持,那当如何是好”
赵嘉看到了王翦脸上的笑容,却是心中微动,当即笑骂道“汝既然已有良策,何故试探与我,速速说来便是。”
王翦擅于明哲保身,很多时候提建议前,也会试探一下上面的意思,只要上位者有了确切的目标,王翦就不会去贸然进谏。
否则进谏不成,反而可能因此触怒上位者,这就是王翦的处世之道。
“君上邀请楚国出兵之时,可是答应过楚国,要助其夺取南郡”
赵嘉有些疑惑的说道“的确如此,可夺取南郡之事,吾此时亦有心无力啊。”
王翦脸上笑容不变,拿出地图摊在地上,指着武关的位置,说道“如今七国注意力都聚集在咸阳以及函谷关,若此时君上不攻咸阳亦不撤退,反而南下从武关进入楚国境内,与楚军联合攻打南郡,开辟第二战场如何”
赵嘉闻言先是有些发愣,继而大喜道“王都尉用兵天马行空,吾不及远矣”
第二百三十四章 少习山
武关,作为关中南部门户,其战略位置向来极其重要。
然而在很长时间内,随着秦国版图的不断扩张,武关已经处于秦国腹地,战略意义也就极大降低。
饶是如此,武关以前常年也有两千秦军驻守。
前次六国合纵伐秦,楚、魏、韩三国瓜分秦国南阳郡,让武关再次变得重要起来。
五千秦军,也成了武关的常备守军,哪怕此时秦国陷入如此被动局面,武关内五千秦军仍旧没有被调离。
凭借武关之险峻,辅以五千秦国锐士,楚、魏、韩三国想要从此地攻入秦国,难如登天。
“踏踏踏”
战马奔腾,旌旗遮天,灰尘蔽日。
赵嘉采纳王翦建议之后,没有丝毫拖泥带水,当即率领麾下骑兵,朝着东南武关方向奔驰而去。
果不出王翦所料,赵嘉离开弋阳百余里后,发现这里秦国各县并未坚壁清野,士卒以及战马也终于找到了可供食用之物。
事实上,坚壁清野本就属于两败俱伤之策,秦国如此做可谓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若非迫不得已,绝对不会出此下策。
坚壁清野,不仅会让百姓们损失惨重,还会坏了君主名声。
若换做优柔寡断亦或是爱惜羽毛之人,也未必会使用坚壁清野这个阴损的策略。
三国时期刘备攻陷雒城,刘璋聚众官商议。
从事郑度献策曰“今刘备虽攻城夺地,然兵不甚多,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不如尽驱巴西梓潼民,过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尽皆烧除,深沟高垒,静以待之。彼至请战,勿许。久无所资,不过百日,彼兵自走。我乘虚击之,备可擒也。”
刘备听闻以后惊恐万分,赶忙询问法正。
法正回答说“终不能用,无可忧也。”
刘璋果然像法正所说那样,告诉下属们“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于是罢免了郑度的官职,不用他的计策,最终被刘备所擒。
刘璋虽然并非雄主,却也算是善待百姓的仁君,所以明知坚壁清野能够抵御刘备,仍旧没有做出那种事情。
秦国为了对付赵嘉,固然使用了坚壁清野之策,却也仅仅局限于咸阳百余里范围,以及赵嘉等人撤退的途中。
至于其他地方,如果真的全部坚壁清野,哪怕最终消灭了三万赵军,颗粒无收的关中,势必也会让秦国元气大伤。
甚至于,将会有许多关中百姓饿死。
有了粮草以后,赵嘉就再也无所畏惧,沿着丹水顺流而下,直扑武关。
武关虽然险峻,却也只是对于外人而言,想要从内部攻破,倒也并非什么难事,这不仅与武关主要是为了防备外敌有关,也与武关地形脱不开关系。
武关建立在峡谷间一座较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少习山,南临绝涧,河水环东、西、南三面,城址横出河心。
此关周长15公里,城墙用土筑,略成方形,东西各开一门,以砖石包砌卷洞。
武关以西地势较为平坦,属于一处高低平原,唯有少习山可以作为屏障,然而出关东行,山路却是延山腰盘曲而过,崖高谷深,狭窄难行。
东边有四道岭,特别是吊桥岭,高且陡峭,素有上山一道,不容并骑之称。
也正是如此,其余各国想要从东门攻入武关,困难无比。
“君上,前面就是少习山,若想攻克武关,必须先拿下此山。”
赵嘉问道“汝可有良策夺取少习山”
对于武关地形,赵嘉早就了解过了,虽说从秦国内部进攻武关西门,相比较而言容易许多,却也并非真的唾手可得。
不说其他,仅仅是少习山上的岩壁、断崖,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
如果是强攻少习山,赵军纵然能够最终取胜,伤亡也绝对不会在少数。
“君上放心,吾叔父曾在秦国为将多年,哪怕最终被吕不韦、蒙骜所害,门生旧部仍旧不在少数。”
“虽然绝大多数人都被打压,却仍旧有些明面上与叔父交情不深者,侥幸躲过了一劫。”
“驻守少习山之都尉安承,就是叔父当年旧部,只要君上让我去见此人,必能劝说彼放弃抵抗,让我军不费吹灰之力攻下少习山。”
“没有了少习山这座屏障,武关唾手可得也”
很显然,王翦属于那种谋而后定之人,既然建议赵嘉南下攻武关,自然早就有了应对之策。
不曾想,赵嘉却是犹豫道“既然此人表面与王老将军交情不深,如今又躲过了吕不韦等人的清洗,想必已经开启了新生活。”
“人心难测,如今王老将军不在,你又是让对方背国投敌,也难保那人不会不顾往日情谊,非但不会前来投降,反而拿了汝前去邀功。”
“相比起少习山乃至整个武关,你王翦在吾心中更为重要,断不能让你前去冒险”
赵嘉说的情深意切,事实上也的确是肺腑之言。
相比起区区一个武关,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潜在价值更大。
若二者只能选一,赵嘉将好不要犹豫选择王翦。
王翦闻言垂首道“承蒙君上厚爱,王翦感激不尽,只是王翦既然愿意前往,自然有十足把握,定能说降此人”
赵嘉看着王翦那信心十足的模样,问道“那么需要我做什么吗”
王翦道“君上许以高官厚禄、田宅、钱财即可。”
对于这些身外之物,赵嘉自然满口应许,只是心中却有些疑惑,如果那人真的贪图这些东西,恐怕也未必可信。
只是出于对王翦的信任,赵嘉终究还是没有多说什么,任由王翦前去充当说客。
就这样,王翦脱掉甲胄,换做便装以后,当即独身朝着少习山而去。
进入山中,王翦却是忽然停住了脚步。
他转头看向大军所在的位置,喃喃自语“人心易变,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安承究竟还是不是以前那个安承,谁又说得到呢”
“只是君上代我如国士,哪怕前路难测,吾亦愿为了君上走上一遭”
言毕,王翦头也不回进入了少习山。
第二百三十五章 惊疑
“来者何人”
王翦翻山越岭,刚刚进入秦军警戒区,就被突然出现的秦军围住。
他们全副武装,脸上全都杀气腾腾,只要王翦稍微露出什么引人怀疑的举动,都将会被就地击杀。
面对即将到来的赵国大军,这些早就得到消息的秦军,不得不慎重万分。
“吾乃安承都尉故旧,打探到有关赵军极其重要情报,还望诸位能够带我去见安都尉,当面禀报此事”
围住王翦的秦军,闻言都是脸色肃然,倒也不敢继续将其拦住。
“请随我来,某这就带你去见安都尉”
有了秦国将官的带领,王翦深入少习山可谓畅通无阻,沿途还暗暗记下了少习山道路、地形,以及埋伏在各个险要之地的秦国士卒。
“都尉,你有故旧来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