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可能是求安全,因为出陈仓是死角,西侧是陇山,侧翼不受威胁。
第四,不了解后勤对军事行动的重要性。
曹魏方始终在这一点上算死诸葛亮。
第一次攻魏出祁山,持续2月还,因速败于街亭,根本未意识到后勤战略出问题。就算街亭守住,粮运不济,依然不能持久。
第二次攻魏出陈仓,持续1月还,原因是粮尽退兵。
第三次攻魏再出祁山,以木牛运,持续4月还,原因是大雨冲毁道路,粮运不继。
第四次攻魏出陈仓,治斜谷邸阁,以流马运,持续6月,亮病逝。
第五,缺乏整体战略筹划和长远计划。
前后战略步骤失当。阴平武都两郡,地接汉中远离魏国,应首先攻取,作为攻魏的战略准备。可直到两次攻魏失败后,才想起攻取。
对出兵陇西要实现的目标缺乏预案。到底是为夺取陇西扩张形势,还是为了取道陇西攻关中是为了得地,还是为了吸引魏军来战,消灭其有生力量都缺乏明确方针。轻于进退,妄动征伐。很难看成是战略行为,只能算是战术行动。
第六,见机迟缓,缺乏创造和捕捉战机的能力。
史载第三次战略攻魏出祁山,帝曰亮虑多决少。
具体事例
一出祁山,天水南三郡降,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而此时不能速进,以据三郡要冲,错失良机,此一失。
街亭之战,事关重大,应主将率主力亲临,至少应选久经战阵考验的大将,此二失。
第二次攻魏出陈仓,堕曹真计中,阻于陈仓而不能下,空劳师旅,此三失。
第四次攻魏出陈仓,拒渭南,不能迅速跨渭据北原,失去战机。此四失。
临阵破敌,必决其机,方能建功。
官渡之战时,袁绍围攻曹操半年,曹操眼看粮尽,乃问计于贾诩,贾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曹操乃并兵出,围击绍三十余里营,破之。
**有句名言打仗有三分把握就可以打。
魏延的子午谷偷袭计划是奇策,可诸葛亮就是不敢用。”
燕玄飞实在听不下去,她说
“不要再抹黑先圣了,后世早对武侯有了明确的评价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
出师未表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代诸葛武侯,其情,苍天可表;其义,大地为之动容;其智慧,千百流传;其忠诚,为后世人所景仰,可谓
一缕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间
元微之有赞孔明诗曰
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
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
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
如公全盛德,应叹古今无
诸葛武侯智慧第一,忠心无二。
世人不要再妄加评论”
年青人正说到兴头上,哪里肯停住,他继续说
“诸葛亮在性格上是一个心胸狭隘、专断独权的人。”
围观的游客都很想听这个,连声说“具体呢”
年青人说“具体表现在用人方面
其一,用人唯亲不唯贤。
诸葛亮用的大都是从荆州带来的荆州班,对原本西蜀的东州班和益州当地的土著不予重用。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过郭攸之、蒋琬、费祎、向宠等,事实证明,论将才向宠不比王平、廖化;论文官郭攸实在没什么才能,蒋、费只能称是循吏。
究其推荐原因在于是荆州带来的诸葛亮的心腹,用来看住刘禅的。而真正应当看住的却全然不管。
譬如,魏国间谍黄皓长期潜伏于刘禅身边,诸葛亮竟然不察不治。
其二,独揽大权。诸葛亮辅政后,事必躬亲。如任免一个县官的小事,也要亲自处理;军中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
其三,排除异己绝不手软
对于有勇有谋文武双全的魏延,诸葛亮说他有反骨。
当年刘备托孤时有两人,一个是诸葛一个是李严。
一个是荆州原班人马,一个是益州投降人士。
李严的军事才能远远高于诸葛亮,结果,根基不如诸葛亮深的李严惨死于他的手下。
其四,身披道衣,实为文人。
诸葛亮本质就是一介儒生,风度奇雅,这也正是为什么诸葛亮会和纸上谈兵的马谡很谈得来的原因。
就连刘备这个老粗都觉得马谡不靠谱,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第385章 是非成败
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还经常同他谈论兵法,有时通宵达旦。相比较那些历史上的名将,如孙武、吴起、孙膑、庞涓、乐毅、韩信等,都是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而周瑜、鲁肃、陆逊这类智将,也是从小习练骑射武艺,不是光说不练的。”
燕玄龙说“诸葛亮并非是光说不练的秀才。
他倡导立大志、修人品,强调志当存高远,他正是实践这样的人生。
刘备本来是屡败屡战的人物,虽有刘、关、张、赵,仍然无济于事,直到诸葛亮出山,才扭转乾坤,成为一方霸主,然后三分天下。
诸葛亮有通天彻地的才干,他深谋远虑,神机妙算,草船借箭,三气周瑜,赤壁之战。
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空城。真乃神人。
赤壁战中,明知关羽乃知恩必报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结果华容道上关羽放走了劲敌曹操。
当年刘备也加以阻止云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贤相怎可让其扼守要道
孔明听罢,仰声长叹曰此乃天意,天不灭曹。若魏国亡,东吴势必崛起,此乃一劲敌,又占地利之势,蜀国必难与其相抗衡,势必亡矣。
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势,我等趁此良机,兴农业,固粮仓,养精蓄锐,方可破敌。
而云长经此一战,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计也
由此看来,放走曹操绝非偶然,亦非孔明之败笔,实乃形势所逼,无奈之举。
再说用魏延。
其时三足鼎立,蜀国力量弱小,诸葛亮苦撑危局,自然注重网罗人才。蜀中名将除关张赵马黄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延。诸葛亮在对其的使用上可谓煞费苦心。
魏延骁勇善战,屡建功勋。
但此人头后有反骨,诸葛亮料定他日后定会谋反,但国家正值用人之际,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关张赵马黄等人凋零之后。况且你如不用,就会为敌所用。
诸葛亮一边用,一边防范着他。
待到诸葛亮操劳过度,病危之际,密令魏延断后。
当夜魏延忽作一梦,梦见头上长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谋反,果应孔明之言。
幸亏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
在特定形势下,如何变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实乃大智慧。”
年青人听后直摇头冷笑,说“你们都是被三国演义骗了,真正拥有大智慧的人是刘禅”
众人不由得啊了一声,有人就笑起来。
年青人说“刘备生前,诸葛亮曾感叹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刘备也谦虚地说审能如此,吾复何忧
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北伐前夕,诸葛亮依旧把22岁的刘禅当作孩子,特派心腹监管,后主益严惮之。
诸葛亮急于北伐,刘禅规劝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
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
刘禅唯恐蒋琬犯诸葛亮老毛病,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魏延造反,却表奏杨仪造反。
后主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
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
把刘禅说成扶不起的大阿斗是为了诸葛亮独揽大权寻找借口而已。”
双方争执不下,那位老者问三位道士“诸葛亮究竟是道家人物还是儒家人物”
“当然是道家人物”燕玄虎说。
“诸葛亮不过是千古文人的白日梦
现在网络称之yy。与道家格格不入
道家治国理念是无为而治。
不造作,动因循。德化厚,百姓安。
庄子天道帝王无为而天下功。
诸葛亮与道家截然相反。
诸葛亮是主张通过治民来治国。
他说治国之政,其犹治家。
治家者务立其本,本立则末正矣。
什么为本故本者,经常之法,规矩之要。
诸葛亮还提出学者思明师,仕者思明君。
故设官职之全,序爵禄之位,陈璇玑之政,建台辅之佐,私不乱公,邪不干正,此治国之道具。
蜀记称诸葛亮治蜀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为此法正还与诸葛亮讨论过,诸葛亮说
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
诸葛亮的决策思想是重于人谋。
而道家认为,天地万物均遵循自然法则而生,人必须遵循自然法则处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诸葛亮的伐魏决策,显然是逆乎自然。
蜀章武元年秋,刘备发动伐吴战争,章武二年秋刘备全军覆没而还,章武三年夏刘备去世。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主政。
建兴三年春诸葛亮南征,南征与伐吴战争之间算来有三年的休养生息期。
当年秋,诸葛亮取得了南征的胜利。南征胜利之后,诸葛亮于建兴五年决策伐魏,并出师汉中。
在这种情况下伐魏是条件不成熟。诸葛亮为什么还要伐魏呢
主要原因是诸葛亮过度夸大了人谋的力量。
道家不张扬,不揣锐,不居功,不自见,不自贵,藏而不露。
可诸葛亮还没有出山,就自比管仲、乐毅。
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将军宜枉驾顾之。
果然,刘备去寻诸葛亮,凡三往,乃见。
这就不是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的态度。
诸葛亮心量狭隘,没有道家风范。
比如,廖立是被诸葛亮誉为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的人,由于他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用,经常在背后议论朝政,这件事被蒋琬等人告知诸葛亮,诸葛亮就弹劾了廖立长水校尉廖立,坐自贵大,臧否群士,公言国家不任贤达而任俗吏,又言万人率者皆小子也。
诽谤先帝,疵毁群臣。
第386章 阴气太重
人有言国家兵众简练,部伍分明者,立举头视屋,愤咤作色曰何足言
凡如是者,不可胜数。
羊之乱群,犹能为害,况立托在大位,中人以下,识真伪耶
廖立在诸葛亮的两次弹劾下,于是就废立为民。
将军来敏就是因为说过新人有何功德而夺我荣资与之邪诸人共憎我,何故如是
而被诸葛亮弹劾,诸葛亮认为来敏乱群,过于孔文举。
他弹劾来敏说敏年老狂悖,生此怨言。
表退之,使闭门思衍。
诸葛亮治国,居然怕别人议论,显然是与道家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的观点不合。直至临终时诸葛亮还部署了杀魏延。
可见诸葛亮根本不是道家人物,实实在在是一名儒生。”
众人皆沉默不语,年青人颇为得意,指着对面墙壁上的诸葛亮生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