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踢开永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七帅

    ‘因为‘严打’,还有族里人被抓,父母都十分担忧,生怕有些人借机生事,将他们也算作流氓恶霸。有了赐婚的旨意,家里就不必担心了。若是圣旨提早几日颁下来就好了,或许能够阻止族人被流放汉洲。’

    ‘父亲应当只是为我当了驸马狂喜,不会在意旁的;母亲应当会在意这个儿媳妇好不好相处,也会打探公主殿下的消息。若是母亲打探到不太好的消息,和我说,我一定要和母亲说这些都是谣言,广陵公主人很好。’

    张学熙一边想着,一边已经走出这个院子,向一道侧门走去。从这里出去他可以省几步路。从院子走到侧门这一路上当然有许多人都恭贺他做了驸马,张学熙将担忧隐去,脸上堆着淡淡的笑容回应这些人。一直到走出侧门,才恢复正常表情,向家中走去。

    ……

    ……

    “卢公公,你怎会在这里”卢义刚从格致院走出来没多远,忽然听有人说道。他忙侧头看去,下意识就要下跪,之后反应过来这里是大街上,面前之人也穿着常服显然不愿泄露身份。忙走进几步行了一礼,轻声说道:“奴婢见过太子殿下。奴婢是来格致院传旨的。”

    “传旨父亲为何会让你传旨”文垣追问道。

    “是赐婚的圣旨,所以让奴婢来传。”卢义回答。

    “赐婚赐谁的婚难道是大姐”

    “启禀殿下,正是大小姐。”

    “赐婚何人”

    “是格致院的主簿,名叫张学熙的。一个多月前郎君曾与老爷一同来过格致院,见过此人。”卢义道。

    “张学熙父亲为何会赐婚给此人”文垣自言自语道。在他看来,张学熙完全配不上自己的姐姐。

    卢义没有答话,垂手侍立在一旁。文垣也不指望卢义会告诉他缘故,对侍卫们说了一句:“快赶回宫里。”随即翻身上马奔驰而去。卢义带着几个侍卫继续慢慢走着。

    文垣很快赶到乾清门,翻身下马,问把守乾清门的宦官道:“父皇可在乾清宫”

    “殿下,陛下正在乾清宫处置政事。”宦官赶忙回答。文垣点点头,走了进去。侍卫们当然不能随意进入宫城,牵着马赶往马厩。

    乾清宫内,允正大声呵斥一位身穿正四品官服的人。他高举手里的奏折,对这名官员说道:“这奏折上的话,是你写的”

    “启,启禀陛下,是,是臣,写的。”官员战战兢兢的说道。

    “你提的好建议。”允冷笑道:“在奏折中说有些来国子监读书的蛮夷首领之子汉话说的不大好,从前也并未干过活,所以要为他们配备服侍之人”

    “陛下,确有些来国子监入学的蛮夷子弟汉话不太好,家务也做不好,所以臣才提议为他么配备服侍之人。”官员继续战战兢兢。

    “哼!许多在国子监读书的汉人子弟在前来京城之前也从未做过家务,不也是严禁有任何仆人,许多事情都要自己做,怎为听说你提议为他们配备服侍之人”




第1795章 文垣的太子妃
    文垣和大姐敏儿的关系极好,此时因为担心大姐做了联姻的牺牲品,说话的语气有些冲。

    听到儿子的话,允愣了一下,之后笑了笑,说道:“此事为父说你未必信,叫你姐姐来与你说。”他随即吩咐下人将敏儿叫来。

    敏儿很快来了乾清宫后殿,允将适才文垣的话复述了一遍,敏儿大笑起来,过了好一会儿才止住,同二弟说道:“二弟,你这话说错了,这个夫婿是姐姐自己挑的,不是父亲或母亲安排的。”

    “自己挑的”文垣见大姐的神情不像是在开玩笑,惊讶的反问道:“京中的才俊这样多,为何要挑选他”

    敏儿不愿意多说,只是说道:“母亲让我在二月十五之前选定夫婿,我思来想去,觉得张学熙的条件也勉强够格,也比现在京中还未成婚的勋贵子弟、官员子弟成器得多,就选定了他。”

    “这。”文垣仍然不愿接受张学熙成为自己的姐夫,要说什么,但敏儿又道:“二弟,姐姐知道你是为姐姐好。但确实是姐姐自己选定了他,也有些喜欢他,认为婚后一定比嫁给旁人更好,所以反对的话就不要说了。”

    “好,弟弟不说了。但若是他以后对姐姐不好,弟弟一定要他全族好看!”文垣道。

    “有你这份心就好。”敏儿笑道。

    姐弟说了一会儿话,允侧头看了一眼时候,插话道:“敏儿,文垣,家事过一会儿用膳的时候再说,现下父亲还要与你弟弟说正事。”

    “你们聊正事。”敏儿本就不想继续和文垣说自己夫婿之事了,闻言说道。

    允放下茶杯,正要说话,可见到敏儿却没有离开这间屋子,说道:“敏儿,你还在这儿待着做什么,还不回去你娘已经开始筹备你的嫁妆了,你回去和你娘一起挑,省得你娘挑的你不喜欢。”

    “女儿要听二弟在苏州的经历嘛!”敏儿坐在允身旁,用撒娇的语气说道。

    “你不是从往来书信和奏折中都看过了每一封奏折我可都拿回坤宁宫了。”允道。

    “女儿不是想听弟弟亲口说一说嘛!”敏儿继续撒娇。“而且有些事情文垣在书信中未必会写,比如若是在苏州看上了哪位姑娘可未必写在书信上。”

    敏儿眼睛闪了闪,又道:“难道父亲也以为女儿会成为太平公主不成”这些年因她不受闺阁女子的束缚,甚至能够出入皇宫,还与诸多官员的妇人交好,有对她十分看不惯的古板文人私下里说广陵公主的做派肖似太平公主,对朝廷社稷不利。当然,这些古板文人不会随意乱说,但也瞒不过锦衣卫,向允奏报。

    “父亲岂会这样认为”允笑道。他与熙瑶可不是唐高宗与则天皇后,文垣也不是李弘,敏儿与史书上记载的太平公主也并不一样,他才不会担心大女儿成为太平公主似的人物。

    “既然如此,那女儿留在这里听一听又有什么。”敏儿道。

    “好好好,就让你听一听。”允笑道。文垣觉得有些不妥,但既然父亲答应了也不好再说什么,说起自己在苏州的经历。

    文垣到了苏州,先是处置打死人的工匠和行会赔偿之事,将此事处置妥当后,苏州警察署已将开设工场的人家违法之事打探清楚,他随即命警察抓人。所有人家面对上门抓人的警察态度非常和蔼,把警察们都搞蒙了,进了人家府邸好一会儿才想起来自己是来抓人的,说出自己的目的。接见他们的当家人连声答应,丝毫没有拒不交人的意思,命下人将衙门要抓的族人带来。警察们反复核对画像,又让见过的警察辨认,确定是本人而不是找人冒充,连忙领着人走了。走之前当家人还给他们一人送了一包好茶叶。

    文垣对此并不奇怪。他亲自在苏州坐镇,若是还有谁不开眼胆敢抗拒官府的命令,恐怕会被他记住。他虽然现下还不是皇帝,但想整治地方上的士绅还不容易没有人敢不开眼的。

    文垣随即命警察署的官员按照《大明律》判刑,大多数被处以流放,少数几个被处死。所有士绅都对处置心服口服,无任何不满。

    之后就是劝说工匠做机工、组建工会。一开始听说要让工匠家的女人去做机工,他们都摇头坚决不干。文垣亲自召见工匠的领头之人陈述利弊,劝得他们答应;他随即又在机工中组建工会,工会管事由工人推举,工场不得干涉,官府也不得施加影响。工场当然不大愿意,但也不敢反对。

    之后又劝说部分家里还有些本钱的工匠开设小工场。其实这些工匠早就看着工场眼馋了,只是没有那么多本钱,得知太子鼓励他们开设工场当即答应。文垣来苏州带了一个钱庄总行会的管事,让他去操办借款之事。苏州的钱庄不愿意借这笔钱,但更得罪不起太子,只能答应借贷,年息三分。

    “……,爹,儿子打听过,三分的年息已经很低了,即使是吃相好看的归钱庄总行会管的钱庄放贷月息也要八厘三,年息十分。至于私底下的高利贷月息三分,不,隔夜息三分的都有,给工匠年息三分已经很不容易,若此事不是儿子操办,换一个官员,绝无可能这样低的利息。”文垣道。

    顿了顿,他脸色略有些变化,又道:“在苏州办差的时候,东山男李家对儿子的帮助不小。李家本就是苏州本地人,对当地的事情十分清楚。若不是有李家协助,事情不会这样顺利。”

    “李家。”允低声说了一句。勋贵在地方上,可不是什么好事。‘找个借口将李家迁移到京城才好。’他心想着。但嘴上说道:“既然李家对你有所帮助,也该赏赐。不过这次李氏族人也有违法之举,就功过相抵。”

    “父亲,儿子认为功过相抵并不妥当。”文垣却脸色郑重的说道:“李氏族人有违法之举,已经处置了其族人,若是功过相抵,是否要赦免已经被判处流放的这些人,还要将他们从流放之地带回来儿子认为父亲绝不会如此。所以李泰元父子立下功劳,应当对其赏赐才对。”

    “你说的也是。”允笑道:“为父想一想如何赏赐李泰元父子。”

    “爹,女儿倒是有赏赐李泰元父子的好法子。”这时敏儿忽然笑着说道,而且一边说一边看着文垣。文垣被她看的十分不自然,侧过头去。

    “哦,你有什么好法子”允疑惑的问道。他不仅是疑惑敏儿有什么法子,也对她忽然出言感到疑惑,适才文垣讲述在苏州的经历时敏儿可是一句话都没有说。

    “赏李家一个太子妃就行了。”敏儿又道。



第1796章 又有进展
    他们父子三人赶回乾清宫,告诉熙瑶文垣喜欢上了东山男李家的女儿。熙瑶特不太愿意娶进来这么一个儿媳妇,虽然她和允熥不愿意的缘故不同。但她为文垣挑选的女子文垣自己都看不上,文垣的脾气又一向很倔,万一不同意文垣成婚的年纪恐怕又要向后推迟几年,她也只能说道:“让你爹派锦衣卫细细查访一番这个姑娘的为人,若确实是个良善之人,娘就答应。”

    “娘,她一定是个良善之人。”文垣道。

    熙瑶笑笑,并不说话。不过文垣已经明白了母亲的意思。所谓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他也只是见过李家小姐两面,即使李家小姐在他面前伪装,他也未必能看出来。他坚信李家小姐是个良善之人,正要说话,忽然想着让锦衣卫细细查访一番也好,可以打消爹娘的疑虑,也就答应了。

    熙瑶又对允熥说道:“文垣迎娶李家的姑娘,可会对你施政有所不利”

    “确实有些影响,不过影响不大,而且我打算让李泰元将女儿过继出去,过继给族内的良善之人为女儿,李泰元就能明白我的意思。”

    “这样也好。”熙瑶点点头,又说起另外一件事情。“文圻喜欢上了解缙的小女儿,想娶为妻,可有不妥当之处”

    “解缙的性子,确实不适合为皇子正妃的娘家人。但文圻过二年就会去南汉洲大陆为藩王,影响不到中原,倒也无妨。等文圻去了南汉洲大陆,让解缙也一起去吧。”允熥道。

    “夫君,”听到这话,熙瑶犹豫了一下,说道:“夫君,可否不将文垠封到北汉州大陆,而是留在中原附近为藩王”

    “不是与你说过了么,中原附近的藩国将来都会被朝廷吞并。等百年后被吞并时,当时的皇帝与南洋诸藩王的血缘关系已经极远,不会在意,早晚被削去王位变成一般宗室;反而在汉洲,朝廷鞭长莫及,将来子子孙孙可永世为王。”

    “那能多留文垠在中原几年么”熙瑶道。她对于两个儿子一般宠爱,但文垣就会一直在她身边,可文垠就要远赴汉洲,这辈子也未必能够再见到几次。一想到这儿,她就心如刀割。

    允熥有些犹豫,但见到熙瑶的表情,点点头答应道:“文圻两年后从讲武堂毕业后会赶去南汉洲就任藩王之位。文圻比文垠大三岁,就让文垠五年后赶去北汉州。正好讲武堂毕业后在乾清宫做三年舍人,积累治国理政之经验。”

    “这样也好。”熙瑶心知这是允熥能做出的最大让步了,也不再让他宽延期限。但她还有一个问题实在不解。“爪哇岛,自从十年前被苏藩、蒲藩等藩国联手灭亡后,这些年来一直是由当地高门大户自治,朝廷派出几个官员与将士收取少量赋税而已,以后这一地到底要加封给谁或者派出总督治理”

    “我准备将这一处加封给文堃。”允熥回答:“文堃喜好研究天文,恐怕没心思治理藩国,我也不愿让他去藩国赴任,就将爪哇岛作为他的封地,由王相打理,他只要偶尔去巡视一番,从爪哇岛得钱即可。爪哇岛离着中原这样近,量派去的王相也不敢打什么不该有的主意。等文堃的世子长大后,由世子治理藩国。”

    “若是文堃的世子也像他一样喜好研究天文呢”熙瑶笑着问道。

    “那就让世孙将来治理藩国。”允熥也笑着回答。

    他们夫妻又说笑几句,这时饭菜已经送来,和孩子们一起用膳。

    &n



第1797章 强调科学的重要与倒数第二次改革
    允熥抬起头对卢义吩咐道:“你派人传旨,明日宣张学熙入宫觐见。”

    “是,官家。”卢义答应一声。

    之后允熥又与妻儿说了会儿话,时候已经不早了。允熥让妙锦先去寝室,同文堃说道:“文堃,你刚才说‘多谢父亲’,可是真心实意说这句话”

    “儿子当然是真心实意,父亲为何会认为儿子不是真心实意”文堃反问道。

    允熥看着儿子的表情,觉得他没有说谎,松了口气,说道:“为父是因其他分封的藩王都在藩国掌权,只有你为父没安排掌权,担心你心里不大高兴,所以有此一问。”

    “父亲是因在格致院的时候儿子议论了几句朝政,被二哥反驳后又有些不大高兴,所以这样猜测吧。”文堃笑道:“第二日晚上父亲就和儿子解释了,何况儿子当时也只是随口一说,议论过去就忘了,真正喜欢的还是钻研天文,不在意是否能在藩国掌权。不,儿子反而不愿在藩国掌权。儿子看父亲处置朝政,每日都很忙碌,若是也在藩国处置政事恐怕就没空研究天文了。”

    “你能这样想最好。”允熥又道:“天文十分重要,不,不仅仅是天文,由运动三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等所组成的整个科学体系都十分重要,将来大明能否一直保证世界第一,全看科学体系的发展了,你一定要认真研究。”

    “儿子知道了。”文堃答应一声,想了想又问道:“父亲,科学真的这么有用”

    允熥十分认真的点头道:“科学非常重要。”

    “那儿子今后定会更加认真研究天文,不,科学。”文堃也认真的答应道。

    说过这句话,文堃回房休息,允熥前往寝室也要休息。临睡下前,妙锦又提到一件说过很多次的事情:“三姐夫今年已经三十六了,仍然无所出,找遍了整个中原的名医也没有用处,看来是不会有后了。这样百年之后,谁来供奉香火妾的姐姐谁来供养”

    “车到山前必有路,等将来再说吧。”允熥心中已有打算,但没有说出来。妙锦见他这样说,也无法再提,只能躺下睡觉。

    第二日上朝,允熥进行了他整个在位期间倒数第二次改革。改革分为三部分。第一,对文官衙门再次进行改革:裁撤海务院,设立度支院,将市舶司与内地的所有关卡、税务警察划归度支院掌管,关税与商税向度支院缴纳,而非户部;废除户部三库,设立国库监,所有税款不论田税、商税与关税等,一律由国库监保管。

    关于这项改革,允熥原本想设立类似于税务总局的衙门,将所有收税差事都管理起来。但他在详细调查后发现,收取田税与人口统计、田地统计等密切相关,强行将收取田税的差事也剥离户部会增加收税的成本,也容易产生问题,所以收取田税的差事只得继续留在户部。

    第二,对军事体系再次进行改革:改革军户制。大明的军户制类似于府兵制,但又有所不同,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府兵居于乡间时并无上官,只有征召为兵时才有将领统辖,而大明的军户时时刻刻有指挥使、千户、百户等武将管着;二是府兵需轮番至京城或边关戍卫,但军户不必。前者导致军户在大明中后期极其受武将压迫,还不如奴隶;后者随着大唐的地盘越来越大导致府兵不愿当兵,大量逃亡或自残。
1...475476477478479...4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