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血丹心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流年书柬
“些许微功,不敢当此盛誉。更不敢劳动老丞相亲自出城来迎接!元召有愧。先替全体将士们多谢了!”
窦婴虽然已经归隐,但他毕竟是三朝老臣,其影响力在朝野之间还是非常巨大的。在这种场合中,皇帝能够亲自请动他代替自己出城迎接,已经算得上是一种最隆重的表示了。
“元侯就不要过于谦虚了!依老夫看来,替汉室江山立下如此大的功劳,给你怎样的礼遇,都是应该的。至于老夫个人来说……元侯,请上马!老夫甘愿为你牵马坠镫,头前引路也!”
听到窦婴如此说,不仅周围的人大吃了一惊,元召也受惊匪浅,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担当的!窦婴是什么人?那是三朝的元老,平定七国之乱时的大将军,皇亲国戚万户侯!而且他都七十多岁了,要给自己这个十六七岁的人牵马坠镫?那自己还不被天下人骂死啊这是要折寿的!
看到元召连连摆手后退,示意此事绝不可行。窦婴把眼一瞪,老家伙虽老,发起怒来威风不减当年。
“小子何饶舌儿!男子汉大丈夫婆婆妈妈的,岂不减弱我大汉男儿的筋骨气概!我可告诉你,天子率领着九卿重臣们可还在未央宫朱雀门前等着呢呵……上马入城!”
窦婴不容他再多说,早已一把拽过了他的马缰绳,用严厉的目光瞅着元召,其中似乎包含了许多深意。在窦婴身后,早又走过来十几位和他年纪差不多的老家伙,须发苍白,有的腿脚都已经有些略微的不灵便了,但身板儿还是挺的绷直,一看就是些曾经久经沙场的老将。
都是曾经长乐塬上的常客,这些早已经脱下战甲多年的老将,在那些
第四百零九章 红颜若梦 为卿不悔倾城
事实证明,是元召自己有些想多了。并没有人要对他怎么样,来的人只不过是要给他在胸前佩戴上大红花而已。
没有想到啊,以“披红挂彩”的形式来搞欢迎仪式,竟然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元召摸了摸脑袋,幸亏没有再在他头上簪花一朵,那可就糗大了!
不过,如果现在真的要给他头上插花的话,好像他也没办法拒绝。因为,他的目光对上马前之人眼中的一泓清澈时,已经被那柔情融化。更何况,具有同样眼神的,是两个同样芳华初绽的女子呢。
在这样的场合中,有些话显然是不方便说的。穿了一身淡藕色衣裙的素汐公主,外面只罩了一件火狐皮裘,她主动的退后了半步,把手中捧着的绸制大红宫花交给苏灵芝,让她去给他亲手带上。
除了身边亲近的人和散布在暗中严密保护着的宫中侍卫外,远处普通的长安百姓并没有人认出这位大汉长公主。红花是她亲手在母后和宫女们的帮助下做成的,耗费了她一夜的功夫。
在片刻之前,苏灵芝还并不知道自己会有这样的事要去做。她们所有人今天从长乐塬回到长安来,不过是想要在第一眼看到元召而已。
当她被素汐挽住了手臂,在她耳边轻声说要出去代表他的这些亲近之人迎接时,灵芝并没有多想就过来了。可是却没有想到,素汐竟然把这个让人难为情的任务交给了她!大厅广众之下,灵芝感觉到自己的脸已经涨得通红。
素汐公主其实非常想亲手把那花绶佩戴在心中英雄的胸前,可是她还是把它交给了苏灵芝。看着自己这个最好的姐妹终于鼓足了勇气,穿越人丛,掌中托着那红的似火的宫花,伸出了修长的手臂。
元召看着在万众瞩目中通红脸色又有些微微发白的灵芝,暗自轻叹了口气,他并没有跳下马来,也没有放低身子,而是轻舒猿臂捉住她的胳膊,提上马背,眼中含笑看着她,微微低下头来,示意她不要紧张。
苏灵芝即便是平日里再大方温婉的性格,在此时此刻,也已经羞得不行。她窘迫的手臂都不听使唤了,有些僵硬的勉强把那花绶给他佩在了胸前,低声地说了一句,快放我下去!然后就低下头,不敢再看他一眼。
沿街两旁的民众看到这一幕,禁不住都大声欢呼起来。素白衣裳的少女被一身黑色飞鹰战袍的凯旋将军半抱在胸前,红缨盔束,花色崭新,策马而行,神采飞扬,美人如玉,英雄若梦!
素汐公主看到元召对她点头微笑致意,心中又甜蜜又失落,羡慕的看着马上的那一对儿,说不清自己到底是什么滋味了。
策马而行十几步之后,感受到身前少女身体的僵硬,知道她紧张的厉害,元召伸手替她把一缕垂落的青丝理好,只在耳边轻声说了一句“回去好好安心,很快我就回来!”。灵芝有些软弱的点头,马经过明月楼前时,元召把苏灵芝放下,冲站满台阶的众人挥了挥手,然后继续往前而行。
灵芝有些呆呆的站着,脸上的红晕仍旧没有消退,她还有些不相信刚才发生的一切。他竟然在这样的场合中公开的半抱自己共马而行?这、这家伙……哼!
“灵芝!小侯爷他、他刚才对你可真是太好了!简直是……太好了!嘻嘻!”
生性活泼的泠雪早就抱住了她的手臂,大呼小叫着。伤还未曾痊愈的泠霜也在笑了起来。这样的英雄如梦柔情似水,恐怕是所有少女的梦想吧!
在她们身后,梵雪楼的众人、长乐塬上的一大帮子人还有明月楼季英等都在微微点头,脸露笑容。
“小侯爷自然是重情重义,所以这些老将们才甘愿为他牵马开路啊。灵芝,他只不过用这个细微的动作,就已经向全长安的人表明了态度。以后谁再想打你的主意,就要先掂量掂量自己有几斤几两了……呵呵!”
听着主父偃先生在身边的含笑而语,所有人便都明白了元召此举的用意,原来就是要给长安城中的某些人看的。苏灵芝,就是他的禁脔,任何人的痴心妄想都趁早打消才是。
灵芝心下既感动又安慰,忽然想到素汐公主时,连忙回身去寻,却看到不远处的一辆马车上,那个善解人意的美丽女子正在向她招手示意,然后车帘放下,容颜隐没,在大批便装护卫们的保护下远去了。似乎她好不容易出宫一次,就只是为了来成全这一对璧人似的。想起那双隐含着落寞的眼睛,苏灵芝心中忽然感到怅然若失……。
朱雀大街尽头,大汉未央宫巍峨高耸,朱雀门外,当今天子亲自出宫,带领着文武百官、九卿重臣在此等候胜利归来的将士们。
从元召他们踏上长安的地界开始,关于他们的一举一动当然都瞒不过皇帝刘彻的眼睛。
太子刘琚和丞相公孙弘一行在一个时辰前已经提前回来,并对他做了简单的汇报。而且各方面传过来的消息,自然有专门的人收集整理,提取有用的报与皇帝陛下知道。
 
第四百一十章 铁肩道义 俯仰无愧天地
未央宫宣室阁,这个除了含元殿之外,在大汉帝国的臣民们心中来说最重要的地方,此刻很安静。
灯火微黄,暮色降临,远近的距离内,有宫中侍卫们严密的警戒,没有皇帝陛下的亲自传唤,是没有任何人敢无故溜达到这儿来的。宣室阁,这处宫闱禁地机密之所,为汉文帝所修建,从那之后,就一直成为了皇帝与心腹重臣决策某些最重大事件的场所。
在这里,文皇帝曾经召见过汉室贤臣贾谊。本来是风云际会的佳话,奈何并未逢时,胸怀天下的皇帝和忧国忧民的贤才,即便是有至善的治国良策,受到勋臣贵戚们的束手束脚,也没有办法去实行,只得束之高阁,投之火炉。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是如何的无奈之举啊!当满腔孤愤的贾谊被驱逐离开长安的时候,他背负的是汉文帝满满的愧疚和沉重的目光。
也是在这里,那位“只知谋国不知谋身”的晁错大夫,怀着一腔忠贞,为自己的学生汉景帝献上千秋大计,君臣相得,何等融洽。可是一朝事变,帝王无情,含冤负屈,腰斩东市,残酷的结局,悲惨的人生!
用血写成的史册,墨迹淋漓,鲜红未干。长乐侯元召安静的坐在几案后,脸上色平淡,他在等待着皇帝陛下的最终摊牌。
夜色笼罩了宫阙,皇帝陛下的赐宴刚刚结束。那些在今天享受了无上荣耀的将士们已经散去,想必都会很难忘。元召被皇帝命人单独留了下来,然后就来到了宣室阁,他有一种预感,将要发生的一定就是自己曾经料想到的局面。
“怎么样?在你眼里,朕对将士们的赏赐可还算丰厚?”
终于,皇帝刘彻把案头竹简上的最后一个字写完,抬起头来,挑了挑眉毛,眼睛直视着元召,帝王的威严即便是在这样的私下时刻,也是凛然不可冒犯。
“赏赐之高,前所未有!陛下仁德,体恤过人。”元召不动声色,沉着应对。
皇帝又认真地扫视了他一遍,不过是个相貌普通的少年,个头也只是中等身材,如果放在茫茫人海中,可能根本就不会引起特别的注意。然而偏偏就是这样一个人,身体里却蕴藏着深不可测的力量。
“如此说来,将士们应该都很满意了吧”
“启奏陛下,有功者得厚赏,伤亡者得到抚恤,无人不满,皆颂圣德!”
“那么……你呢元卿,你可满意?”
皇帝的锐利目光紧紧地盯着他的脸,似乎是要想看清楚他心底真实的想法。元召神色自若,恭敬地站起身来拱手施礼。
“陛下,何须多问?元召一心为国,从来不会过多考虑个人私利。只要将士们满意了,我自然没有异议。”
“嗯,你说这句话,朕相信!自从当年你进入长安,出现在朕和窦太后的面前,这几年来的所作所为,朕都历历在目,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确实无愧于一心为国这四个字。”
说到这里,皇帝似乎有些感慨,想起曾经的许多往事,君臣对谈,指点江山,眼前这个少年带给自己的一次次惊喜……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他几乎就要放弃自己被愚弄欺骗的愤怒。然而转念一想,为了以后的江山社稷安稳着想,也为了将来他能起到更大的用处,更是为了这片汉室天下能够超越历朝历代,现在就必须给他点教训,让他经受一点儿挫折了。想到这里,话音一转,态度突变。
“自己说说看,朕对你怎么样?”
“陛下知遇之恩,难以报答。”
“呵!那是不是有薄待与你的地方,让你心中有了怨意了啊哼!”
“陛下何出此言臣不敢。”
“不敢?还有你不敢做的事你现在胆子越来越大了,都敢欺君罔上了啊!”
“……哦,臣实在是不明白,陛下到底有何所指呢……”
“元召!朕今天只问你一句,你敢说从来没有骗过朕,并且今后也不会骗朕吗”
空气中有稍微的沉默,宽阔的宣室阁中只有君臣两人,相隔着三步的距离。外面远近都静悄悄的,想来这会儿就算是那些最贴身的西凤卫侍从听到这些话,也要装聋作哑,恨不得什么也没听见了。
“陛下,只要是有关国家之事,臣敢保证,此前不负陛下之恩,以后也绝不会欺骗半句!”
元召的态度诚恳,声音很清朗,自己本来做事就无愧于心,又何必遮遮掩掩呢。
“好!朕要的就是你这句话。我来问
你,江都王之死与你脱不了干系吧?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皇帝走进了一步,与元召几乎就要面对面,终于把心中一直以来的猜疑大声问了出来。他想要看看这个素来稳如泰山的家伙,听到自己这句突然发问,会不会惊慌失措乱了阵脚,或者是矢口否认拼命解释。
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元召既没有否认,也没有迟疑。皇帝分明看到他的脸上闪过一丝笑意,然后就很干脆的回答了他。
“臣不敢当面欺君,那江都王刘非之事,与别人无一丝一毫的关
第四百一十一章 风起未央 美人如玉萦怀
皇帝陛下在宫中大发脾气,鸡飞狗跳,所有人都战战兢兢,唯恐一不小心成为了替罪羊和出气筒。
事情的具体起因虽然还不清楚,也没有人敢去打听,但在宫中庆贺宴罢就发生这样的事,还是有些不同寻常的。尤其是发生在皇帝于宣室阁单独召见元召后,就更加令人吃惊猜测了。
世界上从来没有不透风的墙,即便是戒备森严的未央宫,也挡不住消息的传播。
刚刚出征归来的长乐侯元召出事了!被皇帝陛下亲自下令关进了天牢!
在天黑之前这短短的不到一个时辰时间里,这条惊人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未央宫各处,然后又通过某些秘密渠道,流传到了朝野许多重要人物的耳中,风声骤起!
皇帝刘彻已经很久没有生这么大气了。羽林军侍卫们把元召带走之后,他在室内来回徘徊,越想越恼。本来漱玉宫李美人那会儿派人来请皇帝陛下晚上过去,说要有一个惊喜给他的,现在也没心情去了。至于别的后妃美人那里,在这样的情绪下,他更是不会过去。
暮色笼罩宫阙,远近宫灯次第,皇帝终于走出宣室阁。早就恭候在一边的宫人、侍从官连忙上前请去用晚膳,他冷冷的哼了一声,现在哪还有胃口吃饭啊!转身出重华门,沿着宫中甬道,转过两处大殿,直奔建章宫而来。后面的大批人众连忙跟在后面小心翼翼的跟随伺候着。
建章宫中,卫夫人最近很是忙碌。马上就要举行封后大典了,各种准备马虎不得。而且宫中的各项事务也不能松懈,越是在这样的关头,越是要各方面做到细致周到,以免给人留下话柄。经过这么多年的宫中岁月,现在她处理起这些关系,早已经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从一个出身寒微的普通歌妓,到今天统领后宫,母仪天下,这一路行来是如何的不容易,恐怕只有她自己才能知道吧。
新制的大汉皇后印绶、礼服、各种饰带、凤冠霞帔……都已经准备完毕。此刻,十几个宫女正在宫中嬷嬷的指导下,细心的擦拭着需要佩戴的金银首饰和玉器琳琅之类的东西。嬷嬷当然很小心,不时地叮嘱几句宫女们,一定要轻拿轻放,千万不能出现划痕损坏。
卫夫人坐在一边,脸带笑容的让她们不要紧张,哪有说的那么严重嘛。她素来待人宽容,不管是宫中的女官还是普通的宫女太监,从来没有下重手责罚过。这固然是她心性温善,不忍苛责。也是与她自己的出身分不开的。由己推人,不为己甚。
听得皇帝突然来到,卫夫人有些微微的惊疑,他最近三五天都来不了一次,晚上在此留宿的时间更是少。听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漱玉宫那边,李美人深闺独宠,自然也瞒不过她的耳目。
对于这样的事,卫夫人也早已经看开了。既然当初选择了这条路,就要承受这所有的一切。后宫三千粉黛,天子自是多情,更何况自己的这位皇上雄才大略风流倜傥呢。她虽然心酸,却是无奈。
领着宫中的人接驾完毕,卫夫人见皇帝刘彻走到软榻边坐下,面色不善。她还没有听说刚刚在宣室阁发生的事,心中不免感到有些奇怪。下午的时候还在朱雀门前兴致高涨的对将士臣民们演说呢,这会儿又是怎么了
不过她是心性聪慧的女子,自然不会贸然询问,一边以目示意宫人们退下去,一边笑盈盈的走过来,舒广袖,伸素手,先去沏了一杯暖茶,放到他的手边。皇帝的肠胃不太好,在这寒冷的日子里从来不敢吃生冷的东西,暖茶养胃,在建章宫,她一直是常备的。
建章宫大殿的结构并不是特别高大,当初皇帝特意为卫子夫居住改造的时候,木质结构内进行了加厚。因此,几处寝处很是温暖。皇帝半躺在软榻上,啜饮几口暖茶,见那边炉火正旺,木炭有淡淡的烟火气,不由得长吁一口,感觉胸中闷气稍减了几分。
“陛下,还没用膳吧要不要臣妾现在去准备一些清淡的饭菜,稍用些许呢”
皇帝微微摇了摇头,半眯着眼睛,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不管是在哪个美人的宫中,都不如在这里来得安心。即便是软玉温香美人膝上,也不如一杯暖茶暖心安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