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是大圣师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午后方晴

    刘四根是实打实捞到好处,今年蚕桑收入不比去年少,刘昌郝家呢……桑叶在宋朝也能卖钱的,往往救急时一斤能卖到十文钱,今年河北某些地区便出现了这种天价。

    平常的一斤约在一两文、两三文,平均起来可能不足两文钱,刘家售价只有一文钱。今年又欠收,但再糟糕,也能卖三四十贯,可刘昌郝四叔只收到十几贯桑叶钱,连交赋税都不够。

    谢氏也未想到还有一张欠条,大灾之年就算了,原先拖到明年开春解决,到了明年儿子又大了一岁,自己回家来手把手地教四婶与二闺女,反正不能这样卖桑叶。

    桑叶采得一塌糊涂,这是刘昌郝早就知道的。

    与过度采桑无关。

    现在养蚕与后来养蚕略有些不同,因为是暖冬,一般中原地区是养三季蚕,春蚕、夏蚕、秋蚕。若是春天气温低,桑叶起势迟,那只有两季了。江南能养三到四季蚕,据说岭南那边能养五到六季蚕。

    秋蚕也快下去了,但在这几天还需喂桑叶。

    梁小乙回家喊他父亲去县城,刘梁村的人也知道刘家解决了欠条危机,赎回了刘昌郝小叔的宅地,于是许多人在做一件事。

    下面采不到桑叶,但想采上面的桑叶十分困难,许多妇女便带着剪子柴刀等工具,直接将桑枝伐下来,这样伐,什么树也活不久!

    刘昌郝计划与桑蚕无关,可是看到这一幕,也心痛死了。

    他盯着这些妇女,这些妇女也看到了他,一个个从树上下来,将带着桑叶的桑枝放在箩筐里,逃跑式地向外面冲去。

    苗苗还小,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瞪大眼睛好奇地看着这些逃跑的妇女。

    刘昌郝叹了一口气,他不是前面的刘昌郝,气了一会也就罢了,不要说自家这情况,就像他那个同学去了山区,还不是一样发生了许多糟心的事。

    他转了一圈,变相地将这些妇女一起撵




第十八章 巡山(下)
    “哥哥,不会吧。”

    不会且看昨天晚上极少数租户的表情,不是自己,而是前身,加上有刘四根、自己那个大伯大妈,那么一切皆有可能。

    “此乃何理!”

    “今天吾村有几人会论理二妹,汝勿要管,哥心里面自有一本账,中午到吾家吃饭,阿娘手里还有一些布帛,让其替汝做一件新衣服。”

    刘昌郝说完将苗苗放下,低头看土质与庄稼。其他人家庄稼长势不好不能做依据,只有四叔家没有将地种坏掉,他家的庄稼才能有参考价值。

    “昌郝,汝有何准备”四婶问。

    刘昌郝的变化让四婶感到有些欣喜,似乎这个侄子终于懂事理了,是大人了,不能再喊小名。可是村子复杂的情况,刘昌郝一家三人的身体,让她不放心。

    “吾要看看地再说。”

    想种地得分析土壤,得分成两个情况判断,一判断土质,种庄稼壤土是最好不过的,不过砂土、粘土也有各自适合的作物种植,那怕是风沙化极其严重(正式沙漠化的风沙地)也能种出东西。

    其次看其养份,最重要的是氮磷钾含量,以及有机质,不一定非得用复杂的仪器去测量,一看土壤,二看庄稼,就能判断出这四种养份含量的大约情况。

    如氮素,氮素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起决定因素的叶绿素的组成部分,氮素足,叶片幽绿肥厚,反之则反之。

    磷素能促进植物根系的生长,结果时能转移到籽粒中,使得籽粒饱满。钾素能使作物茎秆长得坚强,防止倒伏,促进开花结实,增强抗旱、抗寒、抗病虫害能力。

    有机物质与各种微量元素也是作物生长重要的一个环节,足的话土壤则给人一种油润的感觉,这就是膏腴之地的由来,反之,土壤松散无力。

    通过辨认能看出这一带的土壤钾素含量足,氮磷素与有机物质却严重不足,水更不用说了。当然,这个得对庄稼懂,如果是对农活完全陌生的城市人,有的连韭菜与小麦都分不清,哪会看出来其中的区别

    这个不仅是判断土质,以及选择适合这种土质的作物,还关系到土质的改造。

    就像南方的红壤、黄壤、砖红壤、赤红壤和灰化土,酸性重,可以撒一些石灰改良。刘梁村这边的土壤碱性重,再撒石灰那则是雪上加霜。

    但刘昌郝说出来,四叔一家人也听不懂。

    他一边与四叔一家说着话一边看地,看了一会,抱着苗苗继续向前走。

    前面是真正的坡地,当时刘家不纳税,为了将自家的地与山连成一片,在她七赖八赖下,也将一百多亩坡地划成五等地赖到自家名头上。

    几年后刘昌郝祖母就后悔了,当然赖的原因一是为了与自家的山连成一片,二是看看能否种一些泼皮的杂树与苜蓿,杂树能烧木炭,苜蓿能养羊。

    结果两样什么也长不出来,只好闲置着,原先不交税还好一点,后来交税了,等于每年多纳了一些不必要的赋税,虽然五等地赋税很少。

    这一带也有庄稼,是在各个沟壑里,原因是雨水将各个坡地的一些淤泥冲涮下来,形成一条条略有些肥力的淤积层,道理刘梁村的人讲不出来,反正能种庄稼!但皆不是正规的作物,如豆、麻、芝麻、高粱,靠天收,能收多少是多少,长势必然不乐观。

    刘昌郝上了一座土坡,土坡上也有一些植物,如野蒿子,鬼针子,地椹子,以及一些极其耐旱的藤蔓、野草,有的连牛都不吃。人走过去,衣服上还沾有一些刺人的小刺。

    刘昌郝指着一株鬼针子,让苗苗不要动,继续观察其土质。

    全是砂土,还带有一些风沙土的性质。

    两者是有区别的,砂土是指含有砂性颗粒的土壤,容易漏肥漏水,养分少,土温变化快,不过透气透水性好,易于耕种,注意的是必须种植耐旱作物,及时灌溉,施肥得勤施薄施,多施了肥漏掉了,施少了肥力不足。

    风沙土含有细沙,是真正的沙,虽然与砂土一样的保水保肥能力差,透水强,但碱性含量更高,透气性也不好,是真正的“盐卤地”,耕种必须得对土地进行改良。

    这些坡地已经有了一些风沙化的倾向,刘昌郝略有些迷茫,这里不是兰考啊。

    刘梁村确实不是兰考,但后来同样的“兰考化”“西北化”,但这里有许多小河,地下水资源丰富,政府重视后,又渐渐地将它变成了“青山绿水”。

    这种土质肯定种不好作物,刘昌郝又记起他前身的一件事,当时他父亲还活着,年年交税,他父亲也头痛,多次来看来想办法,有一次带着他来,说了一句话,为什么还不如山呢。

    刘昌郝父亲不懂,前身更不懂,刘昌郝却是懂的。

    真不如“山”。

    山虽是土岗子,也略有一些石质,石质有石脉,只要植被不严重破坏,便能蓄住水。一样的土岗子,但“山”更高大,同样的表层恶化,下面的土壤却完全不一样。所以树在山上能长得起来,在这些土坡上却长不好。

    还有一个例子,郭威陵一直长不起来树,放在宋朝出现一些妖异的说法。连树都长不起来,活该后周的江山为宋取代。其实真正的原因很简单,郭威生活俭朴,殡葬简单,下葬后也就是将四周的黄土堆一堆,便是他的陵墓。

    这些黄土全是不能蓄水的砂土与风沙土,整个小陵山一直处于缺水状态,因此除了一些旱枣树外,余下的树木在郭威陵山上始终长不好,两者不在同一区域,土壤性质却是一样的。

    验证也很简单。

    他拿起铁锹开挖,这里土质松散,容易挖,一会挖出一个两米来深的小坑,忽然站在坑底举起拳头兴奋地吼了一声:“耶!”

    这一带全是土坡,与土壤深度无关,挖到坡底也没有石质层。主要是挖了两米多深后,他看到了湿润层,细沙微粒也消失了,成了真正的砂壤土。砂壤土虽漏水是“活土”,风沙土则是“半死土”,两者虽皆是漏水重的土质,却是天壤之别。

    这验证了他刚才的一个猜测,原先刘梁村这里的土质也不好,可是由于村民滥砍滥伐,导致



第十九章 种花
    “儿,种地不易。”谢四娘急了。

    种地很累人的,特别是在这产量极低的时代,可谓是真正的披星戴月,农忙时天不亮就要出去干活,到了月上柳梢才回家。

    不要说将几百亩地收回来,小叔家还有一些地没有租出去,即便是小叔家的地,以刘昌郝的年龄与身板也种不了。

    “阿娘,听吾说,吾方才转了一圈,其收成约与往年相齐,村里人或以灾荒减租乃借口,复减,明年其更甚矣。”

    以刘昌郝的眼界来看,刘梁村的作物长势实在可怜,但这时代就是这样,江东圩两年五季均产五石(约670市斤/标准亩),高产不过七石(约940斤/标准亩)就足以让天下农民垂涎三尺,至于北方的产量更低,两年三季均产不过两石,放在刘梁村只有一石半,哪能入刘昌郝的眼睛!所以刘梁村足足三千多亩地,每户都能摊到三十六七亩田,大半人家却过着半死不活的日子。

    但这个产量与刘家有什么关系

    “阿娘,桑园子采得惨不言矣,反正明年不能如此卖桑叶,地越种越死亦不言,非一岁两岁所积也,阿娘言规矩不能坏,可吾家此等辰光,岂能守住规矩”

    同样的孤儿寡母,谢氏哪里及得上鲁氏的强势,实际就是鲁氏那样的女汉子,当年也受了一肚子气。

    “是谓此理,然将地收回,吾家其以闲置”

    “不会,吾准备种瓜种花。”

    在城里苗苗说箱子,刘昌郝想到箱子里的那把镜子,但那时他没想过未来该怎么办,毕竟花家那个高利贷会分分钟让刘家家破人亡的,但就是想过,也未想过种地。种地有多辛苦,刘昌郝是知道的,另个时空刘昌郝可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孩子。

    第二天他看到一品富贵的任务条,开始莫名其妙。

    然后看到一件事,宋朝确实是一个爱美……爱臭美的年代,这个爱美不仅是女子喜欢搽粉抹脂,许多有钱人家不论男女,都喜欢在衣服上薰香,还超级爱花。

    不仅是状元郎簪花跨马游街,是人人都喜欢簪花,有钱的头上插着一支好花,没钱的就像梁山好汉阮小五一样插支石榴花,包括许多老汉都在头顶上插着一枝花走在大街,起初看到大伙头上那朵花,还让刘昌郝感到好笑。

    簪花只是一个方面,许多人家还买了盆载,也有许多人家买了大把鲜花回家插花,大多数大户人家开了一个或大或小的花圃,里面载上大量花草树木。

    正是这种氛围,才有了宋徽宗的艮园,俺是皇帝了,难道不能拥有一个漂亮的花园子

    其实许多宋朝皇帝都爱花,包括勤俭的宋仁宗,艮园也不是太大,主要是宋徽宗昏庸,文竹许多人都知道的,就这么一棵小东西,运到艮园的费用能达到二十贯,都这样了,岂能不误国

    这种氛围,造就了宋朝花卉业的发达,一些名贵花卉更是贵得出奇,就像牡丹,一盆嫁接好的品种还不错的牡丹,在淘宝上不过几十块钱,亲,我还包送花盆花土花肥,外加邮费哦,但在宋朝,究竟价几何,刘昌郝还没有问出来,反正是让人呵呵的价格。

    然后刘昌郝想到手机里的资料,懂了,一品富贵是让俺种牡丹花。

    种花也不容易的,首先是技术,这时代对技术很看中的,到了南宋时一名高级工匠的工资能超过知州的薪酬,大多数手艺好的人传儿不传女,甚至宁肯技艺流失也不传给外人,种花的人很多,能种好花的人家却不多。

    技术问题不大,他手机里下载了大量的资料,相信远远超过这时代的种花技术。

    想种好花,不但需要技术,也很劳碌,需要大量人力,更需要大量成本,特别是刘梁村这种情况。种花不一定非是要壤土,砂土也能种花,有的名卉如现在很贵的海棠花反而适宜在略带碱性的土壤上种植。但刘梁村这种瘠地必须要进行改造才能种,所以刚才刘昌郝仔细地观察了各片地的土壤。改造土壤需要大量成本,名贵花苗也贵,刘昌郝这才向李阔海贷了一千缗钱。

    “种花行乎”谢氏知道花能卖钱,有的花还很贵,却弄不懂种花与种好花的区别,还以为就像平常人家那种种花,将花苗载下去,简单的施施肥,适度地浇浇水就好了。

    “行,吾在城里读过诸多种花种瓜书籍,到明年吾家便会好转,”刘昌郝安慰道,种花明年是不行的,但还有另外一样东西,甜瓜。

    “阿娘,暂时莫对他人说。”

    “晓得。”

    两人正说着话,梁小乙来了,他大声说:“昌郝,阿爹让吾送两只狗崽子让汝养。”

    两只胖呼呼的小草狗,雅称中华田园犬,一花一黄,正趴在梁小乙怀里吐着舌头,小花狗又用好奇的眼神看着刘昌郝。

    刘昌郝说:“义父有心了。”

    梁三元父子与刘四爷爷都知道刘昌郝家里有一千多贯钱,钱还好一点,特别是金,贵重易带也易偷,不过只有他们几人知道,包括刘四根也不晓得此事。在城里梁三元就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虽用布袋子将钱装起来,梁三元还再三严禁他们泄露,装钱时又让刘四爷爷将苗苗抱走,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容易乱说。

    昨天晚上梁三



第二十章 收地
    大约十四年前,刘昌郝二妹还没有出世,刘家开始正式纳税。

    那时是宋仁宗在世的最后几年,也是宋朝罕见的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年光,年光好,刘家租子确实低,还有村子里几个大户皆不大高兴,若在那时刘家涨租子也就涨了上去。

    但刘家那时正在忙着一件事。

    买地,无疑这些地东一块的西一块的,不便管理。刘昌郝祖母想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在农村换地很是麻烦,特别刘梁村这片区域,地分成了好几等,一亩良田相当于多少亩劣田,谁也说不清。于是一直拖到鲁氏死后第三年,刘家才勉强将这些地整合在一起。

    跟着治平年间发大水,熙宁初大旱灾,其规模皆不亚于今年的灾害,刘梁村也受到严重波及。本身刘家日子还过得去,刘父与刘昌郝小叔便没有商议涨租子。

    刘父去世,王安石变法,像刘家这样的上户,无疑增加了许多新的税种与摊派,似乎刘昌郝小叔与谢氏商议过适当的涨一些租子,然而谢氏下不了狠心,一直拖到今天。

    刘昌郝瞟了一眼,都是一个村子的人,小孩子变化快有些不大好说,大人肯定都认识的,这个汉子叫刘二虎,只有如此了,他冷笑一声:“刘二虎,

    吾大母在世之时,是有十几年没有纳过税,然是吾曾祖与大父用命、用西夏人脑袋换来的。且,吾家纳税,吾家不纳税,汝非官府,与汝有何关系”

    另一个妇女哭了起来:“日子没法过了。”

    “诸位,自吾大母归乡,有老死者,有病死者,有无饿死者!”

    既然都不领情,刘昌郝便敞开说话。现在多数贫困农民抗灾能力弱,刘梁村更不用说了,然而自从鲁氏回来后,有各种原因死去的人,但就没有一个人因为灾害而饿死的。
1...56789...1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