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不遗憾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朕御山河
为了避免损失,也因为粮食确实太多了,所以,关于粮食的附属加工品就渐渐的多了起来,比如,酿酒的作坊越来越多了,在粮食充足且廉价的此时此刻,酿酒的成本变得非常的低廉,而老百姓都有饮酒的刚性需求,如此,酿酒业是必然要壮大的,各地都蜂拥使用多余的粮食酿造美酒,大街小巷到处都能闻到醉人的酒香。
可即便是大规模的酿酒,还是无法消耗所有多余的粮食,仍旧有不少粮食无法入库,甚至,因为朝廷粮库爆满,无法继续收购百姓的粮食,导致不少百姓只能把粮食堆积在家中,往往要占据整整一间屋,甚至,还有可能占据多间屋子,而某些粮食大户,因为没有提前预料到这种情况,导致自己几千亩土地收获上来的粮食不得不大部分堆放在院子里,而雨雪天气是无情的,只要遭遇一次,这些辛辛苦苦种植的粮食就要全部完蛋了。
第一次满仓的时候,这种损失还是蛮多的,而后,种粮大户也学聪明了,全都纷纷建设属于自己的粮食仓库,以避免暂时卖不掉的粮食被雨雪毁坏,给自己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最近这一年,大部分种粮大户都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粮仓,这让他们在贩卖粮食的时候,可以做到不那么着急,可以慢慢来,或者选择一个粮食价格稍微比较好的时候出售,甚至,有的种粮大户一年都卖不完手中的粮食。
大唐的先进种植技术,并没有那么快传播到周边诸国,所以,在大唐的周边,其实,还是有点缺粮的,而大唐多余的粮食,就可以卖一部分给这些小国了,只是长途运输是需要运费了,若是大唐廉价的粮食运输到目的地之后成本急剧增加,那就没有太大的意思了,所以,也只有距离大唐不是太远,或者有铁路相连的地区商人,才会选择从大唐购买粮食,否则,他们是不会购买的,就算本国饿死很多人,作为商人也不会去做赔本的买卖,这个就是商人的本质。
马上就要到春耕了,而此时的关中大地,早就已经实行一年两熟了,也就是说,两季小麦已经普及开了,春天种植的品种秋天就可以收获,而秋天种植的小麦,来年春天就可以收获,如此,就能获得两倍的粮食收成,再加上肥料和水利的普及,这产量就更大了,另外还有高产作物的普及,如此,一年获得之前三五年的粮食产量都是轻轻松松的事情,甚至,一年获得之前十年的产量都不是难事儿,如此一来,粮仓不爆满就怪了。
由于好多作物在冬季是无法存活的,只有耐寒的小麦能够对抗彻骨的严寒,所以,秋收之后种植的作物只能是冬小麦,而到了来年的春季,这些冬小麦就可以收获了,收获之后,重新对土地进行深耕,然后,就可以种植春季的粮食作物了,至于种植什么,那就是种粮地主和农民自己做主了,春小麦,玉米,红薯,土豆,青稞,稷,黍,菽等作物都可以,在这些作物之中,红薯和玉米的产量比较高,但此刻的大唐已经不缺粮食了,所以,种植这种作物已经不在是朝廷的要求,所有人都可以自由选择。
不过,还是会有很多人选择红薯,因为红薯含有较多的淀粉类物质,在抽取之后,能够制作成非常美味的面条,还有晶莹剔透的凉粉,这些都是人们非常喜爱的食材,而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既然老百姓喜欢吃粉条和凉粉,种植红薯的人自然就多了起来,尤其是自耕农,种植红薯的人数最多,因为别的作物都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去打理,而随着家里的主劳力去工坊打工挣钱了,家里的劳力太少了,打理农作物有些力不从心,而红薯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进行打理,另外,还可以随时随地的摘取红薯叶炒菜吃,可谓是一举多得,如此,自然也就得到了众多自耕农的青睐了。
所以,只要是春耕之后的一两个月,走在京城郊外的田间地埂上,是一定能够看到大片的红薯苗的,那绿油油的一片,别提有多壮观了。
此时此刻,京城郊外的田地里,全都是已经泛黄的冬小麦,这些冬小麦已经成熟,马上就可以进行收割了,收割之后先把秸秆烧掉,然后,就可以种植红薯等作物了,但在种植红薯之前,需要将原本平整的土地耕成沟壑状态,形成一个个的拢子,因为红薯藤需要栽种在拢子上才行,这样才极可能的获得高产,若是不这么做,红薯是很难实现高产的,若是被水淹,会造成绝收的。
而若是用人力挖红薯陇,那是非常辛苦的,几亩地倒也无所谓,若是几千亩地都这么折腾,肯定不太现实,而大唐已经开发出来能够直接挖拢的机器,开过去之后,三五个拢子就已经成型了,极其的方便快捷,等到了收获的时候,也有专门的工具,可以将红薯轻松的收获出来,然后,很轻松的就能够将红薯陇推平,从而方便接下来的冬小麦种植。
总之,在拥有了机器之后,不但大规模的种地可以更轻松更廉价,而且,还能够迅速更改种植的作物,就像红薯和小麦,需要不同的地形,而机器就能够迅速的改变地形,从而满足这种不同的种植需求。
春季收获和春耕马上就要开始了,相关的朝廷部门,还有种地的大户都开始了忙碌,他们必须要尽快行动,以在天气晴好的时候将冬小麦全部收获,否则,一旦遇到春雨连绵的时候,那就非常糟糕了,只有在晴天小麦干燥的时候才能进行收获,若是在下雨的时候进行小麦的收割,则收获的小麦肯定会霉变的,而霉变的小麦是不能吃的,吃了是会拉肚子的,甚至会危及生命,所以,所有种粮大户都要赶在春雨大规模来临之前进行抢收,然后,迅速的种下下一季的粮食。
不论是收获,还是进行耕种,那都离不开人力,虽然大户可以租到机器,可机器只能完成大部分的工作,还有一些细节是机器无法完成的,只能使用人工来完成,而人工干活就需要劳保用品,比如手套就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劳动护具,可以尽可能的保护干活劳动者的双手,避免劳动者手掌受伤,避免影响劳动者干活的效率。
盛唐不遗憾 第一千三百三十章
春季收获和春耕马上就要开始了,各种早已规划好的新建楼房,也趁着天气转暖开始准备动工,如此,就带动了劳动保护产品的销量,藤条编织的安全帽,棉线编织的手套的销量大大增加,这些之前没多少工匠使用的产品,如今却已经获得了普及。
颜如玉负责的工坊,已经难以体用足够数量的安全帽和手套,为此,正在筹备扩大规模,把零散会编制帽子和手套的零散之人都集中起来,这样干活的效率会高出许多,销售也没有压力。
之前零散贩卖藤条安全帽的小贩,也都是从普通手工艺人哪里买来的,而这些农民式的手工艺人,工作的效率非常的低下,他们编织安全帽的时候,所有的步骤全部由自己一个人完成,比如去山里砍伐藤条,对藤条进行挑拣,对藤条进行各种热处理和晾晒,进行安全帽的编织,刷上防腐的桐油,这些都是一个人完成了,做好一个安全帽需要耗费很大的时间,这样人力成本就太大了。
而把这些工匠统一招收进工坊之后,就能够进行更加合理的流水线生产,还可以节约手工艺人资源,把砍伐藤条,挑拣,热处理这些工序都交给初学者去做,而有手艺的工匠专门负责最后的编织和刷桐油,这样一来,劳动的效率就大大增加了,以前很多天才能编织一个安全帽,采用这种办法,一天编织几十个都不成问题,人工成本将大大降低,利润也就上去了。
而工坊付给这些干活手工艺人的工钱,肯定要比他们之前自己干活的时候要高得多,这样也能很好的留住人才,让工坊的规模能够持续的扩大从而制造出更多的安全帽,以此来保护工匠们的安全。
之所以,选择编织藤条这种原始的办法制作安全帽,而不去利用更新的材料,那是因为新材料都很贵,而防护性更好的军队用头盔又太笨重了,戴着不是很舒坦,只有这种既轻便又透气,还廉价的藤条头盔最适合给工匠使用,反正,现在京城盖的楼房也不是太高,藤条安全帽已经能够达到很好的防护效果了。
手套是棉线编织的,刚开始的时候,颜如玉还让人常识用麻绳进行编织,最后虽然编织出来了,也确实更加的坚固耐用,可麻绳太过于粗糙,使用的意义不大,毕竟,干活戴手套就是为了保护手掌,若是戴手套反而能把手掌给磨破,那戴手套还有什么意义,而麻绳手套经过一番测试,最终证明是不能使用的,使用麻绳手套很容易将手掌给磨破,甚至还不如不用手套,这让颜如玉很受伤,她还以为自己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好办法,那曾想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馊主意,最终只能放弃这种想法,专心发展棉线材料的手套,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生产。
当然,提出手套的自然是李安了,因为在大唐这个时代,还没有手套这个概念,这个时代也根本就没有手套。
可大唐的冬天也很冷啊!没有手套保护,冬天的时候怎么能受得了,手掌岂不是要被冻烂了。
其实,这个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因为在大唐这时代,衣服的袖子是很长的,棉衣也是一样,而手掌所在很长的袖子里,自然不会被冷空气侵袭,甚至,还有手炉子这种在冬季取暖用的工具,就是一个金属材质的小型取暖设备,一个袖珍型的手持煤炉,可以很好的温暖手掌,让人的手掌不至于被冻坏。
当然,不论是棉衣长袖,还是温暖的手炉,这些都是富裕人家才能有的,对于普通的穷人,这些自然是用不起的,那穷人冬季又是如何保护手掌的呢?其实,也是非常简单的,那就是把两只手分别塞入另外一只手的袖子里,这样不就暖和了么,若是干活的时候,那就根本不需要防护了,因为干活是体力劳动,身体的血液循环会加剧,从而把全身的热量源源不断的输送到手掌部位,让手掌不至于寒冷,若是手掌实在太冷的话,可以让两只手不停的搓动,从而摩擦起热,保护手掌不被冻坏。
当然了,穷人干活的时候,不可能时时刻刻想着保护手掌,所以,很多穷人的手掌,在冬季的时候都是满满的冻疮,看着颇为吓人,甚至都腐烂了,这就是穷人的宿命,没有任何的办法。
李安两世小时候的手掌,在冬季的时候,也都是烂糟糟的,看着都觉得恐怖,最关键是天热之后非常的痒痒,让人极其的痛苦,痛苦的难以形容,这就是穷困没有手套的结果,若是有温暖的手套,李安就不会在冬季的时候被冻的满手烂肉了。
在所有材质的手套之中,棉质头套无疑是最好的一种,因为棉质材料最后的柔软,对手掌皮肤的保护是最佳的,干活的时候要想很好的保护手掌,一定要使用棉质的手套。
与编制藤条头盔一样,颜如玉负责的劳保工坊,编制棉线手套采取的也是人力编织的办法,这对于人工的熟练度和技术有较高的要求,编织技术不好或者干活太慢的都会增加人力成本,不过,这个问题也很好解决,那就是记件算工钱,干的越多拿钱越多。
大唐第一个会织手套的不是别人,就是李安,因为大唐之前还没有手套,是李安提出手套,并交给了颜如玉,然后,颜如玉把家里的所有女子全部教会了,最后直接将手套引入了自己负责的劳保工坊,从而让更多的妇人学会了编织棉线手套,然后,就是一步步的打开市场,让普通的劳动者愿意使用这种产品。
这种棉质的手套能够很好的推广下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足够的廉价,若是价格比较昂贵的话,推广的难度就会很大了,而只要价格比较便宜,愿意接受的人就会比较多。
毕竟,与藤条安全帽相比,棉质手套属于损耗较大的产品,在劳动强度较大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几天下来手套就磨烂了,就需要更换新的手套,成本若是较高,又怎么能消耗的起,当然了,手套坏了也是可以修补的,一般手指部位损坏比较常见,其次是手心的部位,都是用力和摩擦比较多的部位,而手面几乎不会损坏,所以,在磨损了之后,也可以把两只手套换手戴,这样就能使用双倍的时间了。
因为市场对手套的需求量一下子就多了起来,所以,工坊的女工也比较的忙碌,而女工忙碌必然会遇到更多的突发意外,为此,作为管理者的颜如玉她们最近也比较的忙碌,总是要去处理好多棘手的问题。
“什么,最近手套销量大增,都忙不过来了,那你们为何不亲自上阵,一人一天编织十套也是好的。”
李安笑着说道。
李芽儿笑道:“不济事的,我们府上才几个人,全都去工坊干活也来不及的,姊姊说了,就算现在招工五百都未必够用,只能尽量让姊妹们加班加点的干活了,工钱当然也跟着加。”
“哦,是产量跟不上啊!这也难怪,紧靠妇人一点点的编织,自然是没有太大的产量了,必须要想个更好的办法才行。”
李安开口说道。
“夫君能有什么好办法,说出来听听?”
李芽儿开口问道。
李安想了一下,笑着说道:“还能有什么好办法,当然是制造机器了,使用机器编织手套,速度肯定比人力要快得多,一台机器能超过一百个妇人,这是肯定的。”
“一台机器能顶一百个女工,有这么厉害,是真的吗?那这个机器什么时候能造出来?”
李芽儿略显兴奋的说道。
“快了,用不了太久的,相信很快就能造出来,我保证。”
李安开口说道。
其实,在教会颜如玉编织手套的那一刻,李安就已经在研究织造手套的机器了,只是当时手套还没被京城的百姓认可,市场还没有打开,所以,李安并不着急研发机器,仅仅人力编织的手套都够用了,而此刻京城的很多百姓都认可了手套,就算不是干活的百姓,在冬季的时候,人们也愿意买手套来给手掌御寒,这样销量就上去了,人力编织就比较难以满足要求了,而且,这个编织也不是很难,普通老百姓都能学会如何编织,慢慢的编织手套的工坊就没有竞争力了,倒闭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使用机器进行快速编织,是维持核心竞争力最靠谱的手段,只要工坊采取效率极高的机器编织手套,马上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而在机器加入工坊之后,干活的女工并不会被辞退,因为机器也是需要人工进行操作的,只有编织技术好的工匠,操作机器的时候才能发现机器做的不好的地方,从而及时进行调整。
李安进行手套机器的研究已经有些日子了,但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所以,研发的进度非常缓慢,距离成功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只要李安多花一点精力,研发成功也不会耗费太长时间的,差不多几个月之后就能研发成功了,毕竟,研发中心的基础设施已经摆在那里了,只要有这些基础设施,研发织手套的机器就没有多大的难度。
“若是真的有这样的机器,那就太好了,那我们就不用继续招女工了,棉手套的价格也会更加的便宜,老百姓就更能用得起了。”
李芽儿高兴的说道。
李安点头道:“说的没错,待机器研发出来之后,制造手套的成本就大大降低了,老百姓确实更加买得起了。”
手套的材料太简单了,就是棉线而已,而棉线的成本并不高,尤其是手套所需要的棉线数量很少,成本就更低了,但把少量的棉线编织成棉质手套,却颇需要花费一番功夫,这对人力的损耗是比较大的,所以说,棉质手套的最主要成本,就是人力的成本,材料成本仅占两三成,而人力成本却要占据七八成,是实实在在的大头。
后世的棉质手套之所以那么便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那些手套都是用机器编织的,效率和速度极快,而机器的成本又比较小,人力的成本也同样很小,倒是棉线材料占了大头了,如此一来,手套自然是极其的便宜了,这是手套进行大规模普及的条件,甚至一天扔掉一副都不心疼,而此时的大唐,还不具备如此的条件,就算是为工匠提供的手套,也至少也用半个月才能换新,普通老百姓买的手套,都是省着用的,生怕将手套给弄坏了。
这就更加凸显织手套机器的重要性了,只要这些机器加入到编制的行动中,手套价格大幅度降低,那么,老百姓就都能够放心大胆的使用了,再也不用担心资源的消耗问题了。
一夜之后,第二日一早,李安前往研发中心之后,第一个布置的任务,就是加快织手套机器的研发,哪怕这些机器研究和使用会错过春耕,那也没有关系,反正,下半年的秋收,以及之后的一些年都是能够用得上的。
李安家工坊生产的防护手套,也有一部分被卖到了研发中心,专门分给技术好的工匠使用,毕竟,现在的产量太少了,还没有办法普及给所有的工匠,只能选择性的给更重要的人使用,以保护这些人的手掌健康,避免他们因为手掌受伤而耽误研发机器的进度。
李安拿出上个月绘制的织手套的机器,然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这样的机器也是根据印象绘制的,里面还有不少细节没有考虑清楚,还需要进行优化和改进,这样才能更好的研发出来,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而就算图纸全部修改完毕,进行制造和测试也同样需要时间,所以,等到织手套的机器投入实用的时候,很有可能都是半年之后了。
顶点
盛唐不遗憾 第一千三百三十一章
编织棉质手套的机器,李安在几个月之前就已经开始研究了,只不过,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研究,基本上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毕竟,这几个月,万里传音计划才是最重要的,任何其它方面的研究都要尽量的摆在后面,如此,这项计划才没有能够完成,若是全力以赴进行研究的话,估计早就已经研发成功了。
不过,此时此刻,李安已经有足够的时间了,万里传音计划已经取得了成功,接下来就是继续进行完善了,至少可以松一口气了,这样李安就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点别的好东西了,织手套的机器虽然只是很普通的机器,作用似乎也不是很棘手,老百姓没有手套也能干活,况且,人力也能编织,可李安却觉得这种机器非常的重要,因为这种机器可以极大的提高编织手套的效率,从而极大的降低棉质手套的成本,可以让更多的棉质手套出现在市场上,这样就会有更多的老百姓能够享受到这种手套带来的便利,而李安发明这么多机器的目的,不都是为了改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么,若不是为了这个,李安何必这么辛苦。
织手套机器的研发并不是很困难,这种机器结构一点也不复杂,比万里传音简单多了,就是模仿人力编织进行的,就是简单的把人力编织转换为机器编织,与织布机是一个道理,但比织布机要麻烦一些,但只要花费一番功夫,制造出来是不成问题的。
按照李安的记忆,后世的织手套机器,一个时辰编织六十个防护手套是毫无压力的,如此一来,一天就能够编织七八百个手套,而若是采用人力编织的话,那是万万完不成的,反正李安觉得一天编织七八个就很受罪了,更别提七八百个了,而李安曾经的家人也用手工编织过手套,基本上一天只编织一双,也就是两只,然后就喊累了,不愿意继续编织了,当然,这是因为还有别的事情要做,不能把所有时间都拿来编织手套,但也足以体现编织手套耗时长,人也会非常的辛苦,编一双人就很累人了,女工没日没夜的编织,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李安的目标也不高,发明的机器一天能编织三百双就很满足了,而这似乎并不是什么难事儿,但效率确实人工编织的十几甚至几十倍。
当然了,机器十二个时辰连轴干的前提是要有人照顾才行,当放置的棉线快要结束的时候,女工要及时的将新的一卷棉线拿出来并接上头,然后继续进行编织,否则,就会造成机器的空转,机器可以不用休息,但人是需要休息的,至少也要有两组人轮流干活才行,但好在并不需要一个人看着一台机器,只要机器足够好,一个人看管十台八台是毫无压力的,这样一来,人力成本就非常低了,比采用人力编织便宜太多了。
而机器编织的最主要成本就成了机器本身的折旧费用,还有机器的使用耗能,以及棉线的成本,人力成本只能屈居最次,这会造成生产出来的棉质手套非常的廉价,价格至少能够降低七成,以前买一双的钱,便可以买到三双的手套,这对于普通的劳动者来说,绝对是一个极好的消息,手套在大唐的普及型也会越来越高的,劳动者的幸福感也会越来越强。
“李侍郎,这又是什么机器,看着挺奇怪的。”
一名高级工匠走到李安的面前,开口问道。
李安指着他手上的手套,开口说道:“就是这个手套了,这种机器可以编制手套,效率非常高,一天一夜可以编制至少三百双,够多吧!哈哈!”
“织手套的机器,这个好啊!这个最好了,我们干活的人最怕手掌受伤了,因为只要手掌受伤就没法干活了,很耽误事儿,人也非常受罪,尤其是大冬天干活,手掌受冻很容易受伤开裂,那叫一个苦啊!有这个手套就好多了,不但能够防寒,还能够防止磨伤,实在是太好了。”
工匠开口说道。
在几乎所有时代,干活的体力劳动者,在冬季的时候手部到处溃烂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几乎没有那个劳动者能够躲开,还有经常训练的士兵也是一样,一到冬季的时候,手掌就全是烂肉,看着就难受,而改变这一现象最好最完美的办法,就是在冬季的时候,给所有劳动者提供可以防寒保暖,还可以防止磨损伤害的手套,只要有了手套,这种情况就会获得极大的改善。
对于贵族来说,手套的作用似乎并不大,平常不用干活,不需要考虑手掌磨伤的问题,天冷了有长袖和手炉,也同样不用担心手掌被冻坏,而普通的体力劳动者就不同了,他们对手套有很高的需要,他们要进行高强度的体力劳动,面临手掌伤害的机会很多,冬天也没有手炉可以取暖,长袖衣服更不是他们能够拥有的,穿着长袖也没法干活,而手套无疑就是最好的保护手段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