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堂归燕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风光霁月
“吕公远道而来,有失远迎,本王惭愧,惭愧。”逄枭拱手做礼。
吕韵笑着还礼,行止潇洒,颇有文人雅意,“忠顺亲王不必如此,是老朽冒然叨扰了。”
“哪里,您这样贵客,是本王求都求不来的。请上座。”逄枭笑着做请的手势。
吕韵当即摆手,“老朽一介白身,哪里能够托大,还请王爷上座。”
二人谦让一番,吕韵最后还是坐在了次位。
逄枭命人上了好茶,笑着问:“吕公莅临,可是有何吩咐”
似没想到逄枭会直接问出口,吕韵先愣了一下,随即抚着长须笑道,“王爷果然是爽快人。既如此,老朽便开门见山了。”
“您请讲。”
吕韵看了看左右,随即低声正色道:“老朽今日前来,实则是为求王爷帮助的。”
“哦”逄枭挑眉,看起来十分疑惑。
实则他也真的是疑惑,吕韵是陆家一派,有事却来求他,逄枭怀疑这是个陷阱。
吕韵似知道逄枭在想什么,淡淡一笑,道:“其实老夫所求之事,以王爷耳聪目明,应该有所猜测。王爷应当知道,圣上修建皇陵的石料与木料都出了问题吧”
逄枭笑着颔首:“本王有所耳闻。”
“王爷在丹福县养伤,许对朝中之事知道的就晚一些。圣上修建皇陵用的花岗岩,忠义伯正寻货源,以着人购进,而修皇陵用的木材,有那不知事的,竟提议圣上选用前朝废弃战船上的木料!”
说到此处,吕韵淡然优雅的形象荡然无存,寿星眉都揪成了一团,胡须气的乱颤。
“北冀国时期,曾经有过几场海战,国朝强大时,水师便将高句丽与倭国都打
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战船(二)
吕韵闻言,不免有些焦急,“王爷乃圣上的结拜弟兄,若王爷肯点头,此事必定能成啊!”
逄枭苦笑着摆手,“吕公是明白人,本王的处境难道您不清楚”
话至此处,逄枭沉思片刻,直言道:“本王从兵马大元帅,武英殿大学士,到如今赋闲在此地,虽还是阁臣,却也许久不曾接触朝堂之事。除了有个异姓亲王的爵位在,您看本王还剩下什么资本又有什么办法去说服圣上”
吕韵自知逄枭说的都是实情,也讶异逄枭竟会如此直言不讳。可如今举目朝中,能有一搏之力的也只有逄枭,想来逄枭为国征战多年,种种过往经历也说明他有一颗仁爱之心,绝不是愚昧莽夫,更不会与那些人同流合污。
即便他因出身等等缘故,站在陆派世家大族的阵营,对逄枭的人品和能力也是信任的。
吕韵沉声道:“王爷听我一言 ,大周初初建成才几年如今看似天下一统,可实则隐患重重,有朝一日早晚还有一战,此其一。
“另则国朝逐渐稳定繁盛之时,难道依旧自顾在我们划定的圈子里打转难道不想去海外看一看老朽多年来细心研读,知海外方物,有道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对蛮夷之族的一些文化风俗,我们大周也可以取彼之长啊!到时,难道不需要用船
“最要紧的,‘居安思危’是我等必须考虑之事,谁又能保证海外之人对我大周不会起别的心思万一有蛮夷之辈乘船而来,难道我大周儿郎只能站在岸边抵挡,让人随意靠近我朝海疆让我朝渔民都饿死不成这战船的重要,已是显而易见了。”
吕韵说至激动之处,声音也已拔高,“我等不是那庸才,自然可以想的明白。奈何连年征战下来,许多传承早已断绝,若是有善造船之人有传人在世,将来需用船时咱们可以信手拈来,老朽对拆船之事也不会如此心急难抑。”
“王爷心雄万夫,社稷江山还要多承王爷才能稳固,此番保护战船,便是为重建水师而留下火种,为我朝海防稳固而做预备,事情之大,老朽私以为重于皇陵修建!”拱手向着逄枭,吕韵作揖道:“还请王爷伸出援手,老朽不胜感激啊!”
逄枭忙起身避开此礼,双手搀扶着吕韵手臂使其起身。
“吕公深谋远虑,一心为国,本王着实感佩。本王自然也希望国朝海疆能免于侵扰。只是……”
“老朽深知王爷的为难处境,但依旧前来请求,还请王爷为大周沿海万民考虑,为大周江山稳固考虑啊!”
“……好吧,让本王想一想。”
二人坐回原处,逄枭手中转着茶碗上的盖子垂眸沉思。
吕韵则端起茶碗来灌了好几口润喉,随即便期待的看着逄枭。
屋内一片安静,墙角立着的自鸣钟发出嘀嗒之声,碧绿的窗纱外雀儿在窗外的花树上脆生生的唱着歌。
等了足有盏茶功夫,逄枭低沉磁性的声音打破了屋内的寂静。
“吕公,本王想到一法子能够保留部分战船。但本王也有一条件。”
吕韵闻言,反倒放下心来。若逄枭一点条件都不提,他才会觉得异常。
“王爷请讲。”
逄枭道:“战船保留之事,还请吕公全听本王的主意,配合本王的行动行事,不能私做决定。且本王要做什么,也请吕公不多言。”
吕韵寿星长眉下一双睿智的眼微眯起来,似在思考逄枭所言与自己的利弊。
许久,吕韵道:“王爷能保证留下战船”
逄枭直言道:“不能保证全留下,但留下部分火种,留待后代造船时研究还是能够的。”
这不正是吕韵所求的吗。
思及此处,吕韵苍老大手一拍圈椅负手,“好。王爷请吩咐。”
“还请吕公附耳过来。”
逄枭与吕韵凑近彼此,逄枭便低语了一番。
吕韵面色变了几变,许久方道:“不愧是杀伐果断的战神王爷,生够想出这样办法,着实有魄力!好。这事用不着别人,也免人多泄露的风险更大,老朽便能办。”
逄枭拱手道:“吕公果真一心为国,深明大义。实是我等晚辈的楷模。”
吕韵摆手,神色中带着些许疲惫,仿佛卸下枷锁后又上了新枷。
“王爷也不用如此夸赞老朽,老朽虽年迈,且不参与朝堂之事,但并非愚笨之人,王爷且好自为之,多为民着想,这便是天下之幸了。”站起身,吕韵对着逄枭拱手作揖,“保护战船之事,还请王爷守诺。”
逄枭起身还礼,“吕公放心。本王一言九鼎,决不食言。”
“好,那老朽便先一步去往金港,等候王爷的消息。告辞。”
逄枭亲自送吕韵至大门前,吕韵适时止住逄枭的步伐,独自一人离开了王府。
逄枭回内宅,便将此事告知了秦宜宁。
秦宜宁手中的《左传》许久不翻一页,许久缓缓放下,轻声道:“也是难为了那位大儒。避世了半辈子,最后却要搀进朝堂之事来。”
“生于人世间,即便想避开繁琐,又哪里能事事如愿”逄枭挨着秦宜宁坐,长臂一伸就将她抱在自己腿上,双臂箍着她的手臂,脸颊蹭着她的脖颈,“如今你我能得机会安心在此处静养,暂且不必去参与外界的事,便已是极大的幸运了。”
“是啊。我趁着这段时间,多给你做几件衣裳。”
&
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动手
可饶是如此,圣上依旧只在乎他的皇陵!
以李启天的聪明,没有人相信他真的看不出大势,只是从草根变作上位者,八年来一直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之中,收复大燕后又平了鞑靼之乱,这等歌功颂德之语听的多了,李启天难免沾沾自喜,致使他双眼被蒙蔽。
他或许并非看不出南方的局势,身为帝王,又怎会真的看不出局势
李启天只是怀着侥幸心理罢了,说不定他还在想:再不济,天下各地粮仓多着,富有仁慈的人也多着,百姓饿死一些就饿死一些,难道大周朝还能为此颠覆
秦宜宁与逄枭都是将百姓性命看的较重的人,无法理解李启天的任性作为。
逄枭道:“忠义伯采买的石料已从户部和内帑之中分别得了银子支应上了,上好的花岗岩正陆陆续续运往辉川县。另外,圣上下旨拆解前朝战船,选用其上木料,金港处也有工匠于码头上拆船。”
逄枭薄唇扬起,凤眼熠熠生辉:“新的石料陆续会到,石料厂空间有限,忠义伯早已为‘残次品’找好了买家,正好借此机会向外运输。两位先生,咱们等待的时间到了。”
谢岳与徐渭之皆是心中一震,顿时生出万丈豪情。
“在丹福县休整了这些时日,实不相瞒,老朽也真是闲的筋骨都松了。”谢岳笑道。
徐渭之掩口咳嗽两声,打趣道:“可不是,这老家伙成日背地里与我埋怨,嫌弃忠义伯性子太慢,手段太缓,唠叨的我耳朵都要起茧子了。既是忠义伯终于有了动作,王爷不若多给老谢安排一些差事,免的他太闲。”
秦宜宁与逄枭忍俊不禁。
谢岳笑着摇头:“不过是上次抢了你的好茶,你便这般报复我。”
“难道叫你多做一些事,叫你的老胳膊老腿儿松松筋骨,你还委屈上了”徐渭也禁不住笑起来。
两人打趣之下,气氛轻松不少,他们筹谋已久,如今终于到了可以动手的时候,说真的,不只是谢岳急,逄枭也等的不耐烦了。
他也并非自己急着用银子,他想的与秦宜宁所想几乎相同,南方情况难料,只怕最后会爆发饥荒,这笔银子若给了李启天定会填补进皇陵,若给了陆衡,也只不过给对手增添实力罢了。这银子若他拿着,救灾是必然的。
逄枭道:“忠义伯行事颇为谨慎,不到最后一刻,谁也无法确定宝藏到底会走哪条路线。本王已命人严密观察了。”
秦宜宁垂眸想了想,柔声道:“若我是忠义伯,必定不会将宝藏一起运走。这事情变数太多,俗话说的好,鸡蛋不能放进一个篮子,我一定会将宝藏分成几分,分别放在几处。一则可以分散注意,二则也能保证一旦一处出了乱子,不至于所有都丢了。”
逄枭笑着颔首,看着秦宜宁的眼中满是欣赏。
“王妃说的极是。”徐渭之笑道,“而今王爷最好命人将那些残次品的买家所在打探清楚,咱们便可借由地势分析一番,到时又多几分胜算。”
逄枭道:“先生说的极是,本王已经将此事分派下去了。想来不出两日便会有结果。”
果真,两日时间,逄枭便将购置石料的十个方位列在一张纸上,邀谢岳与徐渭之研究,最后得出了一个大致的结论。
“王爷,这四个位置最有可能。”徐渭之点指舆图上的四个地点,那分别是临南乡、万舟镇、武宁坝、庆杭坡四处。
谢岳捋顺呼吸,赞同的点头:“老朽赞同徐兄的观点,这四处分别在四个最远的方向。一旦有人追踪,逃脱起来最容易。而且若老朽没有记错,上次咱们的线报上得知,这四处非常巧合,都没有陆家的旁支或者门人在此处。王爷且看。”
谢岳指着舆图上其他六个地点,那六个地点的共同特点,便是那里都有陆家的旁支或者门人。
“忠义伯足智多谋,必定考虑的非常全面,一旦事情爆发,没有陆家的地方反而嫌疑最少。想来就算有人发现此时要调查,也一定会将注意力都放在有陆家人助力的方向吧。”
“两位先生言之有理。”逄枭在得到消息时便已有猜测,私下里与秦宜宁商议过一番,得出的也是相同的结论。
“本王安排的人会继续观察,最后以确定宝藏到底运往哪个方向。本王打算按着运送宝藏的马车和石料预备一些,先一步赶到运送宝藏的必经之路上,届时寻机会让我的探子将马车调换。能够不动手,就尽量不动手。两位先生以为如何”
谢岳笑道:“王爷思虑周全。”
“王爷的想法很好。动手明抢,那是最后一步的无奈之举,一旦动了手,难免会引人注目,且太容易暴露了。能悄然替换自然是好。”
“想不到王爷已经将探子安排的那么深了。”谢岳感慨。
逄枭笑道:“这还多亏了宜姐儿,在得知宝藏就在石料厂时,宜姐儿就安排了青天盟的弟兄悄然潜进去。我手下的那些人做军人出身,在人堆儿里太过醒目了,就不如青天盟的那些兄弟善于刺探,他们若想,很容易就能隐于百姓之间。石料厂既然要搬运,皇陵也要动工,自然有民夫前后赶到,又要从当地招选一些人来守着,宜姐儿就安排了几个可靠的人进去。”
“王妃果真是女诸葛,巾帼不让须眉啊!”
 
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来信
由辉川县去往武宁坝,若快马即便三四天便到了,可是赶着牛车运送花岗岩这类沉重无比的货物,速度便会放的格外的慢。
一路上十分顺利。
队伍中某几个得了陆衡特别吩咐的人,也慢慢的放松了警惕。
七天后,队伍终于来到距离武宁坝只剩一日路程的小村庄暂做休息。众人吃饱喝足,留下人守夜后,便放松的睡下了。还有一天便是武宁坝,交了货,他们的任务便安全结束了。
次日,队伍又重新启程。只是谁也没有看出,其中的两辆车已被换过了。
逄枭得到精虎卫传来的消息时,终于能够放下心。
他将身边所带的精虎卫分出一部分,命他们保护“货物”的安全直至指定地点。
随后的半个月,辉川县石料厂之中陆续又有六个队伍往不同的方向出发了。
逄枭依旧以此法,成功的换出了另外两批宝物。
“一切进行的这般顺利,难道陆伯爷没发现运去的石料被替换了”秦宜宁斜倚柔软的竹面大引枕,手中摇着一柄海棠形素面纨扇懒洋洋的道。
逄枭用竹签插了一块蜜瓜送到秦宜宁口边,笑着道:“他那般缜密的人,做准备都着手好几个月时间,他必然非常沉得住气,在他确定全无异常,风头过去后才会将宝藏重见天日。正因猜到了他这样的想法,我才能以这种办法偷梁换柱。”
秦宜宁噗嗤一笑,端起茶碗漱了漱口,“可见有些事情太过谨慎,反而会耽搁大事。”
“是啊。过分的谨慎便是优柔寡断了。这样事若在战场上,很有可能会错失机会。而战场上的输赢,涉及到的可都是人命。”
“所以你才养成了杀伐果决的性子。”秦宜宁搁下纨扇,坐起身子,手臂搭在逄枭的肩头脖颈处。
凑近之时,她身上淡雅的馨香便将他包围住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