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昭烈帝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沉舟烂柯
第十八章 冷脸
这三位年轻人不知道的是,面前的司马懿虽然年轻,却已是经历了寻常人一生都难以遇到的事。
十一二岁就跟着兄长逃出洛阳,带着族人远赴他乡逃避战乱,苦等几年,却又得到了父亲的死讯,拜入刘备门下求学还没多久,又被扔出去周游各地。
当一个人经历了大起大落,踏遍了北方大地,甚至在万里之外的异域他乡留下足迹,见识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之后,他的心境,往往会比实际年龄成熟许多。
尤其是司马懿跟着诸葛亮,沿着老师刘备起家的路线,从襄平、蓟城、邺城再到洛阳,参观了各种工厂、屯田点之后,了解到自己处在怎样一个时代,经历了多么巨大的变迁,跟自己日后将投身于何等伟大的事业之后,身上就再没了出身于世家的傲气。
他已经不屑于像世家子弟那样装腔作势,挖空心思来博取名声了。
身为天子的门生,拥有在同辈中鹤立鸡群,仅次于师兄诸葛亮的才能,只要别死太早或是犯错误,日后必然是朝廷重臣,倘若再做出些功绩,稳稳的青史留名。
闹那些虚头巴脑的干什么
好好学习,好好做事就对了。
“……国子监的考试不是让生员背经典,抠字眼,那是做经学家,不是做官。”
“……在我看来,官员需要的能力有这么几点:识文断字,这是基本要求;谦逊好学,愿意且能够了解自己管辖的事务;善于识人,能够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
司马懿一边走着,一边解答着庞统等人关于国子监的疑问。
“不考经义,那考什么”蒯琪彻底给弄懵了。
“入学考试并不难,你们到时候就知道了。”司马懿笑道:“国子监是宽进严出,考进去之后才是真正艰难的时候。”
在刘备等人的设计下,国子监实际上就是一个公务猿培训班,只是略加修改,增添了不少拓展项目和适应时代的科目,如果生员能够通过一年的学习,成长为合格的后备官员就能毕业,若是不能达标,就得留下再学一年。
以儒家经义、儒家规范下的“德”、“才”之类的标准,对人才进行评判、筛选的制度,将一去不复返。
取而代之的,是对阅读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逻辑能力这些方面的培养和考核。
甚至还有体育和武艺方面的课程和达标要求,那些不喜欢动弹,喜欢坐而论道的,想要当官,就得吃点苦头了。
刘备两世为人,最厌恶的就是所谓的“魏晋风骨”,什么阴柔风,娘炮党。
在他看来,男人就要有男人的样子,拥有高大、健康、阳光、精神饱满的国民,国家才会朝气蓬勃,不断孕育出同样朝气蓬勃的下一代,屹立于世界诸民族之巅。
未来的大汉,未来的汉人,是要扬帆七海、天下布武、将文明洒向更远的土地的,而不是涂脂傅粉,缩在竹林里自娱自乐,光着屁股吃五石散、打嘴炮,被屠刀伸到脑袋上只能瑟缩着等死的。
包括诸葛亮、司马懿和卢毓、郑益恩这些年轻人,即使动用武力的机会很少,但也一个个都有退役的老卒指导剑术和格斗技法,对付两三个普通人不成问题。
当然了,司马懿并不知道自己老师是个直男愤青,也不知道自己老师心中那“星辰大海”的理想,但他知道,入学考试的内容是不能说的,等到生员们通过考试,成为国子监一员后,他们自然会了解到。
四人一路前行,穿过了城外的居民区,在城门口验明身份后进入真正的洛阳,又来到一处占地颇为广阔的院落里面,院落中已经有不少年轻人在,司马懿带着三人进了一间大屋,跟里面坐在宽大木桌后面的管事人员交头接耳地说了几句,又跟庞统等人说了几句有事尽管找他便离开了。
“庞统、徐庶、蒯琪……”这名管事人员提起笔,在一份名录上打了几个勾,又从手边拿过三个腰牌递给他们,“三位刚好赶上今天的考试,出门右转有个饭堂,吃些饭菜再歇一歇,在院中等
第十九章 枪管
;
“这东西不会炸开吗”
“谁知道呢。”
“……陛下这句话说得还真是理直气壮。”
“男子汉大丈夫,说话就是理不直,气也要壮啊。”
御书房中,刘备、郭嘉二人对坐,各自捧着一根寸许粗,三尺来长的铁管,翻来覆去地端详着。
在他们不远处,当朝太师卢植卢子干则是正襟危坐,不住地翻阅着手中的册子,眉头始终微皱。
“里面是怎么镗的,怎么如此光滑”郭嘉看了一阵,还把小拇指伸进孔内,仔细感受内壁的光洁程度。
按照邺城那边的说法,这铁管是用半寸粗的圆钢棒为芯,把烧红的精铁片一圈圈绕在上面,再反复捶打,使铁片重叠的部分融合,最终成为浑然一体的铁管。
光是从外观来看,铁管上仍然布满了细密的云纹,总让人有些怀疑它的坚固程度。
然而郭嘉勉强将小拇指伸入孔洞,摩挲内壁之时,却丝毫感受不到接头处理应具备的粗糙和凸凹不平。
“和镗炮管一样,固定在机床上,再用水力催动坚硬无比的四棱刀。”卢植抬起头,扬了扬手中的详细报告,“据说效果不错,只是太过费时,一天一夜只能镗三根三尺长的管子。”
“效率太低,不实用。”郭嘉摇了摇头,有些失望地说道:“而且这玩意也太重了,根本不能像陛下说的那样,成为单兵武器。”
“慢慢来,这个厚度有些过分了。”刘备倒是显得无所谓,顺手把沉甸甸的铁管放在桌子上,轻轻地拍了拍。
有位伟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任何新生事物在开始时都不过是一株幼苗,一切新生事物之可贵,就因为在这新生的幼苗中,有无限的活力在成长,成长为巨人,成长为力量。
火药武器,单兵火药武器,或者说,火枪,正是拥有无限活力,可以成长为巨人的幼苗。
即便是在两千年后,各种高新科技大兴于世的时代,化学能武器仍然是世界的王者,牢牢垄断着食物链的最顶端,作为后世穿越过来的人,刘备很清楚这幼小巨人的潜力,自从黑火药问世的那一天起,他就开启了制作枪械的大计划。
高质量的枪管,就是幼小巨人的脊梁,只要解决了这个核心问题,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可是报告上面说,一旦做得薄了,试射的时候就会开裂变形。”卢植继续扬着手中的小册子,一脸凝重地说道:“而且短期内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
邺城那座军事基地里面的工匠可都是从辽东调过来的,玩铁玩火的经验极其丰富,他们在不断尝试改进工艺的同时,也把当前遇到的困难,困难的大概原因,说得清清楚楚。
铁管之所以会开裂,主要是因为温度不够。
炽热的铁片被取出炉膛,缠绕在细钢棍上的过程中,温度必然会下降,然后经过锻打成型,温度又会进一步地下降,即便采用了水力锻锤,锻打速度远远快于人力,但这期间,铁管的温度就已经下降得很厉害,并且接口处会出现不少难以除去的杂质。
在当初第一根铁管被打造和打磨成功之后,葛玄也主持了一次试射,然而那薄薄的铁管根本承受不住火药的威力,后半部完全开裂了。
此后,工匠们不
第二十章 玉玺归来
;
聊到火炮、火枪,以及这种兵器被普及之后,大汉的边境形势和今后的战争模式,卢植和郭嘉就兴致勃勃,用纸笔不住地勾勒着想象中的未来战争,刘备这个穿越者则是坐在一旁,利用自己对火器时代战争的大概记忆和理解,时不时地插上几句,把记忆中被吹得神乎其神的“三段击”、“空心方阵”那些东西像是倒豆子一样抖搂出来,有些被点头认可,有些则是被卢植老先生喷得狗血喷头。
到了最后,三人得出共识,假使火枪能够大批量生产、装备部队,能够达到强弓的射程,再利用轮流射击确保射速,就可以在正面战场上取代弓箭的作用。
毕竟操作火枪和操作火炮一样,是个讲究熟练度的技术活,虽然对士卒的素质有要求,但比起至少需要三五年练习才能合格,十年苦练才能成为可靠力量的弓箭手来说,已经是大大降低了。
即便是让乡勇丁壮们每年农闲时花两三个月练习火枪操作,两三年下来,也足以满足战场需求。
大汉拥有碾压周边邻居的人口数量,国民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同样冠绝当世,跟火枪火炮这种对身体素质要求较低,更加注重军队数量和组织度的的武器简直就是天作之合。
“如今天雷炮已经开始批量生产,只要能够按照预计,每年生产一百门二十斤炮,五百门八斤炮,五年之后,我朝北方边境将坚若磐石,二十年后,凉州全境乃至于北庭、西域二都护府,都将重新被我们牢牢掌握住。”郭嘉心中不住盘算着生产出的火炮应当如何分配到边境重镇,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
“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南面了,荆南、交州、江东这三处,都是雨量充沛、水网密集、土壤肥沃之地,只是多年来人口匮乏,尚未被大规模开发,假使能用几十年时间将沼泽泥泞变为良田,大汉的人口就是翻上一番也养活得了。”刘备起身来到墙边,在高高悬挂的巨幅地图上指指画画起来,“在北方稳固住现有的边境,将漠南作为分界线,确保胡人无法入寇便可,在南方大力拓展,海陆并进,尽可能多地开辟粮食产区。”
“长江以南可不好开发啊,越往南走,就越是瘴疠横行,难以开发。”卢植轻叹一声,“自古以来,阻拦北人南下的,往往不是兵戈,而是瘟疫和蚊虫,陛下准备花多少人命去垫”
“先生是太过悲观了,即便是在数百年前,秦朝大将任嚣、赵佗二人率大军统一岭南,后又迁徙五十万中原人南下,也没见那些人死绝,反倒是被赵佗趁着中原大乱,建立了南越国,历经四百余年,如今早已被我朝纳入国土,地域千里,人口百万,与海外诸国往来密切,一片欣欣向荣。”刘备振振有词地反驳道:“连岭南之地都能被开发,荆南和江南又有什么可畏惧的”
郭嘉也出言附和道:“南方不好开发,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多有地势低洼,淤积成沼泽的地方,单凭肩挑手提又难以及时排水清淤,故而容易滋生病患,且令人难以通行。但如今我们有各种水利机械,工具也远比以往先进,再加上广泛应用的浮桥技术,只要按部就班地来,还是很有希望的。”
“化蛮荒为乐土自然是好事,只是——”卢植还想再说什么的时候,门外走廊上却响起了清越的铃铛声。
这铜铃声不是有人在玩耍,而是刘备为了谈话不被打扰,又能在要事发生的时候被通知到而设立的,由专人负责摇动,用以提醒自己。
&nbs
第二十一章 扬州平定
“报——,我军攻克灊山,都尉许褚阵斩敌将雷薄陈兰。”
“报——,钟离守将张勋得知袁术死讯,率部出城投降。”
“报——,庐江刘勋遣使前来归降,并在途中擒获袁氏余孽十数名,其中有伪帝袁术之子袁耀。”
“报——……”
攻破寿春城后,关羽便分兵数路,扫清各路伪仲家国余孽,不到一个月时间,来自于各地的捷报就像雪片一样,纷纷洒洒地进入了寿春。
时至今日,雷薄和陈兰战死,张勋和刘勋投降,标志着袁术势力彻底覆灭,长江以北再没有成编制的仲家国贼军存在。
“甚好,倒是给我们省心了,立刻起草文书,刘勋迷途知返,今又立下大功,理应入朝受赏。”闻听庐江传来的消息之后,监军沮授心中喜悦,当即对帐中幕僚吩咐起来。
年轻的吏员们立刻伏案疾书,沮授有个习惯,所有公文都是让几名吏员各自书写,然后再从中挑选最合意的,死他事物也是如此,往往让人分头去做,相互比较印证,取长补短。
在这种充满竞争的环境下,几名从书院中出师的年轻人成长得极为迅速,短短两年,就都能独当一面了,沮授准备等这一仗打完,就把他们几个都举荐到洛阳去,在更高的平台施展才华。
一炷香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沮授拿着几份文书去找关羽,对他阐述起自己的想法。
刘勋曾经被袁术引以为心腹,宁愿放孙策的鸽子都要把庐江交给他去治理,然而刘勋到了庐江,便逐渐脱离袁术,成为一支半独立势力,如今袁术覆灭,庐江扼守长江下游航道,位置相当重要,于情于理,都不应该再让刘勋占据。
这次刘勋抓了投奔自己的袁氏族人,以此为投名状向关羽投降,正可以借着赏功的名义将其调离,再用信得过的人来控制住庐江。
“刘勋在庐江经营已久,势力盘根错节,俨然就是个草头天子,他会因为我们的一封信,就去洛阳看人脸色”关羽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公与兄,不要抱什么不切实际的奢望,依我看来,庐江那边,最终还是要打一仗的。”
“事在人为,不试试怎么知道呢”沮授笑着说道:“如果云长你不反对,我就让人把这封信送过去。”
“派个口齿伶俐又有胆色的去吧,廖元俭怎么样”关羽沉吟片刻之后说道。
沮授点点头,“甚好。”
如何处理地头蛇,这是所有征服者都不得不面对的头痛问题,你的实力强,兵力雄厚,但不代表你在每一个地区都掌握有优势,尤其是像庐江这种多山的地方,一旦把刘勋给逼急了,人家拉着部队跟你作对,你来的人多了人家就躲山里,来的人少了人家就打跑你,不来人的话,这片地区就收不上来粮食赋税,一点价值都没有。
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在原本的历史上,曹操在明面上统一了北方大地,但在徐州,以臧霸孙观等人为首的军事集团还是牢牢控制着徐州,只是向洛阳送了一些家眷作为人质,担负起对孙吴政权的防御任务就好,直到几十年后,中央政府才彻底控制住那里。
对于刘勋
第二十二章 使者
从袁术在南阳举起义旗,号召天下英豪起兵反董,时至今日,已经是差不多十个年头了,在此期间,他曾经盘踞南阳,北抗董卓、南征刘表,不可一世;曾经被逐出荆州,又在兖州惨败,被追杀数百里;曾经坐断东南,势力范围囊括扬、豫、徐州诸地;还曾经悍然称帝,封赏百官,当起了梦寐以求的天子。
然而,所有的辉煌与失意,在强大的敌人、迅猛的攻击之下,如今都化为乌有,袁术的人生,也在九江郡南部的一处无名山村之中黯然结束了。
对于袁术的长子,“仲家国”所谓的“太子”袁耀来说,过去的十年时间,他的人生就像惊涛骇浪中的小舟一般,时而被推上高峰,时而被拉入谷底,人世间的大喜大悲,时至今日的穷途末路,刘勋的无情背叛,几乎将这个自幼锦衣玉食的公子哥彻底摧毁。
汉军甚至不用刻意审问,袁耀便一五一十,将袁术生命最后几天的经过都讲述出来。
寿春是淮南最大的城池之一,关羽虽然与归降的吕布合兵一处,但兵力仍不足以彻底封锁这座巨城,再加上传国玉玺在袁术手中,关羽投鼠忌器,担心逼迫过甚,袁术狗急跳墙,像当年袁绍在邺城那样,一把火把城给烧了,于是采取围三缺一的战术,给袁术留了一丝求活的希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