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舌尖上的神豪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雅玩居士

    这是陈晓卿的原话,一直让庄臣魂牵梦萦,终于有机会来到肥肠的发源地。

    来这里吃肥肠之前,其他地方一般指的是猪大肠,但当地人把小肠、肠头也吃得花样百出。

    一碗热气腾腾的,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它的身影。不管是三伏还是数九,总能看到那些小店门前支起一大铁锅,奶白色浓汤里熬着猪骨和大段的新鲜肥肠。

    人群挤在店里,什么都顾不上,只对自己眼前一碗油汪汪、香喷喷的肥肠粉负责,一面稀里呼噜地啜粉一面时不时擦汗。

    红味的,飘着带焦香的辣子油。有的人加了醋,就更是酸辣扑鼻。白味的,是浓烈的花椒香和宜宾芽菜的曼妙组合,鲜中带着微妙的酸。

    运气好再碰上行家点上一个牛肉锅盔,掰碎浸到汤里,让饼吸足汤汁入口,居然有点陕西人泡馍的意思。

    一百个人有一百种肥肠粉的吃法,红汤白汤加不加节子、肥肠要不要心肺汤添不添锅盔

    如果肥肠粉店里听到和自己一样吃法的点单,大多会心一笑:老板儿,一碗红味肥肠粉加两个节子,再要个猪肉锅盔!

    来到一家老字号,味道传统,没有走样。红味香辣鲜爽,白味浓郁微麻。地道的猪杂汤底撑得起调料的浓墨重彩,重口味也压不住汤头的鲜浓。肥肠火候正好,不过分软烂,略有嚼劲。冒节子也规规矩矩,没偷工减料。

    川菜的粉蒸做法,以豆瓣酱和腐乳调味,入小竹笼蒸制。粉蒸肥肠少了油腻感,包裹肥肠的米粉起到润滑剂的作用,让肥肠口感愈加软糯入味。

    早年很多苍蝇馆子,因起初无招牌无门牌无服务而被戏称为叁無饭店。店面极小,藏在老式居民区的巷弄里。卫生条件、就餐环境都欠佳,唯以味道取胜。粉蒸系列是招牌,有肥肠、牛肉和排骨三种。店家坚持用传统的小竹笼蒸制,火候把握精准。

    米粉和肥肠的比例、米粉的湿润程度都恰到好处,肥肠软糯又不失嚼劲,豆瓣酱的香味明显却不突兀。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一份教科书式的粉蒸肥肠。

    肥肠这么丰腴的东西,炒得酥香微焦,吃起来更是光芒万丈。

    家常的肥肠小炒要把先把肥肠煮熟,讲究一点的甚至先卤制肥肠,再下锅配青椒煸炒。干煸得恰到好处的肥肠,油脂香气全都被逼出来,下酒一流。

    用青辣椒和干辣椒一同过油爆香。入口是浓烈的麻、辣、鲜、香,随后泛出肥肠的脂香,让人忍不住要痛饮几口啤酒才觉得爽快!

    早年成都人周末晚起,习惯用头一天的剩饭煮烫饭做早午餐。有钱人家用鸡汤煮饭,普通人用的就是这豆汤。一碗豆汤饭,可谓是老成都人从小吃到大的cfort food。

    不要误会,豆汤中的豆可不是普通黄豆,而是耙豌豆。将干豌豆泡软后长时间炖煮、沥干水分后制成。绵密起沙,能把高汤的口感也变得醇厚无比。

    肥肠豆汤饭就是在肥肠炖煮的高汤里加入豆子和米饭,温婉的豆汤,看起来跟肥肠风格迥异,但吃过的才明白,那醇香脂肪与淀粉结合的妙处。

    大火滚煮的奶白色高汤里,豌豆翻沙,肥肠切成厚片,油腻感在




第362章 有缘相见
    五明佛学院拥有这座世界上唯一可以转绕的实体坛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法王晋美彭措通过在国外弘法募集的资金、以及国内信众的捐赠建造了这座坛城。

    建设坛城的主旨,是要提示那些学僧和修法者,不管在哪里、在做什么,都要时刻去观想和凝望坛城,来获得信念上的加持。

    坛城为混凝土结构,分为8边形,每边形内部又分为左中右三部分,每部分里至少供奉着一种护法,总共四十位护法神。

    坛城共分三层:首层是转经筒长廊,面向所有信众开放。坛城的东侧有台阶,通过一个铁门就可到达二层;二层面向外面排列着一圈房子,护法神与法器大多供奉于此。

    坛城顶层是秘殿,并不对外开放,据说里面供奉着大威德、密集和时轮三位金刚,以及很多罕见的密宗佛像、舍利等圣物。

    通俗的讲就是佛陀的家,坛城是藏传佛教密宗修行时必须供奉的一种对象,大多以唐卡和壁画形式出现,如果去藏地的其他寺庙,在墙壁或天花板上都能看到精美绘制的坛城形象。

    藏族僧侣在绘制坛城时必须尊奉固定的格式,造像的规格尺度有明确规定,不得改动以免降低其神圣性。

    这里最出名的就是天葬台,数不多供人观看的天葬,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仪式,古老而又神秘,是藏区人民信奉的通往极乐之路。

    建造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半山缓坡上,用铁栏半围出一块篮球场一样大的平地,那便是进行天葬的地方。就是天葬师将尸体衣服剥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尸体,肉骨剥离。

    最后用哨声呼来鹫,按骨、肉顺序别喂食,将死者的尸体供养给鹫鹰,鹫鹰食后飞上天空,场面极为震撼。

    山坡上一百多只秃鹫迫不及待地排起长队,或是在天空中盘旋,终于按耐不住,成群结队地从山坡上俯冲向放有尸体的围栏,场面甚是壮观。

    天葬师将分切好的尸体从袋子里倒出来,时机一到,秃鹫就一哄而上,没几分钟尸体就被吃的精光。

    藏族则认为死者顺利升天,观看完整个天葬过程,你会重新估量生命的意义,荣华富贵,抑或贫富贵贱,都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已。

    在这里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抬头寻找,总会看到遍地的佛塔,其中亦有藏区最高的藏传佛教宝塔——邓登曲登佛塔,也被称为降魔塔。

    该塔始建于藏历铁猪年,为镇妖驱邪、消灾解难、普渡众生、太平兴旺之预言而主持修建。转啊转,转出连绵佛法,萦绕在4千米海拔的高空上,点亮信仰。

    如果说红房子是色达的驱壳,那么僧侣便是色达的魂。在色达修行的僧众,老少皆有,无论春夏秋冬,无论阴晴雨雪,他们心里有一种执念,所有的风霜全都化作指尖上捻转的佛珠,口中默念的经文。

    每当清晨的佛学院烟雾缭绕,藏民们在坛城也开始跪拜和转经。在前往色达的途中,一路都有朝圣前行的人。

    这里一个很神奇的地方,自打进入大门时,就越来越能感觉到一片祥和平静,心也没有那么浮躁。阵阵梵音响彻山谷,处处叩拜云集学堂,红房顶上都是转经筒,每位僧侣手里拿着转经筒、



第363章 一方水土一方味道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趣阁]

    最快更新!无广告!

    昆明城南,过滇池,往玉溪,越石屏。一路上,阳光炽烈,群山和缓,间或有绛红裸土一闪而过,心中又暖又舒展。云南,这天边之地,有种不同于贵州与四川的散漫。

    日落前,众人抵达建水。这座西陲小城,始于宋,建于元,兴于明清。13世纪元世祖十万大军,入甘肃,过四川,进云南,平大理国。元将以汉治汉,兴建庙宇学堂,大量迁居南宋遗老遗少。他们还将这里重新命名为临安,带着一丝戏谑。

    几百年后,故乡在何方,后人已淡忘。然而,箪食瓢饮、起居生活,仍有端倪可寻。

    云南食物最出名有三样,菌菇、米线、气锅鸡,前两者遍布四方,唯独气锅鸡是建水土生。鸡是楚雄武定线母鸡,锅是建水紫陶气锅。锅子由中空管芯提热,无水蒸馏,揭盖汤清如水,星点油花,鸡香拂面。

    同瓷器、漆器不同,陶器出身质朴。捏泥塑形,烧成陶皿,用来炊饭,本来就是常见。而寻常物,经过岁月积淀,也能生出许多灵气来。

    田姓在建水陶行里是大家。田波、田静两人,是陶茶居与田记窑的掌门。两个不过四十出头的中年人,操持着一门近千年的工艺。田家的窑厂在城边世代烧窑的石窑村内,往村子的小径边,是整片田园。

    黄牛在田里觅食,往团山的小火车慢吞吞经过,一座元代拱桥横卧在村口。田记窑厂房不大,分治泥与治形两区,中间立着一棵青松,树下摆满正在曝蒸的陶泥。

    建水陶泥以本地五色土配置,勘采配浸濯澄曝练腐,经年十二道工序,功夫与时间耗足,才成。摸一把陶泥精料,绛红色在指尖一揉就化,细到水分干透不见浮粉,阳光一照,似有金边。

    泥料有了成器资格,才开始制形。厂房内五六米挑高,满室泥胚整齐排列。男人负责醒泥、拉胚、粗修,女人负责装饰、填刻、精琢。老师傅们周围坐着小师傅,言传身教。待半晌,也不见有说笑,人和泥都在这里静静等待最终中正平和的时刻。

    紫陶气锅的烧制与制瓷同源,都是高温淬炼。受过火炼的泥,脱胎换骨;反复揉捏的锅,严丝合缝;表面如婴儿肌肤,光泽细润,实布满毛孔;内部放足鸡块,隔水蒸馏,吸热匀、纳气足、生汤快,醇而无异味,上桌散温又极缓,当地人称此为培养正气。

    沿着主道临安街穿城而过,东侧有绛红色高大主门楼挺立。清晨城楼广场上,到处坐着烤太阳的人,遛鸟、下棋、摆摊,主妇们花花绿绿走城门。

    顺城楼边巷内的红泥墙、水井坊,拐几拐,就到落脚的客栈。还未跨过门槛,就有个胖丫头从影壁墙后蹦出来,笑嘻嘻接过箱子。往里走是一进四合院,东有厢房,西有跨院,绿树红鱼,空间紧凑而暖。

    守着客栈四间客房的,有三个人。二十多岁店小二,云南姑娘,自小学陶,高瘦活泼。打杂胖丫头,算是伙计。负责修缮、洒扫、打更,出力气卖人情,外加照顾中院那只画眉鸟的,是李叔。

    土生土长的建水人,常年被高原阳光炙烤,一脸黑红。年轻时带着兄弟一起做工,尤擅修葺旧屋。

    建水街巷齐整,古建民居星罗棋布,巨大孔庙内歇山顶、雕龙柱,历朝扩建就达50次。世居富户,三进大院不在少数,曾经首富的朱家花园,纵三横四两万多米大宅,厅堂房舍就二百余间。历史舞台上,起高楼、宴宾客,一砖一榫,全凭匠人世代传承。

    初秋太阳晒,巷子



第364章 吃货晋级版
    草芽,建水独有,类似江浙蒲菜,是长在浅滩高大水草的嫩芽。盛夏清晨,见光疯长的草芽,几个小时内能窜十几厘米,午后芽农要踩着满是泥鳅、米虾、河蚌、野鲫鱼的肥水田,一步一沉在高大的水草间,割下根根牙白嫩茎。

    早有伙计等着接货,剥去外皮,露出嫩到看不出毛孔层次的芽,打成薄片,切口有鲜汁几乎要滴下,直接投入热汤中,芽片浮于汤面喻为鹭鸶,肉片沉于碗底喻为鱼。这碗鱼抬鹭鸶,才是真正的过桥米线。

    鲜草芽不论冷藏冷冻,那口水嫩都脆弱得转瞬即逝,百公里都走不出。而坐在建水桌前,它就是垂手可得的寻常家味,除了浇米线,凉拌、炭烤、汆烫、清炒,四季总相伴。

    附近就是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分布着傣、景颇、汉、僳僳、阿昌、德昂许多民族。

    当地所有食材器物,都取自富饶神秘的大山深处。牛干巴、揉野菜、夹杂野菜辣椒的凉拌鸡蛋、鬼鸡,各种青豆、鱼腥菜、马蹄菜,机智的景颇人民,把大山上动的东西抓起来做成肉,把绿的东西收集起来做成菜,这一点和广东不相上下。

    只是一方水土,一方口味,养着一方人民,景颇族的绿叶宴,显得和粤菜天壤之别,酸、苦、辣是这里味觉的主基调,牛干巴带着微辣,鬼鸡夹着小青柠的酸,每一道菜都各有风味,带着大自然的气息。

    包着菜和饭的,是新鲜摘下的芭蕉叶,装着水酒的,是一个个简单的小竹筒,如此将自然的恩赐利用到极致的,只有勤劳淳朴的景颇人民。

    另外一种打开方式,直接用手抓,铺在芭蕉叶上,撸起袖子,一吃不可收拾。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下盛产的米饭,香软粘滑,有糯米的口感,光是米饭,就让人胃口大开。

    特色居然是一碗黑不溜秋的牛撒撇,号称是每个傣族人心中最留恋的乡愁的味道。刚杀的牛苦肠兑水煮涨,肉泥,新鲜的韭菜茴香,伴着苦水,牛肚、粉条和肉片,就这样蘸着吃。

    入口的时候,一股神奇的苦味,腥味,连同咸味和辣味,五味杂陈,吃多几口,竟然上瘾,感觉良好。

    然后是登上《舌尖3》的稀豆粉,遍布街头巷尾的网红小吃,庄臣也没多在意,真正坐下去吃一碗后,上好的白豌豆磨成浆,煮到稀稠正好,颜色鲜亮,淋上辣油,佐以翠绿的香菜、淡黄的姜汁或卤腐水,豆香芬芳,解暑又开胃清爽又饱含豆香,惊叹,赞不绝口。

    酒足饭饱,品一碗酸茶,燃起一个火塘,将陶茶罐带着茶叶在火塘中烘烤,用竹筒煮一筒水,带着竹子天然的气息,泡一罐茶水,入口微酸,而后回甘,解渴生津,招待远方客人。

    正好赶上目瑙纵歌节,每年当中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到这个时候,景颇族全族欢庆,几万人齐聚在纵歌舞场,开始一场载歌载舞的狂欢,这个时候的舞场的主干道,会被车辆挤得水泄不通,学校也开始放假,留给孩子们尽情舞蹈的时间。

    数万人齐聚纵歌舞场,在当地的音乐声中,盛装出席,银泡和佩刀在阳光下闪着光芒。长老面朝着示栋,诵读经文咒语,用这种古老的密码,和天地沟通,和神灵交谈,祈祷风调雨顺,万物平安。

    瑙巴和瑙双,头戴犀鸟头冠,鸟冠四周缀有野猪獠牙,后面插有孔雀羽毛或者雉鸡羽,带领着数万族人,踏着同个鼓点,踩着同个节奏,穿梭在舞场中,此时此刻千万颗景颇人的心都是聚在一起的,这震撼人心的场面,毕生难忘的回忆。

    曾经吃过凌娜的百花宴,来到这里才发现什么叫做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比起那次的槐花饭、桃花胶这样的小打小闹,云南人吃花可是动真格的。三百多种可食用花卉,绝对让人过齿”难忘。

    按照当地人的说法,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入门级。吃的是花本身的馨香,最容易让人一见钟情。茉莉花、槐花、玉荷花、金雀花,都属于此类范畴。烹饪方式一定要简单,花瓣身形娇弱,过度加工就会丧失灵魂。

    鸡



第365章 马帮
    漫步古街红砂石板,登上古戏台,看一看四方街铺面和马店,走一走黑潓江上玉津桥,到兴教寺感受各种流派佛教合而为一的寺庙,听一听沙溪洞经古乐.

    体会古老民族的古音乐的韵味,看一次白族传统的霸王鞭,跳一曲白族传统的肖拉者舞,听沙溪姑娘唱一曲白族调,尝一尝沙溪土特产地参子、松茸、羊乳饼。

    这是六百年前一个普通马帮在沙溪古镇里一天的日常生活,商业与文明就在这里流淌。马帮的马步声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时光的隧道里。而那个沙溪,却被时光封印在了那个时代,在等待着马帮的归来。

    沿着古道行走约100米,一个用土坯做成的寨门就出现在眼前,这就是被村民称为街子门的寨门,表示进此门就是集市。寨门用土坯镶砌而成,仅容两匹马同时通过。

    东寨门、南寨门、北寨门,西边紧靠熬峰山的无寨门。东寨门通往大理地区,南寨门联结古镇南面与西面的滇西盐井,北寨门通往西藏地区。进了门,便是到人间天堂来一趟。出了门,便是到鬼门关走一遭。

    当年马帮经过寨门,一条狭窄、深长的古巷道悠然而来,两边残旧的古铺悄然耸立在巷道两边,浓浓的商业气息扑面而来,热闹非凡。

    两边许多民居呈前铺后院形式,既可开店、经商,又可接待客商马邦。整个街区常住居民住房沿南、北、东三条街巷布局,层层叠叠,小巷分流,或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或走马转角楼、前铺后杂院,布局合理,错落有致。

    每隔三天有一个街市,热闹非凡,各地来的马帮在街天前一天下午就陆陆续续通过巷道来到古街投店住宿。戏台上洞经古乐、白族霸王鞭舞、民歌表演在街前天下午就开始,表演通宵达旦,持续两天,本地人称之为两宵两天戏。

    每逢民族节日,全镇白族儿女各自身着节日盛装,弹着龙头三弦,齐聚四方街,在戏台上载歌载舞,四方街上人头涌动,兴教寺里善男信女敬拜神佛,一片欢乐吉祥。白族人热情又好客,姑娘能歌善舞又贤惠美丽,不知与马帮男子谱写多少爱情故事。
1...9899100101102...12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