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血丹心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流年书柬
王太后在漪澜殿中,虽然看似无为,只是一个深居宫中的老太太,但她自有自己的消息来源,宫廷内外发生的事,瞒不过她的耳朵。更何况最近这几天,江都王刘非在长安兴风作浪,惹下事端,她当然就会更加关心他的行踪,唯恐这个从小被他宠溺的王爷会有什么意外的闪失。
真是担心什么就来什么,一大早就听到了宫外传来的噩耗,江都王府失火,王爷在自己家里被烧死了!王太后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差点没晕过去,悲痛之余的第一反应就是,那个手段狠辣的元召出手报复了!
等到听完详细,更是让她伤心欲绝,这一把火不仅烧死了江都王刘非和他府中的许多人,就连当晚去府中赴宴的自己亲侄儿田少重也陷在当中,没有能够逃出来。
无论是刘非还是田少重,这可都是王太后依靠的臂膀。皇帝与太后母子不和,感情越来越淡薄。也正是有了他们这些子侄辈时时来进宫看望她,才缓解了她在宫中晚年岁月的凄凉。就算是不为了权力的需要,只作为一种亲情的寄托,皇太后也不能忍受失去他们的巨大悲痛 。
以牙还牙,以血还血,这太符合元召的做事风格了!一定是他做的无疑。事已至此,王太后什么也不管了,跌跌撞撞的就往皇帝所在而来,宫禁之中庭院积雪,差点儿把这老太太摔倒,匆匆忙忙跟着的一大帮嬷嬷侍女惊慌失措,却无人敢劝。来到这里,还隔着大老远呢,王太后已经大放悲声,要皇帝去捉拿凶手,报仇雪恨。
自己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儿呢,王太后就哭闹着来了,而且一口咬定是元召下的手,皇帝刘彻恼怒的心中既无奈又烦躁。不由得暗恨宫中人多事,早早的去报与她知道干什么啊!
“母后,这么冷的天,外面又下着雪,你怎么亲自过来了要是身体健康因此受损,儿臣怎么担当得起啊。来人,还不快把太后扶回去歇息,好好伺候着!”
皇帝一面说着,一面对左右示意,让他们先把王太后护送回去。事情既然发生了,就绝不能只凭着情绪来处理,这件事关系重大,一个处理不好,有可能会引起意想不到的朝野动荡,这是他作为天子绝不愿意看到的事。
然而现在的王太后,哪里还会去顾虑这些。当初自己的亲弟弟武安侯田玢,就是因为皇帝维护不力,在与元召、窦婴一伙儿的斗争中败下阵来,最后落得个家败人亡。她已经在心中存了无尽的怨恨。而现在,唯一成器的一个侄儿田少重又死了,可以说她的娘家就从此彻底败落了,再也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更何况,还又搭上了一个江都王呢!
“皇帝!就在昨夜,最疼我这个孤单老婆子的两个孩子都死了!死在了他们仇人的手里。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经常来进宫陪我说话解闷儿,也没有人亲手从遥远的江都送来可口的当地美食了!……你让我回去歇息?我能歇息的下吗!现在我一闭上眼睛,就仿佛能看到那两个孩子满身血污的跪在面前,求我给他们捉到凶手,报仇雪恨啊……皇帝!”
“母后,发生这样的事,儿臣当然也很震惊。现在不是正打算派人好好的调查吗!你且不要急躁,保护好身体要紧,不管发生了什么事,不是还有儿臣在吗何必说那些有的没的话呢!”
皇帝怎么会听不出王太后语气中的怨意和怀恨呢,可是他并不认为自己从前的做法有什么不对。在为了江山社稷的重大利益面前,任何东西都值得舍弃和交换,田家为此做出的牺牲,他认为,完全是值得的。自己母后一直心中不满,不过是妇人之见罢了。
“调查?还调查什么!皇帝,凶手就是元召!王府怎么会无缘无故失火的呢又怎么会单单烧死了非儿和他宴请的宾客们,一个人都没有逃出来……!皇帝,快派出宫中羽林军去长乐塬上捉拿于他吧!别让他逃跑了。我要他给我的非儿和侄儿抵命!”
王太后已经被愤怒冲昏头脑,满脸涨得通红,声音也尖利了起来。皇帝感觉被她吵的心浮气躁,有些不知道该怎么跟她说了。
“母后啊,凶手怎么可能会是元召呢!他现在可是在千里之外的北疆草原上,冰雪茫茫,山河阻隔,他还能长了翅膀飞回来杀人放火不成?再
者说了,长乐侯府失火的消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他都不可能会知道,又岂能做出此事?母后,此事绝不可能是他做的。天灾或是**,还是等派去的人详细调查清楚再说吧。”
“除了他还有谁还有谁有这么大的本事!我的非儿可是力能扛鼎的勇士,府中护卫也都是精挑细选的精锐之士……除了元召,天下人谁还能进的江都王府做出这么大的业障
第三百九十九章 负军机 卸甲戎
发生在长安的这些事,早已经启程北去的太子刘琚一行人自然是一无所知。在大队羽林军的护卫下,浩浩荡荡的犒赏三军队伍,行不了二三日,已经进入了北国燕地。
如果没有另外那个使命的话,奉皇帝旨意亲赴前线封赏得胜之师,却是一趟最好的差事。既轻松又荣耀,还不会有什么风险,虽然在路上会受点跋涉风霜之苦,但相比起去亲眼见证一场国战的胜利,这些又算不了什么了。
长安已经远远的抛在了身后,身负的使命,却要时刻牢记,不能忘了。临行之际,皇帝亲自叮嘱的话语,这一路上要不时回想一下,慢慢的斟酌,到时候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样的语气去劝解长乐侯元召,以化解他胸中的怒气,使这次风波得到一个圆满的解决。这便是太子刘琚和丞相公孙弘所要完成的最主要任务。
丞相公孙弘久经世事,虽然知道这趟差事并不轻松,但从他脸上什么都看不出来。一路上神色自若谈笑风生,不时的给太子讲解一下沿途所经地方的一些人文传说历史典故。他本来就是博学的鸿儒出身,底蕴深厚学识渊博,这一番讲解下来,不仅太子听的津津有味儿,就连随行担任护卫任务的李敢和凤彦之,都得益非浅,深表佩服。
皇帝的命令很是急迫,他们在路上自然不敢耽搁停留,因此行程很快,当望见右北平那高大的城楼时,他们就踏入了北疆边关的范围。
骁骑将军右北平太守李广以盛大的仪式,迎接了他们的到来。这一队人马的分量可以说很重了,除了丞相公孙弘之外,刘琚毕竟是大汉太子国之储君,李广担任未央宫卫尉多年,一些规矩知道的很清楚,当然不能马虎。
李广是雁门关大战结束之后刚刚回到右北平来,在这次的大战中,由他统领的北疆汉军成功的阻挡住了十万匈奴骑兵前进的马蹄,并且把他们牢牢的拖在了雁门关前,给取得此次战役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极为重要的战机和局面,可以说是居功甚伟。
在取得胜利的同时,汉军付出的伤亡也是巨大的。雁门关威胁解除以后,在收敛安葬牺牲将士的同时,大批的伤员被运送到右北平来,进行悉心的照顾和救治。
李广素来是爱兵如子的将军,雁门既然已无战事,因此他也跟着回到右北平,亲自监督伤员的救治,尽量以最大的努力挽救回一些重伤者的生命。
对于皇帝派出如此大的阵容来北疆前线犒军,李广心中还是感到有些惊讶的。毕竟历来战争胜利后,盛大的封赏总是要等到班师凯旋回到长安的时候才会举行的,这一次倒是有些例外。不过他随即想到,这次空前的胜利,是在大汉对匈奴战争中取得的最重大战果,未央宫中的皇帝陛下一定是欣喜若狂,也就释然了。
在将士们的迎接下,进入右北平高大城门的太子,有些新奇的看了看这座著名的雄城,这片烽火连绵百战之地,果然连吹过来的风中都带着铁血的气息,令人胸中自然而然的就生起一股金戈铁马之气。
看着这些大胜之后脸上带着豪迈的将士,想象着他们烈血拼杀时的风采,他心中暗自叹了口气。现在他最想见到的人是元召,可是最怕见到的人,也是元召。
元召是一个怎样重情重义的人,刘琚自从八年之前与他认识开始,就了解得非常清楚。而今他东征西讨立下盖世功勋,为大汉朝开疆扩土,可是,家里却出事了!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刘琚都感到很惭愧。
父皇让自己亲自跟着以丞相为首的这支队伍而来,即便是临行之前不嘱咐那些话,刘琚也知道如此做的意义何在。不过就是想要以往日的情意羁绊之,让元哥儿不要听到这件事之后发飙嘛!
虽然身为晚辈,不能对江都王说什么,但刘琚心里也是非常愤懑的,如果自己有权力,一定废除他的王爷称号,然后交给元哥儿好好的处置。可是,自己现在无能为力,而且父皇和太后还要袒护与他,企图以丰厚的赏赐和素日的情谊来平息这件事……刘琚并没有信心完成这个任务,他也不知道元召听到消息后会不会就此罢手,不再追究。
如果从皇家的角度来考虑,他当然希望这件事能够平和的解决,最好就如同父皇所希望的那样,元召为了大局着想,能够放宽心怀,接受所有的封赏,不再追究此事。那么这样就两大欢喜,天下太平。
可是从个人的情感和对义气的崇尚来说,太子刘琚又不希望元召会默默地忍下这口气。一直以来,元哥儿都是自己和素汐还有许多人心目中真正的英雄。如果他在这件事上选择了妥协,也许,在很多崇敬他的人心底深处,会留下遗憾和失落吧……这其中就包括他,大汉太子刘琚。
 
第四百章 塞上雪 大汉风
《大汉帝国史?元公世家》记载:“……是年腊月,兵出雁门关,汉匈大战,史称河南战役。自元公规划目标定计破敌,至十万敌虏授首,河套回归,金戈荡寇,摧枯拉朽,不过十余日尔!此战,汉军大捷,夺地三百八十里,诛匈奴王者三,擒一,其余亡北,单于胆寒,缴获牛羊马匹之属不可胜数。此胜为历次北疆战事之最,功勋伟烈,天下为之震动。帝大悦,钦命丞相与太子犒军,封赐优渥。汉匈国战胜负之转折,兹此始……。”
不管是在当时还是以后,元召在河南战役中所起的作用,没有人能够抹杀。虽然在班师回到长安后,会有一些波澜,但他的这些功绩,早已被天下人所铭记,并被刚直不阿的史官记于史册,百世流传!
长安城中江都王府出事的消息,丞相公孙弘和太子刘琚这些人,是在即将到达河套草原的时候得知的。从长安派出的八百里飞骑日夜不停的接续奔驰,终于追上了他们的脚步,并且把皇帝的最新意旨传达到了他们的手中。
什么什么?!不管是公孙弘、刘琚还是凤彦之、李敢以及随后跟着赶来的李广,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无不目瞪口呆大惊失色。
这件事可太严重了。如果真的是元召干的,那么他就算是立下再大的功劳,也救不了他了。
公孙弘虽然在心底深处对元召暗怀嫉妒,但想到这件事的后果,他还是暗暗祈祷,希望这不会是元召的所为。如此崭露锋芒的名将,可千万不要因为这样的事而折损了。那样的话,对于大汉的江山社稷来说,可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太子刘琚则心中惊疑不定,这样的做法太像是元哥儿的行事手段了!难道他早已经回去了长安?一怒之下去把江都王府灭了……那样的话,自己该怎样选择啊!是帮着他遮掩,还是要据实回奏?想到种种可能发生的可怕后果,他一时间思绪乱如麻忧心更若焚。
与他们的反应不同,老将李广在惊愕过后,却随之就镇定了下来。他早些时候听李敢暗中说了江都王领人火烧长乐侯府的恶行之后,心中早已经为元召愤怒,所以才急着跟了来,想要好好的劝解一番的。还没赶到见着人呢,就又听说了这样的事,他不禁在心中暗赞了一句,活该,报应不爽!
不过,随后听说长安城中王太后等人竟然怀疑是元召去杀的人放的火,他不禁暗自冷笑,冤有头债有主,老天爷在天上看着呢!江都王刘非这些年做的恶还少吗而今报应来到头上,想要把这笔账算到元召这里来,却简直是胡说八道!
此处离着长安千里之遥,与匈奴人的浴血奋战刚刚结束,他就能飞回去杀人?这件事就算是说破大天来,全军将士也不会有人相信的!如果未央宫中真的有人想要借此把这种祸事转移到他头上来,不要说他李广不答应,就是所有的汉军将士们也绝不会答应的!
不过,李广并没有发作,这件事用不着辩解,前面马上就到河套草原汉军将士们的驻地了,只要见到元召的面,一切不用说就明白。他本人就在这儿呢,难道还会分身术千里杀人?那他可就真是陆地神仙了!
当然,与他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即便是丞相公孙弘、李敢和羽林军侍卫们以及凤彦之差不多也是这样想的。既然皇帝的最新意思是让他们证实一下,那就赶快赶到军中吧,只要见到元召本人确实在这里,那就一切都没有问题。
众人怀着不同的心情,转过最后的一片沙丘,来到了几万大军的中军驻地之前,只见一片平阔宽广的草地上,几个方阵的汉军将士排列的整整齐齐,飞雪之下,旗帜鲜明肃穆凛然,还隔着一箭之地的时候,军中的鼓声开始响起,从单调到激昂,逐渐让人心跳加速,气血喷张。
在这样的气氛中,所有人都收起了别的心思,脸上也同样现出凝重严肃的神情。这得胜的鼓声,是对他们所奉天子意旨的汇报,更是对大汉国威的飞扬。这其中凝聚了无数牺牲将士的魂魄毅兮,更包含了大汉军魂的所向无敌!
太子刘琚率先跳下马来,随后李广、丞相公孙弘、李敢、凤彦之以及所有的羽林军护卫们下马而行。他们虽然是皇帝钦使,但在这些为大汉的安宁立下赫赫功勋的将士们面前,却值得给与任何礼遇。
双方的距离越来越近,虽然纷乱的雪花有些遮挡视线,但却遮挡不了热切的心情,对面的阵容也看得越来越清楚起来。在满怀敬意的同时,一些紧张和忐忑也渐渐浮上每个人的心头,他们都很担心,如果在这盛大的阵容中,看不到那个小侯爷的身影,那就真的要有大麻烦
了。
走在最前面的太子刘琚,心情尤其紧张,一边呼吸有些急迫的往前走着,他一边使劲的睁大了眼睛,迎接的人群中最前面的那些面孔一个也不放过,挨着看过去。
只见对面几个方阵最当中的那一众气宇轩昂的人中,将旗之下,最显眼的就是十几个身披黑色战袍的身影。一个身材修长,明显比别人高出半头的将
第四百零一章 盛宴之后 当归去来兮
雪落无痕,风平静止。又一轮飞雪终于停止飘落的时候,黄河流经草原的这片草长之地,在被大汉军队占领之后,终于又迎来了一次盛大的狂欢。
这是一次真正的狂欢。烽火、杀戮、鲜血、死亡、阴谋、担忧……所有的这一切都暂时远去,现在每个人脸上洋溢着的只有欢喜和荣耀。
从长安千里迢迢星夜赶来的人们,终于放下了心头的大石,把那个谁都不愿意去承担的重担远远的抛在脑后。这样多好啊!只有胜利的庆祝和荣誉的奖赏,将士们脸上的欢笑才应该是这会儿该有的模样。
至于长安城中那位跋扈王爷的死,在这遥远的北疆,谁还记得他啊!死就死了呗,既然和大家都喜欢的长乐侯小侯爷没有什么关系,也不用有人为此为难,那么就可以把皇帝陛下的某个意旨先忘掉好了。犒赏三军才是谁都喜欢来做的事嘛!
情绪和气氛的转变,是从真正见到元召开始的。当太子刘琚和丞相公孙弘等一大帮人在卫青亲自引领下,来到后营,看到这位已经成为军中无数将士偶像的人时候,他正在一大堆各类食材中挑选忙碌着,嘴里哼着一首不知名的小曲,神态悠闲。
给他打下手的是崔弘、小冰儿、聂生还有少年朴永烈。他们在他的指挥下,正在分门别类的搬运、清洗、切块、生火、宰牛杀羊……几十口大锅一溜排开,熊熊的火苗开始升腾,热气滚滚的水浪翻腾,握惯了刀剑斩将杀敌的手,在熟练的干着这些杂活,互相说笑打闹着,竟然是兴致勃勃。
看到眼前的一幕,李敢和李广父子互相对视一眼,丞相公孙弘和凤彦之暗自送了一口气。而太子刘琚心中大安的同时则差点脱口喊出来,他艰难的咽下一口唾沫,感觉这一路已经紧张的嗓子都有些发干了。
仿佛是早已经预知到长安贵客的到来,听到身后的脚步声响起,正在按照自己的方法配制调料的那个身影转过了头来,脸上的笑容无比灿烂。脱去战甲的大汉尚书令、大司马、长乐侯元召,今年未满十七岁,此时模样,正是邻家少年。
“太子,公孙丞相,凤老、李将军……都别来无恙?一路辛苦,元召未曾远迎,多有怠慢,当面谢罪了!呵呵!”
元召放下来手头的东西, 神态平和的拱了拱手,对待故人,如沐春风,从这张脸上再也看不出一丝的锋芒和峥嵘。
出乎所有人意料,大汉太子刘琚没有按照礼制说那些客套话,他直接就近前两步,伸出胳膊抱住了元召,如同真正多年未见的亲兄弟一般,伏在他耳边低声说了一句只有两个人才能听清的话。
“元哥儿,我、我终于放心了!”
太子比元召小了两岁,可是他的个头却窜的已经很高,这一点随他的舅舅和母亲,都是身材修长之人。元召比他矮了一头,无奈的也伸出胳膊与他抱了一下,心中有些微微的叹息,刘琚语气中的挚诚之意忧心之情,他当然能听的出来,这位当朝太子的性子遗传了卫家姐弟的宽厚,很重感情。这一点对于普通人来说,当然是珍贵的品质。可是生在帝王之家,走上那条注定是刀光与权谋的道路,这却是一个致命的缺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