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正中神龛上端坐诸葛亮塑像,慈祥睿智。神龛上方蓝底金字匾额上忠贯云霄四个楷体大字为清代嘉庆八年皇帝领琰御书于皇宫,驿发到勉县,由钦差工部侍郎来勉县代表皇帝将匾悬挂于此的。
他左手持六韬兵书,右手抚膝。
琴童书童待立身旁,一持宝剑一捧印绶。龛下关兴、张苞护卫在侧。
祠内有这样一副对联
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土木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从这副楹联中不难看出,上联嵌入了数字一至十,下联嵌入了“五方”和“五行”,对诸葛孔明的一生作出了高度概括。
墓在大殿之后,墓东西向,头西脚东,取永怀西蜀、兴复汉室之意。
墓周砌以汉白玉石护栏围护,石栏上浮雕35幅诸葛亮生平故事图案。大冢巍然,状若覆斗,冢高6米,周60米,四周以冢前有四角揽顶式亭子一座,名曰前坟亭。
亭角高翘,围以木栏,亭内高悬双桂流芳匾额一块,亭中坚立墓碑两通,一为明万历甲午陕西按察使金陵赵健所立的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之墓的墓碑,一为清雍正13年果亲王立的汉诸葛武侯之墓碑。
有对联
义胆忠肝,六经以来二表;
托孤寄命,三代而后一人。
近墓四山,名曰前书案梁、后笔峰山,左土地岭、右武山岗,将武侯灵冢紧密围护。四山翠柏苍松、攒蔚川阜、遮天蔽日,难觅神冢。
当转过书案梁,前面豁然开朗,别有一番风光,盆地当中,高冢巍然,古建成群,古树森森,修竹异木,花香鸟语,一条小溪从墓前蜿蜒而过,淙淙流水,更为墓区增添几分神秘色彩和清趣。诸葛亮墓区,占地360亩,有明清遗留下来的古建筑70余间,千年以上古柏40余株,其中1700余年的22株,汉株2株。
古柏汉桂相辉映,鲜花争研,真乃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站在定军山上,俯瞰诸葛亮墓园,只见那九条山岗犹如翻滚的巨龙,从四面八方汇聚于墓地,拱卫者翠柏苍松之中的武侯息眠之所,故有九龙捧圣之称。
凡来诸葛亮墓拜谒观瞻者,无有慨然兴叹
无怪当年武侯亲点此穴,真乃诸葛佳城,洞天福地也。
墓的顶上居然长出了一颗高大的黄果树。
墓后有古桂两株,高大,繁茂,浓荫如盖,传为汉桂,号曰护墓双桂。双桂之后有诸葛亮的寝宫三间。
这时,听到有一位三十出头的年青人对身边的几位同游说
“诸葛家族在当地是名门望族,祖籍并不在阳都,而且也不姓诸葛。据史料记载,诸葛先祖原本姓葛,在今天山东诸城的枳沟一带居住,大约在西汉初年迁徙到阳都。当时阳都已有葛姓家族,为了与当地的葛姓家族区别,诸葛亮的先祖就在葛姓前面加了一个诸城的诸字,以表示本家族的来历。从此以后,中国才有了诸葛这一姓氏。”
这个观点比较新鲜,三位道人不由得停下了脚步。
那人继续说“西汉中期,诸葛家族出了诸葛丰。诸葛丰在汉元帝时出任司隶校尉,相当于首都警备司令。
他以执法严格、为人刚直而著称于当世。
诸葛珪是诸葛亮的父亲,在离家乡不远的泰山郡任郡丞。郡丞相当于行署副专员。诸葛玄是诸葛亮的叔叔,是交游广泛的名士。
有两位后来成为叱咤风云的大军阀袁术和刘表。史书上记载诸葛珪娶章氏为妻,生有三男两女。长子诸葛瑾,次子诸葛亮,幼子诸葛钧。
在大哥之后,诸葛亮还有两个姐姐。
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年轻时避乱江东而被孙权重用,并逐步升迁到东吴的最高军事职务大将军。
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更是青出于蓝,一度在吴国总揽国政、权倾朝野。
诸葛亮有一位堂弟,名叫诸葛诞。他在魏国出任军政要职,位及人臣。
诸葛亮小时父母双亡,他们兄妹几个只得投靠叔叔诸葛玄。诸葛玄早年的一位朋友是大军阀袁术。
袁术此时已经占据今天安徽江苏和江西一带的地盘。
为了继续扩大地盘,他任命诸葛玄为豫章郡太守。豫章在今天江西南昌一带。诸葛玄到任以后,朝廷不承认袁术的任命,另派一个朱皓来做豫章太守。
三国志同时代的献帝春秋上说诸葛玄被朱皓围困在城中。豫章城里的民众叛乱,杀了诸葛玄。
而在此之前,诸葛玄已将诸葛亮兄弟姐妹几个托人送到了好友荆州刘表那里。
诸葛亮17岁时,他在离襄阳城外不远的地方半耕半读。
据襄阳地区的地方志记载,诸葛亮二姐嫁给了襄阳的一个名门望族庞家,姐夫名叫庞山民,而庞山民的父亲就是襄阳著名的学术领袖、大师级的人物庞德公。
诸葛亮经常拜访庞德公,每次去他都恭恭敬敬地向这位长者行跪拜之礼。
久而久之,庞德公发现这位年轻人不仅有礼貌,还有常人所没有的聪慧与涵养。
第383章 智近于妖
庞德公非常欣赏诸葛亮,于是同意作为诸葛亮的老师,把自己平生所学全部教授给他。”
有一位女士突然指着木版画问“诸葛亮为何要选丑女为妻”
众人皆笑。
那位年青的小伙子说“诸葛亮结交过一位朋友名叫黄承彦。有一天他突然对诸葛亮说,我有一位女儿,叫黄月英,发黄、脸黑,不过她的才干倒是与你相配。
诸葛亮听后居然同意娶她。诸葛亮随刘备出山后,一直南征北战,黄月英在家里辛勤操持家务,抚养孩子成长。
这位女士绝顶聪明,她发明了一个会磨面的木头机械人,后来,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就是在黄月英的帮助下研制的。”
“恐怕还有隐情吧”燕玄虎在一旁插嘴。
那位年青人点点头,说“确实。诸葛亮的岳父和刘表是连襟,当年,荆州首屈一指的实力派人物蔡瑁把两个妹妹分别嫁给了刘表和黄承彦。
也就是说,刘表不仅仅是诸葛亮叔叔的好朋友,还是自己妻子的姨父。
而在荆州担任重要军事职务的蔡瑁则成了诸葛亮妻子的舅舅。鉴于黄承彦家的家族背景,许多人猜想,诸葛亮是否为了投靠权贵而拿自己的婚姻作了一场交易呢”
燕玄龙见一行俗人如此揣度和谈论道家代表人物诸葛亮,不由得怒火中烧,他说
“不得在此圣地亵渎武侯,历史早有定论,郭冲就曾说诸葛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
所谓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尹,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那位年青人并不以为然,他停下脚步,打量了一番三位道士,然后说
“历史上也有人认为诸葛亮托身非所,劳困蜀民,力小谋大,不能度德行力。对诸葛亮持怀疑态度的言论更是不绝如缕。其中最有名是唐代诗人薛能。
诗云
山屐经过满径踪,隔溪遥见夕阳舂。
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
见大师兄出师未捷,反被弹笑,自以为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燕玄虎怎肯袖手旁观,他马上走向前开腔道
“不得胡言
诸葛亮扶助刘备父子治理蜀国数十年,陈寿三国志评价诸葛亮之为相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那年青人不屑地一笑,说
“陈寿说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长于治戎,短于应变。意思是擅长治军,而出奇制胜是其所短。
讲句难听的,诸葛亮根本就不会带兵打仗。”
此言激怒了燕玄虎,他青筋暴起,说道
“诸葛亮不会打仗,让我来告诉你们历代官方认定的十大军事家和名将排名,你们都认真听着。
新唐书礼乐五记载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尊太公为武成王,祭典与文宣王比,以历代良将为十哲象坐侍。武庙十哲是
春秋时代吴国的孙武、齐国的司马穰苴、战国时代魏国的吴起、燕国的乐毅、秦国的白起、西汉的张良、韩信、蜀汉的诸葛亮、唐朝的李靖、李世绩。”
唐德宗建中三年,朝廷下诏叫史馆考定,列古今名将64人配享,画有图像,分列武成王左右。
其中就有诸葛亮。
唐昭宗封诸葛亮为武灵王,并御赐庙堂于隆中。
宋代既把诸葛亮作为忠臣和名将同时来祭祀,位仅次于独居首位的张良,和孙武、韩信、李靖等平起平坐。
宋史卷105礼志八宣和五年,礼部言武成王庙从祀凡七十二将,以张良配享殿上。按照朝向不同分档
一档张良
二档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绩并西向,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并东向
三档东庑,白起、孙膑、廉颇、李牧、曹参、周勃、李广、霍去病、邓禹、冯异、吴汉、马援、皇甫嵩、邓艾、张飞、吕蒙、陆抗、杜预、陶侃、慕容恪、宇文宪、韦孝宽、杨素、贺若弼、李孝恭、苏定方、王孝杰、王晙、李光弼,并西向;
四档西庑,吴起、田单、赵奢、王翦、彭越、周亚夫、卫青、赵充国、寇恂、贾复、耿弇、段飃、张辽、关羽、周瑜、陆逊、羊祜、王浚、谢玄、王猛、王镇恶、斛律光、王僧辩、于谨、吴明彻、韩擒虎、史万岁、尉迟敬德、裴行俭、张仁但、郭元振、李晟,并东向。
金人遵唐旧制,降低了管仲和韩信的地位,剔除王猛和慕容恪等,诸葛亮的名将地位仍巍然不动。
元代武庙从祀规模大减员,很多人都被剔除了,但是仍然有诸葛亮,他的地位和孙武等平起平坐。”
那位年青人也不示弱,端起了不说清楚绝不罢休的架式,他说
“刘备从来没让诸葛亮独立带兵打过仗
刘备出征打仗时也从未把诸葛亮带在身边
刘备是一直把诸葛亮当萧何用的。
举例说明
据一,刘备收江南后,自屯油江口,而派诸葛亮住临烝,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据二,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带兵主将乃是张飞。
据三,法正报书刘璋,有云今张益德数万之众,已定巴东,入犍为界,分平资中、德阳、三道并侵,将何以御之。这里的三道并侵是指刘备、张飞和赵云。诸葛亮显然没有独领一军。
据四,援蜀之战的关键战役是江州之战,而破江州义释严颜的是张飞。
据五,建安中,随张飞入蜀。
据六,张飞自荆州由垫江入,璋授裔兵,拒张飞于德阳陌下,军败,还成都。
第384章 谁论功过
总结,诸葛亮既不是韩信也不是张良,只是萧何。诸葛亮已经不是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鲁迅早就指出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弊病。
一个过于崇尚智慧和完美的民族是危险的”
许多游客驻足围观,他们点头表示认可年青人的看法。有人甚至怂恿年青人接着说诸葛亮到底会不会的用兵。
年青人见颇有市场,便来了兴致
“司马懿在给其弟司马孚来的信中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能具体说说吗”有位老年游客凑过来问。
“第一、战略方向混乱。
从汉中攻魏,战略上有两个方向,一是出陇右;一是直出关中。诸葛亮对魏战略进攻一共四次,第一次建兴6年春出祁山;第二次同年冬出陈仓;第三次又出祁山;第四次又出陈仓。除第一次外,其余三次均在曹魏算计中。
第二、作战方针错误。
从蜀汉攻魏,兵力不足,道路险远,后勤困难,而魏国救援方便,利在速战。
而诸葛亮总是小心谨慎,步步为营,丧失机会,必然失败。
第三,脱离战略重点。
北伐关键是夺取长安,而诸葛亮却从未以长安为目标展开行动,总是在远离长安的地方纠缠。
第四次战略攻魏出陈仓时,司马懿说
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亮果上原。”
从汉中攻关中,从西至东依次有斜谷、褒谷、箕谷、子午谷四条路,比较近的是从子午谷出武功或户县,也可从箕谷出武功,然后沿山而东。
而从斜谷出陈仓是最远的一条路,诸葛亮显然受韩信偷渡陈仓的影响,不知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