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神豪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雅玩居士
地方很偏僻,开车两个小时才到,门票比故宫的都贵,毕竟是私人砸钱,比不了国家支持。
从外面看,博物馆整个墙面都是被爬山虎包围的,内院绿植盆栽也非常多,是个不错的赏秋之地。
找个导游,惠美很喜欢华夏文化,整个博物馆面积不大,按照观赏顺序,共有陶瓷馆、家居馆、工艺馆、门窗馆和油画馆五个场馆,其中一层的陶瓷馆和家居馆是重中之重,是老马的看家收藏。
动线设计的很是巧妙,看着不累,而且有微信导览和wifi。布展讲究,尤其是二层的门窗馆,利用玻璃、墙面、天花板,给人的感受十分立体。全开放式的展览形式,移步换景的展览构思,带入感极强。
庄臣最喜欢的还是家具,这也是来的主要原因。家具馆分6个展厅,陈列明清珍贵家具共100多件,有造型洗练、线条流畅、比例匀称明式家具;有装饰华美、做工精细、富于变化的清式家具。
按照家具的材质划分,设红木家具展厅、紫檀家具展厅、黄花梨家具展厅、鸡翅木家具展厅,并设有古代书房渠清书屋的实景陈列。
看着紫檀大龙椅,两边是三米多高的一对宝塔,满眼羡慕嫉妒恨!
可惜自己没有生在好时候,现在这些宝贝,有钱也买不到。
然后就是瓷器,走马观花转一圈,这玩意水更深。惠美原本想好好参观,但没一会就不见人,直接被院子里的猫圈粉。
这群观复猫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文化的了,按照导游的话说,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总结这群文化猫的特点,那就是:任你撸!可以让你从进门撸到离馆,根本停不下来……
很多人来这里,不是看文物,就是来看猫的。许多小朋友看样子都是常客,一进门就来寻找自己比较心仪的猫咪朋友,口中还叫着猫咪的名字:“马都督”、“云朵朵”、“麻条条”
连老马都说:对于观复博物馆而言,观复猫的出现是个宿命。
据说第一只猫是在2003年来到博物馆,马未都接到朋友电话说有只黑猫在博物馆附近晃悠好几天,撵都撵不走,后来好心被收留,成了第一只猫花肥肥。
如今花肥肥已经离开地球去到喵星球,但陆续被收留的猫咪源源不断的进入观复,成为这座博物馆独特的风景线。
亲自指派不同官职,让博物馆成为猫与博物馆工作融洽结合的奇妙场所。目前接待馆长是黄枪枪,运营馆长是麻条条,以及学术馆长是蓝毛毛。
出来不过中午,直奔紫檀博物馆,身为长安高级会员,能不来陈大姐的地头转转
要说这里虽然比观观复晚三年建成,但地理位置好,也比那边气派许多,不愧是女首富。
曾经听笑谈,说这座博物馆,是她结缘唐僧时赠送的礼物。
整个博物馆面积9600方米,投资2个多亿。还不包括里面的展品和未在这里展出的部分。进门就是金碧辉煌的大龙椅,直接摆在正中间。
国内的名贵木料已经很少,她几乎买空了东南亚名贵的紫檀木,请名匠,打造自己的紫檀王国。
庄臣也玩家具,一寸紫檀
第338章 御用咸菜
胡海看着一坛坛百年酱菜缸,笑道:“战乱时候伙计因为兵匪挡住极品丰润豆的来路,没办法只能换次等豆子,为不糟贱老祖宗2000多年来传下的手艺,掌柜硬是在踩黄子当天下令封坛灭火,把次等豆子全部喂猪,亲自去寻丰润豆。”
“老话讲就是较真,东西再小也讲个货真价实,但凡有个招牌,就绝对不会做砸招牌、丢脸面、坑蒙主顾的事,这是老爷们的底线。”
旁边六十多岁的老掌柜腰板笔直,满脸认真道:“凡是都要讲个规矩,出门见客有规矩,在家吃饭有规矩,打招呼有规矩,做酱菜的规矩是老祖宗定下的。认准做酱菜,就要严格遵守规程,一招一式不能落,一分一秒的功夫都不能省。”
“您要想做酱菜,先需要有好酱。黄酱和甜面酱是腌制酱菜的主要原料。每年只有一个生产周期,春节一过,就要把黄豆蒸熟发酵,制成黄子。”
带着庄臣往后院走,工人忙的热火朝天,晒干碾碎入缸,直到处暑才能起缸。师傅拿着大锤子,一下下捶打原料。这叫打耙,最磨人的一个环节。
每口酱缸每日需要打耙四遍,每遍20-30耙,越是烈日当头,越要趁着天晴打耙。偷一耙,整缸酱都毁了。经过日晒夜露,和每日四遍打耙,一直到秋末,这耗费心力的酱才算成熟。
过了这一关,才是刚刚开始。酱是一年压一年,活人不养半天闲。做酱菜是个苦活、累活,是个好汉不看也不瞅,赖汉宁可拄着棍要饭,都不干的活。但是只要入了做酱菜的门,就不能跌份儿。
一碟酱菜,配大席面可以,就着窝头吃也不掉价。几毛钱的酱菜丝,几块钱的酱黄瓜,只要把粥饭点染得津津有味,那就值得上心对待,就连装酱菜的器具都是独一份。
用细荆条编制的小篓打包,可以让酱菜免生虫、霉烂、变味、变形。按梁实秋先生的话讲:北平的酱菜,妙在不太咸,同时又不太甜。
每月最少几百斤,国宾馆很多菜都要用到酱菜,比如郝保力自创的酱黄瓜炒山鸡丁。过年前后,野味上市,山鸡(最受欢迎。取山鸡胸肉切丁,加进酱黄瓜块大火爆炒,临起锅时再投入大量的葱块,浇上麻油拌匀。
炒出来鸡肉白嫩,羼上酱黄瓜又咸又甜的滋味,是年菜中不可少的一味,冷食最美。北地寒,炒一大锅,经久不坏。
把东西送回钓鱼台,胡海直接拉着庄臣回家,说好容易回来,必须亲自下厨做顿好的。
庄臣还真不知道对方厨艺如何,胡海故作神秘道:“别看你吃遍全世界,有种宝贝你肯定没吃过!”
结果居然是炸酱面
要说这种底气,不是没缘由的。老京城人谁不是吃着炸酱面长大的今天正好有一碗正宗的甜面酱,赶紧就这一口。
都不是外人,自己也不能闲着,下厨帮忙。胡海带上围裙,热油下锅,认真道:“一碗好的炸酱一定要符合《大宅门》里白三爷念叨的小碗干炸标准,其中的重点就在一个炸字,一煮,整锅酱就算废了。”
”只许使用五种原辅料,即黄酱、猪肉、葱花、油、水,俗称炸酱五虎——酱肉葱油水。用筷子中间划开,缝隙不黏合,这样才算真正上好的小碗干炸。”
“南城人喜欢用六必居的酱,北城人喜欢用天源的,回民则习惯用桂馨斋。喜欢甜的呢,就兑点甜面酱,口重的放点酱油,就是出来颜色不好看。”
庄臣负责切墩,刀功可是得到过郝老爷子的赞赏,虽然疏于练习,但一上手,很快找到感觉。
&nb
第339章 卫嘴子
周末胡海休息,众人开车去津港,体会一下什么叫做卫嘴子
按照他的话说,在水上,这里地处渤海腹地、海河下游,水网密布,来自北塘的鱼虾、七里海的螃蟹,组成鲜嫩美味的水产。
在陆上,位于东北通往京冀鲁苏等省市的陆路交通要冲,汇聚八方来客和万千食材,各地名厨纷至沓来,助长人食不厌精的生活习惯。
最为四大直辖市之一,感觉这里的存在感很低,与北上广相比显得特立独行,有某种味道弥漫其中。
一谈起代表食物,外地人很少能想出类似于樱桃鲈鱼、龙井虾仁这种上得了台面的菜,狗不理包子应该是最知名的。还并不是因为好吃,而是因为让人望而生畏的价格和闻风丧胆的服务态度。
难怪在网上被戏谑成哏儿都,打娘胎里就是个二货。
嘛玩意儿对此当地人只想报以一个笑掉大牙的微笑。
但胡海说养活卫嘴子的,对外是麻花炸糕狗不理,对内那是煎饼果子嘎巴菜。尤其是煎饼果子,既是随处可见的饭食,又是不可侵犯的圣物。
一套煎饼果子,可以在大俗大雅两种模式间切换。说它大俗,漕运码头的船夫劳工囫囵两套下去,便又有力气继续干活。
说它大雅,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终日赏着月色海棠,喝不求解渴的茶,听唱不完的戏,80岁还念念不忘让天津的学生来京带四五个煎饼果子,仿佛吃上两口,微风吹过落英满地,就能在摇荡春如线的万丈红尘里做一回闲人。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津人心中只有一套煎饼果子。所有人谈起煎饼果子都会秒变处女座:制做煎饼果子,必须要讲规矩。
和面必用绿豆面,小贩们要把精选出来的绿豆泡一整天,笊篱捞尽浮在水面的豆皮,半夜起来用石碾子磨成糊,再掺和一些小米杂面儿、五香粉与毛毛虾米,醒发数小时。
早期做早点的清真饭馆多,讲究的据说用牛羊骨高汤和面。舀一勺面糊,浇在搽了芝麻油的饼铛上,“滋”——竹扒子划拉出一层薄浪,推拉勾转回立”,翻云覆雨瞬间,好么!
现出一张饼,漂亮的弧线耀眼得好似大悲院菩萨的头光,圆如满月薄似宣纸,豆香里浸出一股子醍醐灌顶的鲜味儿,再来个金黄色鸡蛋交相辉映,简直要把人生给照亮。
郭德纲相声里说得好:一口下去,绝了。这边吃,那边枪毙你爸爸都不心疼。
绿豆面韧性低,摊皮儿易糊易破,是个技术活。许多外地摊贩就改用更黏糊的白面做煎饼,殊不知那些磕磕绊绊的小洞才是正宗煎饼的id。
就凭着一套煎饼,这里能把周遭城市都diss了,尤其是京城。只要一发怒,就威胁说把某某拉去受煎饼果子之刑,也有人扬言所有京城煎饼果子师傅要是敢入这里,马上被二他妈和坐地炮打死……
来到老城隍庙,这里有最正宗的煎饼果子,张记三兴。吃遍高大上,现在对小吃很感兴趣,充满当地风俗人情。
煎饼果子的灵魂伴侣,只能是果子和果篦儿。果子就是油条,又叫棒槌,刚炸出的时候胖大直立,泛着枣红金色。
果篦儿就是薄脆,馄饨皮四面拉伸至极限油炸成型,两张重合放在一起要质地均匀,边缘齐整。
夹果子,吃个韧劲,夹果篦儿,尝个酥脆,满足两种互补性格的胃。您要嫌不过瘾,想夹别的——得嘞,隔壁吃大饼呀,大饼夹一切!
撒葱花的时刻也有讲究。虽然偶尔有人喜欢最后加点新鲜刺鼻的生葱,但多数人还是喜欢摊了皮儿磕完鸡蛋就撒上的熟葱。
趁蛋液凝固之前眼疾手快加入葱花,与蛋液一起成形,煎饼还要翻个面让葱花焖煎一下,充分散发香味。这顺序要错了绝对不行。
葱花辣子甜面酱,是最初的老三样,后来又加上腐乳以及韭菜花。果子果
第340章 全身都是戏
听说早年老包子铺一般只卖早、午饭。每天五六点天还没亮,包子铺的热气就升腾起来。一盘包子,再来碗馄饨,这是早点标配。
馄饨的黑话叫做小馅儿,顾名思义是剩下的包子馅儿做的,一包一折,再打个蛋。
您要是中午吃,先来盘熬高汤剩下的骨头棒子剃下来的拆骨肉,上桌前拿馄饨高汤过一遍,羊杂汤似的,蘸了三合油吃。
再来两盘刚出锅的包子,老礼儿送一碗小米粥。热腾腾的包子馅儿油滴落在粥上,筷子和楞和楞,吸溜一口。
包子、馄饨、拆骨肉、小米粥,号称包子铺的四大金刚。生生不息,组合千变万化,且不管你怎么吃,价格也不过十几。那滋味,只想大赞社会主义的美好。
重要的一点,不管什么时候,包子铺永远要看到有人在包包子。如果没有,那锅里剩下的有可能是回炉包子,天津人是不吃的——嘛玩意儿
我自家包的包子,吃剩了可以回锅熥一下,但你店家给我吃你剩下的包子,那不行!
来到陈傻子,最早和狗不理齐名。虽然现在消费升级,门口还有卖哈根达斯的,但没变节的包子依旧10元6个。
麻蛤包子和腐乳豆芽菜包子最有特色,配上浓稠的南瓜小米粥,招牌菜小椒香虾仁爆鸡球令人眼前一亮。
吃饱喝足,闲着没事,下午必须去茶馆,听听相声,这里才是曲艺的窝子。
南市向来是个鱼龙混杂之地,穿行在一条条胡同间,路过破败不堪的人民剧场。面对着紧锁的大门,很难想到那里原是知名的下天仙茶园。
旧时的国剧、梆子名伶几乎都曾在那里登台献艺。后来就改作人民剧场,再后来干脆拆了。
来到老中华,剧场不大,应该有二三百个座位,买头两排的座,坐着宽敞。座位之间有茶几,上面摆着带盖儿的马克杯,里面有一点很普通的花茶。茶几下面是暖水壶。前两排的票价是二十元,后面十块,茶水奉送。
早年风尘女子们在台上唱一些时调小曲,向台下的主顾们展示自己的色艺。那些缠足的因为无法长期站立,只得扶着舞台边上的栏杆演唱,很是凄苦。
台下主顾们如果有特别中意的,则会指定某一个姑娘唱特定的一段,叫做戳活,也就是点唱的意思。
今天的演出由一个叫做众友的民间团体出演,六七段相声外加一段快板。包袱有点老,掌声稀稀拉拉,效果一般。
胡海是绝对发烧友,边听边普及知识,说相声发端在街头,后来逐渐在茶馆,慢慢地也有了诸如连兴、鸟市、启明以及晨光等专营相声演出的场所。
由于历史原因沉寂多年后,直到二十世纪末,相声又回到小剧场。众友相声团就是成立于那个年代的私营相声团体,发起人是于宝林、冯宝华等一众老艺人。现在这个团体还在,只是创始成员只剩了北方曲校的教师佟守本,其余的都已身归那世去了。
在小剧场听相声,有意思的并不只是相声。送花篮这一现象就很有意思。起初以为这些花篮是热心观众为向演员致意而从花店买的鲜花,但后来发现好像并非如此,因为每次服务员摆在台前的总是那几只丑陋的塑料花篮。
并且还要特别指出热心观众送的花篮的个数,说白了就是观众打赏单个演员的较为婉转的形式。打赏
第341章 皇家避风港
回来十几天,基本就是吃喝睡,今天想出出汗,开车往西走,三小时到白山,真没想到离京城二百多公里还有这种好地方
因为山体白色而得名,和京西北那些火山岩形成的灰绿色山峰相比,看上去就显得那么脱俗,小清新气质超浓。
峰壁大都直上直下,有棱有角,陡直壁立,似刀削斧劈;有的峰上大下小,有的倾而不倒,有的状如叠块,有的深不可测。而高达2096米的主峰,巍然耸立众山之巅。
刚开始爬就感觉神清气爽,那是一种类似淡淡青草香味的味道,深吸一口,瞬间仿佛肺泡在贪婪的扩张,血氧含量飙升,嗨起来。
一头扎紧绿色环抱的山谷,满眼苍翠,山花点缀,白石青山,天空蔚蓝。漫山遍野的丁香,让每条沟谷都溢满清香。
沿着海拔1600米一路前行,步道台阶让人有攀爬的感觉,不一会大汗淋漓,很是过瘾。眺望高处那些特立独行又翘首相望的山峰一步步逼近眼前,成就感也便油然而生。
始终低头前行,忽而抬头看路,发觉眼前的山路已经挂在绝壁之上,这时鸟瞰山下,有坐拥山川的壮丽之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