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修真

太一仙道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长安安君

    燕玄虎叹道“伟大的爱尔兰诗人叶芝曾说,即使最不起眼的作家,只要他属于伟大的传统,他就会梦想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崇高生活。这难道不是一种宗教般的信仰吗用生命的火焰燃烧自己,衣不蔽体地走在无尘的灵魂之路上,这难道不是张三丰所追寻和实证的吗”

    老人听到张三丰,就笑道“金台观有保存有张三丰的三绝,我带你们看去。”

    他们来到三丰洞亭前矗立的两通张三丰“瓜皮书”诗碑,字迹遒劲飘逸,游转飞动。

    老人说“这两通诗碑原在古池州青牛宫内,宝鸡商人士子到安徽经商游学,到青牛宫拜谒老子,访三丰遗迹,看到此刻石,爱不释手。后来重金布施,方才得以准允拓捶四帧真迹带回宝鸡,裱褙后悬于此洞内。时间一长,烟熏火燎,破损逐增,乡绅百姓深知得之不易,担心它会被湮灭,就请巧工匠镌刻石碑两方矗立在道观之内,这才使得真迹留传到今天。”

    “老人家,为什么称为瓜皮书呢”燕玄飞好奇地问道。

    老人微然一笑,说“相传,一年暑天,张三丰和观内道士在玉米田里锄草,酷热难当,汗如雨滴,只见几个牵着驮骡的乡民由陵塬下来,到城里去卖西瓜,道士们正口渴难耐,就挑了几个西瓜解渴。其中一位农夫,见张三丰用吃完的瓜皮在地上描划。就说闻道长善丹青,家父常向人讲说。今我家建一居,道长能否为村夫书一中堂,在新居张挂张三丰欣然答应。农夫遂将家织一匹白布从驮筐上取下说没备麻纸,能否在此布上一书张三丰说可以。农夫把布铺好,将支在地边烧水的铁锅扣在地上,顺手拿起瓜皮,沾着锅背上的烟炱,在布上挥洒狂书。在农夫和道士的惊讶声中,一幅丈余长的草书唐诗顷刻而成。诗曰

    仙境闲寻采药翁,草堂留话此宵同。

    细看山下云深处,信有人间路不通。

    泉引藕花来洞口,月将松影过溪东。

    求名心在闲难遣,明日马蹄尘土中。

    后来,张三丰云游传道未返,乡民思念三丰仙师恩德,就把为农夫所作书帛描摩,请人精镌,才有了今日之瓜皮书碑。”

    “那第二绝呢”燕玄虎迫不及待地问。

    老人说“第二绝是传说为三丰遗物的翻瓦罐。这只瓦罐,初看与其它瓦罐并无二致,细察则发现用来系罐的两耳嵌在罐内。传说张三丰在金台观时,常为人们治病疗伤,广行善事,深得乡民崇敬。农忙时还和观内的道士们一同帮助附近农民耕耘收获,亲如一家。一日晌午,王老汉小姑娘玉兰送饭来到地边,王老汉见观里的饭还没送来,执意要张三丰同自己一道吃。

    饭罢,张三丰见瓦罐内还沾着很多饭粒。就说罐里还有饭,不要糟蹋了。说着就提过瓦罐,双手沿罐口边捏边舔。不一会,瓦罐竟像皮囊一样被捏了个里朝外,罐壁上沾的饭粒被舔了个一干二净。






第378章 岁月婵娟
    


    从此,这个瓦罐就保存在王老汉家中,关中西部地区农村舔碗习俗由此而来。人们塑像敬祈张三丰时就会想起他的节俭美德,玉兰家后将瓦罐献出供奉在三丰洞内,一直保留至今。”

    “我们道人吃完饭都要舔碗,原来是从张三丰这里流传下来的。”燕玄龙说。

    “还有第三绝是”燕玄飞问。

    老人不紧不慢地说“第三绝名为神锄定柱。相传,乾隆年间重修金台观,当天立木,次日梁柱倒塌,连续数日不成,急坏了负责修建工程的绅民会首等人。

    一天晚上,数日劳累不堪的会首在禅房打盹,见一鹤发童颜、蓑衣布衲的老道,右手持九节藤杖,左手托着乌黑发亮的东西走来说我在宝鸡多年,深知民风淳厚,乐善好施,为答谢乡亲,特送神铁两块,明日立木,置于础上,础固殿稳,俗道安泰。会首惊觉醒来,方知为梦,但看自己手中却拿着两块铁锄板。即将此事告知绅民及工匠人等,莫不欢欣鼓舞。此日如法而作,果然顺利,三清殿得以修葺落成。

    后来,人们发觉供奉在飞升洞中张三丰所遗蓑衣、布衲、藤杖依在,只是耕耘用的两把锄头只剩下木柄,而铁锄板却不在了,始知定柱神铁是张三丰用过的铁锄板。

    尽管三清殿后来又经多次维修,但这两块铁锄板一直垫在檐柱之下,民间也就流行开了神锄定柱的传说。”

    这时,跑来了几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他们是老人的学生。看着这些背着学生的小小少年,老人说

    “现在人被**驱使,渴望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当精神被挤压得没有位置的时候,他们就成为物质**的奴隶,奴隶是不会有快乐的。我不会让这些孩子成为画画的奴隶,我会让他们从中得到真正的快乐,找到他们自己。”

    正说着,树上飞下一只小鸟落在了泡软的馒头上,似乎要啄食,却见有一位道人快步而来,对着鸟儿呼了一口气,此鸟立时振翅而飞,道人转身无影无踪。

    “这人是谁”燕玄龙急问老人。

    那孤杆导演一怔,但转尔又笑道

    “有个性,我喜欢。俗话说,美女不猛,老板不宠。”

    燕玄龙见师妹燕玄飞气得满面通红,他赶紧走到两人中间,对孤杆导演说

    “请莫乱讲,你也是从磻溪到龙门过来的,丘祖如此磨心练性,难怪史称重阳祖师创立了全真教,而丘祖令全真教得以振兴。”

    “丘祖虽寄身老子法中,而心实欲匡济斯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丘祖开创了十方丛林的道观管理体制,为全真教的迅速崛起立下奇功。”燕玄虎说。

    燕玄飞接着说道“丘祖苦行济世,更知证悟仙道在于自心真性。其曰有形皆坏,天地亦属幻躯。只有一点阳光,超出劫数之外,在身中为性海。

    心定则行住坐卧皆是修道。放四大,优游无所为。向碧岩古洞,完全性命,临风对月,笑傲希夷。

    一曲玄歌,千钟美酒,日月循环不老伊。”

    这时,从仅能容纳人头的小洞里钻进一人,众人皆惊,他独问道

    “月是何色雪是何味真是何声仙是何气清是何香

    若是不明不了,只嚼些千年的烂馍,以为牙祭,不如趁早吞了哑药,省得污垢了先祖当初的妙意。”

    孤杆导演立时将镜头对准此人,打算录像。那人轻松地呼了一口气,竟将吊挂在镜头下方的盖子浮起,牢牢地贴在镜头之上。

    此人始终不将脸的正面转过来,他继续说

    “丘祖确实有女弟子,她叫唐括姑,自小慕道,闻丘长春之名,专访至长安,京兆夹谷统军亲写书信给丘长春,并派人将唐括姑送至龙门洞。

    丘处机在磻溪集有诗并序纪其事,诗题名赠潍阳唐括姑,则括姑为濰阳人,题下介绍说唐括姑乃丞相女弟也,予时在陇山,京兆统军夹谷专人书召,姑寻至。

    丘处机在诗中说东莱之姑性玄远,蕴德含章自超拔,是说唐括姑气质不凡,具有学道的根基。

    唐括姑至龙门洞亲邀丘长春前往长安,丘处机把重到长安的感触告诉唐括姑,并劝她速抛家业违物情,早作仙人伴仙侣。壶中自游日月长,身外不复衰残殃。

    唐括姑也因劝入道。”

    那人摆了一下衣袖,说“据通微真人蒲察尊师道仙碑载蒲察道渊到西安后,清明时游兴庆池,遇女冠镏琼,向她打听长春所在。

    镏琼告诉他吾师今隐陇山,翌日径往参谒。当蒲察将到的时候,长春对毕知常说,有自燕都来受教者。可知镏琼是长春身边的女徒。

    在陇州龙门洞时,至少有唐括姑和镏琼二人。”

    “那个春花是”孤杆导演听得津津有味。

    “华县人称的王存富家里的丫头。”那人又一甩袍袖。

    “地主家的丫头”孤杆导演兴致勃勃。

    燕玄虎说“地主王存富因恶业已满,劫难将至。丘祖本性善良,想点化其由恶变善。他便上前叩门化斋,恰好王存富出门遛马,王存富接了几块马粪递给他道给你斋饭,趁热吃吧

    丘祖叹息道庄主近日将有大难临头,贫道好心前来拯救,谁知你却毫无善心,恶行不改王存富火冒三丈,举鞭就打,口中骂道你敢咒我

    我今天就要你死

    丘祖只好转身跑走,行不多远,忽听身后有人叫道长留步回头看见一个小姑娘跑步追来。

    她正是王存富家的丫环,名叫李春花。春花对丘祖说我家主人太缺德了我偷出几个馒头送给你。

    丘祖见春花心地善良,就说某日看见王家门前石狮子眼睛变红,可速离王家,往山上的观音庙中躲避。中间过程省略,直说结果吧。

    后来,王家大院的后山发生了山崩,半个山体将王家埋没了于是,春花拜丘祖为师,丘祖为春花取名李真多。

    后来李真多听说七真中唯一的女道孙不二在洛阳清修,又前往洛阳找到孙不二,经孙不二教以女丹之法,成为全真清静派第二代传人。”





第379章 女流弟子
    


    “不错,丘祖确有许多女弟子,她们虽是女流,却是道心坚定,根基深厚,冰清玉洁,不似你等俗人想象”

    那人说罢,对其他三位道士说

    “龙门洞天有三十六洞,今天我们一一看来”说着,在前方带路。

    一行四人离开子孙宫往北走10多米,就见悬崖上有白云洞,数洞相连,俯临峡谷,朝夕常有雾弥漫,景象多幻,昔为道众吟诗栖修处。

    白云洞下绝壁间有晚霞洞,用石蹬栈道曲折相通。洞口面西稍北,较晚见阳光故名。

    洞内存有前代修道者用过的石床、丹台等物。

    过晚霞洞再上可达三仙洞。

    此洞高阔盈丈,洞中有石床、石凳,均为天然物。传为八仙中的钟离权、吕洞宾、韩湘子的栖居传道处。

    由三仙洞攀缘木梯铁链10余米即到雷祖洞。洞口高、宽近3米,深6米。洞内多钟乳岩,肖似人形,晶莹雪白,光亮鉴人。洞中央木龛上供有明代的木雕雷祖像,神态威猛,现移置于北极殿。洞外有古楼凌空伸出,曲俯如虬。

    山北湘子湾有朝元洞。此间山势陡峭,怪石嶙峋,峭壁半圈如屏,因洞东、北、西三面各有洞口,故又称连环洞,南侧洞口甚大,洞内宽敞,可容百人。洞中怪石众多,洞顶蝙蝠聚栖,洞底厚积蝙蝠粪便,此粪入药名夜明砂。

    东洞口传为韩湘子所居,故亦名湘子洞。洞西石庭为羽士所居,庭北平坦处设有木床,临床有口如窗,由其鸟瞰山下,水鸣山啸,气象万千。

    朝元洞石坎下有洞中洞,洞口高近2米,内深5米,形如瓮。洞内侧北向又有一洞,深不可测。1947年夏,有蜀中道士十余人,与龙门洞道院道士张嗣凯、阎兴隆等结伴往探,持松明火把缘梯垂索,下至数十丈时,见两壁钟乳石晶莹闪烁,亦有火光人影蹑步迎面而来,道众惊骇而返。数月后,又有巨蛇盘曲于道院云厨中,道众焚香祈祷,其蛇潜入此洞中,后未复见。

    湘子洞北20余米处有谷神洞,洞口靠近道院山庄。

    山河滩东断壁下有朱砂洞,高、宽1米多,深7米,内多赤石,多采为药用。

    蹑云桥东崖畔有禹王洞,洞口高3米,宽2米,深2米。前庭南侧有水槽,偶有水流下泻。其下为禹王庙遗址,相传大禹治水时曾驻足此洞。

    禹王洞右上方10米处有水帘洞,有石蹬通达,洞口高、宽约7米,深约30余米,洞内多钟乳石。有小罅与后山庄房门前水池隧通,相距约3公里,池水多由洞内渗出。

    黑虎洞与黑虎潭间的悬崖上有黑虎洞,与早阳洞隔涧相望,由黑虎潭边攀壁可到,深约4米,宽约10米。站在此处,可仰看山峦浮云飘逸,俯视涧底惊涛沸腾。

    由黑虎殿去道院的路旁有青霞洞,深涧3米多,于洞内可观定心峰。相传明时道人陈明耀、张三丰曾栖居此洞。

    青霞洞左上有丹霞洞,拾级而上至洞口。洞深34米,背风向阳,洞顶有口如天窗,常有道士栖居。

    丹霞洞左侧斜上20多米的石壁上有卧云洞,宽7米,高3米。下林深涧,常有云雾。

    北极宫大殿的南基阶下有龙门洞。洞口宽近3米,不知其深,传说北通崆峒山。清康熙初修建北极宫时将其封闭,镇以绘有盘龙图案及秀水二字的石板。1949年重修此殿时曾掘开洞口,因洞内冷风袭面,人不敢入,遂原封其口至今。

    台上殿左侧天桥石壁上有飞仙洞,相传系南唐时谭峭弟子赵飞仙栖居之处。

    王母宫右下峭壁上有列仙洞。下临深渊,无路可及。洞小,仅能容一人打坐。相传东周时列御寇曾住过此洞。

    玉皇阁后石壁上有玉皇洞。由玉皇阁内沿木梯攀壁而上数步,有石壁高近3米,再引索而登即是。洞高、阔3米余,洞内钟乳石多姿,并有洞左右相通,深不可测,可通平凉崆峒山。洞内有凌空梯链可上达三清洞。

    三清阁右上侧绝壁上有蜜蜂洞,洞口不足1米,无路可通,不知其深。夏秋季节,有成群蜜蜂出入洞口,弥漫灵台。

    混元顶右侧有娄景洞,在诸洞中位置最高,相传为汉娄景先生炼丹之所。

    药王殿后石崖间有八仙洞。洞口矮扁,沿洞俯行数步即有巨石挡道,侧身挤入后,或宽或窄,或高或低,钟乳石遍布,深不确知。传有刘姓道人自述,曾在洞中摸索三日,抵达玉皇洞。

    定心峰左下悬崖间有莲花洞。由灵官殿下小道可通往。洞顶钟乳石呈莲花状,故名。

    定心峰顶侧有心珠洞,洞口近2米,深约7米。

    去早阳洞的栈道北端石崖下有青霓洞。洞口扁形,宽3米余。洞内多巨石堆积,形态奇异,甚为难行,狭矮处需躬身侧进。曲俯而下,深不可知,并隐约可闻水声。洞口四季常有雾涌出,遇阳光折射,五光十色,煞是壮观,故名。

    龙门峡西朝元峰悬崖上有早阳洞。洞有3孔。主洞高6米,宽5米,深8米。上方有小洞为通气之窗。洞有两窟,内外相连。外洞口镶楹檐为屋,为祀奉药王孙思邈之龛洞,内洞阴湿沁冷。因洞口面向东南,太阳能最先照入而名。此洞位于峭壁之上,下临深渊,洞壁北沿崖架有栈桥铁链,长36米。俯视洞下,杳不见底,只闻峡谷中湍流轰鸣,冷风呼号,令人恐惧。清乾隆年间,甘肃靖远县道士陈明耀曾隐修此洞,行医募化,整修庙宇。石壁上刻有陈明耀诗句身居早阳洞,云游遇仙桥。后道士刘一明来龙门洞,曾赋诗七绝一首咏此洞景象百丈悬崖斧削同,危桥一通在虚空,若无大道真仙手,当面问天路不通。

    从蹑云桥头西循朝元山麓有范阳洞,有小道沿早阳洞巅南行,跋涉约百米再下折即至。其洞与早阳洞间岩而并列于绝壁上。洞内分上下两层,下洞深3米余,有木梯和蜿蜒隧道可通上洞,上下洞南北壁间凿有窗洞采光。洞中复有小洞,深阔23米,有泉如盆,清澈甘洌,四季不涸。清初有道士范宗理栖此,时称范爷洞,后讹称范阳洞。


1...201202203204205...2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