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明之猫奴学士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映今月
“喂!敲锣的,没吃饱饭吗大点劲!”高要还不忘调戏一下敲锣的人。
这一天早上,李牧带着三个跟班又准备去城外。
张婉秋很不乐意李牧这样折腾,拦下他,说:“唉,你说说你,放着好好地书生不做,非得跟他们习武。到底图什么呀”
“娘子,你放心,我这么做自有打算。强身健体才能活得长久,你也不希望我整天闷在屋里而体弱多病吧。再者说了,城外是咱们以后发家的根本所在,我要天天都去瞧几眼,不然放心不下。”
“好,你愿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对了,舒芬来信说他要在杭州指点林正海读书,四月府试结束后再过来。”
过不来就过不来吧。
朱厚照听说李牧开始练武,立马换了身武将的衣服,带着两个小兵来到李牧的这处简易训练场。
“大哥,你咋来了”李牧没想到朱厚照这皇帝放着家国大事不管,非跑这里来。
“我听说你开始练武了,就过来指导指导。”朱厚照说着就走了进去。
高要瞧着这个朱将军带来的小兵有些面熟,似乎在哪里见过。可是想了半天也没想起来。因为在他心里压根就不会将眼前的小兵跟堂堂锦衣卫指挥使联系起来。钱宁也知道自己不能暴露身份,于是就守在院墙门口警戒。
朱厚照开始卖弄他的武艺,一套拳法打得行云流水,刚柔并济。随后他就充当起了教习,教这四人拳法。
第71章 地基
开春了所有人都开始忙碌起来。朱厚照在教了他们几天之后,带着钱宁跟江彬又跑去了宣府,鞑靼今年雪刚化就开始挑事。边关的加急军报不断传来。
虽然西北又重新燃起了战火,但朝廷该怎么运转还是怎么运转,这不,皇帝一跑,杨廷和就做主,上元节给文武群臣放了整整十天假。任你边关怎么闹腾,都很难影响到京城这里。
杨大首辅最近很是开心,因为皇帝又跑了,朝廷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又全是他做主。张太后只是在大事上面过问一下,现在杨廷和只要定时派人送点折子到宣府走走流程就行。
可是没等他得意几天,还在上元节假期里,老家就传来了噩耗,他的父亲还是没坚持住,驾鹤西去了。这下子他再也坐不住,连上几道折子请求回家尽孝三年。在这以仁孝治天下的大明朝,文武百官只要是父亲去世,就要回家守制三年。这三年里不能回原职位工作,只能做一些不痛不痒的小事,否则别人就会说你不孝。即便是皇帝下夺情诏,也不能轻易回去,不然德行有亏。以前李东阳也是如此守制。
太后不厌其烦的同意了,然后让杨一清暂时代替他的位置。就这样大明的内阁首辅变成了杨一清。他盼着这一天已经很久了。这时代如果凭本事干不掉对方,那就盼着他死爹吧。
李牧时刻都关注着朝堂动向,内阁首辅换人对他来说没啥关系,反正自己现在只是个平民百姓。以前李府是派仆人去通政司取邸报,现在李牧直接让高要他们三个跑步去拿。放着免费的苦力,不用白不用。
刘争将新取来的邸报递给李牧,“队长,您就发发慈悲,放我们几天假吧。你看朝廷都休十天呢。我们不多要,一天就好。”现在李牧被称为队长。
“想要放假没门!告诉你们,老老实实跟我锻炼。你瞧瞧你们,连刀都还拿不稳!再跟我啰嗦,就将你们送到宣府跟着朱将军打仗去。到时候看你们能挨鞑靼多少刀。出发,去西城!”
现在朝廷已经正式下文,将京城划分为五大块,东西南北四个外城簇拥着内城,尽管外城还要一两年才像个样子。
刚回到西城的训练场,张立言那个小胖子就兴冲冲的来了。年后他就沉迷于做实验中,按照姐夫李牧教给他的知识,试验水泥的最佳配方。
“姐夫,我成功了,你要的那种水泥我烧出来了!”这个小瘦子现在醉心于烧水泥,成为了李牧最好的助手。只要李牧稍微点拨一下,小瘦子就知道该怎么去做。
李牧到烧水泥的现场一看,一些已经凝固的试块整整齐齐摆在那里,分别标上了号。李牧抡起铁锤砸了砸张立言挑出来的那一组,几锤下去也没砸烂。
“可以啊,这么短时间就倒腾出来了。”
“还不是姐夫你聪明,知道用石灰石和黏土混在一起烧制这东西。没想到一堆粉末混上砂子和石子,掺水凝固后竟然跟石头一样坚硬。只是这东西见不得水,不好存放呀。”曾经有一些烧好的水泥因为受潮而结块,让张立言印象深刻。
“没事,以后用多少烧多少。”
随着李牧大笔银子撒下去,去年挖的那个大坑很快就清理出来,并且按照要求凿出了一些桩基的坑,尽管浅一些,可也算是够用了。
紧接着,就是让高要他们目瞪口呆的败家行为。一根根钢筋被工人抬进坑里面,然后密密麻麻布成网状。
“队长,我知道你不差钱,可咱也不能这样浪费啊。这些可全都是上好的钢料。”高要真的很想去阻止这种浪费金钱的行为。
“不懂就别说话。老老实实给我看着他们干活!”李牧训了高要一句,然后继续指导工人绑扎钢筋,张立言在一旁记下了每一处细节要点。
绑了十天之后,全城的人都在疯传,李家的小公子疯了,把不知多少万斤的钢料全都扔进了坑里面,准备埋起来。有好事的就跑来围观,后来李牧怕这建高楼的法子被偷学走,就借了些锦衣卫,骑着高头大马拿着鞭子到处撵人。被抽打的那些人当然不会念李牧的好,于是乎各种谣言又开始诋毁他。
看着下面坑里面密密麻麻的钢筋网,高要无比的心疼,“队长,你到底要干什么呀”
“建个大高楼。一座古往今来最高的楼。”
李牧上辈子是包工头,对于混凝土无比熟悉,他直接套用了后世c30混凝土的配合比,交给张立言,让他监督工人,严格按照上面的配比将水泥、石子、沙子混合,最后加水搅拌。
为了赶进度,烧水泥的炉子起了二十多个,还专门开了个采石场砸石子。
这年头没有那些工程机械,施工全部靠人工。不过这些都没关系,反正这年头人工费便宜。只见上百工人轮流挑着一担担搅拌好的混凝土,不停地倒进这个大坑里面,将下面的钢筋埋没。还有一些工人专门拿一根钢筋插进去,用锤子不断敲打,以代替振动棒的效果。
一切都按照李牧的设想有条不紊的进行。但是打完地基后他就傻眼了,由于李牧为了质量而加密了钢筋布设,所以光是一个地基就耗费了铁厂的大部分产能。现在西北战事又起,打造兵甲当然是第一要务。铁厂不能再足量供应李牧的钢筋。
“先停工吧。”李牧最终下了这么个决定,原先的大坑变成了一个坚硬的平地。上面有密密麻麻的预留钢筋。
李东阳的孙子得了失心疯,将无数铁料筑进了坑里。随着消息的传播,一些想着发横财的人就打起了这边的主意。
他们扛着铁锹大锤,趁着夜色来到这里,准备将那些铁料挖出来。可谁知那地面似石头一样坚硬,砸了无数锤下去,铲坏了无数铁锹,竟然只破损了一点点。无功而返的人又开始编排起来,说是下面镇压着凶神恶鬼,李家找人在那里施了法咒,所以地面才如一整块金石一般,刀枪不入。又有人说李牧挖到了黄泉之门,所以才不惜一切代价封印起来,反正怎么邪乎怎么说。
他们得不到,别人也休想。
第72章 猫舍
李牧原想着扩大铁厂的产能,可是现在铁厂围墙都快彻底修好,已经没有多余的地块来安放高炉。他只得将建高楼的想法往后推,然后让人在地基周围砌了一圈围墙,防止那些人进去乱挖乱砸。再坚硬的地面也经不起那些人霍霍。
带着三个跟班和张立言回家后,李牧就在东院里面开始砌筑养猫的地方。家里大大小小的猫儿已经有十二只,张婉秋不愿意送出去更不忍心丢掉,但又怕这些猫儿勾搭别家的猫再生几窝出来,于是让李牧想点办法。
这种小事难不倒李牧,他准备建一个猫舍,将那些猫独立隔开,这样就不怕他们乱来了。到时让这些猫儿彼此只能听听声闻闻味儿,就是见不着面,看它们怎么再折腾。
李东阳饶有兴致的看着李牧带人忙活,最后还亲自题了“猫舍”二字,让人拿去做成牌匾,准备挂上去。自打李牧带着小雪团来到北京,李东阳就喜欢上了养猫。
两天后一座青砖黛瓦白墙的猫舍就建好了,里面一共三层十八间。每一间都是用精致的小铁栏杆门关着,门上还挂着一个小小的号牌。
李牧将除了小雪团之外的其余猫咪,全都关了进去,“还可以,哈哈,以后这里就是你们的新家了。”
皇帝建了豹房,李家就建猫舍。虽然这两者可谓是天差地别,但还是传的到处都是。吃瓜群众可不管你这猫舍多大,在他们想来,猫舍就是李家用来谄媚皇帝的。
既然怎么洗也洗不清,李东阳就不再去在意别人的看法。前些年他被骂“陪膳宰相”,还不是照样风光无限。太在意别人的看法,终究会害了自己。
阳春三月,万物生长。外城现在一天一个样,西城一些建的快的宅院已经完工,甚至于一大段城墙都修好了。由于铁厂的存在,前期一切的人财物都优先供给西城。
李牧除了天天带着三个跟班锻炼外,剩余的时间全都在读书。因为四月的顺天府府试马上就要来了。
在大明朝,想要当个秀才,最起码要经过三次考试,县试、府试、院试。李东阳对外的说法是想让李牧凭借真才实学一路考上去,而不是靠着恩生的名分直接参加乡试去考举人。再者说了,离乡试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就算是李牧在这三道坎上翻车,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到时候厚着脸皮直接上呗。
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李牧想着安安稳稳读书,有些人却开始找茬了。
监察御史徐盈上奏说李东阳管教不力,李牧三番五次扰乱京城,应当勒令李东阳严加管教,给朝廷官员们做好榜样。
内阁首辅杨一清也不傻,知道李家树大根深,这件事自己不能做主。于是捅了上去。他当的可是首辅,而不是背锅侠。
皇帝不在京城,这事于是奏到了太后那里。太后深以为然,然后派人去李家传旨,让李东阳好好管教李牧。
圣旨来了,确是两道。其一是警告李东阳,好好管教李牧。其二是称赞张婉秋贤淑有德,赏赐了一大堆东西。传旨太监还悄悄将监察御史徐盈给供了出来。
听完圣旨后,李牧傻眼了,这闹得是哪一出不管如何,还是笑嘻嘻的打发走了传旨太监。
张婉秋带着人去将那些赏赐的财物入账存库。
李牧问李老头,说:“爷爷,为何一下子下两道圣旨”
“你先好好想想,这里面的道道想明白了对你以后大有裨益。”李老头装起了高深。
李牧坐在书桌旁,仔细折磨这其中的门道。
过了一小会儿,李牧拍了下自己的脑袋,说:“我想到了!”
“哦说说看。”李东阳原以为这孙子会想上半天,没想到这么一小会儿就悟到了。
“爷爷,我们家现在都不在朝堂做事,那监察御史徐盈上折子,这背后定然是剑有所指。依我看,这剑,是朝着您的那些门生故旧指去的。爷爷您虽然从首辅的位子上退了下来,可是这么多年来,很多人都跟着您做事。这是一股势力,而徐盈这次就是探探上面的态度。如果因为您对我的管教不力,就重重责罚李家,那么说明朝廷对李家和先前依附李家的那些人有所不满。那徐盈他们就可以定向弹劾,将我们李家在朝堂的钉子一颗颗拔掉。”
李老头笑着说:“你说的很对,这次就是试探。太后的意思也很明显,一奖一惩。我李家虽接了一道惩戒的圣旨,却又通过另一道奖赏圣旨得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处。这就是在警告那些人尽心做事,不要总想着乱打主意。李家,一时半会儿还倒不了。”
“这朝堂上的纷争真是厉害,躲得了明枪,还要时时刻刻提防着暗箭。”李牧心想,自己以后还是尽可能少掺和这种事情。争权夺利的事情弄不好就会丢了小命,好好活着享受生活才是首要的。
李牧很无奈的发现,要想好好活着,首先就要考个功名。以前还在杭州的时候,他李家为何差点败落,就是因为经商时被那些官吏一步步欺压。士农工商之中,士为首,商为末。没有功名,想当个富家翁都要小心谨慎。
还是一门心思准备科举考试吧。
京城里暗流不时翻涌,宣府那边确是打的热火朝天。
鞑靼自去年从铁厂里抢走了无数兵甲,就开始张狂起来,不停挑事情。但是最后他们却发现,对面明军的兵器和甲胄越来越好。后来甚至于一些坞堡里面的守军,都更换了新的兵器。而反观鞑靼这边,兵器一旦耗损,就很难在短时间内补充上来。有好几次与明军的交战,鞑靼都吃了兵器的亏。
朱厚照也发现了这一个情况,于是他准备先耗上一段时间,等鞑靼开春以来的锐气磨尽的时候,就准备干一票大的。
皇帝在宣府,那么一切资源都开始向宣府靠拢。后方的补给源源不断运到这里,还调大名府等地方的总兵官,移镇宣府。这里就像是一个正在不断蓄力的拳头,不知什么时候就爆发出无尽的威力。
第73章 惹事
时间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四月份。又到了顺天府府试的时候。每年春天和秋天都会有几次考试,只是级别不同。贡院摆在那里,总要充分利用。
明日就是府试开考的日期,李牧在家里正做着最后的功课。
赵得助跑了进来,还是跟以前那样咋咋呼呼,“少爷!少爷!你的信!”
“信”李牧楞了一下,心想,自己也没认识多少人啊,还能有谁给自己写信。
接过来一看,上面是“吾弟李牧亲启”,原来是朱厚照送来的。李牧拆开后看了看,上面全都是朱厚照在吹嘘自己如何英勇,在宣府打得鞑靼落花流水,保管他们不敢再到京城这边来撒野。最后的落款是镇国将军朱寿,还盖了一个大大的印章。李牧仔细一瞅那印章,这不就是当初让舒芬给刻的“秋名山工藤之印”嘛。
这大哥还真有意思。
一旁的高级书童高要,凑过来想看看,被李牧一脚踢开了,“滚一边去,这是我大哥给我寄来的信。有你们什么事敢偷看我就让他回来之后,天天逮着你们训练!”这要是被他们看到后面的那个印章可就麻烦了。
李牧将这封书信装进匣子收好之后,就带着高要他们出门。美其名曰先去熟悉一下去考场的路。
李东阳没多想就答应了,还剩半天的时间,学不学都那个样子。还不如让他出去玩一玩,放松一下,缓解缓解考试前的紧张感。
李牧带着赵得助走在前面,高要他们远远地跟在身后。
“少爷,都按照您说的,将那些人派往了咱们在各地的店铺。估摸着再有几天,就能够通消息了。”赵得助开始汇报李牧安排的情报工作。
“嗯,这件事你做的很好。现在只让他们传递各地的物价,当然,明面上也可收点银子,替人送点书信、杂物等,来来回回总不能白跑。”现在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能来回传递信息的网络,但总不能只砸银子不见收益。就算是当个邮差回点本钱也行。反正以后传递重要情报都是要进行加密的,以李牧的见识,随意弄出一套加密方式来,这年头就没人能够破译。
“明白。我回头就去安排。”赵得助在这件事上很是尽心尽力。
李牧想了下,又说到:“咱们城外的那座高楼虽然一时半会儿修不了,但是材料得先备足了。你这就去西城,看看这几日囤积了多少水泥、砂子和石子。那些人办事我还真不放心。”由于水泥怕受潮,李牧想了个法子,将水泥全都装进大缸里,然后再密封起来。先将水泥烧足了,这样到时候就可以不受材料的限制,加紧施工。些许缸钱,李牧还是舍得花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