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舌尖上的神豪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雅玩居士

    节日里,整个沙溪都繁忙起来。制作佛像乘坐的轿子,选太子骑行的骏马,在兴教寺前扎牌坊,在牌坊上点长明灯。队伍所到之处,各家各户燃放鞭炮,将米和铜钱抛向太子马。

    洞经会、妈妈会、众多的善男信女更是无比虔诚,终日祈祷不止,整个仪式十分庄重,十分欢快。

    客栈和马店,散落在通向四方的街道巷弄里。那些远道而来的马帮旅人,为赴一场佛事,赶一趟庙会,早早地订下客栈和马店,在黑惠江边濯洗掉疲劳,洗刷下马缨马须。

    在酒肆里吃饱喝足后,走到玉津桥上看一看黑惠江湍流;把马牵到马店里喂饱草料;去兴教寺做场法事;去古戏台看一看戏;与沙溪的姑娘对一场情歌、跳一场舞。

    沙溪便永远留在他们的记忆里。

    如今的沙溪又逐渐热闹起来,先是一批学者来到这里,修缮古老的建筑,而后热爱古镇的游人来到这里,享受古镇的静谧安好。

    取代马帮来到这里,带着一颗敬畏的心情而来。也许是,众人也不忍惊扰沙溪,在这里没有商业化的纸醉金迷,也没有熙熙攘攘的旅行团,只有三两成行,岁月静好。

    旁边就是银杏村,主路两侧有很多卖当地特产的摊位,都还是保持着淳朴的乡村风情,石棉瓦和木板搭起简易的房子,石头搭建的台子充当起小桌;有些人家门口晒着玉米,有些在烤乳猪,充满烟火气息的乡村生活。

    村子




第366章 长发飘飘
    进入广西第一站,经过叫福溪古村的地方,进村的路很窄,只够一个辆车进出,所以注定不会人声鼎沸。几棵参天大树,显示着这个七朝古村是名不虚传的。村里一条两人宽的石板路,在雨中很滑,人们用脚步在上面留下岁月的痕迹。

    刚进村,就看见一个78岁的老人在剥蒜瓣,带着银手镯,看起来健康而面善,热情邀请庄臣进院子聊天,甚至抱出一箱饮料要给众人喝,很淳朴。据说福溪村里,八十多岁以上的老人就有六十多位,也算是一个长寿之村。

    原本只是路过休息,居然发现不大的村子,还有好多景点

    功德石、焚纸炉、风雨桥、马殷庙等建筑遗址,还有古戏台、古书堂、青石街、古碑刻等古代遗物一批,村中马殷庙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村头一处地下河涌泉,常年泉水不断,形成一条清溪,以前人们用溪水作为饮用水、洗菜洗衣服,这条具有灵性的小溪,叫灵溪,后来改称为福溪,村名由此而来。

    处处显露着文化的氛围,门楼、祠堂和民居,喜欢以莲、菊、梅、兰等雅致的字画装饰;而以福、禄、金元,佛祖神公为木雕图案的花窗门楣;有以云鹊、竹松、龙凤为彩绘的梁檐斗拱。

    在路上,迎面一头水牛走过来,走到面前,竟然停下来,好奇地看着众人,主人过来了,它才慢慢悠悠地回家去。村民自己开的几家小店。不用买门票,没有商业化的痕迹,更不像是很多的旅游景点,除了做生意的店铺,几乎没有真正的住家,而村民都住在这里,显得有活力。

    每座大门楼后面,又是一条长长的小青石板巷道,还有小门楼。每走一会儿,就有一个,突然下雨,进去躲雨。裂开的木柱,模糊不清的牌匾,一切都诉说着沧海桑田的变迁。

    一户人家正在吃饭,庄臣很好奇他们平时都是吃什么,没想到主家十分热情,硬是拉着要吃饭,还说不嫌弃就喝一口酒。都是自己酿的米酒,盛情难却喝一杯尝尝。

    真的纯粹的米酒自然味道,不太香不太甜,丝毫不输清酒。吃的是炒青菜、绿豆豆腐汤、野笋炒肉、扁豆、黑木耳炒肉、花生米。开心而真诚的笑容,很久没有见到的,朴实而温暖。

    村里的路修的很好,都是水泥路,水库和湿地附近的,还有木制的步行道。走在村里的路上,看见许多毛茸茸的果子,都是路边上板栗树上成熟之后,被风刮下来的,让人感觉村里的环境很自然。

    听说附近有个瑶寨,传说中的长发村

    居住着300多位红瑶瑶民,120多名成年妇女,有80多名的头发在14米以上,最长的达到了18米,曾经获得吉尼斯总部颁发的群体长发女之最,被誉为天下第一长发村。

    红瑶女都擅长针绣,善织绣。女孩们十三四岁便开始学习绣花的传统习俗。绣花手艺精湛,不需要先描图,而是全凭经验,依照底布经纬中的布孔来构思刺绣图案,用她们的话来说叫数布眼。

    一针一线全由手工织就,花上数个月或数年的时间完成一件服饰,是常有的事。

    遇见的每个人衣着鲜丽,笑如银铃,丝毫没有畏惧陌生的羞怯。大山赋予她们活泼奔放的天性,长发如盘,乌亮如漆,即使面部爬满年岁的沟壑,但头上的乌发却依旧。

    盘发十分讲究。自少年起就留发,至青年时代,则将头发盘于头上,用绣花黑色手织布包起。

    既保护那一头秀发,又是民族的一种特征性装饰,代表尚未婚配的阿妹。她们的长发必须在进入洞房的当天,由新郎亲自打开。

    出嫁生了小孩,发型有所变化,乌龙蟠发型在额头上束一个髻,其余则盘在头上。额前的髻便是已婚已育的标志。已婚未育者则是螺丝蟠发型。

    &



第367章 酸城
    来到桂林第一件事,

    必须尝尝大名鼎鼎的正宗米粉!

    你即便没吃过也一定听说过桂林米粉,比起后起之秀螺蛳粉,人家早就红遍大江南北。庄臣曾经在京城吃过两次,发现里加各种各样的配菜,蔬菜花生木耳肉沫……

    如果让当地人看见一定笑道:这是什么鬼!

    打听一家老字号,带着固有印象,小心翼翼先点一碗经典卤菜粉,惊奇发现居然是干拌的,没有汤

    店里伙计介绍说,其实桂林米粉并不是指代某种特定的粉,而是一类米粉的统称,其中包含卤菜粉和汤粉。

    经典的卤菜粉是靠卤水调味的干拌粉,配上几片卤肉和酸过的小菜。一家米粉店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店家花多少时间和心思熬制卤水。

    卤水通常装在一个小壶里,和配菜一起放在佐料区,看上去随意且不起眼,但每一个桂林人都懂得卤水即是桂林米粉的灵魂。

    配料无外乎八角、桂皮、甘草、罗汉果等,牛骨和猪骨的加入也很常见,但因为涉及配比和火候等因素,每家店熬制出来的卤水都不尽相同。

    庄臣终于明白,所谓卤水难熬,也难怪桂林米粉一出了桂林就水土不服,好好的干拌粉清一色都变成更好偷懒的汤粉。

    第一次吃卤菜粉的人,拿到米粉之后很可能一脸懵圈,这玩意除了米粉和几片卤肉之外啥都没有

    精华就在于好多配菜需要自己放,葱花、腌萝卜、酸豆角、糟辣椒、干辣椒,还有自助的筒骨汤。关键来了,如果看到有人吃粉之前放了骨汤,八成不是本地人。

    地道的吃法是先嗦粉,后喝汤,最好不要把它们混为一谈。

    来桂林之前并不知道桂林人嗜酸,不但卤菜粉要加酸过的小菜,街边还有一种专门的酸店。

    兜售的食物本质上来说属于泡菜,桂林人管这叫泡酸,想必不少人家也是有个酸坛的。想起江浙一带人家里的臭坛,万物皆可臭。

    什么东西但凡老了,不好吃了,想长时间保存的,就随手丢到坛子里臭一下,臭苋菜杆、臭千张、臭冬瓜都是这么来的。到了广西这边,却兴起万物皆可酸了。

    在别的地方,泡菜是用来下饭或者当开胃小菜的,这里的酸店却偏偏要让泡菜唱主角。各种酸过的小菜是街头很受欢迎的风味零食。进店先挑大小碗,然后选酸,称重,付钱。用竹签子一扎,拿着边走边吃。

    之所以吸引庄臣,并不是这种做法有什么稀奇,而是食材种类的丰富。像萝卜、黄瓜这种根茎类蔬菜拿来酸也就算了,倒是木瓜、芒果、西瓜皮这些水果勾起自己的好奇心。

    黄瓜、白萝卜、木瓜、大蒜。尤其是大蒜,酸甜,爽脆,微微辣,后悔只买了一头。黄瓜也非常可口。不过白萝卜和木瓜就没有更多惊喜,水分足、口感爽脆的蔬菜酸过之后比较好吃。

    还有一种挺有特色的油茶。追根溯源的话是距离桂林100公里外的恭城瑶族的日常小吃。瑶族最早发明出油茶,是因为生活在潮湿的山林间,雾气浓重,用茶叶和姜配上油盐煮出来的油茶可以帮助他们驱散湿气和寒气。

    茶汤是提前煮好的,里面有脆脆的炒米和花生,整体味道是咸的。恭城油茶的意思也差不多,只是里面多了姜和脆果,有点像膨化食品,因此喝起来有种辛辣感。

    以一个外地人的口味来说,味道不算讨喜。一是因为咸,二是有很重的姜味和辛辣。

    说实话广西菜的口味比较繁杂,可能跟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东部接近广东,西边口味有点像云南菜,边境地区又



第368章 勒是雾都
    一直有个迷惑,山城和蜀都到底有什么区别

    看遍少数民族风情,来到山城,亲身体会一下直辖市的魅力。说实话蜀都能满足庄臣对一个城市所有渴望:有山有水,有商业有美食,发达又传统,慵懒而休闲。

    下飞机那种扑面而来的归属感,总会让自己有种半个当地人的错觉。

    最新很火的嘻哈综艺,让庄臣也耳濡目染学会一句话:这就是雾都!

    第一站,坐坐那个曾经在《火锅英雄》里如飞鸟般划过江面的长江索道,对面是蓊蓊郁郁的南山,耳旁是老君洞的晨钟暮鼓,待到华灯初上,再回首眺望渝中的繁华,霓虹灯融在深深的夜色里,一天的繁华就落幕在你的身后。

    身临其境终于明白在这座城市里,火锅的确是一种你没法逃离的生活选择。

    阴沉的天空下,当潮湿的空气浑身疲软无力,一顿酣畅淋漓的火锅便足够让汗水带走你的疲惫。火锅店也像是雨后的蘑菇一样,散落在城市里各个充满湿气的角落:马路边、梯坎上、天桥下,居民楼里,肮脏的菜市场门口和浑浊的江水边,甚至有可能就在江上。

    所以无论雨后,夏夜,或者烈日炎炎的正午,无论店面有多么偏僻破落,总会有那么一群人无怨无悔地坐在火锅边挥汗如雨、高声谈笑。好的火锅馆子往往油腻,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就在跨进火锅店大门的那一刻,一股热气裹挟着牛油的浓香扑面而来,在面门上蒸起一层薄薄的水汽。小心翼翼地踩过滑腻的地面,一边躲避杂乱横陈于地的绿色啤酒瓶、一边走到店面深处,挑一条长凳坐下。

    神情倨傲的店小妹,举重若轻地端来一口铸铁大锅,内里填满早已凝成红白块状的红汤锅底。啪的一声点燃气灶,蓝色的火苗猛地窜了上来,凝结的锅底在高温中慢慢化作一锅沸腾的赤红汤水。

    与此同时,店小妹将调味盐、味精、醋、香油碟和新鲜剁成的蒜泥排在桌边,桌旁诸人一边说笑,一边相互传递取用,其中一人低头在薄薄的菜单上照例地勾画出例如鲜毛肚、武昌鱼、老肉片、午餐肉、鸭肠、豆皮、荷心等经典菜品。

    端菜上桌,先将荤菜围着火锅排列一圈,再将素菜置于桌旁菜架上,最后叮叮咚咚地拖来几件啤酒。这时桌旁诸人纷纷笑逐颜开,抬手执筷向锅中伸去,在蒸腾的水雾气中大汗淋漓,一个山城人的夜晚这才宣告开始。

    吃火锅这件事,对于当地人有种非常强烈的仪式感。其他地区火锅不过是对各种汤水煮菜的饮食方式的统称。但是在这里,它从来都只意味着一种来自辣椒、花椒与牛油的神秘召唤。

    火锅里下黄鳝、猪脑、毛肚、酥肉。一场成功的火锅,绝不会是一人独吃,也不会是两人对吃,而往往是4-8人围坐一桌,挽起袖子露出赤膊,在高声喧哗中拉开帷幕。

    这样的邀约通常发生在下午,或者因为天气沉闷,或者因为闲极无聊,或者因为友人相聚,或者因为无处可去。邀约者往往以一声清脆的走字开头,并露出意味深长的神色。

    受邀约者若回以心领神会的表情,则双方默认达成合意,邀约者随即颔首曰:吃火锅。受邀约者便落落起身,同时口中答道:走走走。

    酒足饭饱溜溜食,随便找个资深导游,带着四处转转。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同样也散发着它独有的魅力。街头巷弄中随处可见的民态民生,一张张留给时代的证明与纪念。那些回不去的旧时光,满满的都是回忆。

    来到十八梯,渝中半岛的一条街,号称最能象征着真正的山



第369章 山城最强输出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趣阁]

    最快更新!无广告!

    豁,在当地话里既指搅拌面条,又能表示社交能力。面豁得转,自然味道好,人豁得转,天天吃小面也乐趣无穷。

    对于很多外地人来说,来重庆需要爬的梯坎,可能比他吃过的盐还多。亲身经历发现山城森林可不是浪得虚名,整座城市完全3d,有无数个平面,连导航都束手无策:没有东南西北,只有上下左右前前后后。

    幸亏有导游,来到一家老字号小面馆,现在它跟沙县小吃并称为养活全国人民的街头小吃。

    南方的面和北方没什么比头,反正这里人也并不太在乎吃的到底是什么面。除了部分标榜特制的店之外,很多面店都是从工厂直接买碱水面,虽然保质期短,但这不是面店老板考虑的事。他们每次进货只进一天或半天的量,卖完拉倒。

    单就面条本身而言,小面只能算作普通,但它之所以能够在面条界占据一席之地,靠的是佐料这一独门绝技。

    所以在庄臣眼里,小面吃的不是面,而是极其繁复的佐料:辣椒要用油辣子;花椒要切得细细的花椒面;榨菜一定是涪陵榨菜,而且是切得均匀的颗粒;直接用蒜会被嫌弃,要用高汤加蒜末制成的蒜水,才能增蒜香而不抢味。

    可能用到的佐料还有盐、味精、酱油、葱、姜、花生、猪油、芝麻、豆瓣酱、韭菜、菜籽油、黄豆面……

    不要小看一碗小面,简直就是调料之集大成!

    小面的灵魂是佐料,那么佐料的灵魂就是油辣子。在这一亩三分地如果说一家小面馆油辣子香,无疑就是含金量极高的评价。

    选晒干剪段的朝天椒、大红袍和二荆条,反复多次的铁锅干炒和关火炕,才能完全激发那种诱人的香味和辣味,最后捣碎淋上热油,小面的核心竞争力才算诞生。

    豌豆入骨头汤小火慢炖,一直炖到软糯出泥。接着就是杂酱登场,五花肉剁泥,和甜面酱炒至金黄。肉酱有细碎的颗粒感,豌豆又煮得缠绵,吃起来满嘴都是酱香和豆香。

    豌杂面干拌最好,只加极少汤水、甚至不加水。所以吃之前,你一定冷静,先把面豁均匀再动嘴。这样麻辣的调料、软糯的豌豆和香甜的杂酱与筋道的面条才能充分融合,一口下去味道浓郁,层次丰富,吃得心花怒放。

    每到饭店,大街小巷到处是人,吃面先交钱,后排队,一锅面煮好后,想吃硬一点的先端,想吃软一点的后端,自己拿筷子,路边板凳一坐开吃。用红油豆瓣代替油辣子,辣味更柔和。

    如果豌豆煮烂了,豆粉从薄薄的豌豆壳里流出来,和杂酱一起粘附在面上,吃面时既能吃到面的顺滑,又能感受到杂酱的颗粒感及豌豆的豆香,安逸得板。

    对于不吃肉不舒服的人来说,一顿饭没有肉是不可能存活的,此时就需要牛肉、肥肠等食物界硬通货来满足需求。

    山城版红烧牛肉的做法粗中有细,将泡姜、泡海椒和花椒一同爆炒,加入豆瓣酱后炖牛腩,再放一个装满八角、桂皮和草果的神器香料袋,炖到牛肉香软入味。
1...99100101102103...12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