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圣师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午后方晴
不过吴坊主有些犯难,他从十三岁开始学徒,进入这一行业已经三十多年,就没有制作过这般劣质的纸张。所以给朱三的答复是,若是不能等另寻他家,若是能等,给了两个月时间研制,最少让他摸清楚能节省或简化那些程序,或者对那些程序进行改造,以及其真实的成本,才能谈价格。
当然,还是用量不是太大,若是朱三过来大声说,吾需一千贯草纸,那必然是两样的
第六十二章 赤佬
两人没有再还价。但不是专门订制的厚纸,难道我不来买你家就不造草纸了刘昌郝只给了十贯订金,约好日期,分作四批交货,每交一批货,结算其货钱。不然一下子拿出来几百贯钱,他立即没有了周转资金。
对此吴坊主没有异议的,这是上门来谈买卖的,若是送到京城或许州各店家,人家不但不可能付订金,甚至会压着钱,苛刻的说不定将货卖完了才付钱。
双方签好契约,两人回去。
到了乌头渡,朱三没有去刘梁村,而是回京城了。还有菊花这个尾巴,鞭炮从现在起,也要抽空谈判。刘昌郝眼下所付的抽解少,回到京城后,也要看能不能拿到别人家的交易。
天气渐渐凉了下去。
刘昌郝去看新房屋,走到一半时,一个妇女叫住他:“狗子,汝家鸡吃吾家谷子。”
“四婶,吃了汝家几多谷子,吾给汝钱,何等天光,汝家不怕秋雨起,谷子一起烂在泥里”
秋收渐渐结束,但农活没有结束,家家户户在忙着种冬小麦、冬大麦,反正刘家的地也不租了,多数租户将刘家地里的庄稼耽在最后面割,不但放在后面割,割好了,顺便放在地里晒,也不打下来。这种情况刘昌郝早预料到了,不然他也不会为了种棘墙,绕了那么大圈子。
前段时间捉的鸡渐渐长大,满地的刨食,便吃了她家晒在地上的粟。
但这种情况是很无理的,刘昌郝不打算秋种,可只有自家的人知道,其他人并不知道,种花,大株与接穗能占多少的地像这样占着地,岂不是误农事
即便不打算秋种,不代表着刘昌郝不需要这些地。
灌水渠可以耽在后面,不过通车的路必须修起,小垄埂铲掉。还要请牛来深耕,耕的越早越好,虽日头不太烈,或多或少地能起一个暴晒作用,再晚,那来的暴晒
几家这样占着地,什么也做不了。
刘昌郝看完新屋,带着韦小二、武兆麟去买麻布。
王叔想托韦小二在京城打听既厚实又便宜的麻布,毕竟京城货物齐全,实际没这个必要,这一带多岗陵地形,许多人家种着麻,在乌头渡便能买到麻布,也比京城稍稍便宜,即便厚麻布一匹不过七百文钱,而且麻布的匹比丝帛的匹更大。
刘昌郝大约地按人头估了一下,人多的每户三匹半,人少的三匹,盖氏一家人最少,只有两匹了。回到家,将麻布分发,刘昌郝说:“汝等能搬家了,家具略简陋,今岁且将就。”
七栋房屋已经盖好,每户四间房子,刘昌郝还让秦瓦匠他们盖了厨房、茅厕。有了房屋还不行,必须有生活器皿,以及家具,也打造了一些简易家具,桌子、凳子、柜子、橱子、床,并且刘昌郝还有意地打造了特大的窗户,几乎接近了后世的落地窗。
第一年也只有这样了。
毕竟这也需要不少钱的,不仅是木匠的工钱,木头也要钱。
想要伐木就得往深山里去,但这些山也有隐形的范围,跑到棘岭寨范围的山上伐木,可能顾及刘家的善名,棘岭寨的人不作声,然心中定下来不会愉快。那么大木头给三四贯钱,中号木头给一两贯钱,比从外面买便宜不少,棘岭寨的人也开心了。还要人慢慢抬或拉出来,以及材料费,工匠钱,别看是草房子,也花了不少钱。
王叔说:“少东家,已比吾家好。”
不但比他家,是比大多数人家好,秦庄两户是例外。
“王叔父,汝满足吾仍不满足,两岁后,吾亦替汝等重建新居,至少是瓦顶,以及冬衣被,吾家活计与别人家不同……”
一般农活是有季节性的,如前些天,不但要披星戴月,活也重。特别是收割庄稼,那可谓是真正的面朝黄土背朝天,腰不好的,又没有做过农活的,一天收割下来,到了晚上保准腰酸腿痛,趴在床上起不来。这时代产量低,意味着收割面积更大,强度更重。
相对而言,刘家没有这么强度超高的活计,但不同之处,农村有忙的时候,也有相对比较闲的时候,特别是到了冬天。然而刘昌郝家冬天也要干活,所以与其他人相比,刘昌郝更憎恨王安石的保甲法。
起初刘昌郝也想过冬天,但与王叔一样,以为买一些厚麻布就可以了,一户给四匹够了吧,也不过四十贯钱。
况且是流民,七月都没有回乡,家里情况又能有多好或者来到自家变得挑剔,这样的流民要他做啥
是想了,没有多想。
那天王叔提起来,刘昌郝大咧咧地说,不用打听,过段时间我会替你们置办冬衣被。但说着说着便想到一件事,冬天是要干活的,要不要保暖的衣服北方冬天得有多冷,厚麻布能御寒么还有,不提相处在一起有感情,让大伙冒着寒冷做活,也收不住人心。
所以他停下话头。
新的毡毯皮衣肯定不会买,也买不起,但办法是有的。
此时开封不但是宋朝政治中心,也是商业中心,最大的集散地,刘昌郝转了两三回,居然看到了旧货市场,里面什么都有的卖,衣服被褥、家具器皿、书籍古玩字画,逛的人还不少。
不但普通人来逛,包括李清照,她刚结婚时,也喜欢与丈夫来旧货市场逛,但人家是官宦子弟,有钱,逛的买的全是高雅的东西,字画古玩之类。
新的买不起,但可
第六十三章 作坊
“赤佬”
刘昌郝往自己脸上指了指。
造成这结果,不仅是宋朝武人地位低下,对外战绩表现很糟糕,还有禁兵本身的表现。
后人对王安石变法颇有争议,别管什么功在千秋,杨广开大运河功在千秋了,迎来什么样的结局变法的好坏主要得看各个群体受益受害情况。
青苗贷、宽剩钱之类,虽是敛财之举,但是按户等摊派的,上户多摊一些钱,下户少摊一些钱,这个敛财总体上各个群体是能接受的。之所以遭到许多权贵的反对,青苗法等关系不大,主要是市易法,本来薛向经营南方九路发运司好好的,王安石将它生生变成了市易法,由调控变成了谋利,整出一个大型供销社。后来的供销社都失败了,况且是宋朝。不但让商业倒退,也触犯了许多权贵的利益。
还有保甲法对平民百姓的伤害。
后来有人评价,因为王安石搞出了保甲法,用民兵替代禁厢兵,导致“创教保甲,而潜消禁旅”,“京师延嘉以北,废营坏驿三十余里”,所以金人南下,无从抵抗。
一个保甲法,直接抗死掉北宋。
这说法太过了,没有保甲法,禁军也已腐朽,不堪大用。西北战事表现越来越亮眼,亮眼的不是禁军,而是蕃军与边军。所以王安石才想学习秦国三军制,推出了保甲法,却不知此一时彼一时也,况且用贪婪堕落的禁兵做教头,让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国家为了养军每年需拿出许多钱帛,打仗不争气,越来越堕落,让百姓如何瞧得起。甚至有百姓公开喊出,好铁不当钉,好汉不当兵。
“小乙哥,汝不知官兵名气几臭不可闻,且朝廷正欲裁军,从军更难。”
宋朝的兵分成三部分,一是强征的民兵,二是厢兵,厢兵的兵源多来自灾民,少量来自罪犯。
前两者与梁小乙无关,梁小乙的当兵是指禁兵。禁兵来源有三,一是子承父业,老子是禁兵,儿子也荫补为禁兵,二是从厢兵或各类民兵里挑选强悍者为禁兵,三是开春时会拣取少量强壮百姓为新兵源。每年开春时都有,王安石虽在裁军,也没有禁止春拣,因为春拣的新兵不但是新血液,身体状况也胜于那些荫补的禁兵,只是变得更严格。
“昌郝,官兵名声纵臭,亦比吾村强。”
刘昌郝总算听出来了。
上次刘昌郝带着梁小乙去京城,刘昌郝从另一个更加光怪陆离的世界过来,也只是觉得开封还可以吧,特别是绿化,真心不错。但是他的想法,梁小乙想法则是两样了。
梁小乙不是想当兵,而是想离开刘梁村去京城。
做人得有一个志向,如刘邦看到秦始皇出行,叹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但是当兵,还是宋朝的兵……刘昌郝仍不赞成:“小乙哥,汝回家,与义父大娘娘说,听其意见。”
…………
朱三四人送来菊花,菊花泼皮易活,非要选时间,农历四五月份移载最佳,利于花株矮壮。秋天也可以,不过开花时最好不要动它,所以拖到了这时候。
他们一共替刘昌郝弄来了十三个品种,432棵大株,有夏菊,有秋菊,有晚秋菊,因为是名种,也花掉刘昌郝一百多贯钱。但四个人一起来了,并不是为了菊花,而是牡丹。
“接头活否”朱三问。
“已活,”刘昌郝答道,不是扒开泥土看的,而是看手机上的任务条,黑线越来越多,说明接头活的数量也渐渐多了起来。若是现在就扒,说不定就能从最早那批移载的接头,看到芍药根生出一些细小的根须。是砧木生根,非是接穗生根,但砧木生根了,便能替接穗提供养分,麻烦也在此,前期接穗弱小,砧木根系足矣,三年后,接穗渐大,就必须要剔掉砧木。
所以刘昌郝准备用一些手段,让这些接头三年后开花,通过花来进行甄别,然后做上记号,到了秋天,留下的剔掉砧木,按照标准的株距行距重新进行移载,淘汰下去的也不是不要,除了特别差的不要,一般的将砧木剔掉,进行装盆,次年二月中下旬,花卉含苞欲放之时,将它们运到京城销售。
普通的牡丹不是太贵,往往一个接头只有几十文钱,我这是养了三年半的牡丹,只要搬回家,不久就会开出数朵漂亮的花,怎么着也值一两百,两三百文钱。
刘昌郝要带他们扒一棵察看,被朱三制止,刘昌郝之前再三强调,接头移载下去,短时间内不能动它,一是会伤及砧木新生的根系,二是会触动接穗与砧木创口的吻合。知道活了就行,犯不着导致一个接头提前死亡,那怕是一个接头,也是很宝贵的。
又说了鞭炮,朱三说有许多新的店家产生购买的倾向,主要太暴利了。不过离冬至与除夕还有些遥远,眼下是谈不好的,只能说看形势比较乐观。
谢四娘听后,立即给他们重新倒茶。她这不算是眼皮子浅,而是刘昌郝如此大手大脚地花,若是没有可观的进账,往下的日子将不敢想象。
几人说了一会,又来到田头看。
方波奇怪地问:“此乃何种犁”
“此犁名曰铧式重犁,乃吾有意设计,利于深耕。”
此时,秋收正式结束。
但不能将庄稼一直耽在地里,各户人家也陆续将庄稼打了下来。刘昌郝开始请牛,可看到了这种重犁,许多牛户犹豫不决,怕伤到自家的耕牛。刘昌郝只好将每天牛钱又加了五十文,这才请来十几头牛。
 
第六十四章 饲料
一般来说,作坊能遮风蔽雨御寒就好了。起初刘昌郝也是这么想的。
那天他想到了冬衣,随后又想自己还有什么用费没想到的,便想到了作坊。火药很危险,有多危险,修路时无数人看到了,村里人事坏,刘四根一家胆贼大,其实胆不大,刘昌郝也要防一手。若是随随便便地盖一个草房子,有人趁着月黑风高之时摸了过来,放上一把火,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得盖瓦房,至少比草房防火效果好,不但需瓦顶,作坊为了保证光线明亮,得开落地大窗,这是早想到的,关键还有仓房,仓房的窗户档子得换成粗铁条,里面还要放一块挡板,晚上合上档板,白天拉开挡板,以及其他的一些防范措施。
这样一来,无疑会增加许多支出,不说别的,作坊面积很大,仓房面积也不能小,仅是青瓦就需不少钱。一下子冒出两个大黑窟窿,刘昌郝岂能不拍脑袋,然后又怀疑前身智商不足。不过百密一疏,人总有想不到的地方,不然人人都想当老板了。
秦、庄不是外人,刘昌郝略略解释一番。
庄木匠立即说:“是要小心。”
那就盖吧,天渐渐冷了下去。
刘昌郝又来到李家油坊。
他看到油坊边上新盖了两栋巨大的仓库,河边泊着一艘船,几个挑夫将装着黄豆的麻袋往仓库里挑。
“还在收购黄豆,不知今天能不能借到钱”刘昌郝硬着头皮上岸,李阔海也在,这段时间他大半扑在了油坊。
“大官人,吾家牙人言于京城,亦看到汝家新油。”
没有这话,这是刘昌郝在诈李阔海。李阔海也没有在意,说:“汝虽将油售到京城,乃是合本售之。”
合本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股份制度,南宋数学家秦九韶在著名的《数书九章》中设计了一道算术题,大致意思是:甲乙丙丁四个人一起合作出资到海外做贸易,各人所出的本钱不同,有的是金子,有的是银子,有的是盐等等,他们之间还互有假借。海外归来后,购买到的商品有沉香、胡椒和象牙,那么,他们各应该得到多少的回报
这就是原始的股份经营,只是叫法不一,有的叫合本,有的叫连财合本,有的叫斗纽,包拯带提到一种“带泄”的股份制度,海边许多中小富户没有足够资金出海,便以斗纽的形式参股于相熟的大海商,等到外海商货返回,按出资比例多少分配。
它们都是正常的原始的股份制度,李阔海的合本恐怕很不正常。
但刘昌郝在另个时空是什么职业
他马上猜了出来,豆油味道并不差,成本略低,加上李阔海掺杂了菜籽油,利润会更高。
不过到了京城,不是你想卖多少就是多少的,京城附近还有其他的油坊,以及外地的油料,外地油料又会涉及到一些团行的利益。这种情况下,李阔海只好做一些退让,便是所谓的合本。
“一个样啊……”
刘昌郝又看着外面的油饼。
李阔海问:“汝还要否”
我要那么多油饼干什么,难道不花钱这可不是一点两点油饼,看看那两个仓库有多大吧。
“大官人,吾有一法,利之售卖。”
“何法”
“不做肥料,乃做饲料售之。”
“饲料”李阔海有些茫然。
宋朝的养殖业已经很发达了,一般人家会就着自家的糠秕养一两头猪,或养十来只鸡,离水源近的地方,还会养几只鸭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