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舌尖上的神豪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雅玩居士

    牛车水这个名字或许听上去很奇怪,但是当你在地铁上看到它的英文注释后你就会恍然大悟。这里是新加坡唐人街的代名词。早在一百多年前,这里就是新加坡华人的聚集区,因为当时新加坡并没有自来水,所以当地的具名要用牛车去安详山取车,牛车水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相比于人们印象中的唐人街,这座花园城市中的唐人街也秉承了新加坡一贯的风格,非常的整洁、干净,街道中有着一种港岛传统街巷的既视感。和其他地方相同的是,这里是中华美食的代名词,几乎所有菜系都可以在此寻觅到踪影,但是不同的是,这些菜系又很自然的融合新加坡的南洋风味。

    水附近看似简陋如同大排档的店铺几乎都不会踩雷,这其中也不乏米其林一星的餐厅,而且据说是世界上“最便宜的米其林”。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许多店下午休息并且每周日或周一公休。

    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叫摘金奇缘,会对结尾时杨紫琼和女主在一间麻将馆中博弈的场景印象深刻,而这个镜头的取景正是在新加坡的安详山。

    安详山并不是山,而是一条或热闹或安静的 l 型街区。一条路上多种鲜艳色彩的骑楼建筑,南洋风情中的外表下却是中式的灵魂,这里就是新加坡著名的休闲街区和特色购物地。

    这里许多的建筑都是由旧时的会馆改造而成,中式的架构与西式的工业风巧妙的结合,如果你喜欢安静,不妨白天来这个附近走走,在咖啡馆中喝一杯咖啡,听一听来自各国的黑胶唱片。如果你喜欢热闹,夕阳时分直到深夜,这里都是新加坡人夜生




第420章 夜间出没
    傍晚来到号称亚洲最特别的动物园,夜间野生动物园。

    听导游介绍,逛夜间动物园有两条路线,一条是车行线,一条是人行道。两条路线有不重合的地方,遗漏一条,就有些动物看不到。先上车。坐车绕夜间动物园一圈,需要大约40分钟。车比较快,在上面只能走马观花的把整个动物园逛一圈。

    见到几只狮子,开始没有在意,这种东西是个动物园就有,即使养得特别好也就是狮子嘛,即使是上面那头大白狮,庄臣也没有太在意。没想到,一群奇怪的雌狮出现了,它们耷拉着肚皮,上面有很多褶皱……

    听介绍居然是稀少的亚洲狮

    亚洲也是有狮子的,为啥大家不知道因为太少了。它们曾广泛分布于中亚、南亚,但现在几近灭绝。要不是印度人给它们留下一点血脉,亚洲狮早没了。目前全世界的亚洲狮也就几百头,在新加坡夜间动物园一看就能看到近10头。

    夜间动物园的一大魅力,就在于能够看到动物在夜间的行为。整体环境非常暗,最亮的动物展区,也仅仅有一盏亮度类似于满月的灯。而针对那些适应极暗环境的动物,笼舍里的灯光就特别暗了,甚至在有些笼舍里灯是暗红色的,这就是在尽量减少对夜行动物行为的影响。于是乎,仔细看,能找到不少有意思的自然行为。

    赤麂是一种小型鹿,只有大狗那么大,比较容易神经质。上面这张图里是个公赤麂,角很漂亮,身体状况很好,皮毛油光水滑。在它身边,还有一头雌鹿……

    猛然发现暗处有个小东西在走动兴许是大晚上的,雌鹿放松了很多,带着小家伙出来转了转,然后就遇到我们这些游人。庄臣是第一次看到赤麂崽,忍不住想靠近点。

    这时鹿们有点紧张,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雌赤麂抛下小崽子,径直走向趴在地上的公鹿。公鹿也不动,就看着雌鹿在自己身边走来走去。被抛下的小崽子掉头走向远离雌鹿的方向,躲到了一棵树的阴影之下,一动也不动:

    要不是观察到全过程,根本没法在乌漆墨黑的树影下找到小鹿。这样的应对方式,应该是赤麂幼崽避敌的策略:自己躲阴影里,老妈把敌人引开。

    结果猜错了,导游说这个小的不是赤麂,更不是幼崽,而是只鼷鹿。嘴巴上面有个小獠牙。躲在暗处不动,是鼷鹿的夜间御敌策略。

    麂在英语里也叫犬吠鹿,说的是它们在遇到敌害时会像狗那样吠叫,这个声音刚才没听到,看来赤麂也不是很紧张。

    那些嚣张的掠食者在夜晚动静就大多了,比方说斑鬣狗。我们刚看到那群斑鬣狗的时候,它们还很恬静,岁月静好。

    没过一会儿,喂食的饲养员出来了。他刚一靠近,斑鬣狗们就炸锅了……

    等到几块肉扔了进来,狗群争抢起来。几只斑鬣狗兴奋得大叫,一时间,狂笑声在夜空里飘荡不停。斑鬣狗的叫声,真的和人类的怪笑很像。

    光是亚洲猫科动物就看到虎、豹、云豹、亚洲金猫、豹猫、渔猫。在中文里,龙虎豹彪中的彪就是金猫,据说这个字的三撇,就是金猫头上竖纹的象形。

    这种亚洲本土中型猫科动物肌肉虬扎,看起来孔武有力,庄臣特别喜欢,就算走遍全世界,也是第一次见。

    夜间动物园对渔猫的展示,尤为好,场地很大,有可以爬高高的树,有可以下去捉鱼的水池,但又比较开阔。晚上渔猫出来晃悠的时候,



第421章 精神巨人
    朝鲜,对这个国家的传言成千上万,或许没有一个是真的,直到自己来到也许是世界上最魔幻的国家。

    据说几年前的朝鲜,游客的一举一动都被收到监视,只准在特定的区域内活动,拍摄特定的景象。如今稍微放松了一些,但出行依旧需要时刻在导游的视线之内,不能去行程之外的点,不能试图与当地人交流,擅自脱团活动更是大忌。

    拍照依旧无法随心所欲,尤其是在新义州板门店等边境区域。所有的电子产品需要登记。如果被发现疑似拍摄人像的举动,便会强硬要求你交出手机打开相册查看所有照片视频,所谓不妥的内容会直接删除。

    也会熟练地打开微信划对话框,并检查收藏栏有无电影或不良信息,连全面屏的操作手势都驾轻就熟,也不知道是从哪里学的……

    没有飞机,从丹东穿过鸭绿江便是朝鲜。在这之后手机就完全与外界断了联系。其他国家好歹有当地通信的漫游标志,而这里屏幕上该有信号与网络图标的地方都是一片虚无。

    传说中的绿皮车,到平壤要再开五个多小时,距离其实不太远,奈何速度实在捉急。青黄不接的三月底,窗外几个小时都是农田与沟壑,除一些粉刷成灰暗的黄的绿的筒子楼,就是成片瓦房,贫瘠而缺乏美感。午睡一场起来风景也没有太大变化。天空并不蓝,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种说不出的压抑。

    车窗外人们在河里挖沙再用背的扛的走。火车顶三两坐着押车员,而车皮车头都是几十年前退休的华夏制造,破败不堪。路边的警戒线由鹅卵石铺就,所以人们可以轻易地走到铁轨旁边来。

    有人在水沟洗衣服。路面洒的是灰而非水泥沥青,小孩子在上面玩滚铁环,反正也没有什么车跑。二八大杠似的自行车倒是几乎人人都在骑,而偶尔看到的摩托车可以说是土豪级别了。

    刚抵达平壤火车站,一下车便看见远处来接众人的导游。一个经验丰富的大导,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导,负责在朝鲜期间的一切大小事宜,除吃饭睡觉,其他时间几乎形影不离。

    可以说这里是庄臣去过的这么多国家里汇率最复杂的,在国际外汇市场中,人民币对朝鲜圆是1:140左右,但是在朝鲜国内承认的汇率是1:14左右,所以对每个外国人来说,你是以十倍的价格购买朝鲜商品和服务。

    华夏游客只能在指定的商店购物,并且只能使用人民币,所以你就明白了,根本买不到特别廉价实惠的特产,最多也就是平价。

    人口统计数量约为2500万左右,但是导游却会告诉你,全国有7000多万人口,因为朝鲜人民从来没有承认韩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朝韩只是暂时分裂,统计人口和国土面积的时候自然是以整个朝鲜半岛来算的。

    甚至还会有人信誓旦旦说8000万人口,原来这位把包括华夏在内的海外的朝鲜族同胞一起算进去。

    行吧,这方面来看朝鲜和韩国一样,都是地图卫国的高手,精神上的巨人,正所谓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只有百分之一的朝鲜百姓信佛教,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信仰是主体思想。简单来讲就是,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也是开拓自己命运的力量。

    不使用公元纪年,而是使用主体纪年,以诞生的1912年为主体元年,今年是主体105年。抛开唯心唯物的争论,客观来讲,这个思想还是蛮励志的,和我们时下年轻人爱看的励志类心灵鸡汤文章,讲的是同一个道理。

    所以在任何地方看到



第422章 开心就好
    游客被鼓励拍下它的光鲜,相对地不要去拍不好的东西放到网上,那样是别有用心地证明朝鲜人民过得不好,被他们称作诽谤:这样谁看了还会来旅游

    删照片事件是一出,又比如导游建议把水煮开再喝或者买瓶装饮用水,又尴尬地解释说:不是水质不好,朝鲜山清水秀没有污染,喝生水容易水土不服是为各位贵宾的健康着想……

    后来甚至觉得,我们是不是把这位邻国想象得太落后了

    做了顿顿清汤寡水的心理准备,觉得危险疯狂,或者物资匮乏,自以为是救世主一般怜悯似地带糖和文具,觉得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殊不知人家建了成片高楼,享受着集体主义和组织的庇护,打心眼里认为自己是最幸福的国民。

    当下的保守封闭又透着虚伪浮夸,还有几丝赛博朋克的气质,不知道再过几十年,这个国家又是怎样一副光景。话说回来,单论旅游真心没开发出什么很有特色的体验,如果有朝一日全面开放失去神秘感,朝鲜的魅力还剩下多少

    街头餐桌上是很少能看见猪肉,因为养殖技术和饲料技术都相对落后,据说他们养猪是靠放养吃草的,和畜牧的方式很像,但是产量较低,所以普通老百姓很难得能吃到猪肉。

    牛肉就更不可能吃到,因为耕牛是用来参加劳动生产的,属于国家战略物资,不可以私自宰杀耕牛,否则属于犯罪,这点和古代很像。总体来说,就是没什么油水,所以就传出不少朝鲜人见肉如吸血鬼见血的故事。

    当然也有好的地方,在国内很多时候,有的人在外面道貌岸然的样子,在家里打老婆,虐待老人,包养情人。有的人对家里人非常好,简直是模范丈夫模范太太,但是到社会上,坐公交抢座,乱穿马路,随地吐痰,随意踩踏草地折摘花卉,仿佛社会公德与其无关。

    更有甚者,公私两德都没有,我们法律也不管。

    而这个国家虽然穷,但是公民素质却不低,公私两德都很高,整洁的城市街道上,所有的人都遵守交通规则,没有人乱穿马路、乱闯红灯,机动车一定是让行人。

    道路两旁和公园里的草坪绝对不会有人去踩;公交车靠站后,每个人都井然有序的排队上车;路边的行人是绝对不可能边走路边吸烟,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这样的标语在那里是完全没有张贴的必要。

    私德方面,每个人以孝敬老人为荣,由于高度的公有化,根本不可能为房产去迫害自己的父母,也没有家庭暴力,更不可能养小三。

    住房是政府免费分配的,里面家具厨卫家电全有,可以使每个人拎包入住。朝家庭住房面积是根据实际居住的人口来决定的,两口人能分到50平米以下的住房,三口人80平米,四口人100平米。

    不论家里是人口多了,还是少了,都要向单位组织申请重新分配住房。所幸从住房到家具都是属于国家的,所以搬家对朝鲜人民倒是不难。

    虽然粮食不多,但是仍然鼓励生育,如果是一下子生了多胞胎,奖励会非常多。一般的家庭有2到3的孩子是很正常的,如果说听说班里哪个同学没有兄弟姐妹,大家反而觉得很奇怪。

    教育制度居然是12年免费义务教育,目前全世界能做到只有少数发达国家,从6岁到17岁,孩子们会上完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上课时每天中午有一份午餐和一杯豆奶。

    上课时间是早上的8点到中午的13点,下午参加课外活动,女孩子多选音乐,男孩子多选体育。义务教育结束以后,孩子们就会有三个选择:参军、上大学和参加工作。

    男孩子选择最多的是参军,因为有面子、补贴多,将来还更容易找对象,能参军说明你身体没什么大毛病。

    虽说是**国家,干多干少都一样,但是他们感觉是为了祖国和领袖工作,每个人感觉还是很努力的样子。

    每个劳动者的收入差得不多,



第423章 大汉威武
    乌兰巴托,作为蒙古首都,建设程度跟国内三线城市有点像。在这里一切现代化都市该有的它都有,比如随处可见的购物中心、大型超市、夜店酒吧等;比如堵车和污染这些城市化通病。

    风吹草低见牛羊,乌兰巴托堵成狗,这是庄臣对乌兰巴托最深的印象之一。交通拥堵真的很严重,道路过窄,基本都是双车道,城市的主干道不过也才是双向四车道。

    私家车保有量高,由于极低的关税,导致基本每个家庭都有车,甚至还不止一辆。听说这里买车价格大概是国内的一半,二手车更是只要2000美金起。

    神奇的是允许进口二手汽车,导致左舵车右舵车并行,进一步加重交通压力。如今的乌兰巴托,已经是蒙古的标志、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一半人口集中于此。

    贫富差别很明显,图拉河以南是富人区、小区会带国际学校的那种;中部和东部,是普通市民和白领居住的区域;西部是工业区和开发区;而北部,则是棚户区。

    随着城市化进展,越来越多的牧民来到城市生活,但他们买不起房,只能搭建自己的帐篷蒙古包,久而久之城北特色的棚户区。

    抬头看天,冬季的空气污染相当严重,除了山谷地形、人口密度大、车辆多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为世界上最冷的首都,棚户区的居民冬天会烧煤火取暖。

    虽然国家从今年开始对他们实施用电免费,但高额的电供暖系统让他们无法承担,只能继续烧煤。也许棚户区唯一的优点就是夏天比市区凉快。

    下起了雪,雪中的棚户区片片白色里透着缤纷,看起来更漂亮。但是只有住在棚户区的人才知道,他们是多么不希望下雪。

    超市里常常看到这种巨大的锅摆在最显眼的位置,这应该是蒙古家庭用来煮羊肉的大锅,豪放霸气。大街上有不少沿街卖奶制品的,像蒙古人最爱喝的马奶酒,城里的人已不再自酿,都是买这种街边摆摊牧民酿制。

    乌兰巴托以前的名字叫大库伦,也就是大寺庙的意思。曾经这里只是一片河谷草原,后来,草原上建了座大庙——甘丹寺。

    既然是个大庙,当然什么都是大的,比如它是蒙古最大的寺庙,是香火最旺盛的寺庙,里面有座最大的四臂观世音菩萨立像。这座像曾经是铸铁的,现在是水泥镀金。

    依附苏联的那个时代,为了支持二战中的苏联,这个巨大的观音像被毁,熔铸成了子弹,用在苏军的战场上。所以苏联战胜德国是因为佛祖加持的子弹更有威力一点

    苏联时代结束后,蒙古人民捐出钱款、又去河边拉石子和泥,重铸这个观音像,只不过材质变成水泥内胎加镀金外表。

    几百年的时光匆匆,直到现在,甘丹寺的香火依然旺盛。造访的那天下午,乌兰巴托刚刚降温,飘了点零星小雪,但甘丹寺的人依然熙熙攘攘,甚至还有来拍婚纱照的新人。

    佛殿前的僧侣,专注安静,佛塔前磕头的信徒,眼神饱满动作坚定,但最美的时刻只是在佛寺一隅闲坐,看夕阳在云里来去悠游;路上几个喇嘛谈笑经过;檐角落下两只鸽子,自顾嬉戏不止;游客信众归去,香火自散,有几些人流连张望。

    翟山后面还有一个大敖包。敖包并非蒙古包,而是和藏区玛尼堆有点类似,都是祭祀祈福的标志物。

    关于敖包,还有一段古老的民族传说:草原上万物有灵。石头也不例外。石头喜欢爬到高的地方,山顶,就是这片大地上最高的地方了。石头靠着自己的力量爬上去,要花3000年。人们为了帮助石头实现这个愿望,就把脚下的石头捡起来堆到山顶,叫它敖包。
1...111112113114115...12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