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汉血丹心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流年书柬

    “太子殿下能够代表天子亲自来到这塞上风雪之地,慰问三军,这对于前线的全体将士来说,已经是莫大的荣耀。呵呵!元召也代表他们再次致谢了!”

    元召轻轻的拍了他臂膀一下,退后一步,大声地对所有人说了一句。有些话有些情感藏在心里就好,不必如此轻易的流露。未来的路还很长,自己自然会报答他的这份情谊。

    “嗯!对,父皇这次让我们来,就是要对所有的三军将士好好的进行奖赏的!元侯,你们是不知道,当这一次比一次重大的胜利传进未央宫时,父皇和大臣们是有多么高兴!哈哈,丞相就在这里,他可以作证,长安的民众是有多么的欢腾!”

    刘琚压下心头的情绪,所有的担心都跑到了九霄云外,神情也兴奋起来。后面的人见到这位太子是如此率真的性子,倒也感到他随和有趣,都不禁随着笑了起来。丞相公孙弘和凤彦之等人也纷纷和元召打过招呼,大家围拢到跟前,公孙弘手捻须髯,不住点头。

    “是啊是啊,太子殿下说的一点都没有错。这次河南战役取得的大胜,可真是震动天下。斩将杀王,开疆扩土,我大汉之兵威竟然到了如此强盛的地步。老夫从来没有想到,在古稀之年竟然还能听到这样的消息,这副老朽的身躯竟然还能踏上这片草原的土地,真是令人感叹啊!你

    们这些年轻人,可真是后生可畏。哈哈!”

    听到他这样夸赞,元召及卫青等人连忙逊谢几句,表示愧不敢当。这老倌儿虽然在有些时候小鸡肚肠,但毕竟是读圣贤书长大的汉家文士,家国大义还是分得清的。对维护汉家江山的赤诚之心,是不用怀疑的。

    其余的众人也纷纷互相祝贺几句,丞相公孙弘把皇帝的嘉奖当众




第四百零二章 若许恩仇 也只淡若云烟
    大汉丞相公孙弘虽然也非常想去多吃些肉,但他毕竟是老了,牙口虽好,肠胃的消化功能恐怕接受不了,所以还是只吃些青菜和乳豆腐为好。当然,这个原因是元召说给他听的。他这几年总是感觉在吃食上越来越力不从心,在此时听完元召对他详细讲解人体各部位的功能后,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神色。

    “原来如此!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唉,年老不以筋骨为能,连吃点肉都消化不了,岁暮残年,老将至矣。实在是令人无奈啊!”

    元召见他一边不停地吃着碗里的东西,一边发出长吁短叹,嘴里却一点都没停下。不由得心中暗笑。在这个时代,像他这样大的年纪,还有如此好的胃口,已经是很少见的了。

    “丞相无需感叹,你的身体都算是很好的了。千里跋涉而来,而丝毫无损饭量,已经令人佩服了。只不过肉食之类,当适可而止,少食无妨,不可多吃,以免加重肠胃负担。这些事,还要自己在平日饮食上多加注意呢。”

    元召说的很耐心,老头子也不容易,作为大汉丞相,遇到个权力欲最重的皇帝,几年下来,手中的权利已经被皇帝剥夺的差不多了,成为了大汉朝开国以来,实权最小的一个丞相,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而今,又被皇帝千里迢迢的赶到这儿来,查看自己的虚实,唉!也是值得同情的。

    “多谢元侯的关心了。看来世间在某些时期,文武之道还是有区别的。不说别的,只说在这饭量上,想那战国时的名将廉颇,虽年迈八十,尚能酒一坛,肉十斤,上马抡刀。老夫研究了一辈子经书,这还不到七十岁呢,吃点儿肉都消化不了……唉!人比人,气死人啊!”

    公孙弘虽然举得这个例子有些不伦不类,但他其中所透露出来的意思,元召自然听得懂,老家伙这是在转弯抹角的发牢骚了。对于这样的话茬,他才不去接呢。公孙弘在历史评价中,可是著名的“笑面虎、两面派”!现在和你掏心掏肺的,说不定回到长安,在皇帝面前就出卖了你啊!

    “哦,老将廉颇啊,传说他是挺能吃的。不过他也太自不量力了,年轻的时候能吃十斤肉就算了,你说他都八十岁的人了,还这么逞强,结果怎么样”

    见元召一本正经的脸色,说起这战国往事,丞相公孙弘倒是愣住了。做了这几年没什么权力的丞相,他心中的郁闷可想而知。本来也就是拿廉颇的年纪做例子,顺便发发牢骚而已。元召这小子他还是了解的,他是绝对不会去搬弄是非的。心中的不平在这远离长安千里的地方,多少的发泄一下,料想没有什么大碍。

    “啊此话怎讲什么结果怎么样老夫实在不明白……。”

    “本来赵国、魏国什么的还可以多支撑两年才灭亡的,怪就怪这廉颇,那么大年纪的个人了,整天吃肉,肠胃怎么受得了?这肠胃受不了的后果就是他吃一顿饭要去拉三泡屎!三泡屎啊!那怎么还能上马提刀呢……?”

    公孙弘边听着元召说话,却没忘了嘴里不停的吃着,他身边的随身侍从根据他的喜好从翻滚的火锅中挑选着老爷爱吃的东西,正把一块滚烫的乳豆腐放到口中,吃得津津有味儿的时候,忽然听到元召说出这些话来,“噗”的一声,老头子把嘴里的东西全都吐了出来。这、这说的也太恶心了吧!

    “元侯!你、你……胡说八道!简直是乱解史书嘛!哎呀!不吃了、不吃了,让你说的没有胃口了。”

    公孙弘被他恶心的不行,放下来手中吃饭的家伙,在随从的侍奉下漱口擦嘴,然后又喝了一杯元召调制的奶茶,看着别人仍旧在大快朵颐吃的不亦乐乎,不由得感到很是遗憾。唉!元召说的没有错,即便有再多好吃的东西摆在眼前,可是自己也快要享用不动了,是比不了这些正当年少的后起之辈的,看来是到了摆正心态放手一切的时候了啊。

    元召才没有过多心思去顾虑他的心态呢,公孙弘别看年老,可一点儿都不糊涂,相反他的心思比谁都敏锐,知道在什么时候进退。这也是他在当今天子君临天下的漫长岁月里,最后能够成为仅有的几个得以善终的丞相之一。

    “元侯啊,别的事,就先不说了。皇帝陛下这次派老夫和太子前来,除了犒赏三军之外,却还另有一件关系到你个人的事,需要跟你好好的解说一下。希望你先不要多想,这件事是这样的……。”

    丞相公孙弘终于开口了。虽然这件事很难开头,但总是要跟对方说的,这也是皇帝派他来的主要目的。太子以情,而

    他就要以理,来把长乐侯府被烧这件事委婉的告知。

    听到他开了头,太子刘琚、李敢、凤彦之等人收敛了笑容,暂时停止了和将士们的互相敬酒,气氛忽然沉默下来。周围不知内情的人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也随着向这边看过来。只有卫青、崔弘、小冰儿三个人心中有数,不过他们并不动声色,在元召身后不远处静静地观察着动静。



第四百零三章 应有雄城虎踞 威震草原
    赞曰:

    雪落长安,风过北平。这次第、万里鹏程。

    烟尘未散,战鼓稍停。

    醉曲中意,剑中境,关山情。

    策马逐梦,谈笑风生,似仙侠、淡看浮名。

    赫赫功勋,此间英雄。

    揽一天云,九天月,满天星!

    草原上的夜晚又来临了,熊熊的篝火在落满白雪的草地上燃烧着,一轮圆月清冷的挂在夜空。远近热闹的气氛终于渐渐安静下来。

    汉军大营的庆祝活动,最后结束的很圆满。醇香的美酒,丰盛的各类美食,令将士们忘了这是在曾经两军厮杀的战场,酒到酣处,有人拔剑起舞,纵声长歌,余人刀击战甲,齐声相和。其慷慨悲壮之声,令黄河呜咽,飞云变色。

    身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心情也变得纯净起来,各种机谋算计似乎也都暂时抛去。看着将士们都各自回营休息,只有极少数的将校留了下来,丞相公孙弘收敛了神情,侧脸望向那个刚才还在与大家一起慷慨而歌的人。

    “如此看来,元侯真的是把恩怨都放下了?不会在心中纠结了吧”

    “当然!作恶的人,既然已经得到了该得到报应。我又怎么会抓着不放呢!”

    “这样就太好了!皇帝陛下交给我等的两道意旨,也算是全部圆满的完成。哈哈,也不枉了老夫拼着这把老骨头千里迢迢的跑了来一趟。元侯心胸,令人佩服!”

    公孙弘的感叹是发自内心的。如此棘手的一趟任务,自从出来长安他就已经在心中暗自为难了。对于能不能按照皇帝的意思,把事情摆平,他心中并没有把握。而今看到元召知道所有之后,竟然神态轻松地表示这件事到此为止。公孙弘的所有担心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甚至暗自庆幸,那江都王死的可太是时候了,他一死,满天乌云都散了,大家都感到轻松。真是死的好、死的妙、死的呱呱叫啊!

    至于未央宫中王太后是如何的伤心,那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长乐侯为了守住刚刚夺到手中的河套草原,可是殚精竭虑的很!不仅亲自带领着在此驻守,还为了振奋士气,不惜亲自操刀为将士们宰羊杀牛烹煮犒劳。如此忠贞为国之士,又怎能受到丝毫的猜疑呢

    这不仅是公孙弘的真实想法,更是凤彦之、李敢等人的真实想法。大家的看法都出奇的一致,如果回到长安之后,还有人会为了江都王的死而把责任牵连到元召身上的话,那无论是谁,都一定要坚定不移地站出来,为他作证。

    “元哥儿,这儿的草原那么辽阔,我们汉朝的军队是第一次攻打到这儿来。那如果不久之后匈奴人要大举反攻的话,我们能不能守得住呢”

    太子刘琚既然心事尽去,自然也兴奋起来。他虽然还没有正式参与国事,但博望苑的那些太子属官们没少给他讲解天下形势,对于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力量对比,他还是了解的很清楚的。

    元召微微地笑了笑,这样的问题,第一个曾经问过的并不是眼前的太子,而是皇帝。当初定下河南战役的最初计划飞马报送长安的时候,皇帝刘彻就已经派人来这样问过。元召当时让他们带回去的回答是,汉军既然有能力攻战河套草原这块重要的战略要地,就一定有能力把它牢牢的守住。

    “大汉要想战胜匈奴,首先考虑的不是要怎么守住夺取的地方,而是要怎样的去进攻!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只有不断的进攻、胜利、再进攻、再胜利……才能彻底的把匈奴人打败。呵呵,我说的打败可不是只把他们的势力打败,而是指打败他们的意志,征服他们的内心,让他们从此以后,彻底的归附在大汉意志之下,并且永远不敢再升起悖逆之心!”

    元召把他在奏章中对皇帝曾经说过的这段话,原原本本的重新对眼前的这些人讲述了一遍。尤其是这些军中将校,必然是在以后对匈奴作战的最主要力量,他必须要让他们明白这个宗旨,并作为最高的指导方向,让他们尽管去释放自己的野心和能力,向这辽阔大草原的前方去征服吧!

    有幸在今夜篝火堆旁边聆听他讲话的所有汉军将校们,从卫青到公孙戎奴、曹襄……一直到小冰儿,都把这几句话牢牢的记在了心里。在随后几年的汉匈战争中,他们耀武鹰扬马踏草原,长刀所向,从天山到祁连山,从河套到狼居胥山,几乎踏遍了除大漠之外的大部分草原。大汉帝国的马蹄声,终于成为了令匈奴人闻之颤抖的噩梦

    !

    “元哥儿,明天我们就一起回长安吧!母后让我带话给你和舅舅,希望在马上就要举行的封后大典上,能够看到你们的身影。”

    太子刘琚眼中闪烁着亮光,他身后跟随的那些属官们则心情无比激动。在这一刻,任何人都可以预见到,在军中有这样强有力的臂助,这位当朝太子的未来之路,将会是如何的平坦和宽广。

    元召点了点头。是啊,该回去了,此间



第四百零四章 天下社稷 尽在袖底江山
    对于打击地方豪强、做留名青史的大事,丞相公孙弘有意,太有意了!他不用再详细的追问元召其余的措施了。眼前这个年纪不大的家伙做事素来出乎意料鬼神难测。他既然说有把握,那就一定没有问题!自己只不过是和他一起在奏报署上个名字,就有可能参与到这件留名青史的事情中,简直是太划算了。

    酒意和放心的双重作用下,长安来使们都去心满意足的安歇了。散去之前,元召最后看了有些沉默的车骑将军卫青一眼。

    “这次回到长安之后,我肯定会离开军中了。在一段时间之内也许会被限制很多权力……不过这些你都不用多管。和匈奴人的战争,下一次爆发的时候,将会更加的激烈。黑鹰军需要大大的扩军了。夺取河套草原后,我们得到了数万匹草原良马,这些都要利用起来。下一步就看你的了!青哥,记住一点就好,只管打仗,不要干涉朝堂政事……。”

    偶尔战马的嘶鸣中,草原的夜色归于平静。火堆旁边,只有他们三四个人还在。元召平淡的交代着一些事,长安的惊涛骇浪看似已然过去,其实他比任何人都明白,这一波潮头之后,那不过是另一轮重新的开始。今夜过去,他不会再多说。卸去战甲,他要重新开始做最想做的事去了。

    回到长安后注定将会大放光芒的车骑将军卫青,把手中的“墨染”剑擦好之后,轻轻的插入剑鞘中。他什么话都没有多说,只是重重的点了点头,一切默契于心,尽在不言中,朝堂纷争实非他所长。他本来就是这样的性格,如同元召相赠的这把掌中剑一样,君子厚重,如白染墨!

    长笛响起悠扬的曲调,火堆旁边的小冰儿眼中闪着点点星星,她听着师父和舅舅的谈话,心中平安喜乐。不过眼角撇过正在横笛吹奏的崔弘时,心中又升起小小的不服气。自己什么都比这个“师弟”强,可就是吹不来师父制作的这种竹笛,每次想要用心学时,总是跑腔走调的,都气的在暗中掉了好几次泪了,却依然是进步缓慢。到得后来又一次,她听到元召忍着笑嘟囔了一句“噪音啊!这就是典型的没有音乐细胞嘛……。”才气急败坏的彻底放弃了孜孜不倦的学习,虽然不知道这话是什么意思,但想来自己是真的没有这方面的天分呢。

    长安故梦,即将回归,不管将要迎接每个人的是无上的荣誉,还是未知的命运。他们,带着令天下人敬仰的光芒,终于要回去了……。

    大汉长安未央宫,皇帝刘彻在接到从遥远北方以最快的速度传回来的奏报时,暂时停止了正在进行的早朝,在第一时间就迫不及待的一目十行看完了。然后他把这份加急的奏章平静地放到了御案上,有片刻的时间沉吟不语,脸上神色却看不出任何的改变。

    底下的臣子们心情各异,都已经隐约的知道了消息,有焦急地等待,有忐忑不安,还有一些隐约的兴奋期待……不过他们所有人,不约而同地偷偷往上瞅了瞅,从皇帝脸上的表情中,却寻找不到任何自己想要知道的答案。

    站立在皇帝最近处的东方朔和严助,他们都用眼角的余光偷偷的瞄过那份急报,虽然看不清楚具体,但可以知道那上面的内容很多,写得很长,因为皇帝仔仔细细的看了有好一会儿。

    而且,对皇帝了解最深的东方朔发现他在看到某处时,斜飞入鬓的眉角轻轻的动了动,这是皇帝陛下的一个特性,每当有什么触动他内心的事情时,他都会有这个小动作。虽然轻微,外人很难观察到,但在具有一颗七窍玲珑心的东方曼倩眼底,自然是早就总结的很到位。

    这个发现,令东方朔的心中一动。自从长乐侯府出事以来,最近在长安发生的这一系列事件,都让他对元召很是担心。尤其是皇帝最后一次派出去北疆给丞相公孙弘传达消息的特使时,他无意中发现皇帝刘彻的眼底是曾经闪过一抹杀气的,这让他感到心惊胆战。

    皇家的无情,不管是曾经亲身目睹过的还是从史书中看到过的,都让东方朔有很深的体会。伴君如伴虎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这是用无数鲜血和人头以及身家性命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或者说是至理名言。多少简在帝心宠幸有加的朝中大臣,多少功勋赫赫国之栋梁,往往会因为说错一句话,或者是办错一件事,就会迎来杀头之罪啊!无论是历史上或者本朝,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正是因为耳闻目睹了太多太多这样的事,所以东方朔,这位具有大智慧的人,才选择了一种另外的入世方式,能够立于朝堂施展自己胸中所学,但并不去做那些为世人所称道的“忠臣、直臣”。想要做事,先要保全好自身,这才是最重要的。

    &n



第四百零五章 庙堂江湖 看谁挥斥方遒
    朝廷新一轮打击江湖游侠豪强的运动,是从长安城内开始的。接连发生的两场大火,让很多人的命运发生了改变。高层背后的博弈和较量,寻常百姓无从得知。但在他们眼底发生的大追捕,却是雷霆霹雳,疾风骤雨!

    无论是当了最终的替罪羊,还是早就有心把他们彻底的铲除,一些江湖游侠儿这次算是倒了大霉。在王太后看到她言之凿凿的杀人凶手并没有离开北疆回到长安的证据后,面对着皇帝的目光,她也只好闭上嘴巴。随后未央宫内统一了意见,江都王之死,与那些恃武而骄的江湖豪客们脱不了干系。满腔的怒火便倾泻到了所谓的“匪类们”头上。
1...138139140141142...3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