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舌尖上的神豪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雅玩居士

    猪大肠看似是令人嫌弃的部位,但在经过适当的处理后也是一道美味。将大肠去除内膜、肠油,用白醋和碱面搓洗干净后即可制作菜肴。尖椒炒肥肠、溜肥肠、红烧大肠,总有一款适合你。当然像于谦的父亲王老爷子爱吃的大肠刺身是万万没有的。

    最为传统的红肠应呈现明显的花纹表面,红色的肉与白色的脂能透过肠衣看得分明,咬上一口筋韧的肠衣环抱着软嫩的肉,咸香味伴着烟熏味而出,带上略微厚重的油脂之味。

    由于这油脂之味对部分食客显得过于厚重,后来也就衍生如儿童红肠之类的变体,以及各种其他形状的红肠。万变不离其宗,若是初次尝试,仍建议选择最古老的那一种。

    经过了一冬天的饕餮盛宴,只剩猪头还尚未被食用。到农历二月二,除理发外,吃猪头




第402章 错过的风景
    回到京城,休息几天,无意间看到一个综艺节目,叫我们是真正的朋友。

    突然想起还有几个小国家没有去过,比如节目中的缅甸

    在毛淡棉白塔旁,沿着海向东边遥望。那里有一个缅甸姑娘,我知道她在想念我。棕榈树林里轻风婆娑,塔上风铃响动……在通往曼德勒的路上,飞鱼在嬉戏,黎明像惊雷,自中国而来,照彻海湾……

    相对于吉卜林诗歌里浪漫化的缅甸想象,奥威尔笔下闷热、矛盾而又惹人怜爱的缅甸更具真实感。造访这个已有上千年历史的西南角邻居之前,庄臣的认知可能就俩字儿:

    很穷!

    第一站,仰光。体会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脚去丈量。走在仰光市区街头,恍如进入一个多元交错的空间,这里混合着辉煌的佛塔寺庙、低调的清真寺、衰微的殖民建筑、残酷的贫民棚户区、拔地而起的新大厦,车水马龙,鸽子和苍蝇都在这里找到天堂。

    这里不仅有缅甸本土人,还有数量众多的华裔和印度人。他们融合在同一座城市,又保持着自身鲜明的文化特色,著名的唐人街是城里最为热闹的地段之一。

    形形色色的小商贩,看似卑微却给城市带来生气。身着紫红色袈裟鱼贯而行的僧侣,则代表着精神信仰的坚守。走在街头上另一大乐趣,就是欣赏穿着笼基特敏的苗条清秀的男生女生。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他们的学生制服,绿色的笼基搭配白色的衬衫,好清新脱俗!

    很多人的两边脸颊和额头上都涂抹着白色的粉脂,这是本土通用的防晒措施,看习惯了倒是别有一番风味。相比之下,缅甸男人的血口很难让人接受。他们热衷嚼食槟榔,久而久之牙齿就被染成血污色,张嘴就好似要喷血。

    顺着苏雷佛塔往北走,旅行者众多的昂山市场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大新鲜感。反向,往南,走到仰光河的码头,却受到了不小的视觉冲击力。

    远观这条河,在太阳的照射下,交通往来,还能拍出「泛舟」之美。到了码头,眼见泥泞浑浊的江水,遍地的垃圾,拥挤的小船,辛劳的赤脚工人,甚至还有搬运沉重货物的孩子……

    走路走累了,接下来就是搭乘仰光环线火车。小火车每天十几班,环城一圈,总时长三小时,没有空调。如果觉得绕完一圈太长,也可以看心情随意选一站下车,再反向坐回起点站。

    中央火车站很有历史感,像是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这里并不是热门旅游地点,车站里也大多是当地人。一路问过几个热心的工作人员,恰好赶上正要发车的一班。

    最大的特点就是慢。最快的时候时速大约也就30公里。每节车厢都没有车门,经常看到当地人在火车还没到站时突然跳下车。

    每个站上车的人都不太多,车厢里却热闹非凡,很少有一直玩手机的低头族,说笑声、叫卖声、火车哐当声交织。车门很窄,有高高的台阶。

    狭窄的空间里浓缩了当地人最真实的生活姿态,燥热拥挤,却又生气蓬勃。每到大一点的站台,售卖各种商品的小贩就扛着篮子或竹筐上车,如同浓缩的移动市场。

    头顶竹篮的大姐和端着铁盘的大叔卖着缅甸人最爱的炸物,还有木瓜和芒果,厚厚蘸上一层辣椒粉或者香料拌一拌,如同当下的天气一样热烈浓厚。脸上涂着厚厚香木粉的女孩拎着几包煮好的鹌鹑蛋和花生,一个个问乘客要不要。

    皮肤黝黑的小哥抬着满满一桶加了柠檬的冰水,杯子朝下扣在桶盖上,有人要喝就拿起来就舀上一杯。各类新鲜的水果也是热销的产品



第403章 水上人家
    可以直接挂在墙上、搭在沙发上做装饰布,或者镶到画框里挂在墙上。一幅约1米大小的刺绣作品价格才1500元左右,还可以砍价,毕竟是件纯手工艺作品,也许还是件独一无二的作品。

    第二天来到乌本桥,横跨东塔曼湖,长达1200米,世界上最长的柚木桥,桥体全部由缅甸盛产的珍贵柚木为原料建造而成,整座桥相接处没有使用一颗铁钉,全靠斗榫,历经一百五十年的岁月洗礼,迄今不朽。

    很多旅游杂志或各大旅游门户网站上看到有关缅甸的描述,大都偏爱用乌本桥日落作为封面形象做宣传,似乎成为一张国家名片,而来缅甸旅行似乎也大都是奔着乌本桥的日落去的。

    然而亲临其境的感受乌本桥后庄臣想说,乌本桥的日出与日落同样壮美,还有桥上桥下充满生活气息的味道。

    长长的木桥在河中投下一串长长的倒影,太阳升起预示着忙碌的一天又开始了,金色光芒照着桥上的人来人往,渔船驶入湖中,渔民们开始一天的打捞。

    湖面上一棵枯树点缀,肆意伸展展的枯枝指向苍穹,颇为有型,成为构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上的7点至9点,也许是最好的捕捞时间,捕鱼人把渔船停在湖中,忙碌着。

    之后船夫陆续回到湖岸避暑。

    木桥至今依然是当地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桥上的人来人往,有过桥上学的学生,有往来的生意人,还有在附近上佛学院的僧侣,又有闲来无事的钓鱼人……这一切赋予了乌本桥鲜活的气息。

    被施舍的奶奶也会施舍那些鸟儿,每隔一段就会在桥上放一些吃的,似乎是长久以往的事情了,鸟儿们纷纷飞来吃食,似乎也并不畏惧来往的人们。

    岸上不过瘾,包船下水,船夫会带去看纺织、打铁、银饰、雪茄、木雕、造船等传统工艺制作流程,这里几乎遍布家庭式作坊。一开始觉得商业化,不过后来想想,其实这也只不过是当地人谋生的一种,况且发展旅游业自然免不了商业化。好在当地没有强买强卖,所以可以尽情看尽情拍照,喜欢的就买下,不喜欢的就当多了解一样新鲜事物。

    当地人认为用脚划船速度快,而且一个人船上作业时能腾出手来撒网捕鱼,很神奇的是水上不像陆上有路标指示,但船夫们总能分辨方向。

    房屋在高脚木桩的撑托下建在湖畔或岛边的浅水中,形成一个个水上村落。跟船老板说要看当地人市集,想看看当地人真实的生活状态,船老板便吩咐船夫带我们来到了一个名叫thaleoo的水上村庄。这里有一条长木桥通向村口,下船后沿着船夫指示的方向一直走,不久就看到rket的指示牌。

    看着船慢慢靠近,桥上的人们会笑着跟我们打招呼。生活在湖边每家每户都有一叶扁舟,一出家门就以船代步。那里的渔民、菜农、上学的儿童都是驾船来往于湖上,就连和尚出门化缘亦是如此。人们乐于布施,而僧人对化缘得来的食物不能挑,人们布施什么便进食什么,并且坚持过午不食的教律。

    像当地人一样坐下来,点一份油炸饼,里面裹着的像是甜甜的黄豆馅。油炸饼上桌前会被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味道还行。

    集市里什么都有,服饰、工艺品、药物、传统糕点、粮食谷物、水果、鲜花、蔬菜肉类等等,人们往来络绎不绝。

    摊贩用的还是传统的天平秤,左右两边各吊



第404章 真正佛国
    离开猫跳寺,回到湖泊中去看日落,太阳慢慢藏到山的另一边,在湖面上拖下长长的金色碎影。

    渔夫手上喇叭状的大鱼篓是当地一种特殊的捕鱼工具,篓没有底,篓身是能松紧的渔网。渔夫把鱼筐插进水里,把鱼圈在中央,那些来不及逃窜的鱼就会被渔网卡住。

    日落西山之后,晚霞把整个天空都染成了皮粉色,这一切又映在水里。渔夫、船桨、鱼篓,在这一刻俨然成这片湖最美的点缀。

    第二天来到缅甸最大的僧院,从10岁的小沙弥到60几岁的大住持,还有大德高僧,约有2000多僧人。在各国佛教中,以缅甸僧侣的测试制度最为严格,通过律藏测试的人,称为持律者。

    三藏全部通过的人,称为三藏师,这是缅甸僧侣的最高荣誉。这里的僧侣以学习佛学为主,不需要自己外出化缘。男人一生必须要出家一次,出家次数不限,时间可长可短,多则几年、少则几个月甚至一两个星期。

    只有这样社会才会承认其成人,才会受到尊重,还俗后才能享结婚的权力,当然也可以从此皈依佛门,不过缅甸女子一旦出家做尼姑则终生不能还俗。

    穿着白袈裟的小孩儿相当于见习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劳动,考试合格后才能换上红袈裟,正式进入寺院修行。

    进入僧院,会先经过一座小小的钟楼,从钟楼拐进去以后,便是很大的一片院落群了,一幢幢树影婆娑的房屋是僧侣们们的宿舍、教室等。感觉这里像是个幽静的世外桃源,僧侣在此精研佛学,不闻外世纷扰。

    所谓的“千人僧饭”,是因为这里的僧侣最多,每天上午10点,千名僧人会聚集起来共同午餐的场景颇为壮观。

    上午10:15佛学院准时敲钟,上千僧侣从宿舍、从四面八方陆续走到餐厅外的小路上。这座僧院的外观并不特殊,经过钟楼前方的甬道,尽头就是大食堂,甬道两侧是僧人们学习和住宿的地方。

    每天10:30,一切就像变成一场表演,各国慕名而来的游客,举着相机围在僧人队伍周边,对着整个仪式狂拍,各种长枪短炮的阵势。久而久之这里变成一处著名必游景点,本来是僧侣们正常的生活状态却因为游客的逐渐增多而演变成一种商业性质的表演

    而僧侣们似乎也习惯,虽然不排斥,但也不会轻易让你拍到,走动的僧侣或躲闪、或低着头、或干脆背过身,或面无表情地看着前方,总之是不给游客好脸色看。

    看他们的脚,年龄很小的僧侣因每日光脚行走,脚都已经变形,还有缅甸的蚊虫在他们的身上留下的印痕。

    托钵赤脚、整齐的排成两排的僧侣,面无表情的有序缓缓前行。期间,僧侣和信众没有任何交流,只是静默地接受信众的施舍,僧侣的化缘钵中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糖果、面包、眼镜、钱币、书本等等。

    这里是小乘佛教国家,僧侣都要严格遵守过午不食和托钵乞食,每天只能吃两顿饭,一餐在清晨4点钟,一餐在上午10点钟,从午后到午夜,除喝水外,不再吃任何东西。

    听说佛学院里地位较高的僧侣会单



第405章 鸠占鹊巢
    来到柬埔寨首都,金边。网友说如果已经习以为常这个世道处处不在的白人优先,想想偶尔在异国体验下华人优先的滋味,就来这里。

    到达的第一天起,庄臣就感受到一种从前去哪个国家都没有体验到的诡异气氛。飞机到酒店的一路,道路的店铺到处都是汉字的招牌。

    的士司机的音响不停轮播着国内流行歌曲,听的最多的歌手叫毛不易时,庄臣才知道这位的士司机的行为并不值得吃惊,自己都没有听过毛不易。

    在接下来的金边探索中,我发现这座城市遍布大大小小的工地,很多与它的经济水平不相符的高楼正在拔地而起或者已经建成。而这绝大部分的高楼工地的外围,都写着国内建筑公司的名字。

    更让人觉得诡异的是,在轰轰烈烈建设的工地围档上,连楼盘宣传语也都是中文,遍布全城的中文房产广告让人仿佛身处魔都,毫无违和感。

    来到全国最好的大学,皇家金边大学。整座大学的建设倒是平淡无奇,门口的马路名倒是很有意思,叫俄罗斯联邦大道……

    因为正值高棉新年,学校里人并不是很多,校园的操场正在进行一个国际文化节活动,现场有很多异国的食物摊,感觉国内的高校也经常组织这种活动,还看到一群高棉小鲜肉手牵手围着圈在玩游戏。

    对于这所大学最深的印象是:中日韩三国随处争霸的景像,其实在东南亚其它国家感受得更加明显。比如正在大力革新发展中的缅甸和越南,这些国家也正在大力张开怀抱迎接外国特别是东亚国家的投资与援助。

    但在缅甸与越南的城市明显可以看到的是东亚中日韩三国企业的激烈较量与竞争,华夏并不占优,很多时候可能是日韩的资本更加常见,而绝不是像金边这样的国内资本一边倒。

    正在经历快速开放的东南亚国家,随处可看到中日韩三国资本的相爱相杀。电机车是国内产的,显示屏的语言都是中文,大巴士和公交车上印的韩语,国立博物馆的导览册,内场布局指示除英缅两语外唯独还附上日语。

    整个博物馆都是岛国援建的,在马来西亚和泰国这样的相对富裕的东南亚国家则没这么明显的东亚资本占领景象。东亚脸来东南亚,还是有亲切感的,消费相对便宜,都是asian,遇到西方人交谈甚至有点地主的感觉。

    是不是和西欧人到相对贫穷的东欧后花园旅游感觉类似呢多到南亚和东南亚旅行,作为一个东亚人是会有些许自豪的。

    走进街头菜市场,发现这里的通用货币居然是美元

    街头小饭店一顿普通正餐,要花4美元,就是人民币28;吃一餐麦当劳平均5美金,人民币35元;一瓶0.33升的小瓶矿泉水平均0.42美金,大概人民币3块;含量1升的一盒普通牛奶要2.24美元,人民币16。这个物价,跟京城魔都没多大区别吧

    这就是传说中东南亚最穷的国家

    本以为柬埔寨跟泰国一样盛产水果,结果又被惊到,水果才是金边最贵的食品,不仅找不到本地生产的水果,还得花高价买进口水果。

    柬埔寨食品靠进口,水果也不例外。一斤香蕉0.7美元,人民币4.9,苹果1.6美元,人民币11,好点的甚至2.5美元,就是17块。

    交通昂贵,没有地铁,公共交通系统非常不发达。常见的公交就是随手叫停的摩托,单程2美元,人民币14。

    相当于国内出租车起步价,可里程却没出租车走得远。上班族用这种工具通勤,一天光通勤费就30块人民币。

    能源也靠进口,一套85平住房每月水电煤气费平均85美元,人民币590。这里互联网不发达,网速慢,如果连网,网费每月32美元,人民币200。

    房价更令人咋舌。这个基础设施也就中国四五线城市水平的地方,房价与国内一二线持平,纵使没有京城魔都高,也可与杭州媲美。

    一平米卖1.5-3万人民币



第406章 东方蒙娜丽莎
    外国人更像主人,当地人反而成了自己故乡的外人。

    如今的柬埔寨,走出极权统治梦魇,又陷入全球化经济困局,贸易自由化并未给这个国家的人民带来繁荣,反造成畸形现象,过度依赖外商投资而缺乏本土实体经济会造成什么后果,柬埔寨大概是最生动的示范。

    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十分有趣:有的地方,收入高,物价也高,比如瑞士;收入高而物价不高,比如美国中西部一些城市;收入不高,物价也不高,像泰国曼谷;还有的地方,收入低,物价却奇高,那就是柬埔寨金边。

    这些神仙也管不了,来到著名的吴哥窟,女王宫,即女人的城堡,供奉著婆罗门教三大天神之一的湿婆。大量使用红色砂岩作为的建筑材料,充满精致的浮雕,有吴哥艺术宝石之称。

    规模与尺寸较其它吴哥古迹的建筑为小, 1914 年才被法国人发现。1923 年法国作家马尔罗从女王宫偷走四件女神像,案件轰动一时。马尔罗很快被逮捕,失窃的女神像也随即被送回柬埔寨。
1...107108109110111...12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