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血丹心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流年书柬
就是在这样的热烈气氛中,有些没有反应过来的真番王听跪在面前禀报的信使说完后,脸上仍旧挂着得意洋洋的笑。不过在片刻之后,当他大脑反应过来意识到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的时候,他脸上的神色变得很精彩。
下面互相敬酒的群臣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因此在嬉笑嘈杂声中,忽然听到一声大响,惊愕地抬头看过去,发现是卫王站起来踢翻了面前酒案时,都有些惊愕。甚至有的人并没有在意,还认为是自家王上喝多了耍酒疯呢!
不过,有些机灵的臣子意识到可能出事了,因为,卫王的脸色很怕人,他不仅踢翻了酒案,而且还不解恨,又拔出身后的佩刀,狠狠的砍碎了身边的几个酒坛。巨大的声响中,所有人都清醒了,四周霎时安静下来,没有人再敢发出一点儿动静。
“父王,这是为何是什么事惹你生这么大的气”
&nbs
第三百零四章 裂石处 传千古
也许是因为大汉朝沿袭自春秋战国那个伟烈时代的缘故,朝野内外无论军中民间,尚武精神绵延成风。就连那位汉廷太史令,虽然身为一介书生,骨子里却也深受这种风气的熏陶。
在大汉帝国盛世开始的时候,曾经涌现出无数惊才绝艳的人物。他们如同一片璀璨的星辰,装点了壮丽辽阔的苍穹,令后人顶礼膜拜尊崇仰慕。
那些金戈铁马开疆扩土的赫赫功绩自然不必去说,只是曾经在史书中记载过的许多侠客英豪事迹,也足以令后世之辈心潮澎湃了。
世间流传的元公传说中,除却他那些震铄古今的丰功伟烈,据说他还是一个绝世的武学高手。不过这样的事,在guanfang所著的中,并没有多少提及。也许在当时的人看来,相比起他在朝政、军事、经济等这些军国大事上所做出的巨大成就,个人武勇只能算是小道了,略而不书,也无损于他的盛名。
不过,在太史令单独为世间武者所作的中,却有几次提及元召之处,其武学造诣之深厚从中已经可见一斑了。
彼时辽东海外的原真番国早已收归大汉疆域,化为四郡之地,那些地方居住的民众自然也就成了汉朝的子民,因此,记载中曾经收录名叫金永吉的武学宗师事迹,也就不值得奇怪了。
就是在这个金永吉的名录中,大汉太史令打破惯例,曾经不吝笔墨的记入了一段武者决战的过程,决战的两个人,一个是金永吉,而另一个就是元召。
这次发生在大汉水军东征时候的较量,对于元召来说,不过是他波澜壮阔一生中的一朵小浪花,而对于被称作玄刀神的金永吉来说,却是他一生武学的顶点,也是他生命最后的终点……!
:“……元公渡海东征,至永川口,金永吉临海邀战。永吉素称刀神,部将唯恐公有失,欲弩箭射杀之,元公阻止。遂单身而去,轻舟两叶,共饮酒一壶,简略生平,托以后事,如相交故旧。后相战,激浪潮头,翻卷碧波,刀山幻影叠涌千重,气象不似人间所有。见者无不惊骇股栗!……战至酣处,元公神威所至,刀劈云涯,石为之裂,海天变色。金永吉双刀尽断,重伤,自知必死,笑言‘今日始知天地大道,虽死无憾矣’!……永川口临海云涯处,名断神涯者,由此而来也。”
后人从这些简单描述中,遥想当年英雄风姿,心中涌起的皆是满满热血崇拜。却不知道,在当时亲历者的眼中,却并没有感到这么轻松。
自从金永吉现身,隐隐猜出他的身份后,永川口上的所有人心中又都涌起巨大的希望。在真番武者的心目中,这位玄刀神的声望是无与伦比的。虽然一人可当百万兵这样的说法是胡说八道,但最起码把面前汉军的锋芒阻挡住还是没有问题的吧。只要汉军不敢从永川口登陆,那就还有一线转机,说不定王险城的援军马上就到了呢!
汉军楼船上的人也是满满的胆心,所有船上的将士们都涌到甲板船舷,远远的注视着海面上的动静。公孙戎奴和张次公早已大声吩咐最骁勇善射的几十个黑鹰军劲卒严阵以待,一旦小侯爷有丝毫的闪失,就马上弩箭攒射把那真番人射杀。
即便是朴友南入门最久,跟了玄刀神这麽多年,他也从来没有见过师父手中的双刀同时出鞘。然而,面对着那个外表平凡的汉家少年,长短玄刀在这时的海面上,同时绽放出了光华。
乌黑闪亮的两把刀隐隐透出一股神秘的力量。金永吉把全身的气机提升到极致,有一层淡淡的光晕在他身体周围流转,毕生修为达到顶点,今日一战,要么求得突破,要么身败而亡!
元召虽然从外表看不出有丝毫的特别之处,但金永吉武学修为已臻化境,他早已看出对手冲深若虚、不可探知的厉害。因此,一出手就是十分的功夫,这不是普通的较量,生死也不过在一眨眼之间而已。
看到金永吉玄刀一错,砍过来的是极普通的招数,却包含了千变万化的杀意,元召也不禁暗赞了一声,果然不负玄刀神的称号,只此一刀就可以知道,此人修为之高,当为他遇到的人之中最厉害的。
元召手中所执的不过是一把普通的汉刀,他并不与对方的百炼宝刀硬碰,而是手腕轻翻,汉刀在毫厘之间紧紧的贴住玄刀,然后横生一股大力搅动四周,金永吉忽然感觉到好似有粘稠至极的力量把他的刀就那样缠裹住了一般,竟然有些凝滞的感觉。他心中惊喜交集,果然是高手!不枉自己如此重视他。
双方只不过刚一交手,就了解了对方的底细。不过,令玄刀神想不到的是,这一招之间,自己拿出了十分的本事,而元召只不过是试了试虚实而已。如果金永吉早就知道了这一点,不知道他会不会还有再战下去的勇气。可惜的是,他并不知道,也没有察觉到。
于是,战意飙升的玄刀神长短双刀飞舞,与元召展开了大战。在旁观者眼中,这场打斗,自然是令人惊心动魄的。一青一白两个人的身影不时在海上与石涯间起落,刀风激起的海浪如一堵堵水墙,泼天盖地。目瞪口呆的人们仿佛看到了一副罕见的绝世盛况。
第三百零五章 人北顾 烽烟暮
永川口外海面上的汉军并没有马上登6进攻,因为元召先前的布置还没有完成就被金永吉打断了。他是一个喜欢谋定而后动的人,第一次作为主将征伐敌国,他的最低要求不是取胜,而是怎样胜得干净利落,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p>
再次回到楼船上的元召受到了所有人最崇敬的致意。黑鹰军和长乐塬上的人自不必说,在他们一贯的认知中,小侯爷当然是无敌的存在,这一点,他们从不怀疑。受到巨大震撼的从南方来的那些诸侯国将士。/p>
不管元召从前的名声多么响亮,毕竟大多数人都没有亲眼所见过。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无论再怎么从别人口中听说,也不如自己亲眼目睹来的真实。/p>
元召与那个真番高手的对决,从淮南王刘安、一大帮诸侯王室公子到普通的士卒,都在楼船上看得清清楚楚。心中的情绪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儿应该是一样的,那就是从内心到身体的颤栗感。/p>
在传说中,古代的猛将有万夫不挡之勇者,称为“万人敌”。这样的人是不世出的人物,十分稀少,最近的就是那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了。/p>
不过,如此人物,百年难见,毕竟是缺乏了一些真实感。然而刚刚生过的那一幕,在他们所有人看来,元召的真正实力可能比那种无敌猛将还有可怕的多。/p>
一把普普通通的汉刀,在他手中就能挥出那么大的威力,普通人可能只是觉得厉害,只有在那些身具一定武功的人眼里,才知道那样的修为意味着什么。怪不得那位称为玄刀神的宗师级高手,即使战败而亡,却自称死而无憾,是因为他在临死之前,终于见识到了一层从前想都不敢去想的境界。对于练武之人来说,这确实是死而无憾了。/p>
金永吉虽然躲过了元召那一刀的正面锋芒,却被他那股刹那间通彻天地的至罡之气震碎了气海丹田,已经是无药可救。这位被真番人称之为刀神的人物,就这样黯然而逝在断裂的永川口石涯下。临死之前,他对跟随的两位弟子留下了遗嘱,让他们回去晓谕青瓦山庄的所有人遵从。/p>
那把尚存的短刀金永吉传给了最小的弟子朴永烈,让他等料理完自己的后事后,就可以去中原了。因为,元召已经答应下那个条件,这是他付出生命的代价得来的,他希望这个天赋极高的弟子能够好好珍惜。/p>
金永吉逐渐黯淡的眼神中,其实已经看到了朴永烈眼中那满含复仇的光芒,不过他并没有再多说什么。一个人成长的心境,需要自己不断的磨砺。心中怀有仇恨,也许反而对他的进步有着极大的好处。至于想在元召手底报仇,那不过是一种奢望罢了。/p>
这样一场也许会改变许多人命运的决战,在元召眼里,却并没有看得多重。象金永吉这样的高手,凭着自身的刻苦和天赋取得这么高深的修为,已经是极为难得的事。在世间练武之人当中,怕已经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但在特殊体质的元召面前,还是没有可比性的,这是一种胜之不武的较量。/p>
现在,他思考的是怎样快的利用手头上的这些人马,救援被困在甘云岭的汉军残部,然后踏平真番,铲除卫王右渠的势力。/p>
二三十名汉军将校面带恭敬之色,听着站在那里的元召分派任务。有一张涂画在白布上的简单地形图,非常清晰的标注出了真番一些主要地方的位置。元召在上面画出了几条行军路线,把自己的作战意图详细的讲解给他们听。/p>
看着元召手中小木棒在地形图上指点着移动,规划出一条最便捷的进攻路线,然后以肯定的语气预测出可能遇到的敌人数量和来自的方向,分析出胜算的多少,会用多少时间突袭到王险城……每个人都有一种错觉,真番国的失败在此时此刻就已经注定,现在只不过是去检验汉军战斗力的强弱罢了。/p>
“大将军,这些情报是从何而来可准确吗”一名偏将终于按耐不住心头的疑惑,壮着胆子问了出来。/p>
元召微微一笑,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疑问,而是在王险城的那个位置重重的画了一个圈,然后把手中的小小木棒扔在桌子上。/p>
“不必怀疑,你们只要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是取得大胜的最便捷方法。怎么样,有没有信心”/p>
听到他说的这么肯定,先跳出来的是公孙戎奴和张次公,这俩人连犹豫都没有犹豫,已经大声允诺了一句。/p>
“此战必胜!恭听大将军分派,末将等万死不辞!”/p>
在刚刚结束的海上大战中,黑鹰军没有丝毫的用武之地,他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别人杀敌立功,早已经都摩拳擦掌,恨不得马上就登6作战,那里才是他们纵横无敌的主场。/p>
“我等谨遵号令!愿意听从大将军分派,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其余的人互相对视一眼,纷纷抱拳听命。/p>
元召点了点头,他很满意自己的威令得行,看来先前逞威震慑军心的作用还是很大的,这就好。只要一切按照自己的计划来,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意外,取得最后的胜利,用不了多长时间。/p>
当下他并不犹豫,马上下令
第三百零六章 决战局 奋英武
长安城,未央宫中的皇帝刘彻终于接到了急如星火的北疆边报。匈奴人的十万铁骑,在这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大举南下了。/p>
这个消息是在昨夜的后半夜时分传回长安来的。八百里红翎信使在路上累死了好几匹马,把右北平太守老将李广亲自手写的急报,不顾性命的带了回来。/p>
当凌晨醒来的皇帝陛下看到这份昨夜从宫门外递进来的战报时,他心中的震惊可想而知。战争,生在意料之外。/p>
在从前的那些年月里,匈奴人还从来没有在冬季出过兵,因为草原严寒多变的气候,根本就不适于骑兵们在这个时候作战。对于他们来说,最佳的战争时机,应该是在草长莺飞的开春或者是秋高马肥之际。/p>
匈奴人很久以来的蠢蠢欲动,早已经使汉廷十分警惕。在早些时候的廷议中,皇帝和臣子们的预测结果,汉朝和匈奴的战争爆,最早应该是在明年春天。为此,由长乐侯元召提议的大练兵,在这个冬天已经进行了几次。/p>
有些准备,当然还没有做好。然而,匈奴人并不按套路出牌,战争竟然提前爆了,而且是在这个未曾想到的时候。这不免让皇帝感到有些措手不及。/p>
老将李广在战报中写的很详细,匈奴人这次出动与往日不同,看来是经过了周密的策划。从潜伏在草原深处的汉朝细作传递的密报可以得知,这次的十万人马,全是挑选的精兵良将,由部落王之中势力最大的左贤王和耶律王分别统领。匈奴单于羿稚邪给他们的任务是,踏破长城,直驱长安!/p>
从这句口号中,可以看到匈奴单于**裸的野心,他是要重演当年匈奴进逼长安百里内,逼迫大汉天子签订城下之盟的旧事啊!想到这一点,这几年正要奋武鹰扬的皇帝刘彻心中的怒意早已按耐不住。从马邑之围到现在,他这口气已经忍了很久了!/p>
“朕不想再忍了!这次绝不能再只做防御守势,要出击!朕意已决,从现在开始,绝不容许匈奴人的马蹄再踏过长城半步!”/p>
在含元殿内,面对着被紧急召集而来的群臣,皇帝一开口,就说出了自己的底牌。这次他没有耐心再听臣子们的争执讨论了,既然两国间的一场大战早晚避免不了,那就从现在开始吧!/p>
有些出乎他的意料,本来以为还会有些持重老臣会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然而场面却恰恰相反。只不过片刻的静默之后,第一个站出来大声附议赞同的,竟然是朝堂上最为稳重的太中大夫郑当时。/p>
“老臣赞同陛下之言,汉匈世仇,时当战矣!不过,陛下也无需急迫,要详细筹划,方是取胜之道。”/p>
皇帝刘彻心中大喜,他就是怕一些老臣们会阻挠,统一不了意见,成为动国战的障碍,却没想到郑当时马上就站出来支持了。/p>
“陛下既然有此决心,臣也附议。可以一战!”/p>
丞相公孙弘也紧跟着出言附和,他虽然在朝堂上的权力比起前面的几任已经大大不如,但毕竟是三公之的位置,他的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p>
“微臣也同意!此事无需再论,扬我大汉之威风,无论胜负,与匈奴人真真正正的较量一次,当战!”/p>
御史大夫张汤更是大声赞同,此人虽然是酷吏出身,在朝廷权利争斗中有些不择手段为人所不齿,但在对外征伐这样的事情上,却从来没有拖过后腿。/p>
“臣附议……!”/p>
“陛下英明!”/p>
“匈奴人狼子野心之辈,早就该好好的教训一下!末将愿为前驱!”/p>
此起彼伏的赞同声在大殿上响起。竟然是一个群情激奋,纷纷请战的局面。皇帝刘彻心中振奋,脸色都有些微微的红,不禁击掌赞叹!/p>
“好!难得难得,真是难得啊!诸位爱卿果然都是忠贞为国之辈。有你们这样的支持,朕心甚慰。只要我们朝野内外,君臣一心,匈奴人就算再厉害,也无所惧尔!”/p>
说到这里,皇帝带着不加掩饰的笑意看着太中大夫郑当时,点了点头。/p>
“郑卿家,此时与匈奴全面开战,国库支持方面,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吧”/p>
大规模的战争,除了精兵强将之外,最重要的当然就是后勤保障的支持,要想打胜仗,在很多时候说来,后勤保障是否供应的上,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要往里面砸钱啊!武器装备、兵马粮饷、后续各方面的调配,这所有的地方都需要钱财的支持。/p>
这些年来,大汉朝廷的库府,一直是归郑当时管理的。他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任何人都取代不得。听到皇帝问道这个问题,他的脸上浮现出了笑容。/p>
“陛下,这个问题无需担心。微臣之所以对陛下的战争之议先站出来赞同,正是因为对于库府方面心中有底,无后顾之忧,这才同意不妨一战的。我们的家底,经过这些年的积累,已经太丰厚啦。堆积的米谷需要经常晾晒才不会霉,穿钱的绳子都已经烂断了,是需要到了用它们的时候了。呵呵!”/p>
“原来如此。哈哈哈,听郑卿家这么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