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祚高门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衣冠正伦
沈氏果然不负豪富之名,南北珍货存储极多,许多市面上价格高企不下的商品,在这座别业中都是以仓垛为计量单位。但这些珠玉珍货之外,真正能够有助于当下的谷米军械等物,却几乎没有。
偌大庄园中最后清查出来的粮食,竟然只有区区几十斛,那还是庄园仆佣们的口粮,甚至连可以宰杀的肉食都没有。所以眼下庾翼士兵们在竟夜奔波之后,不过在清晨各自喝了一碗澄清的羹饭,然后便怀抱重货饥肠辘辘的睡去。
其实这也是庾翼一个虚弱期,在援兵到来之前,台城根本无需假想谈判,只要派出宿卫稍作进攻,庾翼的部众眼下几乎已经没有了战斗力。但这也多赖沈氏豪富之名,台内大概也以为庾翼进入沈氏别业后大取仓用,根本就没有想到庾翼的兵众们已经饿得兵器都拿不住了。
听到庾翼这么说,庾冰一时间也是不乏羞恼。如果沈充彻底将物货俱都调走也就罢了,可是偏偏留下珍货而散尽谷米,这就是在调戏他们兄弟!
无论当下闹得再怎么凶,沈家在都内势力被打压得再怎么严重,但只要沈维周不倒,最后想要求于谈和归安,在这次动乱沈家损失的利益必须要得到补偿,所以沈充压根就不担心这些物货损失。
而且按照庾翼早前被敲诈的经历来看,这老貉子临走之前肯定是清点一番,揣着账簿走的,如果后续得到索赔机会,将会抛出一个吓死人的数额出来!
但就算是这样,庾翼也无可奈何,兵卒饥苦劳累,却连餐食都供应不上,若还不分散珠宝重货满足贪欲,那是逼着兵众哗变啊!
不妨由我入都稍作筹措暂为支用?
听完庾翼讲述当下困境,庾冰便连忙说道。
庾翼闻言后忙不迭摆手道:眼下尚得两安暂定,在于虚实未明。若是台内知我无粮,宿卫顷刻将至。眼下也只能暂作忍耐,幸在我部余众很快便会抵达,届时假以乱卒姿态,先取近畔吴人田舍所储吧。
虽然沈家别业是没有获取到最重要的粮草补给,但周边还有大量的吴人产业存在,那里肯定能找得到粮食。但是眼下庾翼兵众状态也实在难以支持持续作战,也只能先饿着肚子,等待后续生力军的加入。
那这些珍货
庾氏兄弟自然不会被这些珍货引诱,但是这些东西派不上实际用处不说,眼下落在他们手里也是一个烫手山芋。庾翼所部多是穷困散卒,寄望他们秋毫无犯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可是沈家的便宜是那么好占的,若最后达于一个南北和谈局面,沈维周不至于在这种事情上纠缠,但是沈充做得出啊!要知道早前庾翼保下王愆期时,为了满足沈充的敲诈,可是连姬妾饰珮都要拿出来变卖,那老貉子是真的敢要价!
如果最终江东恢复平稳的步骤卡在这一项上,可以想见其他各方为了弥补沈家,肯定要反过头来为难庾氏啊,很有可能他们这一次政治上的获取会因为这些物货补偿而损失多半!
听到庾冰这么问,庾翼也是难受的牙疼,眼下没有什么好法子,唯一能做的便是拉更多人下水,将这些珍货大散于外。可是在沈维周随时有可能南来的前提下,就算庾翼敢送,也得别人敢收啊!
不对,还是有人敢收的。
稍后我命人清点一部分物货,阴送琅琊助王深猷稳定众情。阿兄你稍后归苑也携带一批,尤其其中多有苑内都稀缺的逾制珍品,俱陈皇太后座前。
稍作沉吟后,庾翼才又说道。他是被那老貉子敲诈得有了阴影,若是有人能够稍作分担困扰,也真是求之不得。
庾冰旋来旋去,离去时也将珍货装满了几个大车,难免姿态招摇。这一消息很快便在都内流传开来,自然更加认定庾翼夺取沈氏别业赚得钵满盆满,但却少有人有艳羡之情,因为大凡稍有远瞻之人都明白无论目下都内混乱到哪一步,一待梁公过江又会是不同局面。
都内台辅们也在焦急等待庾冰交涉结果,近畿所在接连发生动荡,已经令台辅们威严荡然无存。
若是平常时节,他们弄死庾氏兄弟的心都有,可是现在谁都不知皇太后究竟有没有给江北送出苑诏,换言之就算沈维周眼下不在广陵,江北之众随时都有可能南来平乱定势。所以京畿当下乱象,越快平定越好。
庾氏兄弟就算臭成一坨屎,他们为自身而计,也要暂时捏着鼻子咽下去。这两兄弟人微言轻并不可怕,但问题是皇太后的苑诏包括荆州的庾怿让人不敢怠慢。如果他们直接在都下将这两兄弟搞死,且不说江北沈维周满不满意,最起码是又把荆州庾怿给得罪狠了。
庾冰归台之后,便将此前商定的说辞向台辅们复述一遍,言是奉诏入拱岂敢望进,换言之想要归于安稳不是不可以,但是需要你们拿出诚意,自己代价。
而后庾冰便又行出转往内苑去拜望皇太后,台辅们对此也未作阻挠。眼下庾翼已经到了都南,他们再作阻挠也没有了意义。而且随着变故陡生,皇太后以苑诏直接勾连外镇戍将,这会儿她的感受如何也实在不可再作忽视。
目下之态,该要何计?
待到庾冰离开之后,台臣们愁坐署中,相对无语。
原本台城排位靠前的台辅是褚翜与诸葛恢,可是现在这两人各自不能淡定,诸葛恢身在覆舟山努力沟通乡众,唯恐琅琊局面再生变化,至于褚翜,他在宣城的安排在庾翼面前形同虚设,而庾翼的入都也令局面复杂程度飙升数倍,所以这会儿也是羞于启齿。
因此主持局面的任务便落在了中书监何充身上,可是现在何充又有什么办法,他虽然名为中书,但此前在台内还是一个小字辈,没有接触太多实权,这会儿更是一筹莫展,即便说出问题,也根本乏人回应。
那就静待沈维周归都好了,皇太后内诏律言,一纸飞出,顷刻虎狼之众集于都下,难道江北精勇还比不过历阳?诸位也都无需再议,各自散去归家为沈司空祈福,若是其人真遇不测,来日众位与我同系廷尉问罪吧。
褚翜这会儿心情恶劣到极点,眼见众人还有推诿观望姿态,忍不住便冷笑说道。
而这话也揭露一个事实,如果他们畿内之众不能最快拿出一个折中方案达成统一,一旦沈维周回来有了分头击破的可能,他们这些人只有献媚求饶的份,前程如何,都要看其人心情好坏。
所以留给他们的时间委实已经不多,在江北庞大压力之下,他们必须要在短时间内凝结成一块铁板,尽最大努力不让江北之众有充足理由南下。
毕竟跟江北比起来,都下这些骚乱仅仅只是小患罢了,这也是庾翼和王允之敢于趁火打劫的底气所在。
当然这也是因为这两人背后各有依仗,庾翼背后荆州暂且不提,王允之也全非虚弱,且不说被他控制的那些时流人众,单单他裹挟起来的大量青徐侨民,也是在对抗江北的时候不可或缺的力量。
若是换了两个寒素出身将领,甚至就算陶侃还没有死都不敢这么做。像是此前的王愆期,仅仅只是一瞪眼,结果就被拿下没商量,因为他不属于当下这个游戏规则。至于现在的沈氏之所以令人侧目警惕,就在于已经拥有了破除这种规则的能量和苗头。
所以,随着皇太后发出苑诏,摆在台臣们面前最大的问题已经不是怎么平乱,而是必须要全力阻止江北兵众南下。与之相比,其他所有纠纷都成了次要问题。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
1097 太后震怒
皇太后究竟有没有召梁公沈维周南下平乱,不独让外朝台臣们深感纠结,就连皇帝对于皇太后的作法都感到不解。
目下畿内动荡不安,虽然还不及往年酷烈,但也是岌岌可危。这种情况下,正需强臣良佐入拱定势,何以母后只召小舅,不召姊夫?往年姊夫便能以孤少之众力挽狂澜,何况如今,他若是过江入都,目下还有何人敢于哗噪?
苑中殿堂内,最初的惶恐淡去后,皇帝也渐渐恢复了一些思考能力,且说出的话不乏条理,可见过往这些年也非虚度,最起码在面对这种内患问题上是真正思考过且有所得。
皇太后这会儿又恢复了雍容姿态,在听到皇帝的问题后,脸上也流露出些许嘉赏之色:恶事频生,人心动荡,皇帝你还能归于笃定,有所思断,可见年齿也未虚长。但这件事情,你还是想得过于浅表。
畿内眼下所扰,一在强梁骚动于近畿,重臣都受波及。一在琅琊乡众骚乱,群情激涌。这两桩事看来虽然都是麻烦,但是深究根本,也远远谈不上大患。或有强**心奸藏,欺我母子深居宫苑不与外通,因是以此厉态而逞私欲。
皇太后临朝经年,也并非完全的智薄于人,虽然此前因为变故陡生兼之心怀阴影而惊慌不已,但在冷静下来之后,对于局面也渐渐有了自己的判断:你姊夫诚是社稷柱石雄臣,皇帝你有此强佐,可谓福分不浅,若是当年先帝有此唉!
思及先帝旧事,皇太后又是忍不住长叹一声,待到情绪稍有平复,才又继续教诲皇帝:正因你姊夫乃是国之重器,所以才要用之得宜,不可轻率妄动。疥癣小疾用以虎狼之药,即便药到病除,大概也要虚不受补。皇帝你尚且记得江北尚有维周,难道那些内外佐臣不知?我如今只召你小舅,便是施以缓药,殿外群臣大凡还稍具才器,自当以此为警,从速定乱。
皇帝听到这里,脸上流露出几分若有所悟的表情,但是脑海中却又浮现起另一个疑问,若乱象真的能这样简单的从速以定,又何必再多此一举将小舅召回?
他与皇太后虽然都经历过苏峻之乱,就算皇帝限于年纪所得不及皇太后深刻,但因当时他是亲身感受过被乱卒监控的那种惶恐,对于历阳兵众入都这件事情要比皇太后更加警惕得多。
可是皇帝尚在犹豫该不该继续发问,殿外内侍来报言是庾冰入见,于是皇帝也只能将自己的疑惑按捺下去。
很快,庾冰便匆匆趋行上殿入拜。
这种时候,就不要多礼了。稚恭既然已经抵都,那么他那里兵势如何,有没有信心策略迅速定乱?
皇太后抬手示意庾冰入席,继而便开口问道。虽然她在教诲皇帝的时候,言辞不乏笃定,但事实上对于局势走向如何,心内也是多怀惴惴。
庾冰听到皇太后似乎还在期待他们兄弟解决琅琊乡乱,又念及庾翼的想法,心内不免一叹,然后便说道:稚恭也是久怀入拱报效心肠,日夜警觉殷望,因是受命之后便即刻起行,行军尚算顺利
这些虚辞就不必多说,我家久承国恩,这难道不是该做的事情?你且告我,稚恭对于琅琊乡乱有没有信心从速平定?我虽然也有心念将兄弟召入内用,但内外群望,你们自己也该努力。
面对自家兄弟,皇太后自然少了许多无谓掩饰,摆手打断庾冰的话,继续追问说道。
庾冰闻言后脸色又是一苦:这正是疾困所在啊,虽然历阳地近京畿,舟行旦夕可达,但目下水竭风烈,所以行军还要陆途才能得于稳妥。稚恭不知都下变故详情,急切之下准备难免不周,先以寡众疾行,眼下正是兵疲力微,还须稍作休养,同时再待后继之师。况且历阳转为内镇之后,钱粮调配日渐贫乏,眼下也是诸用告缺,仓促之间实在不宜投入奋战
他们兄弟眼下能在畿内取得怎样的成果局面,眼下最重要是来自于皇太后的支持。只有初步立足稳定,随着事态的发展,荆州方面给台辅们带来的压迫才会逐渐凸显出来。
所以尽管两兄弟已经决定不能直接参与战斗,但也不敢明确了当的拒绝皇太后忤逆其意,所以归途中庾冰也是思忖许久,想出一些借口暂作拖延。
听到庾冰这么说,皇太后不免大失所望。琅琊乡乱消息传来伊始,她的确多有惶恐,可是在冷静下来后又不乏期待窃喜,认为这是一个顺势彻底剪除王家的良机。
要知道琅琊王氏可是深扎在她心里的一根刺,甚至连死去的王导哀荣都不愿给予。此前强拖下来,已经被台辅们频频入劝而有所动摇,恰逢此时王家子弟自己作死,这让皇太后看到了为先帝报仇雪恨的可能!
临朝年久,她自然也知道当下朝局风气氛围,台辅们虽然乐得帮她打压王氏,但若说真正动手诛杀整个琅琊王氏,这些人肯定会诸多推诿拒不执行。
外人或许以为她强召庾翼入都是因惊弓之鸟的惶恐,但事实上她就是要用自家兄弟彻底干掉王家。
当然,时局中也不乏风传言是琅琊王氏与庾翼隐有苟合,但这在皇太后看来也是一种中伤,要知道那个集聚乡众作乱的王允之,他跟庾家可是有着杀父之仇。以己度人,这两方怎么可能达于共识?
这些年来,一些上不了台面的阴谋诡计皇太后不是没有见识过,深信这无非又是另一次台臣们阻止她起用母家的一种谋算。只是如今,她怎么可能再轻易受人摆布。
但在听到庾冰诸多陈言,只道不能出战,皇太后心内便生出极大的不满,张口便准备呵斥,但转眼就看到尚在殿上的皇帝,也要给庾冰保全些许长辈的体面,于是她便让皇帝先行离开。
待到皇帝离殿之后,皇太后脸色才蓦地一沉,指着庾冰说道:眼下家人私话,我也就不必讳言。季坚你近年来常住都下,我和你也常有见面,往常你多在我面前陈词言是徒具报国之志而不得王命所用,庭门共同生长,我难道不知你心里在想什么?
大概你自己心里也是怨我这些年只重姻亲,不眷家门,但我往年难道就没有信重母家,结果兄弟以何报我?我一身安危荣辱且不论,社稷险要崩于我家门之手,巨恶已经曝于当时,至死不能安息。我若再不顾时论物议,继续将兄弟强引于内,这与败坏社稷祖业的邪妇何异?
听到皇太后语调渐趋冷厉,庾冰额头上也涌出了一层细汗,实在没有想到皇太后反应居然如此激烈。
他刚待要开口圆说几句,可是很快皇太后的声音便又传入耳内:人非草木,岂能无顾人伦亲情?所以我一待见到机会,也想安排家人为用,积累薄勋以弥补家门旧错。为此甚至不顾台情群扰,私作乱诏相召,结果你却道我不能为战?
历阳百乏,张口即出,那你告诉我,稚恭这些年在历阳做了什么?又有什么脸面说久怀报效心肠?全然无用于事,我要其心肠何用?
皇太后讲到这里,脸色更显铁青:当下局面纵有危困,难道还能更恶于当年旧厄?当年我家贤婿维周是以何等微力赴险定乱,你现在却要道我出战无能?若是不能出战,稚恭过江又是为的什么?何以贤良俱出别家?那季坚你来道我,你又有什么资格内怀不平?
庾冰听到皇太后如此穷厉斥问,一时间已是大汗淋漓,更加口不能言,只能免冠连连顿首,道是一定尽快督促庾翼出战琅琊,且先将眼前应付过去。
听到庾冰这么表态,皇太后才面色稍霁,也觉这一番话有些严重,下令让庾冰归入席中,才叹息道:我有此厉态,又何尝不是困于大兄旧恶。若我兄弟俱都高才长进,我不至于如此疾困,譬如往年中原捷事若能成于我家,我更能俯仰无愧于晋祚祖宗并世道上下,国事尽托我家绝无迟疑。
皇太后自觉语气变得缓和,但听在庾冰耳中仍觉刺耳,这不啻于在说他们兄弟给她贤婿沈维周提鞋都不配,根本就没有开拓之能。
略作沉吟之后,庾冰才长叹一声说道:我也诚是才庸胆怯,辜负阿姊亲昵信重,但若论及报国偿罪之心迹,也实在不后于人。今次之所以短困难行,又何尝不是为奸谋所陷。稚恭远来,并无驻处,也只能暂借沈司空别业以用。然则沈氏别业珠玉毕陈,唯乏粮货,使稚恭将士饥馑,无以为食
皇太后听到这话,便也皱起眉头:沈氏亲宗豪富可夸,怎么会短于物用?她倒并不觉得庾翼占据沈家别业有什么不妥,毕竟都为国事,借也就借了。
终于将话题引到这里,庾冰自然不再留力,不独倍言粮困,更对沈氏别业那坚堡布局大加渲染,而言外之意无不在暗指沈充在近畿经营这样一个地方,肯定是没有什么好心肠。
所谓积毁销骨,皇太后早对沈充不满,听到庾冰这么说,脸上厌色自然更加明显。
不过此前积攒的许多怨气都在庾冰身上发泄的差不多了,这会儿情绪倒是不甚激烈,只是望着庾冰语重心长道:你也不要长论人非,不察己过。维周他虽然生于卑劣门户,但却能自作奋进为社稷贤臣,海内俱夸。由人及己,我家虽有大兄旧恶当先,但只要兄弟继力奋求,来年未必不能再作伸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