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神豪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雅玩居士
腊肉,是一定要用柏树枝熏的。过年去乡下,家家户户屋顶都挂满腌好的肉,屋里烧着细火,一进门,空气都浸泡在凛冽的柏树香里,过十天半个月,香气们钻进肉里,腊肉表皮也会被熏得油光灿烂。
取新鲜的青蒿,包进布里揉碎敲打,待苦味褪尽,就上火轻轻焙,只留清香。再和腊肉丁、腊豆干、野蒜混合糯米,一起放进木桶里焖蒸,青蒿碎均匀地裹住每一颗米粒,满是春风拂面的柔情。
这样一碗米饭,有点像江南的腌笃鲜,荤里有素,大俗也大雅。
在这里想舒服地逛菜场,必须要趁早,像枞树菌这样的限量级美味很早就会被瓜分殆尽。但如果只想舒服地吃顿早饭,睡得再晚都没关系。
早点铺可以从天蒙蒙亮一直开到大中午,无论什么时候,总有揉着惺忪睡眼的人走进去,用一顿凶猛沸腾的碳水唤醒胃和心。
理所当然地觉得,只有与美食相伴,才叫不负晨光。烧饼,最硬核的早点。馅料涂在表层,满是青葱和花椒的香气,大颗大颗的五花肉,能烤出晶莹的油花。
另一种做法,把馅料裹进油面团里,反复折叠后得到漂亮的起酥,肉糜夹杂其间,吃起来会扑簌扑簌掉渣。
每个烧饼师傅,都像行走江湖身怀绝技的高手:老面发酵,揉面扯面,和馅摊饼,连涂抹酱料的手势都铿锵有力。
特制砖炉,底部烧着通红的炭火,师傅徒手伸进火炉,准确快速地把面饼贴上炉壁,利用壁温烤制。熟练的师傅只需几十秒,就能把炉壁挂满烧饼,真功夫往往在此。
没过多久,一块挺括、边缘带着炭焦香的烧饼被夹出来,对折装进油纸袋,咔嚓咔嚓,这烧饼最美妙的声音……
如果说烧饼是烤的功夫,那油香就是炸的艺术。胜在香字,比油墩子更大更薄,大米和黄豆磨成细浆,热油里滚得金光闪闪,一定要炸到外壳微微焦才好。
咬开一口,里面包着花椒香的嫩肉丝儿、浓郁的葱碎和脆生生的萝卜丝儿土豆丝儿。
让老板再卧个鸡蛋,让油香变成一只大腹便便的荷包,肯定会得到一句欣赏的赞美:会吃!
早餐三大金刚里,豆皮算最温柔的一个。因为小麦匮乏,稻米就是这里的面食担当。可以加入玉米或绿豆,磨出来的浆糊,绵密又温润,带着纤细的谷物香气。
平锅抹薄油,面糊从特质漏斗里滑出,烙得边缘微翘。烙出来的豆皮,
第375章 迷人的烟火气
回到广州,在别墅好好休息两天,第一次来匆匆忙忙,因为心中还牵挂着全世界。
而这次已经平平常常,看遍繁华,有机会重新体会一下错过的时光和美食。
江湖上盛传着“广东人什么都吃”的传闻,大吃省的名号可不是白来的。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无一不涉猎。兴致来了,福建人也是必备零食,嘎嘣脆,鸡肉味儿。
在茶餐厅要是听到,老板,来个肥妹,败家仔打包,唔该”可千万不要报警抓人贩子。处处都是黑话名单。肥妹是热巧克力,败家仔是阿华田,仔细想想,是不是很有道理
热巧克力,热量太高喝了立马变肥;阿华田,这么高热量的饮品,当然很败家!
特别是万年谜题,煲仔饭,到底是把谁的仔煲在饭里了
餐馆吃饭,酒过三巡,一桌人总会有个起头问大家:“拿不拿饭啊”然后冲着服务员大喊一声:“唔该!人头饭!”人头饭是什么其实就是按就餐人数下单相同数量的白米饭。
在这里,混的好不好有个标准:
就看有没有人请你吃牛杂。
其实牛杂档在以前有个更好玩的名字,叫走鬼档。因为以前的人都是推着一部车仔沿街售卖,没有铺租,所以也被称为走鬼档。
一部简单四轮车,架着一口大锅,浓郁的酱汁里沸腾着牛肺牛肠牛肚牛百叶等各种内脏,还有土豆萝卜鱼蛋菌菇蔬菜粉类各种小食。踢着人字拖,站在路边,用签子插着吃,一个逍遥快活的下午就过去了。
以前曾是下栏菜,即低档次的边角碎料和内脏,是给穷人补充营养的便宜肉类。八十年代的时候改革开放和下岗潮轮番袭来,最能吃苦的那波人就做起牛杂生意。
别小瞧卖牛杂的,虽然看起来只是推着一部车仔四处奔波,但卖2元一串的牛肚成本价只要4毛一斤,利润可不低。
不过你得能吃苦才行,凌晨3点去屠宰场,将边角料买回家,反复清洗气味厚重的牛内脏。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以本地人的说法是,不怕臭不怕累不怕鬼的人,最先上岸买车买楼。
如果让庄臣选择,国内几十个城市,蜀都第一,这里毫无疑问第二!
真的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地方,尤其是那股烟火气特别招人喜欢。他们爱一样东西,有的时候和皮囊、环境这些外在条件没多大关系。
往往是被事物本身的魅力所打动,所以比起小资但吃不饱的网红餐厅,广东仔往往更喜欢牛杂档、大排档,就算是有车有房的老板也如此。
真正美食是挑人的,脂肪高,气味重,很多人都不能接受牛内脏,但能接受的人又对它爱得深沉。主角是牛内脏,加入八角、桂皮、陈皮等熬制的卤汁,浸泡沸煮着牛肚、牛肠、牛筋、牛肺、牛腩等内脏,不仅没有腥味,还多丝丝特别的酱汁味。
最爱牛肚、牛肠和牛肺,软嫩香滑带着一点弹牙,被剪成小小块入口又很方便,每口都是享受。
猪肠粉是一种特别可爱的粉,外形像猪肠,一层层卷在一起。吃它的时候阿球特别喜欢用剥洋葱的方法,将猪肠粉铺开来蘸酱吃。铺开后就像一张晶莹剔透的画卷,你可以用酱料在上面作画,再一口塞进嘴里,超满足。
加一串娃娃菜,浸泡过卤汁的青菜保留着自身的甜味,软硬适中不会太生也不会太烂,配着酱料大口塞进嘴,非常清爽解腻。
萝卜、面筋和薯仔也是不能缺少的东西,薯仔就是土豆块儿。牛杂汤里煮过的的薯仔、萝卜和面筋真的超级
第376章 鲜的诱惑
提前约一家私房菜,猪婆肉,完全由一栋私宅改造而成,门楼是青砖马头墙,里面大院叠小院,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完全是岭南水乡富庶人家才有的庭院。
宅子侧边立着一面巨大的广告牌,据说这是上好风水位。迎面走过,天空都被挡去一半,宾客和生意全被围进挂着霸气猪肉婆金匾的岭南大宅里。
一进门,整个氛围除人声鼎沸之外想不出更好的形容词。偌大的厅堂里,镇店烧鹅、家嫂靓汤、水产档口、新鲜蔬菜,唰地排开。
私房菜嘛,也没什么菜单,想吃什么就直接到相应的摊档下单就行。围着大厅走一圈,菜也基本上点齐了。
然后在小桥流水间逗逗锦鲤,回去坐着等饭吃就行。
尝一口传说中让老饕赞不绝口的竹肠,首先在用料上就特别讲究。竹肠,特指猪小肠肠头前一尺长的部份,因为只有这一段的口感才具有爽脆、弹牙的特点,超出这部分的就不能用。
肠身很厚而且极有弹性,是非常难得的食材。而煎焗则是顺德厨师善用的烹饪方法,用来烹制竹肠再合适不过。首先要煎,让食材定形、口感酥脆。然后要焗,让食材入味。
表面不见油光,色泽金黄诱人。一口咬下去,在爽脆弹牙的同时能感受到汁水四溅,竹肠的咸香,混合着泡椒的甜辣在整个口腔里乱窜。
顺德人蒸鱼是把好手,桂花鲈鱼口感嫩滑,肉质细腻,火候恰到好处,用清蒸最大限度保留了鱼肉的鲜嫩。鲜花椒去腥提味,用一点点麻辣的口感画龙点睛,衬的鱼肉更加清甜香滑。
柚子皮是猪肉婆家的特色菜,把柚子皮洗净切大块,浇上酱汁,放进煲仔里烹制。文火慢炖,厚厚的柚子皮口感绵软厚实,又带有一点点颗粒感。
第一口着实让人惊讶,居然是咸的,而且浸满了肉香。咸味过去后有保留着柚子特有的清新感,稍稍还是有点苦涩。
用象拔捞饭,汤底还是奶白色的海鲜汤,有甜甜的丝瓜丁,有趣的是不是简单的白米饭,而是炒米。
米粒被炒过之后颜色会变得有点焦黄,口感开始感觉有点像膨化食品,嘎嘣嘎嘣的,直接吃起来也会有焦香味。然后泡进汤里,刚开始还是脆脆的,但是慢慢的米粒就吸饱汤汁,又变得很柔软。
吃口甜品,发现正宗双皮奶是水牛奶做的,比起普通的牛奶,水牛奶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更高,所以更容易结出厚厚的奶皮,做出来的口感也更醇厚一些。所谓双皮奶,是指首先把奶煮热,上锅蒸,这时表面会结出一层奶皮。
戳破把奶倒出来,加入蛋清和糖,过滤后重新倒回碗里,这时奶皮会慢慢浮起来。重新上锅蒸熟,双皮奶就做好啦!看着简单,其实特别考功夫,一定要不急不躁,不然一点点水滴下来都可能让双皮奶结不起奶皮,失败率意外的高。
据说传统的双皮奶真的超级甜,所以一碗双皮奶要配好几大杯水。传说中以前打赌的赌注都是输了的人要连吃十碗双皮奶还不许喝水,貌似是比直接喝糖浆还要甜腻的惩罚。
不过现在的口味倒是健康不少,没甜到每口都要喝水的地步,但是也算很甜了,大概是一点点七分甜的感觉。
平常吃到的那种加了很多鱼胶粉、吉利丁粉的双皮奶,正宗的双皮奶应该是状如膏、色洁白,
第377章 一口水的精华
说起西关,总结一句话:食在广州,味在西关。
作为明清时期羊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明末清初随着西关商行的快速发展,确立商贸中心。而今虽然经济商业中心已成为历史,但在上下九步行街的加持下,这里已成为著名的美食天堂,并且不管社会怎样发展,老西关人仍旧恪守祖传秘制,力求色香味形意完美结合,美食数量多达几百种,绝对是吃货圣地。
初来乍到,庄臣对西关的印象,不像四合院改造的那般杂乱,不像魔都弄堂生活般拥挤,而是沿袭商贸作用,临街的为主的依旧是商铺和旅店,里屋内则更像北方筒子楼的群居状态。
各街区临街多以骑楼为主,往街区里边深走有一些西关大屋的影子。要说最典型的骑楼代表,莫属恩宁路。
街旁都是典型的建筑,一边听着西关商贾的叱咤风云,一边看着敝帷不弃的老屋,时光的味道甚是酸楚中带有一些感慨。而在西关富贾留下的最宝贵的建筑代表就是趟栊门,应该是我国最早的防盗门。
三层架构的复合型门,形似一个大的木框,中间横架着十几根圆木,圆木一定要单数,不能双数。第一道是屏风门,象两面窗扇,挡住了外面路人的视线,这道比较轻巧,方便开关。
第三道门是真正的大门,也不特别,旧建筑多半是这种门。最具特色的是第二道门,叫趟栊门,横向拉动,虽然没有滚轴装置,但是开关即为灵活,像叶问等老广时代背景的电影里则多为展现。
可以说是现在西关最著名的一条骑楼街,并且也是政府主打的老字号一条街,在城市发展中能保留下原汁原味的老街,这在国内真的很少见。
以前是一个当铺,现在就是个普通通的底商。骑楼主体上采用了西洋的雕塑风格,这也是南粤民宿和洋楼碰撞的结果,也说明当时西关大商贾对中西文化融合的认可。
走到半塘路,不得不说泮溪酒家,这里是1000多年前南汉王刘长的御花园昌华苑的故地,也是昔日的白荷红荔、五秀飘香的荔枝湾。
1947年粤人李文伦在这片古之花坞上创办一家充满乡野风情的小酒家。当时附近有5条小溪,其中一条叫泮溪。酒家正门中规中矩,进入内部,真是别有洞天。既有池塘,又有庭院,不亚于苏州园林。
以前看港剧,常听剧中人说给你带了一碗糖水当宵夜,心里总要纳闷:糖水就是水里泡糖吗这有什么好喝的
如果说全世界的甜食里,法式甜品丰腴性感,岛国和菓子柔软细腻,苏式糕点小巧别致,那么这里的糖水,便如讨人喜欢的邻家女孩,散发着迷人的市井气息。
平日里下班路过糖水店,顺手买一碗陈皮红豆沙、椰汁马蹄爽或杨枝甘露,坐在风扇呼呼作响的店内,和街坊吹水聊天,或者打包回家放入冰箱,等夜里和家人分食。一整天的辛苦奔波,就结束在嘴里缭绕不去的温润清甜里。
关于糖水的来源,现已不可考。相传古代王公贵族宴饮后都会吃一碗甜汤,以调和食气,唐有冰莲百合,宋有赤豆糖粥,清代后宫的佳丽们喝一碗糖水,甚至会因食材贵贱,以示身份高低。
糖水,等同于甜品的本体和前身,若要說差别,除了南北称呼的不同之外,糖水有着更浓的家常气息,甜品却是受到西方饮食文化影响的后
第378章 叶问VS黄飞鸿
可能这世上,大概没有哪个姑娘不爱杨枝甘露。江湖传闻诞生在1984年的利苑酒家。主要食材用的是芒果、西柚、西米以及椰汁和鲜奶油,芒果的清甜中透着西柚的鲜酸,以及一丝丝微苦,滋味如此丰富,所以一点都不会腻。
做法并不难,但对食材最是讲究,芒果一般用吕宋芒或攀枝花芒,追求更高的店家,则会选用菲律宾飞龙芒,这种芒果清甜无比,绵软细腻有溏心般的软糯口感。
西柚则首选泰国西施柚,甘甜中透着丝丝微苦,最好地平衡芒果热烈的甜味。
不过,让庄臣最心动的是,杨枝甘露中间加的那一勺捞野,这东西是新鲜水果汁调配冷凝后形成的果泥,冰冰凉凉像极冰淇淋,但又更松软水润,满满水果的清香。
波记是此行的惊喜,位置极其隐秘,在中华广场后小区的深巷中,两公婆经营的小店。店面朴素得不起眼,简陋的菜牌挂在门口,每天只卖四种糖水、五种炖汤。
但每种糖水的表现都令人惊艳,甜得腻了再喝一碗炖汤,便感觉浑身上下都通透舒展开来。
芋头块并未炖得完全粉软,咬下去还稍带一点脆意,但味道香甜、饱满、鲜明,完整地融入整碗糖水之中,搭配椰汁,则令口味更加清新浓醇。
而西米之于糖水,则好比满天星之于花束,从不喧宾夺主,但点缀其中,软滑细润的口感,轻轻巧巧地化解椰汁的甜腻。
煲煮到微烂的木瓜,绵软甘甜,搭配晶莹爽脆的雪耳,口感复杂度刚刚好,而一点点冰糖让这碗糖水,一下子变得清润、鲜灵起来。除了好吃,木瓜雪耳滋阴润肺,对女孩们再好不过,也难怪港剧里男主的撩妹绝技之一,就是给女生送一碗糖水。
椰果菠萝的滋味,清凉可口,那股甜味,非常直接,像小时候坐在电视机前吃水果罐头的滋味。不过,这碗用的是附近菜场每日送来的新鲜菠萝,与啫喱、椰果混合,再放入一点冰糖,冰冻到第二日才卖。冷藏一夜,这碗糖水便格外清凉,让厌倦甜食的大人,也不感到腻味。
平日做的是街坊生意,平日买完菜,大家都会来这坐坐,或买几碗带回家。每日午间才开门,随着一锅锅煲好的糖水出炉,老板娘陆续将菜牌挂上绳。菜牌上一块手写的这边是热的,分界冻和热糖水。
吃的太多,来到传说中武林高手辈出的佛山。说一座城的底蕴,不只街上的人情文化,也要看城中历史建筑。那供奉着北帝,叫做祖庙的庙堂,据说已有千年历史。看着灵应殿前人来往过,不带熏心功利,不求雍贵繁华,只燃香祷告,求风雨平顺,来日方长。
很有岭南特色的。禅城的制陶是自古的传统,所以在建筑上也不遗余力。我细看顶上的陶像,惟妙惟肖,各自有各自的性格,各自有各自的故事。
自古有匠人的说法,就好像建造这些陶顶的工匠,要有多纯粹的心境,才能雕琢出如此精细的工艺。若是有一丝浮躁,工艺就打了折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