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血丹心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流年书柬
“哪里还吃的下啊唉!子夫,朕刚才被那混账小子……气都气饱了!”
皇帝揉了揉额头,不提还好,提起这茬又气不打一处来。卫子夫心中一动,默默俯身屈膝在他身后,用手给他轻轻按摩着头部,缓解疲劳。一边细言
细语的劝解。
“陛下身为天下之主,日理万机,何必为区区一些臣子们的小事生气嘛……那,是谁这么不开眼的呢”
“还能有谁!就是元召那个不知好歹的小子。哼!这次朕绝不轻饶,一定要重重的严办他!”
卫子夫的手微微停滞了一下,不动声色的用眼角瞥了瞥皇帝的脸色,却没有说话也没有问,她知道皇帝的性格,一定还会自己继续说下去的。
果然
第四百一十二章 从头细说 原来国士无双
在这世间,人的学识和智识是两个概念。学识有可能会和学习有关,但人的智识,却绝对是与生俱来的多些。具有渊博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智慧,而拥有智慧的人,却一定对世间事物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卫子夫出身寒微,自十几岁就被送入贵人府中习练歌舞技,更何况她是一女子,从来没有过学习文字的机会,但就是这样一个当初因为色艺双全而被皇帝带进宫中来的女子,在今晚说出的话,却让皇帝刘彻肃然动容了。
“陛下,臣妾本出身在平常百姓人家,幸蒙陛下不嫌弃这蒲柳之姿,带回皇宫,宠幸恩爱,至今已这么多年过去了。臣妾所知有限,原也讲不出什么大道理来,可是,臣妾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初我们姐弟在贵人家里为奴,受到欺负和侮辱时,无人会为我们出头评理,更不用说有人会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了。更有一些奴婢因为小事就被鞭打或者私下虐待致死……这样的事并不是市井传说,而是活生生的现实,臣妾姐弟就曾经亲眼所见过的……。”
说到这里,有一些悲哀的神色在她白玉般的脸上浮现,那些寄人篱下的日子,确实不好过。虽然已经相隔遥远恍若隔世,可是每当心中想起,她便总会郁闷好久。皇帝轻声叹息了一句,不由得心中升起怜惜,把她轻轻的半拥入怀中,虽已相伴多年,这些委屈还是头一次听她诉说。
“这样的事,子夫,朕有时候也是无能为力啊。自文皇帝以来,虽然朝廷屡次颁布法令,禁止私刑、杀人抵命,可是还是很难有效制止的。朕……唉!”
卫子夫点了头,皇帝的有心无力她自然能够理解。这个天下太大了!每天都有千头万绪的事需要处理。而这样的等级不公、世间不平已经延续了几千百年,如果指望着有谁能够一下子就全部扭转,那是异想天开的事。
“陛下,臣妾认为,元召对你说过的那一句话非常好,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如果真的有一天能够达到这样的准绳,那么这天下就真的太平了!”
看到她眼里闪烁的亮光,皇帝刘彻苦笑着摇了摇头,他虽然是这大汉帝国一言九鼎的天下至尊,但要想使这个国家的法治达到这么高的水平,却自问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决心。
“这句话却并不是元召这小子的首创。呵呵!春秋诸子先贤早就有人提出过类似的思想,甚至在更早之前就出现过这样的口号。可是几百年来,多少帝王君主却从来没有一个人想要去这么做过……子夫,你可知道,这是谈何容易的事啊!”
“是啊!是很难 。在这世间,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也没有绝对的正义。可是陛下,您难道甘心于做一个平庸的帝王吗陛下现在开创的局面,已经远远的超过了历代帝王,臣妾虽在深宫,却也已经听到万民的呼声,天下黎民可都正在盼望着一个即将到来的伟大盛世呢……!”
卫子夫的眼神发亮,脸色红润,她曾经对自己委身的君王寄予无限的英雄崇敬,她盼望着他能够真正的为天下苍生做出前人从来没有做出过的贡献。在这一刻,即将成为大汉皇后的女子真正的显露出了一个母仪天下的胸襟。
皇帝刘彻握住她的手不由自主的紧了紧,他很惊奇,这还是那个只会对自己婉转顺从以舞姬著名的卫子夫吗她怎么会在忽然之间就有了这么大的改变的!
“陛下,臣妾为什么会说这些,您并不用感到奇怪。其实,您难道没有察觉到吗这几年来我们大汉的朝野民间与从前相比,方方面面都有了很大的不同。无论是朝堂决策、商贾买卖、将士用命、还有民间繁荣……所有这些,虽然具体有的变化显著,有的细微难察,但却是都在改变着的。而这些进步和发展,都是从一个人的横空出现而开始的!陛下,可曾经也有所察觉吗”
卫夫人并没有拐弯抹角的多做掩饰,她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目的。看着皇帝脸上神色的变化,她咬了咬嘴唇,决定今天就算是被他怪罪,也要把想说的话说出来。为元召求情,解除君臣之间的矛盾,不仅是为了报答他曾经对一双儿女的救命之恩,更是为了大汉朝的将来。
“呵呵!子夫,你说的这个人就是元召吧也就是你口中的绝世良臣?”皇帝的语气有些淡然,听不出他的喜怒倾向。
卫子夫从他掌中抽出了自己的手臂,然后重新大礼拜倒在地。大红的皇后裙摆遮住了地板,如繁花盛开娇艳。此时她的身份已经不是一个计较个人恩怨的小女子,再次抬起头来时,一片至诚,她是大汉皇后!
“陛下圣明!臣妾说的正是元召。抛却他对臣妾儿女、兄弟们的情分,即便是为了江山社稷着想,也不能对他轻易治罪啊!请陛下明断。”
“是,朕也承认,你说的那些都是真的。自从他出现后,所带给朕和这个国家的种种好处,朕和所有人一样,都心中有数。如果细算起来,朕当前
第四百一十三章 将来夙缘 却在此时注定
未央宫中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完,背阴处有些滑。暮色苍茫中,换了一身月白宫妆打扮的素汐公主却顾不得这些,急急忙忙的穿过庭院间的甬道,从外面跑了进来。
宫中的人都有些惊讶,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让这位素来仪态优雅的长公主这么失态,以至于越过台阶时踩到积雪差点摔倒。
素汐的脸色有些苍白,进到殿内还没有走近卫夫人寝宫呢,已经是珠泪滚滚,就要哭出声来。自从听到那个消息后,她就慌了手脚,未及打听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就一路跑到母后这里来求助了。
消息是贴身侍女云儿听侍卫们说的,最了解公主心思的云儿马上就告诉了她:长乐侯元召刚刚被皇帝亲自下令关进天牢了!
正在自己小楼上想心事的素汐大吃了一惊,怎么会这样!不是说皇帝亲自设宴在给将士们庆功的吗为什么单独把他抓起来了……然而具体情况,三言两语根本就听不明白。她的心里急躁的不行,可是又不知道找谁去帮忙打听,慌乱之下,就急急忙忙的跑到卫夫人居处来,也许只有找母后去求父皇,才能有些用处吧。
不过当她含着眼泪卷珠帘进来时,却忽然愣住了。灯火明亮,有些安静,自己的父皇正在那儿坐着呢,好像是刚刚和母后谈完什么事情,端起一杯茶,神态安然。
皇帝刘彻听到动静抬起头时,正看到明媚的少女站在眼前,身形相貌竟然是像极了卫子夫年轻时的模样。她似乎是受了什么委屈,眼中有泪花隐约。可能是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儿,略微一愣之下,连忙行礼问安。
皇帝心中有些怜爱,平日里忙于政事,对于儿女之情真是照顾的太少了。竟然没有察觉,转眼之间素汐已经出落的这么亭亭玉立,真是岁月不饶人呐!可是,谁这么大胆子,敢让朕的女儿受委屈?这还了得!
“汐儿,这是怎么了是哪个惹你生气啦说出来,父皇给你出气,必定重重的责罚!”
还没有等到卫夫人问话呢,他早已经满脸带着慈父的笑容,殷勤相问了。皇帝在几个皇子公主面前一向是板着脸孔很严肃,这会儿的情形倒时很少见。
卫子夫却是知道这个女儿的心思,看到她对皇帝行礼后听他问话忽然有些扭捏迟疑的样子,心中已经明白了几分。连忙伸手把她拉过来,一边替她梳理好有些凌乱的秀发,一边温和的在她耳边说:“有什么话不妨当着你父皇的面说出来,不要怕。”
素汐公主抬起头,看到自己母亲眼里的鼓励目光,她忽然就勇敢了起来。那个少年当初在匈奴人万军阵前单骑带回自己的时候都不怕,自己只不过是要为他求情几句,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父皇!我听说、我听说元召……他被打入了天牢。素汐想替他求情,恳请父皇,他无论犯下了多大的过错,都饶恕他吧!素汐、素汐……求您了!”
她长这么大,还是头一次出口求人,并不习惯。虽然面对的是自己的父皇和母后,可是她鼓足的勇气还是没有坚持到底,未曾说完,已经是心跳的厉害,要不是偎依在母亲怀中,几乎就要站立不住了。
有片刻的宁静,卫子夫抱紧了自己的女儿,看了皇帝一眼,没有说话。皇帝刘彻脸上的神情却有些奇怪,他的眼珠转了几下,终于开口时,却没有人知道,心中早已经是波澜万千。女儿,终究长大了!
“素汐,跟父皇说实话,这是别人让你来求情的,还是你自己要为那小子求情?”
“是素汐自己听到此事要求情的……父皇,元召曾经救过琚儿的性命,又帮助过素汐,父皇平日里不是也经常教导我们,要记得别人的恩情,好好回报的吗”
“嗯?仅仅就是只为了这个原因吗汐儿,父皇想听你说实话!”
听到皇帝用加重的语气追问,素汐紧张的连看都不敢去看他的眼睛,只是用手紧紧地抱住母亲的手臂,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掩饰心底最深处的秘密。
“……嗯嗯!就是、就是因为要报答他。不管他立了功也罢,也不管他犯错也罢,总是要报答他相救的恩情的,父皇……?”
素汐使劲的摇了摇卫夫人的胳膊,心里非常希望她在这个时候帮着自己说句话,相信父皇一定就会答应的。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母亲却假装没有领会她的意思,只是脸上带着一丝意味不明的笑意,在安静的听着。
“素汐,这个理由是不行的,救不了他!他对你们的救命之恩,父皇早已经给过他丰厚的回报。可是这次他杀人放火犯下了大罪,你知道吗父皇不只是你们姐弟的父皇,还是这个国家的皇帝,国法面前,岂能轻饶?”
素汐公主的一颗心猛地沉了下去,她最担心的事发生了,果然江都王府的事是元召做的!而且,现在被父皇知道了。这、这果然是抄家灭族的大罪!她心中大急之下,见母亲还是无动于衷,终于再也忍受不住,挣脱开她
第四百一十四章 系入诏狱 其中多少冤魂
大汉朝各郡县监禁犯人的场所,与别的朝代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在郡县治所,都设有专门的牢狱,这其中又分重狱和普通的犯人监所。重狱关押的犯人,戒备森严,一般来说都是犯了死罪的。证据确凿,经过郡县主官的预审结案以后,关押在此,案卷报长安经皇帝御批之后,待到秋后斩立决!而普通的监所,就宽松的多,犯人可以酌情处置,或者劳役,或者以财帛赎罪减轻、以致释放。
当然,各郡县的情况根据各地的特点,也会有些不同之处。而大汉帝国皇都长安的监狱,分工就更加严格。
都城监狱,分为长安狱和诏狱。长安狱当然不是长安府衙的监狱,而是归廷尉府管理的重犯监狱。至于诏狱,就是人们俗称的“天牢”了。
所谓诏狱,主要是指朝廷重要官员如丞、御史、九卿以及郡守一级等两千石以上的高官有罪,应该去待罪的地方。凡是“系诏狱”的案子和官员,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或按照皇帝的意志直接参与掌管的重犯。
在秦汉之际,这个“诏”字可不是能随便用的。“诏狱”制度,与皇帝制度的确立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它的首创者,当然就是那位千古大帝秦始皇了。
秦王统一六国,始称皇帝,令群臣议立各种名号时,制定为,天子应自称“朕”,天子命为“制”,令为“诏”。因此,“诏”作为有特定含义、为皇帝所专用的字眼儿,代表了皇权尊严的神圣性。
“诏狱”就是这样的一种具有象征性意义的所在。被抓到这儿来的人,大多都是朝廷重要人物,一旦入诏狱,能够活着出来的,那已经是在祖上烧高香了。
有人说,人世间最黑暗的地方是皇宫和妓院。可是如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的话,有一个地方,比这两处黑暗更甚,那就是监狱!
在别的地方,还有可能因为利益交换等原因产生一点儿人情味儿,可是在监狱之中,人间情义,是极为罕见的珍稀玩意儿。
如果说地狱中真的有来勾魂的牛头马面的话,那么黑暗中的牢狱中,那些常年在此守候的狱卒,便是此类了。
尤其是长安诏狱之中的狱卒,他们的酷烈手段,令天下人闻之色变。不管是朝廷大臣王公贵戚,还是将军郡守地方诸侯,只要落到他们手里,不死也要扒层皮!能够活着从他们手里超生的,真是少之又少啊。
从汉朝建立以后,尤其是经过了汉初高祖吕后时代的权力斗争、风云震荡,大汉廷尉府和诏狱的作用,对于皇家来说,便显得尤为重要。经过这些年的打磨,终于成为了一把皇帝手中最锋利的刀,挥刀所向,无论是实力如何强盛的权臣,也没有丝毫的招架之力。
普通的官员闻之色变、畏之如虎就不用说了,就连朝堂上的九卿重臣当朝宰辅,被一声令下抓进诏狱者也不在少数。比较著名的,就是前朝的开国丞相萧何和稍后些的周勃了。
这两位可谓是威名赫赫,都是在当时的朝堂上最顶尖儿的人物了!可是等到被皇帝令下“系诏狱”的时候,也不过就是如普通人一样,战战兢兢不可终日,随时都命不保夕,根本就不知道下一刻会不会被一刀咔嚓了。管你是什么经纬天下权倾朝野的丞相还是威震八方统兵百万的大将军,到了这小小的诏狱之内,是龙你得盘着,是虎你得卧着!一个小小的狱卒,就能随时决定你的生死命运。
所以那位大汉朝最著名军事世家的先祖周勃,从长安诏狱的黑暗中走出去时,看着眼中的光明彷佛是重获新生。“吾尝将百万兵,今日使知狱卒之贵也”!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当然他是幸运的,而比他的功勋和伟烈还要著名的儿子周亚夫,就没有他这么幸运了。一入诏狱,屈辱难忍,气的饿死,再也没有能够活着出来。
既然前辈们有着这么威风的过往,那么长安诏狱的狱卒一直沿袭下来的这股风气,是如何的骄横跋扈俾睨王侯,就不用多说。尤其是到了今天,他们的顶头上司主官廷尉大人的权力被大大的加强,更使得这些人有恃无恐,对待进来的犯人,比以前的手段更加暴戾残酷。
古往今来的牢狱中,有个现象很奇怪,就是无论多么重要的犯人,也无论所犯的是如何的罪大恶极,狱卒们索要“孝敬”的风气却形成了一种惯例。朝廷主管部门也许是屡禁不止无能为力,也许就是睁一只眼闭只眼
,反正是一直存在着的。
懂规矩识趣的犯人,乖乖的纳上丰厚的孝敬,虽然也许对自己面对的命运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但起码免去了迫在眉睫的皮肉之苦,可以少受些罪,免受这些狱卒的折辱。
可是也有一些铁骨铮铮的汉子,本来就含冤负屈不肯屈服,再加上不肯低头于这些在他们眼里身
第四百一十五章 身在沟渠 来去明月相照
说起对监狱的认知,于元召来说,还真是有些新奇。当然不仅是他,所有奉公守法的寻常人,离这个地方,当是敬而远之。
以戴罪之身入诏狱,别人也许早就吓破了胆子。不过,元召并没有多少担心。皇帝能够单独召见他询问那件事,本身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在已经死去的人和还活着的人中间,经过利益的权衡之后,他相信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应该明白怎么做。
当然,皇帝想要以不再追究这件事显示皇恩浩荡,让他感恩戴德感激涕零,元召自然心里清楚。但他并不想遂他的心愿,他有自己的打算。毕竟,自己还太年轻了,这一方面是他最大的优势,从另一方面来说,却也是他最大的短板。
在这样的年纪,就立下那么大的功劳,站到了那么高的地方,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好事。如果他现在是四五十岁的年纪,那么这一切都不是问题,可是他今年还不到行成人加冠礼呢!未来如果还想要做事,那就要从现在开始学会韬光养晦放慢脚步了。否则等到封无可封、赏无可赏的时候……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要是当初的时候多报上几岁年纪就好了……唉!万恶的封建帝王社会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