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不遗憾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朕御山河
这段特殊的经历,是李安接近成年时候的一段往事,一般是从来不跟外人说的,这么丢人的事情当然不能大肆宣扬了,一定要藏好了才行,就算是颜如玉这样的枕边人,李安都没有透露过,也不能透露。
而通过这段经历,李安也能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只要注意清洁,一个人一生都不会得痔疮,同样的,一个女子只要每天坚持清洗自己的身体,一辈子不得妇人疾病也是很正常的,在后世的岛国,由于她们的女子非常重视菊花附近的清洁,恭房之内也有各种先进的清洗设备,所以,她们得妇人疾病的比例极低,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得病,而在恭房设备简陋,还采取用纸张擦拭屁股的地区,妇人病和痔疮的发病率就极高了,身边会有很多人都会得这种疾病。
大唐这个时代,很多地区如厕之后,用的居然是厕筹,也就是一个竹片一样的工具,居然用这种东西擦屁股,可想而知到底能不能擦干净。
而大唐时代,使用竹片擦屁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个时候的纸张还很贵,丝绸就更贵了,而竹片相对来说成本比较低,而且,竹片不是一次性的,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在擦完菊花之后,可以将竹片插入地面,与泥土进行摩擦,将竹片上的脏东西给擦掉,然后就可以继续使用了,而继续使用的人,很有可能是别的人,如此还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交叉感染,想想都会觉得可怕。
其实,清洗菊花完全可以用水解决的,清水不但能够彻底的清洗干净,而且,还非常的廉价,在整个古代社会,几乎每听说用水还收钱的,这比后世使用需要花钱的自来水要强得多了,使用不要钱的清水清洗菊花是最合适的手段。
而既然有更加廉价且高效的手段,那为何人们还要使用厕筹呢?难道大唐的老百姓都是傻子,这么好的资源也不会使用。
这自然是牵扯到现实条件的制约因素了,因为后世的自来水是有压强的,可以实现用花洒冲洗菊花的条件,污水也可以轻松的冲走,非常的方便,而在大唐这个时代,所有的厕所都是旱厕,里面除了厕筹就是一个大粪坑,条件太简陋了。
若是配属一个装满清水的木桶也没啥难的,但使用的时候就需要用水舀子舀一瓢水,然后用手去一点点的清洗,操作起来不是太方便,而且,洗完之后湿漉漉的也没有东西擦拭,若是用布擦拭,那成本又高了,还需要为不同的人准备不同的布匹,这样才足够的卫生,另外,若是使用的人比较多,那准备的清水就要更多,很有可能几天下来,粪池子里的水就都满了,如此,又需要将粪池子里的粪水全部清理出去,这样要花费不少精力,对于每天都很辛苦的普通人来说,这个太费事儿了,若是有人提出如此要求,会被人认为太矫情的,如此娇滴滴的人可不好养活。
在大唐这个比较落后的时代,估计全球很多地方使用的如厕工具还不如大唐帝国,但隔壁的印度却是个例外,在这个有趣的地方,普通老百姓都是用水去清洗菊花的,他们使用的办法就是在如厕的位置放一个水桶,先用手去擦拭菊花,然后一手舀水清洗另一只脏了的手,洗干净之后,继续用刚洗过的手去抚摸菊花,然后再洗,反复多次之后,就能够将菊花清洗干净了,最后摸一把将大部分的水分给弄干,然后提裤子走人就是了,稍微有点湿是没关系的,因为很快就会干的。
而印度地区的这种办法无疑是一种优于大唐的办法,至少在预防痔疮方面,这里的老百姓要强于大唐百姓,实际得痔疮的比例自然也是少于大唐的。
当然了,与大唐帝国相比,印度这里拥有一些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那就是气候比较的炎热,就算到了大冬天也不会很冷,一年四季都可以采取清水洗菊花的手段。
而在大唐帝国,天气热的时候,倒是可以用清水洗屁股,可一旦到了冬季,天气非常的严寒,把一桶清水放入恭房要不了多久就会结冰的,而结了冰之后就没有办法使用了,就算把冰块给砸开,下面冰冷刺骨的清水谁敢用,那岂不是要把自己的屁股给冻坏,万一粘连在屁股上就麻烦了,而后世因为有加热的手段,从而让如厕的地方,每时每刻都有热水,稍微调节一下就是温水,清洗的时候是非常舒服的,一点也不会冻坏自己的屁股。
总之,是大唐帝国的恶劣现实条件,限制了使用水源清洁菊花的可能,可如今李安已经来到了大唐,自然不能容忍使用厕筹来清洁菊花,使用纸张也都是偶尔才使用一次的,在没有先进恭房的地方也就只能使用纸张了,而只要在自己的家中,李安使用的一定是水冲。
虽然大唐现在还没有自来水,但李安的家中确实有的,这个其实也不是后世的那种朝廷统一安装的自来水,而是李安自己发明的,就是在府上建设几个较高的水塔,然后用竹子相连,然后安防铜质的开关阀门就行了,也是非常简单的。
而为了避免冬季水质太冷,把屁股给冻坏,李安也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比如,新建冬季专用的水塔,而这个特殊的水塔外面包裹了厚厚的隔热层,防御外界的冷空气冷却水塔里的清水,然后,这个水塔的蓄水层下面还有一个加热层,加热层的旁边有储存炭火的区域,每天只要定时的烧火,给水塔内的清水加热就行了,这样就能够维持水塔里的水始终是热的了,而为了防止管道里面被冻住,李安设计的管道都很粗,且到了冬季的时候会在管道的外面包裹厚厚的一层防寒保护套,这样就更进一步保护了管道不被冻坏,且,每天都会多次用水,从而保障管道里的水不会长时间静止,被冻坏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而事实证明李安是正确的,在采取了这些有效的措施之后,让李安一家在冬季的时候也能轻松的使用水冲厕,轻轻松松的用清水清洗自己的屁股,洗手洗脸用的都是热水,小日子过得是有滋有味的。
盛唐不遗憾 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
在大唐这个时代,人们最重视的是家里的大门和正堂,因为大门是给所有人看的,而正堂是招待贵客的地方,都是对外的,维护的是一个家庭的脸面,所以必须要重视,而对于厨房和恭房这些地方,就很不重视了,要问一个家庭最脏的地方在哪里,那一定是恭房了,其次就是厨房,不论是贵人的家里,还是普通穷人的家里都是这样的情况。
而实际上,能够提升一个家庭生活品质的,恰恰是看似不太重要的厨房和恭房,人要活着就必须要吃喝拉撒,吃喝离不开厨房,拉撒则离不开恭房,而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吃喝拉撒给伺候舒坦了,这个人才能真正活着舒坦活着健康,若是供应吃喝的厨房不够干净,人很容易吃到脏东西,从而引起各种疾病,尤其是肠胃疾病是最常见的,而拉撒的恭房若是不够好,同样会引起各种问题,比如恭房气味太大,人长时间蹲在里面闻着臭味,对身体肯定不好,而若是没有清洗菊花的喷头,则菊花肯定清洗不干净,这样一来早晚会得痔疮的,甚至还会引起其它方面的并发症,后果不堪设想。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自己的身体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身体才能拥有一切,若是没了身体,那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一定要着重投资家中的恭房和厨房,大门和正堂差不多就行了,不用投资太多,这样也能低调一些,显得不那么锋芒毕露。
李安府邸的大门和正堂就很是一般,花费并不高,远远不如恭房和厨房的投资,厨房花钱多是因为足够大,石台选用的都是不容易产生细菌的麦饭石,灶台也都是环保材料,碗筷也都是最好的,银碗银筷,玉碗玉筷就花了不少钱。
而恭房花费巨大,其一就是附属的冲洗设备比较贵,高大的特质水塔和水管都好花费不少钱,还要做好保暖和防水,恭房内的墙壁也必须要用耐水耐腐蚀的玉石类材料,不贵就怪了,就算是正堂的地面,李安也没舍得使用玉石,使用的是很普通的花岗石,倒是让很多去过李安家恭房的客人,分不清到底哪里应该是正堂了。
很多人都认为李安这是故意低调,不想太过于显贵,所以,才把大门和正堂弄得比较一般,或者觉得李安喜欢藏富于内,不喜欢把资材显露出来,喜欢藏着自己慢慢欣赏,却没有人知道,李安完全是为了个人的健康,是一个把身体健康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一个人,而他们显然全都猜错了,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理解李安,这倒是让李安颇为寂寞了。
在李安的心里,把钱财都用在大门和正堂的人,是妥妥的打肿脸充胖子的高调之人,这是非常错误的行为,尤其是普通的小财主之家,花费大量的钱财装修大门和正堂,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把这两方面的钱财省下来,就能够很好的改造恭房和厨房了,这两样才是真正能够提升自己生活品质的。
后世的商品房大门都是一样,自然没有什么值得攀比的,大家都一个样,但房屋在设计的时候,厨房和恭房的面积都太小了,整个房间最小的部分,怕就是厨房和恭房了,而这显然是不太合理的,按照李安的设想,整个房子之中,厨房和恭房都应该大一些,要能够达到卧室的大小,这样住起来才足够的舒坦,或者拥有两个独立的恭房就更完美了,这样当出现两个人同时要如厕的时候,也用不着等候了,毕竟,等候这种憋便的做法对身体是有很大损伤的,万一给憋回去了,那对身体的伤害就更大了,而憋回去之后,若是出现一连多日没有便意的情况,那就是更加严重的便秘了,是一种身体的疾病,对身体的伤害极大,而造成这种疾病的原因就是家中没有更多的恭房,所以,多一个恭房真的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同样的面积之下,若是厨房和恭房都增加一些面积,则卧室的面积就不够用了,这个也很好办,取消一个卧室就是了,把三室改成两室,四室改成三室就好了,或者缩小客厅的面积,这样住起来才更加的舒心。
对于一个普通的居民来说,客厅才是最没啥大用的,太大一点意思都没有,谁家能天天来客人,有个沙发能躺着就足够了,若是高兴的话,直接把客厅改成卧房都行,没啥大不了的,来客人直接去酒店吃喝玩乐就是了。
而大唐时代大门和正堂的奢华,以及工坊和厨房的脏乱,反应了这个时代人们的观念,那就是比较注重脸面而忽视内在的东西,忽视真正能够提高生活质量的部分,甚至也没人敢于去改变什么,否则,一定会被别人诟病,说这个家伙不务正业。
一个工匠好好研究怎么把大门造的更气派,怎样让正堂更具有威仪,才是这个时代工匠的正事,而恭房和厨房则根本不会有人去花太多的心思,花样是很少的,比如恭房,就算是最为富贵的人家,最多也就是准备一个撒了花瓣的便桶,以此来掩盖臭味,或者弄点小枣子,用以塞在鼻子里过虑臭气,而这些措施都足以说明,在这些富贵人家的厕所,都是很臭的,至少,在方便的时候,没法解决臭气的问题。
而李安发明了水冲厕之后,这种问题就比较好解决了,出来一点就冲一点,不让便便长时间散发气味,如此,恭房的味道就会小很多,再加上特有的通风窗户,效果就更好了,及时清洗菊花的问题也很好的解决了,这堪称是划时代的进步。
如此巨大的进步,自然是瞒不了别人的,所以,在如今的京城贵族和宫廷贵人所使用的恭房,有相当一部分都已经改造成李安发明的这种了,只要是条件允许的都这么做了,毕竟,哪个贵人不想享受呢?
当然了,也有一些不看好的,他们觉得这样太浪费了,如厕就那么点事儿,居然要花费这么大的代价去改造,实在是太浪费了,没得痔疮的人,哪里能理解得痔疮之人的痛苦,那简直是一种生无可恋的痛苦啊!痛的不能再痛了。
不过,由于李安发明的先进恭房的建设与维护的费用太高了,所以,一般的普通人是注定用不起的,他们没有这个财力,也没有这个条件,一些居住比较拥挤的小贵族也同样没法做到这一点,毕竟,家里都这么大的空间,建设水塔储备水源这些都是需要土地资源的,家里没有足够的地盘,把恭房造的很大就很不合适了,就比如后世三十平方的房子,建造一个十平米大恭房,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至少也得有一百五十平米以上的面积,才能建设功能齐全的大恭房,实现各种设施一应俱全的要求。
李安家里的工坊都有足够的宿舍,里面住了很多工匠,为了照顾这些工匠的日常生活,住宿的地方都有专门的饭堂和恭房,饭堂的桌椅和石台虽然没有李安家里的奢华,但也算是干净整齐了,恭房并没有专门的冲洗菊花的设备,但也算是水冲厕,比别的工坊的条件要优越的多。
为了弥补恭房缺乏冲洗设备的缺憾,李安家工坊的住宿地方都有澡堂,这些澡堂子每天都开放,为的就是让辛苦一天的工匠能够舒舒服服的洗个热水澡,顺便也能把菊花给洗干净,这样对健康非常的有利,这也算是后世比较普遍的待遇了,只可惜在大唐的工坊,基本上没有这么好的待遇。
很多选择回家的工匠,在回家之前也会顺道去洗个澡,让自己能够舒坦一下,男工如此,夫人们负责的女工作坊也是同样的情况,也有澡堂子,而且,更加的先进,为了防止传染疾病,基本上都是用花洒洗漱的,为此,每天都要耗费超大量的清水,燃料的耗费也不少,可这些投资是值得的,这样会提高工匠们的满意度,而且,所有的工坊都是盈利的,并没有因为这些额外的投资而变得不盈利,投资这些福利一点都没有影响工坊大把挣钱的事实。
几位夫人刚开始要建工坊的目的,主要是太无聊了,也想干点事儿,之后,便是责任的意识,是为了给京城的妇人提供工作的机会,让她们有机会工作,从而挣钱分担整个家庭的重担,让妇人也能成为有用的人。
在这种责任意识的促使下,几位夫人从刚开始的一个工坊,又相继拓展了更多的工坊,茶叶,服装,玩具,劳保这些工坊都相继开办起来了。
这些工坊之中,最开始的茶叶是挣钱比较多的,而后面的工坊利润都不够理想,可这些工坊都能解决很多劳动力就业的问题,所以,几位夫人还是决定了要开办这些工坊,要解决京城更多的妇人就业问题。
有些工坊是一年四季都有好生意,但同样也有一些工坊是具有一定季节性的,会分为旺季和淡季,旺季的时候生意火爆,还没生产顾客就已经堵上门了,而淡季的时候,却几乎没有什么生意。
另外,还有一些新鲜的事物,是需要开拓市场的,比如,劳保用品就是如此,这些劳保用品都是李安发明的,为的就是给普通劳动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劳动保障,预防劳动者受伤。
最简单的就是安全帽了,这个在古代也不是没有,可一般情况下,只有上战场作战的军队才会准备头盔这些防御头部受伤的防具,一般干活的工匠是没有防护头部的,甚至,还会觉得很多余很累赘,毕竟,再好的防护设备也是有重量的,在脑袋上戴着一个很重的东西,这个感觉能舒坦吗?尤其是农民,更是不愿意在脑袋上带个防护安全帽。
工坊的工匠干活已经很辛苦了,自然也不愿意去戴防护安全帽,受伤的几率本来就不大,没有人会在意这些低概率的受伤事件。
可自从大唐有了四五层的楼房之后,这些负责盖楼的工匠的工作环境就充满了危险,一个不留神上面就有可能会掉落一个小石头,这些小石头砸在脑袋上,那可不是一般的疼,甚至可以直接把人给砸晕,在这之前两三层木质建筑时代,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很小,而此刻,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很大,如此,安全头盔的使用就显得颇为紧迫了,而李安就建议自己的夫人开办一个以生产安全帽为主的劳保工坊,除了安全帽之外,还要生产口罩和手套,以对干活的工匠进行保护。
刚开始的时候,自然不被人认可,帽子也卖不出去,可随着建筑工地脑袋受伤的人越来越多,人们慢慢也就认可了,工头也愿意花点小钱买点安全帽,毕竟,工匠一旦脑袋受伤,不但要让工头负责不少医药费,还非常耽误干活,简直亏大了,为了不受伤,多花点小钱算什么。
然后就是口罩和手套之类的防护设备,对于在面粉和水泥工坊干活的人来说,粉尘是非常让人头疼的问题,而口罩或多或少的都能解决一部分问题,从而保障干活工匠的身体健康,还能增加干活的效率,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儿。
手套主要是保护手掌的,在干活的时候,尤其是长时间的高强度劳动,手掌很容易受伤,开裂流血都是非常常见的现象,虽然对于能吃苦的工匠来说,就算手掌开裂也能坚持干活,但手掌疼痛流血之后干活的效率肯定会有所降低,这会直接导致雇主的利益损失,所以,为了让工匠能够更好的干活,为工匠配备必要的手掌防护是非常有必要的,看似花了一些小钱,可实际上却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盛唐不遗憾 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李安之前提出开办这些劳保类的工坊,并让自己的几位没啥事干的夫人去负责,为的就是要在大唐弘扬劳动者必须要防护的观念,不论是盖楼的工匠,还是铺路的工匠,或者别的苦力工匠,都一定要做好最基本的防护,不能毫无防护的参与劳动,以尽可能的减少劳动所造成的伤亡。
通过不断的宣传,现在已经有不少劳动者和工头已经认可了李安的理论,相信些许劳保投资是划算的,是可以增加劳动效率的,当然,也有一些是为了讨好李安,照顾李安家的生意,达成比贿赂还要好的效果。
此时距离春耕已经很近了,京城周边的地主与自耕农都在忙着准备春耕的事情,而由于很多自耕农都卖地进入工坊了,所以,京城周边的自耕农已经很少了,大部分都是拥有千亩土地以上的大小地主,李安也算是一个地主,至少拥有几千亩土地,拥有上万亩土地的官员多得是。
虽然土地兼并不是什么好事儿,自古以来都是引起天下动乱的根源,但此一时彼一时,此时的大唐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耕的收成已经大大超出全国百姓的需求,盈余的粮食连国库都装不下了,各地的粮仓全都爆满,种地老百姓的家里,也不得不专门腾出一间房子用于囤积粮食,而粮食太多,就必然会导致不值钱,市面上的主粮价格是连年下降,几年时间已经降低一半了。
尽管粮食的产量同样增加一倍有余,这补足了降价带来的损失,可对于普通的自耕农来说,只要进入工坊干活,每个月的收入都能买下辛辛苦苦半年得到的粮食,两个月的收入就足以超过种地一年的收入了,种地显得非常的不划算,再加上他们都是十几亩左右的少量土地,使用先进的机器不划算,使用耕牛又很辛苦,越算越吃亏。
为此,好多农民一生气都跑去京城的工坊内打工了,刚开始还能兼顾家中的土地,每年收点粮食自给自足,可工坊的制度越来越严格,越来越规范,到了春耕秋收的农忙季节,并不会放假,若是强行请假就扣工钱,而扣掉的工钱比十亩地的收成还多,如此,傻子才会去收家里的粮食,都只能把这个活儿交给家中的老弱妇孺,可没了主劳力,光靠老弱妇孺如何能够支撑十几亩的自耕田,根本就忙不过来,万般无奈之下,就只能将多余的土地给卖掉了,留个靠家近的一亩菜地就差不多了,家里妇孺孩子劳力尚可的,或许能留下两三亩的土地,再多就真的忙不过来了,也没啥意义。
而有钱的大地主就不同了,他们动辄几千上万亩的土地,可以使用机器进行规模化的种植,成本大大降低,利润还是不错的,所以,他们非常乐于收购普通自耕农的土地,而朝廷这几年根据实际情况也同意了这种土地的买卖。
除了大量购买土地之外,这些地主还非常热衷于交换土地,所谓的交换土地,就是用自己手里的一亩地,交换别人的一亩地,当然也可以几亩地几亩地的交换,可以与普通自耕农交换,也可以与别的地主交换。
至于为何要交换土地,自然是因为机械化种植庄稼,需要土地尽可能的集中,若是一个地主拥有的几千亩土地,分布在很多地方,这儿三亩,那儿五亩的,那就很难形成规模了,使用机器的时候也会非常的麻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尽可能的将土地进行几种,而土地没法移动,唯一能做的就是交换土地了,条件差不多的土地是一亩换一亩,而条件不好的甚至要好几亩才能换一亩,总之,这是你情我愿的事情,谁也不会强迫谁,谈妥了就交易,谈不妥就不交易呗!
通过一番繁琐的交换土地,京城周边地主的土地,几乎都是尽可能集中在一起的,或者在几个较大的区域内,不会太零散,而自耕农的少量自留地,也基本都集中在一起,且靠近自己居住的住宅不远,这样方便照顾菜肴,可以更好的节省下地的体力,不至于下地一次就要跑很远。
这种模式是大家都获利的办法,执行起来的阻力自然很小了,没有发生一次对抗性的事件。
粮食多就是有好处,因为粮食多的国库都容不下了,好多老百姓和贵族的家里都囤了足够使用一年半载的粮食,少一些的也至少囤积了一个月的粮食,至于吃不上饭的百姓,则毕竟是少数而已。
而贵族粮食多了之后,也会有人站出来做善事,比如去城外的乞丐聚集地,或者寺庙的附近支几个大铁锅,里面煮上一些稀粥,来往的穷人和乞丐都可以喝上几碗,对于一些都快要活不下去的穷人和乞丐来说,有了这些施舍的饭食便可以活下去,这对于稳定大唐江山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粮食的增加越来越多,在各地的粮仓全部满仓之后,朝廷不得不调集部分人力物力,去修建新的大型粮仓,毕竟,粮食的储存只有越多越好的,没有任何一个帝国会嫌弃自己所拥有的粮食太多的。
而在新的粮仓建设完成之前,多余的粮食好多都只能临时堆放在一些露天的场所,防护非常的简陋,一旦遇到过大的暴雨,那是肯定要完蛋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