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汉血丹心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流年书柬

    元召验看过之后,感到非常满意。这些大杀器,不是给黑鹰军准备的,而是为了某个女子的情意,给正在准备中的出海船队预制的武器。

    经过元召给皇帝的详细分析之后,他最终同意了诸侯王们组建联合出海船队的请求。元召说的没有错,这不失为一条新的出路,毕竟都是同宗同祖的刘姓子孙,没有必要赶尽杀绝,只要他们有办法凭着自己的能力在大汉的疆域之外开疆扩土,那自然可以放他们去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以淮南王为首的那七八家南方诸侯,他们的实力联合起来,是一股庞大的力量,自己只需要提供给他们一些助力,相信他们必将会开创出一番新的海外天地,对这一点元召并不担心。当前的头等大事,还是要放在准备西域事宜上,年关之前召集的亲信班底聚会,就是要筹划怎样为这件事做最周密的准备。

    然而世界上的事,计划总是不如变化快,意外往往就在不经意之间来到。从未央宫而来的宣旨内侍,就在这个时候,风风火火地赶到了。

    “陛下有旨,宣长乐侯元召,马上赴长安觐见!”

    在八个宫中侍卫的簇拥中而来的,是皇帝身边的心腹内侍。似乎早就知道元召接旨意后会有些疑惑,在屏退外人之后,他脸色凝重的低声对元召透露了大略的情况。汉军




第二百八十六章 狼子野心当诛杀
    刚刚在长乐塬上待了没有几天的元召,又跟随着传旨的内侍匆匆返回了长安,甚至没有来得及了解辽东兵败的整个过程,余下的,是在马上听完的。

    他没有想到,只不过是短短几个月时间,辽东形势已经恶化到如此地步。大汉朝到目前为止仅有的一只水上军旅,在渡海作战以后,就在真番国的大同江上陷入埋伏,所有战船被焚之一聚,全军覆没!

    近万水军连同船上搭载的万余步军,或者在船上被烧死,或者因为被截断后路被真番军队团团包围,最后在大同江边战死,除去极少数重伤被俘虏之外,两万多的从水路进击真番的这一路汉军,尽皆落得如此悲惨下场……。

    而另一路从辽东陆路出发的一万多汉军,一路势如破竹的攻入真番腹地之后,惊闻水路军覆灭的消息,知道两路合击的计划已经失败,领军主将连忙组织全军后撤之际,却已经为时已晚,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出现在战场上的数千匈奴骑兵阻断了他们的退路,而一路佯败的真番军队忽然掉头攻击,前后夹攻之下,汉军大败,死伤近半,剩下的人在主将率领下拼死杀出重围,撤退到附近的一座山上,踞险以守,至今生死不知。

    风寒扑面,元召心中更寒。令他有些意外的是,东北方的那个邻居,在现在已经有了这么强的战力了?自己还是有些大意了,在去西域之前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没有详细地过问一下,以至于造成这样无法弥补的遗憾。对那些死去的将士,他感到很内疚。

    无论是真番还是东瀛,上下几千年对于华夏造成的只有麻烦。元召有些时候想起来,会感觉很奇怪,按说这些地方人最开始的祖先,都是从中原华夏因为各种原因流亡过去的,怎么就会养成了那么样的狼子野性呢难道真的是什么土长什么苗?

    想起两万多大汉健儿的惨死,又想起记忆中的某些夙债,有一个念头在他的心中冒出来,而且越来越坚定,等到他看到长安城巍峨的城墙就在眼前的时候,已经彻底的下定了决心。既然早晚会养虎遗患,那就为了后代子孙的安宁把隐患种子彻底的铲除吧!

    未央宫宣室阁中,元召终于看到了这次朝廷发起东征始末的全部资料,事态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皇帝刘彻脸色阴沉的坐在那儿,不知道是为自己的这次轻率而后悔,还是为了死去的那些将士悲痛。而一边的韩嫣这次也不知道是怎么了,失去了往日的那份骄傲劲儿,元召进来时撇了他一眼,看到这位脸色苍白的宠幸之臣双腿竟然有些发抖。

    先顾不得理会韩嫣的异常,元召又重新把手上的所有资料从头看了一遍,心中不由得暗暗叹息,因为自己的参与,加速了许多事的进程,大汉这几年发展的太顺也太快了,以至于从皇帝到臣子们心中都产生了一种自大的情绪。这种情绪也传染到了出征的将士身上,让他们产生一种错觉,真的以为大汉兵威所至处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敌人就会望而披靡了!

    两万几千大汉将士就这样死去了,死在了异国的战场上,这个消息还并没有传开,只有几个朝堂重臣们知道。这是自从平定七国之乱以来,最惨痛的一次失败。而且是败在一个弹丸小国手上,皇帝刘彻心中是怎样的滋味,不用猜也可想而知。

    真番自古以来就是中原的属地,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周武王兴兵伐纣灭殷后,把殷朝王子箕子封于真番,箕子是个贤德之人,他教会了当地土著礼仪、耕作、采桑以及各类规矩,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后来到了战国时期,燕国派兵占领了真番,并在那里设置官吏,修建边塞。自秦朝灭燕后,真番便属于辽东郡边界外的一片地区,后来秦末大乱,这里便失去了朝廷管理,陷入混乱中,成为流民和亡命之徒的聚集地。而汉朝建立后,高祖皇帝和他的群臣们认为那里距离长安太远,犹如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平常利用不上,有战事时,防守又极为困难。因此,便修建了辽东郡边塞,以坝水为界,归属在燕王管辖之下。

    没想到几年之后,燕王卢绾起兵造反,兵败后逃入匈奴。他手下的大将卫满便帅领着残兵败将冲出边塞,度过坝水,占据了秦朝时候所设置的上下要塞之间的这块地方,天长地久,依靠武力渐渐的征服了聚集在这里的当地土著和从燕、齐两国逃亡到这里来的汉人,卫满在此自立为王,建都王险城(今天的平壤)。

    高祖皇帝死后,汉朝开始进入无为而治时期,无暇顾及其他,因此,辽东太守就与卫满签订了一个条约,卫满做汉朝的外臣,可以治理塞外所有属下的民众,但不能越界盗劫,并且特别指出不得阻拦他治下的那些少数民族君长来汉朝朝觐天子。这一条约



第二百八十七章 魂魄毅兮难回家
    大汉水军的主将之所以被称为楼船将军,是因为这支庞大的船队中,有几十艘朦艟巨舰,因此而得名。这支被称为水军的汉军,虽然还算不上是真正的水上作战部队,但在这个时代来说,船队的主要任务,就是以运载将士马匹辎重迅速抵达作战地为目标,以保障战争胜利的,这已足够。

    这次领兵的杨仆,统领这支水军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船上的将士,大多都是南方人,他们并没有经历过真正的大战。朝廷养着这支军队,除了偶尔出动过几次剿灭水泊湖泽间的盗匪草寇之外,好像并没有多大的用处。

    一支可有可无的军队,受不到足够的重视,将士们从上到下心中的情绪可想而知,领着一份菲薄的军饷混日子罢了,建功立业遥遥无期,许多的水上健儿渐渐地消磨掉了锐气。

    然而,一份朝廷的诏令突然就到达了,全军整顿北上辽东,去配合陆上汉军讨伐真番国。这令所有人都有些振奋起来,虽然听说真番也只不过是个弹丸之地,一鼓可平,应该没有什么大仗好打,不过也总算是有了立功的机会不是?总好过整天待在这南方的湖泊间喂蚊子。

    怀着这样的心情,在楼船将军杨仆的带领下,总共两万多人踌躇满志的从海路来到了这里。果然,和预期想象的一样,汉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一路高歌猛进,杀得真番军队连连败退,退却几百里之后,来到了大同江畔,与从辽东越界杀来的另一路汉军遥遥相望,两者之间相距已不足两日的路程。

    只要攻破大同江对岸的真番军队防线,一日之间就可以直驱国都王险城下了,凭着自己手中掌握的这两万人马,攻破王城只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事。到那个时候,平叛灭国之功,就手到擒来了!

    想到这些,杨仆心中已经急不可耐。当今天子对军功封赏之厚,往往超出想象。想那严助、终军、张骞、司马相如之辈,都是以白衣出身,几乎就是在骤然之间,加官封侯得以富贵,所凭借者,军功也!

    他们这些碌碌无名之辈都能取得如此功绩,自己为将多年,好不容易得到这次机会,岂能不好好把握,一战封侯,就在此时。

    大军全部到齐之后,在大同江面上拉开阵势,锣鼓喧天,旌旗招展,声势惊人。杨仆和手下几个副将站在大船的船头上,遥望着对面的江岸,指点分派着各自的主攻方向。这次的天气也十分助力,虽然因为寒冷令这些南方健儿们有些不适,但江面上只不过是一层薄冰,一点儿都不阻碍战船的行程。

    当杨仆听到士卒来报,说有一艘小舟从对岸而来,舟上有五六人,自称奉了卫王意旨,想要投降和谈的时候,他冷冷的笑了。兵临城下,将至壕边了才来搞这一套,这真番王不觉得有些太晚点了吗

    于是,统帅两万大军十分骄傲自大的这位楼船将军,傲慢的接见了来使,并且提出了要对方无条件投降的要求,他措辞严厉地指出,必须要真番军队全部放弃抵抗,真番王亲自来请降,并且以戴罪之身自缚往长安面见天子,才有可能免去真番即将面临的灭国之祸,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真番使臣点头哈腰态度卑微,承诺一定把大汉将军的意思转告卫王知道,请上**队暂且停止进攻,好给和谈留出时间。杨仆大手一挥,期限三天!如果三天之后卫王没有答应汉方条件,大汉兵锋将直下王险城!

    看着那五六真番使仔细的瞻仰了汉军战船的威风后,面带敬畏之色离去的背影,手下将官有些疑惑的问自家将军,为什么大军都要攻破王城了还要浪费时间干什么呢杨仆得意洋洋的告诉他们,这只不过是迷惑敌人的缓兵之计尔!谁耐烦和这些化外之民多啰嗦啊,明日一早,大军发起突击,攻城、擒王、灭国才是我们该干的事!

    在恍然大悟后的一片恭维声中,杨仆对手下将官分派好了明日的进攻任务,天色已经日暮时分,见岸上水墙后防守的真番士卒稀稀落落的,显得十分冷清。料想是军无斗志,都龟缩起来了,遂吩咐各军今夜好好休息,做好战前准备,明日共建奇功。

    载着真番使的那艘小船划到江岸边,几个人登岸之后进入城内,卸去伪装恢复成本来模样,却是几个精明干练的汉子。他们互相对视一眼,脸上露出残忍的笑意。

    “哈哈!汉朝的军队也不过如此。虽然人多势众,但军律松懈,又骄傲自大,今夜,大事可成矣!”

    “哼!只是那汉朝的将军十分可恶,言辞间竟敢如此轻蔑我父王,要不是师兄暗中制止,我早就一刀斩下他的头颅了!”

    其中一个年轻男子脸色骄矜,在侍从帮助下脱去普通衣服换上原来服饰后,赫然是王子的身份。原来此人正是真番王的小儿子卫无忌。

    “王子不必心急,两国交战,杀一个区区的领兵将军有什么用汉人有句话叫做,小不忍则乱大谋。为了一举歼灭来犯之敌



第二百八十八章 临危受命披戎甲
    长安未央宫宣室阁内,元召终于把手中沉重的资料放下,他的心中有一团火开始升起。他之所以劳心劳力的做一些事,积累财富展军备,尽可能准备得充足些、再充足些,最终的目的,就是一旦大战突然生,可以尽量的少死一些人。/p>

    战争没有不死人的,可是可以想办法用武器装备的优势去少死一些人,三场战争才能解决的事,争取打一仗就能解决。一个王朝的兴盛,需要生产力的展,需要物质水平的提高,更需要财富的急剧积累,而这一切,最终的决定因素在于人。/p>

    在这个各方面条件都比较落后的时代,战乱、疾病以及乱七八糟的自然因素,导致人口的增长是十分缓慢的。广阔的大汉疆域内,除了城郭附近的人口比较集中之外,千里荒无人烟的地方,还是占了一大部分。/p>

    元召早就现了这个问题,等到北驱匈奴开通西域的大业完成之后,如果没有充足的人力迎接即将到来的盛世局面,那么社会的展百业的振兴,将会被大大的拖后腿,到那个时候,就算他也没有办法弥补这个遗憾。因此,人的生命被他看得无比重要。/p>

    一次性两万五千多将士的死亡,这不仅是汉王朝的耻辱,是大汉帝国不能承受的损失,更是元召不能接受的事实。然而,血淋淋的现实就摆在眼前,它已经生了,逝去的生命已经无法再挽回。大汉将士魂葬异国造成的悲伤,相信不久之后,就会传到无数家庭中去。/p>

    “朕没有想到……这次过于轻率了。朕将会下旨,对于这次为国殒身的将士们给予厚恤。只是可惜了他们的生命,皆朕之过也!”/p>

    许久的沉默之后,皇帝刘彻终于开了口,他的声音有些微微的嘶哑,带着不加掩饰的沉痛,可以看得出,听到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后,对他开始膨胀的雄心是一次沉重的打击。/p>

    元召轻轻的舒了口气,压住心头的情绪,在这件事情上,皇帝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世间事,无风不起浪,当初真番人刚开始出现异动的时候,朝廷就应该重视起来,派人去搜集详尽的情报,查清对方的意图,制定相应的对策,也许就不会闹到今天不可收拾的地步。但臣不言君之过,在这个时代,要想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成一些事,这条界限元召一直记得很清楚。/p>

    “陛下无需自责,生这样的事,是谁也不想看到的。现在不是寻找起因和追究责任的时候,而是要赶快想办法去稳妥的解决它。如果情报属实的话,匈奴人既然参与到其中,那么他们一定是蓄谋已久,决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如果不赶快派兵增援,那么辽东危矣!更何况,在真番国内还有我大汉幸存的几千将士在等待着我们去救援。臣请陛下,赶快下旨出兵吧,此事绝对耽搁不得啊!”/p>

    看着元召严肃的神情,皇帝微微的点了点头,站起身来,走到他面前,直视着他的眼睛,神色中似乎有许多期待又有许多难以言说的苦涩。/p>

    “元卿,不瞒你说,在接到辽东急报的那一刻,朕很痛心。第一时间就召集几位重臣商议了此事,大家的意见很不统一。丞相和九卿几位大臣的意思是,真番国远僻三面临海的孤岛上,我们就算大举兴兵把他平灭了,汉朝也并得不到什么太大的好处。如果派兵少了,劳师远征胜负难料,更是得不偿失。因此,朕心中也是委决不下啊,所以才派内侍把你急召回来问策。元卿,你觉得那块孤处海外之地,值不值得如此兴师动众呢”/p>

    “陛下不必再犹豫了!中原疆域虽大,但物产终归有时会竭尽。我们千年以来都只注重在6地展,很少有人把目光投向大海之上。臣早就对陛下说过海洋之利胜于6地百倍,我大汉要想开创前人未曾有过的伟业,就不能只局限于前人短浅的眼光和经验。将来征服海洋,像真番这样的地方,正是我大汉舰队的绝佳出海口,怎么能说是寒僻无用之地呢”/p>

    皇帝被元召说的有些愣神儿,他嘴里喃喃自语的说道:“大汉……舰队朝廷仅有的那支船队,这次都葬送殆尽了!朕还哪儿来的舰队啊”/p>

    元召有些神秘的一笑,并没有给他解释什么,而是继续顺着自己的话头说下去:“更何况,陛下,臣听人说过一句话,叫做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随着我大汉将来兵锋所至,不仅是真番、南越、东瀛等等这些临海相望的邦国,就算是匈奴、西域这些强盛的6地之国,都将会成为听从大汉帝国意志的属邦。陛下,这就是臣为陛下策划的未来蓝图,陛下可有意乎”/p>

    狮子的咆哮只有猛虎才能应和,巨龙的雄心,也只有无尽的苍穹才能匹配!听明白了元召话外之意的皇帝,眼中蓦然放射出骇人的光芒。在旁边小心翼翼侍立伺候的韩嫣,在这一刻忽然有一种错觉,眼前这两个人的身影十分高大,有一种无形的浩然之气,冲出宣室阁,盈荡长安城,直上九天云霄,自己需要仰视才能平息心中的颤栗。/p>

    “可有必胜把握”/p>

    “陛下若授全权,臣必全胜而还!”/p>

    “可有何条件”/p>

    “放手任臣所为,不受任何约束,只此足够。”/p>

    “需朝廷出兵几何粮饷多少”/p>

    &



第二百八十九章 朱雀门外人未发
    太史令在《大汉帝国史元公世家》中,曾经不吝笔墨记载了这年冬天发生在长安的这件事。闪舞之所以把这样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在元召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单独列出来,是因为他帮助过的这个人,在多年以后的某次惊心动魄的宫廷巨变中,给了他最丰厚的回报。

    “……时韩嫣随侍帝侧,出入宫闱不禁,称为心腹。嫣素忠心皇帝,王太后有所托者,辄不回应,太后由此深怒之,隐而未发。江都王入朝,从帝猎上林苑。天子车驾未至,以韩嫣乘副车先行,从数十骑驰视走兽。江都王远望见,以为天子至,辟从者,拜伏道旁。韩嫣驱驰而过,视若未见。江都王刘非因此而大怒,归长安,哭诉与皇太后之前,具言韩嫣无礼状,请求归国入宿卫,比韩嫣。太后益怒,派宫中使诏韩嫣,欲赐死。嫣惶恐,求天子,帝为之求情终不得免。会元公拜将东征,帝以韩嫣属之,遂得以脱难……。”

    当今天子与王太后之间的关系不睦,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这个皇帝儿子自从独掌大权以来的所作所为,深深的伤害了这位皇太后的心。所谓爱屋及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好了,连带着看对方身边的人也是好的。而相反的,如果心中存有怨恨,连带着对方的身边人,便也成了发泄怒气的对象。
1...104105106107108...3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