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神豪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雅玩居士
若有瘟疫或匪患,只需把村子通往外部的几个隘口一封,便能逃过一劫。对上眼缘的背后,自有其道理,战乱离人,到了此地,很难不视之为福地。
这种安全感与放松,可以作用于千年前为族人选择落脚之地的部将,也同样可以作用于今天从城里过来的游客:环山拱卫之中,田垄整饬优美
第388章 茶和禅
走过的地方越多,庄臣越感叹人生这一奇妙的旅程,注定有去无回,无法逆转。
旅行美好从选对起点开始,在一缕阳光还遇见可爱的朋友们。在这里蹭家常饭、喝茶、聊天、看书,听故事……
路过武夷山,太阳慢慢升起,金色的光线洒下来,一片云海茫茫,山峦时隐时现,场面壮观。天地从黑暗转向光明这样的神奇时刻,人至少要体会一次,才会明白那种隐秘而伟大的温暖力量。
之所以来这里,主要还是因为大红袍,上次送给郝保力的已经价值不菲,如同是顶级母树,那可是砸钱也买不到的宝贝。
茶香四溢,不论走到哪家门前,哪个村庄,都有一阵阵若有似无的茶香围绕在你周围。此时的武夷山刚刚经历过几场雨水的灌溉,万物焕发着生机,山里的茶树迫不及待的长出新芽,等待着茶农的到来。
通常一款茶叶的好坏除了生长环境以及茶叶的品种外,还依赖制茶师父的手艺。不同的制茶师父手里出来的茶也是有区别的。很多制茶师父这一生都在和茶叶打交道,都不敢说自己的手艺好,可见制茶是一项技术活。
由于制茶非常幸苦,几乎没有女制茶师,当地人也经常打趣说,要想瘦,去做茶。在制茶季,天天都在熬夜,每一泡茶都是辛勤劳动的成果。
草帽、工用手套、竹篓是采茶必备三件套,方便快速的采茶。武夷山的岩茶通常采摘一芽三叶,再多茶叶就老了,制作出来的也只是黄片,不适合做为泡茶的茶叶。
采摘下来的茶叶要进行一定时间的萎凋,萎凋主要是为了让茶叶流失一部分的水分,提高叶子的韧性,便于后续工作的进行。同时使叶片内物质适度转化,达到适宜的发酵。萎凋是一个需要等待的过程,这个时候就需要耐心以及老师父的经验。
萎凋过后开始做青,做青是乌龙茶制作的重要工序,一款茶叶能否成功,主要就看这一步骤。通常这一步都是师父带着自己交出来的徒弟在经行,不会交给工人。师父对茶叶的掌控很重要,这些只能靠长年的经验。
特殊的香气和绿叶红镶边就是做青中形成的。将茶青放在竹筛中,由茶工双手执筛,反复摇动。在摇动中,叶片互相碰撞,擦伤叶缘细胞,从而促进氧化作用。但也并非不停摇动,而是一定时间后静置,观察茶叶的情况再次进行。
这样反复多次约八小时,经过复杂的化学和物理变化,叶边氧化变红,呈所谓的“绿叶红镶边”,失水变皱,并散发低沉厚重香味,摸之有松挺感,这样摇青结束。
不同茶树品种和环境变化,需要调整摇青的工艺,把握最佳的时与度,所谓看青做青,使茶叶的变化发挥到极致。
做青之后就是杀青,这一步是把摇青完的茶青在炒锅里加温,工人赤手翻炒。乌龙茶的内质已在做青阶段基本形成,炒青是承上启下的转折工序,它象绿茶的杀青一样,主要是抑制鲜叶中的酶的活性,控制氧化进程,防止叶子继续红变,固定做青形成的品质。
炒青完毕的茶青被置入另一种小竹匾,看上去以粗竹蔑遍就,凹凸显著,工人把茶青于其上反复揉搓,使叶片揉破变轻,卷转成条,体积缩小。同时部分茶汁挤溢附着在叶表面,提高茶滋味浓度。
传统工艺是用竹制焙笼,装入茶叶,满八成,置炭火坑上,以低温长时间烘焙,纯化香气,熟化滋味。当然,同样根据不同茶叶品种和质量状况,调整火候与时间。这一步也要靠有经验的师父来控制火候和
第389章 各有所爱
回到魔都,先来九间堂,看看好久没见的鱼,好在物业用心,健健康康。
跟经理聊天,推荐一家叫保罗的餐厅,神奇的是保罗的老板过世了,然而酒楼,却似乎并没有什么改变。
传说中的老板强老头一辈子身家上亿,坐拥富民路上3条弄堂的洋房。开豪车买名牌,过够了奢靡的人生。
也有人说,发财不假,但他的勤俭丝毫没变。不但穿布鞋,用老人机,就连卫生纸多一厘米少一厘米,都要算得清清楚楚。
众说纷纭下,也不知谁说的是真,谁说的是假。可越是这样,越能引起人的好奇心。
事实上,抛开老强头的传奇人生不讲,单说保罗酒家就有着不少话题。这次他的过世,竟然更让好几代魔都人都同时陷入集体回忆的风潮中。
保罗酒楼能红,除了刚好赶上经济腾飞的好时代和强老头审时度势的做事习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最早的时候,裤兜里只有几块钱的强老头,在路边摆一个专门修脚踏车的滩头。
路过的行人车子掉了链子、扎了车胎,都会来找他修。那个年代修自行车的师傅,如今大多已经和自行车一起退出市场。但强老板很懂得抓住机会和顺应市场,积累一些经验后,便改行修了汽车。
他发现汽车司机们每次跑来修轮胎,都想找个地方歇歇脚头再吃个便饭。于是决定再次转行,立马把门口的小房子盘了下来做餐饮。
别人的馆子都是老实地在炒本帮菜,他偏偏要创出新花样。在他的店里,油条里面要夹肉,还得裹上厚厚的酱汁,茄子吃法也很花式,底下不仅裹着生菜,还要卷进面皮里一起吃。习惯海派生活的人,当年看到这样的融合菜,都觉得既正宗又不乏创新。
就是这样一小步一小步地迈,从只有20平米的街边小炒直到渐渐初具规模,一共用了10年的时间。
然后强老头买下了富民路上一座30年代的洋楼,两层欧式的大楼,在法桐的掩映下,愈发看着摩登又时髦。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保罗酒楼开启它的黄金时代。
这种地方必须来转转,从外面看红砖瓦砌成的保罗酒楼,尽显浓浓的欧式风情。
风雨飘摇中,它见证1990年到2010年,最辉煌的20年。
无数海内外的客人,都把公司宴请,新年聚会和招待朋友放在了保罗酒楼的包房里。即使是工作日,来这儿吃饭的客人,仍然是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走进大厅,就能明显感受到七八十年代浓浓复古的欧式风格,雕了花的木椅、盘旋而上的欧式扶梯和熠熠生辉的水晶吊灯。每个物件仿佛都在诉说着这些年的故事。
迎面就是巨大透明玻璃柜里装着生猛鲜活大海鲜,阿姨会一边招呼你进来,一边喊着:河虾要吃伐啦,最近很新鲜的。
“来这里吃饭,瑞士小牛排、椰香青豆泥还有红烧肉3件套,是一定要点的。搭配着一起吃,才是保罗的味道。”
走包间,特色全部来一遍,这种地方最大乐趣就是跟老伙计聊天。听说就算酒楼盈利了,修自行车起家的强老头,节俭的本色却没变过。平时的他,穿着依然随意,汲着一双拖鞋就来店里。
有时候还会骑一辆破破旧旧的自行车,车轱辘一滚,大老远都能听到嘎吱嘎吱的声响。员工听见就知道老板来了,做事情手脚要赶紧麻利一点。
他们一家人,做事情都是亲力亲为。就算下水道堵了,强老头舍不得请人,自己跳下去清理。
大冬天半夜三四点就裹着棉大衣去买菜,连店里的大葱都是她自己一根根挑来的……
庄臣摇摇头,难怪自古餐饮被称为勤行,再大的老板如果不用心经营,早晚也挺不住。
 
第390章 弄堂情怀
别看高楼林立,其实最具情怀和看点的地方还是那些古街深巷,是繁华市区里一份幽静的寻觅,老街有历史,也有现代人的生活,有生活的地方就会产生故事的美,有些美显而易见,也有不着痕迹的隐藏着的美。
就像浦东的美是一种灯火辉煌的光鲜亮丽,是直观的、具象的,而浦西的美需要一种慢时光的心情细细欣赏。
山阴路在大名鼎鼎的虹口区,原属日租界,在抗日影视剧里出现的频率极高。只是街景一隅,已然与南京路的繁华似乎相隔一个世纪。一方是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的大道场,一方是街头巷弄、邻里长短的市井地。
没有隔离护栏的窄窄街道,低矮的街面房开着为数不多的几家小卖部、水果铺、小吃店,穿行的车辆是各式各样的,汽车、电瓶车、三轮车、自行车,音铃不断,丰富了街上的景观。
走在街上的人,多是带有市井气的,少修边幅,衣衫随性,是那种不会给你留下任何印象的寻常人。或为着生计,或是上下班的人,或是寻着牌友去的,也有老人闲坐在街角,看人来人往,日复一日。
道路两侧,一排排房屋齐齐整整地铺沿开去,织起了数不清的弄堂,每走几步就会出现一条窄窄的弄堂,延伸到视线远处,或通向另一条街道,或与其他弄堂相连。每户人家又是相连成片的,一座墙隔着两个世界,亲密依偎又森然地防范着。
前弄的正门一座座并排挤挨着,虽有门牌号,也会在弄堂的氤氲里迷了眼,但居住在里面的人,总能在重雾般的门林里轻易闻到自家的味道。
午后的弄堂很静,几无人烟,阳光从楼缝里落下来,驱散了静寂的阴沉,给弄堂带来了生气,那是弄堂里的人享有的一份恬然的满足。
刚巧经过一家房地产中介,门外的黑板上整整齐齐码着售房信息,大多为15一25平米的小屋,最低标价也超过180万,这份昂贵就是魔都人的尊严。
庄臣突然明白,为什么很多人叫这里为魔都
南京路上拥簇着耸入云端的办公大楼、灯火辉煌的商场,各种肤色的外籍人士穿梭不息,光鲜亮丽的外表下自带着一份优越的从容和气度,空气又是阔朗的。
只是隔了数条街,虹口区的这片巷道里又是车马混杂、烟尘气十足的另一番情境,这份时空的瞬间转换已是突显出魔都的特殊魔性。
声色犬马的不夜城与恬淡的市井地共融共存的景象。
旁边是多伦路,这条短短的街道经历百年的沧桑历程。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瞿秋白等文人志士都曾在这里工作或生活过。
道路两侧多为殖民时期兴建的欧式建筑,风雨飘摇,梧桐百年,在动荡乱世中建立起来的花园洋房,时至今日变成城市景观,个中滋味复杂难言。
与山阴路相比,这里呈现出竭然不同的气质。光那一份身处繁华都市的宁静已然难能可贵,游人很少,本地人也不会经常光顾,偶有的汽车也仅仅是路过,整条被深宅大院推起来的街道自有一份恬静和贵族气息。
没有高楼大厦的遮档,苍翠的梧桐用尽力气伸向蓝天,从枝叶间射下的光芒也附带上优雅的味道。
走遍全世界,现在能吸引自己的不只其形,还有建筑
第391章 回忆的味道
老西门,隐藏在繁华中,最朴实的居民区,拥有朴实的市井生活,还有文庙、大富贵、梦花街这样无人不知的名号。可惜马上要拆迁,必须来一次。
这片充满老魔都人回忆的地方,已经开始准备拆离。再也看不到满天飞的小广告,听不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很多人很忧伤。
很多里弄小巷都将渐渐消失,老卢湾没了,老静安也没了。除了老底子的当地人,也许也没有多少人能记得曾经最古老的市中心。
大肠面可以算是一大特色美食,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心仪的那碗大肠面。这里有一家号称最认可的国民大肠面。位于复兴路,靠近老西门。门店小小的,里面分上下两层,上层用餐下层灶披间。
虽然地方比较破旧,桌子和地板也都油腻腻的,但这里做的面真的超好吃。每天还有很多慕名前来吃的外国游客,店外排的队老长了。
经典搭配:大肠面+辣肉+烤麸。味道可以说是一级棒,大肠收拾地很干净,吃起来没有什么异味,卤得也很入味,大块且香嫩有嚼劲,上面速度很快,大约五分钟就煮好。夹起一块大肠一口咬下去,那个香啊,只有去吃过才能体会得到。
很多馄饨的汤底都是清汤,但是这家馄饨用的可是货真价实由骨头和咸肉熬制的汤底。老板娘说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只有晚上才卖的原因。
鲜肉馄饨和菜肉馄饨是该店的主打,价格实惠味道好。而且这里的馄饨馅料多、皮薄、汤汁浓,几乎是公认的好味道。馅足皮薄汤又浓,纯手工制作的馄饨每天晚上要卖出一百多碗。
喜欢把早饭称之为早点心,感觉只有锅贴生煎能称得上是早饭经典。但其实大家经常在大街小巷里看到的将生煎锅贴搭配起来卖,想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摊头,通常卖的都不怎么好吃。
在这里要想吃到正宗的锅贴就一定得拜访那些藏匿于街角弄堂里的点心铺,他们通常做东西很专心,只卖一到两种食物。
为了让客人能吃上热乎新鲜的锅贴,都是现包现煎的。这里的锅贴用的是定做的皮子,面皮的大小正好可以包住肉馅,厚度也刚刚好,口感超赞。肉馅里加的是自己熬制的骨头汤,超良心的店家。
用酱油、白糖、醋按照一定比例调和后不仅有鲜味,还甜中带咸、咸中带甜,一点味精和鸡精都不放,呈现给客人最健康最原汁原味的锅贴。
轻轻地咬上一口,滚烫的汤汁随即流出。狠狠地嗦上一口,骨头汤汁刺激着口腔里的每一个味蕾。可谓是底脆汤汁多,剩余的汤汁还能倒出大半勺。
转一圈发现用见证沧桑片区不可复制的宝地这句话来形容老西门是再合适不过,老城厢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上海传统文化特色最明显、人文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可以说这是一座没有围墙的老城厢历史博物馆。
阿姨吃完饭正忙着洗碗;上海爷叔坐在藤椅上听着广播逗着鸟;囡囡们放学后在狭窄弄堂玩的不亦乐乎。充满了烟火气,这,就是老城厢的日常生活。
要是说起最具特色的居民住宅,人们一定会提到老城厢石库门,就像说起老北京自然就会想到老胡同和四合院一样。
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当时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人们纷纷拥入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趁机大量修建住宅。住宅样式借鉴了江南的民居,用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因此取名为石库门。
原龙门
第392章 不一样的烟火
这里不愧是张爱玲的故乡,厚重的历史文化,为这座城市浸润出迷人的多样性。摩登繁华、大气精致,而街角巷弄间却又蔓延着最质朴的市井烟火气。南京西路、静安寺、人民广场……
这些熟悉的地方,见证她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也为她的作品带来了无尽的灵感与养分。
眼前这座清末民初的仿西式建筑原是张爱玲曾外祖父李鸿章给女儿的陪嫁,而张爱玲正是出生在这里。老宅西风东渐的线条,木质窗框、红色砖墙;目之所及,手之所触,宛若时光倒流。
年幼时的她在这里生活的并不快乐,有太阳的地方使人瞌睡,阴暗的地方有古墓的清凉。在这个婆姨成堆的没落大家族里,人如薄棉,裹在黑暗里,涌动的却是颗倔强之心。
在老宅里产生的记忆也深刻影响了她日后的作品,据说,《倾城之恋》和《半生缘》这两部巅峰之作的灵感,不少源自这座老宅。
18岁那年,因为与继母发生争吵而被父亲毒打软禁,她离家出走后与母亲和姑姑生活在一起,住进开纳公寓。这个时期,母亲对她的精心呵护,就像一道阳光照进张爱玲的新心房,让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快乐。
在张爱玲曾写道,“妈妈们都有个通病,只要你说哪样菜好吃,她们就频繁地煮那道菜,直到你厌烦地埋怨了为止。其实她这辈子,就是在拼命把你觉得好的,给你,都给你,爱得不知所措了而已。或许,住在开纳公寓的日子应该是张爱玲记忆中离情亲最近的时光了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