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舌尖上的神豪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雅玩居士

    庄臣蹲下身,听女孩讲解,其实就是玩,打只野兔就算成功,至于什么弓猎刀猎,都是瞎扯淡。

    “陈旧足印低温会形成冰花。在潮湿的泥土上,足印新鲜程度也是以轮廓是否分明来确定。新鲜足印常有小积水,在阳光下常闪亮,但经过1~2天以后即失去光泽而发暗,足印内的水也逐渐消失……”

    夏虎把狗牵过来,让它闻闻足迹道:“以前见过黑熊,会在开阔草地的较干净处留下明显的踪迹,如吃剩浆果的籽,含有小动物的粪便,熊呆过的地方经常掘出松鼠或土拔鼠。”

    “沙漠在靠近水的地方、长草的峡谷、低洼地或河床里,最容易找到动物踪迹。如兔子、野鸡、沙漠狐、小狼、沙漠绵羊。”

    “动物总是在日出时走向水边和草地,尽快地填饱肚子。天热躲在隐蔽处,到黄昏又回到栖身处或周围的洞里,月光明媚的夜晚便出来四处觅食。”

    “狩猎最适宜地时间是清晨和黄昏,动物不仅多,而且容易在水源附近、林间空地、山顶关口找到。暴雨天猎物会找地方隐蔽,难以狩猎。”

    女孩不再说话,傻子都知道两位大哥不是善茬,最少也是特种兵,自己那点东西全是纸上谈兵,骗骗老板还行。

    众人边走边寻找,很快来到一处密林,夏龙夏虎在灌木丛建个隐蔽棚,吸引动物来,又节省精力。人埋伏在猎物活动的下风处,逆着风伏击,根本嗅不到人的气味,逆风还不利于声音传播。

    再用食




第111章 放山
    战利品直接做成晚饭,很有成就感。白天打枪,晚上打炮,畅快淋漓。

    庄臣躺在女孩充满弹力的大腿上,随口问道:“听说长白山有放山人”

    女孩一愣,试探道:“有是有,不过他们很神秘,基本不带外人进山。”

    见庄臣有些失望,沉思片刻道:“我倒是认识几个当地经常进山的山民,估计有路子联系对方,至于人家答应不答应……”

    “无所谓,联系试试看。”庄臣随意道:“就说咱们想要买人参,价格无所谓,越大越好!”

    女孩心领神会,拿出手机联系,很快得到消息说,明天可以面谈。两人洗个鸳鸯浴,沉沉睡去。

    第二天来到附近村庄,见到二哥,放山总把头,看庄臣前呼后拥的架势,明白很有可能是土豪客户,态度还算热情。

    几番讨价还价后,重金买下对方手里所有野山参,基本都是四品叶,还有一株五品,难能可贵。

    “长白山人参,初夏时开花,花小,淡黄绿色,伞壮花序,单个顶生。果实扁球形,红色。我们挖参通常在谷雨后、白露前这段时间。”

    真金白银成为客户,二哥放下戒备,笑道:“进山采参一般是几个人或十几个人,称为拉帮。也有一个人进山采参的,单棍撮。拉帮进山时,有个大伙都信得过的且有丰富经验的山里通当把头,我干把头十几年了。”

    通过聊天才知道,由于长年放山,二哥全家现在还住在山上。闪舞来到小院,后山一眼望去是大片参林,四周用简单树条作围拦,算是私人领地。

    “以前长白山区靠放山为生的人很多,在我们当地人眼里,参与放山是一个男人成熟的标志。茫茫林海,瘴气弥漫,野兽横行,遍布危险。敢放山是对人的胆量,智慧,体能乃至道德的考验和锻炼。”

    “参帮由把头、端锅的、边棍、初把郎组成,人数必为单数,讲究去单回双,加上人参凑成双数,选黄道吉日,表示去时吉利,回来快当。”

    “在把头带领下到老把头孙良墓前跪拜,祈求老把头保护参帮的安全,能抬到大棒槌,平平安安。”

    “从前拉背是用背筐,背筐里要装上放山吃的粮食、咸菜、盐、炊具、老旱烟袋、抬参工具和睡觉的用品。把头还要随身带个戥子称,十六两为一斤,七两为参,八两为宝,指的就是老称重量,八两相当于现在的半斤。”

    二哥让婆娘做饭,炖几只老母鸡,采点野生蘑菇,贵客临门,总要好好招待一下。拿出自酿酒头,众人边喝边聊。

    “把头不好当,全凭经验看哪片山有参,不能让参帮走冤枉路。看坡向、山形走势、树头、草头等植被生长情况及是否有老埯子,也就是曾经抬出过人参的老坑,夜里确定参帮在哪里搭地抢子、明天去哪片林子放山。”

    “抢子压在哪,哪里就是家。吃饭、睡觉、避雨、休息。不仅能遮风挡雨,不能受山猫野兽侵害,更能开眼拿大货。”

    二哥越喝越兴奋,满脸通红,靠近庄臣道:“你是外地人,给你说说无妨,最讲究的地方是:面南背北,青龙压白虎。窝风,向阳,前坡,后岗,坡下有泉,泉中水旺。这样绝对是地风水宝地。”

    “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南为小北为大,背面是山神爷老把头住的地方东为青龙西为白虎,只能东山头比西山头高,这叫青龙压白虎。”

    “青龙是吉神,白虎是凶神,如果犯了白虎压青龙的大忌,大不吉利。抢子不能建在沟底或离水太近,防止上游下大雨山水冲下。后面的山不能太陡,选的坡度要缓,防止连雨天有滑坡和泥石流。”

    “不能选在独木下或老站杆子旁,因为独木在雷雨天容易引来雷击,老站杆子在长白山大森林中很多,多为松木,高约几十米,树身上的枝杈年久干枯变成尖锐的木钉,如果夜里被大风刮倒,非常危险。”

    庄臣听得津津有味,见二哥很兴奋,追问道:“听说人参通灵,自己长腿能跑”

    二哥摆摆手,打个饱嗝,深吸口气道:“里面门道多的很,压山前所有人要站在一起,齐声呐喊:开山啦……拿大货,振奋士气,惊走野兽,叫晃山”

    “把头是头棍儿,依次横向排开,排在最外边的是边棍儿。经验少的和初次放山的初把郎排在中间。两人间距丈余,以索罗棍子搭在一起为度,不放过一块砖的距离,把头和边棍控制整个参



第112章 皇家全自动狩猎系统
    二哥端起一碗酒,一口闷,兴奋道:“我从背筐里取出抬参的快当签子等工具,开始开盘子抬棒槌。先开盘子,根据山参长势和生长环境,决定采挖方法,这才是把头的看家绝活。”

    “其他人在上风头打火堆,熏驱赶蚊虫和预防野兽侵袭。初把郎围在我旁边持树枝扇风驱蚊,还要随时点上一支烟。”

    “我用鹿角削磨制成六寸长的签子,拨土挖参,质地坚硬顺滑,不吸水不霉变,不会带霉菌,万一划伤人参也不会腐烂。”

    “必须确保每根须根完好无缺,如果挖断一根参须,跑了浆气打死也卖不上好价钱。足足三个半小时。听说曾经一苗六品叶王,当年抬了一天一夜!”

    “十五钱重,七十六公分长,至少八十年。所有兄弟高兴坏了,赶紧拨一大块红松树皮,里面衬上青苔,请大棒槌美美地睡在青苔上。”

    “又在抬出人参的埯子里抓把离娘土,盖在上面,参就不会想家,才能请出大森林。我亲手包上红布,像是给在大山里修行百年的参姑娘披上红盖头,开开心心去寻找人世间和它有缘的那个人。”

    说完盯着庄臣,动情道:“你和它有缘千里来相会,记得,好好对待宝贝!”

    庄臣点点头,回去好好供起来,关键时刻说不定有大用处。二哥用手擦把脸,笑道:“临下山在抬出人参的埯子旁边选一棵老松树,剥去树皮,砍出方块,上面标出放山人数和出土的人参大小,叫砍兆头。”

    “高高兴兴下山,四匹叶插花,五匹叶挂旗,六匹叶砌庙,焚香敬老把头孙良,感谢保佑,弟兄们平平安安,没有走麻达山迷路,并且抬到大货人参,大庆三天。”

    “买的钱所有兄弟平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下个月再进山,希望有好收成!”

    后来庄臣才明白,所谓一年生的人参由三片小叶构成,俗称三花子二年生的由五片小叶构成,形如人手,俗称马掌子三年生的两个杈,每杈五片叶,俗称二甲子四年生的三个杈,俗称灯台子。

    五年生的四个杈,俗称四品叶六年生的五个杈,俗称五品叶生六个掌状复叶的,俗称六品叶,因为人参长到六品叶就不再长叶,百年难遇的天材地宝。

    为什么叫棒槌有人说长白山为满清皇族龙兴之地,封为禁地,不许百姓随便进长白山挖参,抓住杀头灭族。挖参人为躲避官府追查,叫做棒槌以躲避风险。

    还有人说棒槌是人参的小名,人参有腿会跑,发现后喊小名,就跑不动了。

    听得心满意足,五品叶回去放起来,其他的泡酒,每天喝一杯,补气补血,延年益寿。

    二哥很高兴,给棒槌找到好人家,拉着庄臣的手,亲热道:“老弟人实在,这个朋友值得交!千里迢迢来一趟不容易,下午别走,带你去开开眼!”

    酒足饭饱,躺在热炕上休息片刻,等二哥酒醒,带着众人下山,来到村里一户院子,大喊道:“老黄在家没”

    “大喊大叫干什么”门一开,出来一位老者,五十出头,精神抖擞,尤其是眼睛,贼亮。闪舞

    二哥推门进园,笑道:“山下来了几个朋友,带着来你这见识见识。”

    老黄打量几眼庄臣,一撇嘴道:“哼,进来吧,专门找麻烦!”

    二哥给庄臣使个眼色,庄臣点点头,民间高人谁没个脾气越是牛逼,越好奇有什么好东西

    屋里很简单,老黄走到床边,上面放着一个白布卷,一头大一头小,小头居然露出一撮茶黄色羽毛。二哥凑上前,吃惊道:“平头、钩嘴、姜眼、凸眉,难道是黄鹰”

    “算你小子有点眼力!”老黄露出一丝微笑,得意道:“二斤三两,身大力不亏,抓兔子才能游刃有余。那些重量低于二斤的,只配叫鸡鹰,撑死抓点山鸡野雉,没有训练的必要!”

    二哥一挑大拇指,明白老黄的尿性,故意赞美道:“看见没这是才行家,白布是为远道途中不伤羽毛,关键手法在里边。一根绳子就能把鹰老老实实捆回来,牛逼不牛逼”

    老黄哈哈大笑,一手攥鹰,另一只手把绳子扣解开,在鹰身子上绕几圈,庄臣凑近一看,二尺长的绳子,没有任何特别之处。

    老黄又在鹰身上绕几圈,重新又把鹰捆上,自信道:“



第113章 谁能熬过谁
    见大家这幅表情,老黄十分得意,站起身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箱子,里边杂七杂八,各种奇形怪状的工具,展示道:“这是家传三代的宝贝,鹰帽子、鹰瓢儿、花盆儿、脚绊儿、蛤蟆儿、五尺子……”

    “驯鹰行话叫熬鹰,说白了就是不让鹰睡觉,从吃、喝、睡、站、飞,一直到体重增减,都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行内有句老话,紧七慢八,十天到家。”

    从纸箱里拿出两根发旧的皮条,分别绕在鹰的双腿上,然后将两根皮条归拢在一起,盘一个扣儿,系在一个铜制的、做工精美的转芯儿上,转芯儿的另一端连着一根一米多长的粗线绳。

    “鹰嘴主要是撕扯切割食物用的,别看它又尖又钩,在攻击方面基本等于废物,不必太在意。特别留神反而是鹰爪,捕猎厮杀全靠这爪子,三指在前,一指在后,前指下扣,后指向上,又尖又利,劲头儿奇大,极具伤害性。”

    “尤其是后面的一指最为凶狠,抓住东西以后,指尖直接插进猎物肉中,绝不会松爪脱落,一击必杀。”

    往自己左侧小臂上戴一个厚厚的棉套袖,护住小臂,只留指尖在套袖之外。随后将右手伸到鹰的两腿中间,五指并拢将鹰倒提在空中,左手过去解开了捆鹰的绳子。闪舞

    黄鹰乍脱束缚,两翅狂扇,想尽快扭转头下脚上之势。顿时屋中风声大作,感觉气流扑面而来,众人赶紧后退。

    可是不管鹰闹得动静有多大,声势有多猛,双腿始终在老黄手里攥着,空有利爪,无法施展。

    不慌不忙,左手拢过鹰腿上的皮条,只给黄鹰留出不到一尺的活动范围,右手放开鹰腿。这鹰一得自由,便要逃跑。怎奈皮条缚住双腿不能远走,急切间双翅只能在空中进行无谓的拍打。

    老黄悠闲自在,也不着急,任它折腾一番。等鹰锐气一过、体力耗尽之时,左臂持绳轻晃,把黄鹰身体甩到和左臂平行之处。鹰体力殆尽无法挣脱,又正在头下脚上难受之时,看见左臂横空,自然急于寻找落点,借这一甩之势,展翅翻身,稳稳地落在左臂之上。

    “好!”

    众人鼓掌叫好,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尤其是夏龙夏虎,双眼放光,民间藏龙卧虎啊!

    老黄得意洋洋,架着鹰不紧不慢道:“这架鹰的人必须有范儿,得有点儿精神气。腆胸叠肚,脖子梗着,脑袋扬着,七个不服,八个不愤,走到哪儿都得带着一股霸气,这再配上手里这鹰那才漂亮。”

    左手架鹰,右手拿肉,在鹰眼前晃动,不时地让肉条在鹰嘴上擦过。可鹰连理都不理,昂首挺胸,两膀紧背,身不动,眼不斜,直勾勾地怒视前方,任凭鲜美的羊肉在嘴上擦碰,一幅绝不屈服的模样。

    老黄呵呵一笑,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肉条,以中指轻弹鹰嘴,鹰感受到力度后张嘴欲咬。就在这张嘴的同时,捏住肉条的二指顺势一抹,将肉条塞进鹰嘴当中。

    黄鹰一击不中,嘴里却多出一块肉,可它还是那个高傲的姿态站着,对嘴里的羊肉视而不见。不过仔细观察,明显从它的眼神中看到恐惧、愤怒、无助、倔强,其中还有一丝莫名期待……

    老黄不再去理会鹰的眼神和那块羊肉,而是由前到后轻轻地转动左臂,鹰身体晃动,站立不稳,只能跟随他胳膊的转动扇着翅膀,挪动脚步。

    这一动,转移注意力,精神与肌肉顿时放松,本能瞬间回归,感觉到嘴里的美食有掉落的危险,关键时刻不及细想,下意识一口将羊肉吞进肚中……

    搞定,

    首战告捷!

    第一块肉下肚,感觉黄鹰的精神不似先前那般紧张,敌意也减少许多。喂第二三



第114章 一帝八旗
    俺们那嘎都是东北人,俺们那嘎盛产高丽参,俺们那嘎猪肉炖粉条,俺们那嘎都是活……

    翠花,上酸菜!

    酸菜炖白肉血肠,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要说最正宗的还是老字号,那家馆,百年传承的精髓味道。

    最早创始于清朝的同治年间,也就是1874年。创始人那吉有祖籍沈阳,是满族正白旗人。

    根据民间及满族人逢年过节喜爱杀猪吃肠的习惯,在原有溜肝尖、溜三样等菜肴的基础上增添白肉血肠,一炮而红,家喻户晓。

    进店,坐包间,热气腾腾端上满满一大桌特色菜。首先不用说,蒸白肉,用皮薄肉嫩的腰排上的五花肉,将其切成长6寸,宽4寸的肉方。

    洗净后上锅煮至七八成熟,捞出晾凉,切成薄片,再放入屉内蒸一会儿。肉片略呈卷状,肥而不腻,肉烂香醇。

    另一道叫抽刀虎皮白肉,用料刀工与蒸白肉相同,不同之处是将肉方煮四五分钟后,取出用炉火烤成金黄色,然后放入锅中煮熟。

    肉片呈金黄色,肉烂醇香,肥而不腻。令庄臣满意的是血肠选用新鲜猪血制成,肠衣用猪小肠并经过多次洗涤,血肠灌好后开水下锅慢煮,出锅用冷水浸泡。

    血肠明亮,味美鲜嫩。吃的时候配以韭菜花、豆腐乳、辣椒油、蒜泥等佐料,更加醇香鲜嫩,脍炙人口。
1...2829303132...12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