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汉血丹心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流年书柬

    既然在卫夫人和素汐面前要做一个开明的君主,那索性就做得彻底一些,于是,心情好转的皇帝吩咐随侍的西凤卫准备,他要亲自去诏狱走一趟,看看元召在狱中做什么。

    凤彦之听到吩咐,自然不敢怠慢。一面安排人手护驾随行,一面心中也是暗自吃惊。先前元召不知道什么原因被打入天牢,还以为他必定要受段日子的牢狱之灾呢,谁知道,这一晚上还没过去,皇帝陛下竟然要亲自前去探视?这可是破天荒头一次听说的事。

    不过,看到改了装扮的素汐长公主脸上重新露出笑容,紧紧的跟在皇帝后面,凤彦之心头已经有所明悟。宫中早就传言,这位聪明美丽的长公主对长乐侯元召心有所属非止一日,看来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确有其事啊。

    皇家的事,知道的太多虽然是大忌,但大多数侍卫和宫人们对于这件事还是非常乐于所见的。凤彦之也不例外。他在暗自为元召高兴的同时,对他未来的期待又增加了许多。

    皇帝刘彻夜间微服私行是经常的事,尤其是在他继位的前十年里,那时窦太后还没有放下沉重的王权宝杖,皇帝有大把的空闲时间,除了华服美食、美人与玩乐之外,每当他在宫中呆腻了的时候,便会出宫夜行。

    不管是在长安四城,还是在城外三县一直到终南山,都留下过他的踪影。不过像今晚来诏狱,确确实实是头一次。

    皇帝的脚步走过这处无数名臣勇将们为之胆寒的地方时,他的心中究竟在想些什么,当然不会有人知道。也许,这每一步的方寸之间,都曾经有死去的冤魂在哀鸣吧!

    阴暗的狱中通道虽然有些长,但一刻钟的时间也会走完。正在朱铭心中暗自祈祷,皇帝只不过是来随便走走看看,马上就会掉头离去的时候。他最担心的事,终究还是变成了现实。

    “人呢怎么没见他的影子?”

    问话的人声音很轻,只不过身边的人能听见。但这轻飘飘的一




第四百一十九章 龙在九天 大音处听无形
    进到诏狱中的人们,来了又走了,走的很干脆。只不过临走的时候,那些一直以来趾高气昂看守的狱卒们,是被押着带走的。

    今晚只关押了新犯人不到一个时辰的那间牢房,处在有些偏僻的尽头,依然空空荡荡。片刻之前发生在这儿的事情,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不过,当所有人都走远,此处重新归于平静后,相邻牢房的黑暗角落里,有人发出了长长的叹息。

    被关押在这里将近二十年的囚犯,虽然已经须发皆白形容枯槁,但是耳不聋眼不瞎,片刻之前发生在眼前的一切,都瞧得清清楚楚。他隐没在黑暗中的脸上露出期望的神情。

    “原来当今天子是这般模样……真是没有想到啊,那个年轻人在皇帝心目中的分量竟然这么重。不管他犯下了多大的罪,能值得皇帝亲自来诏狱中走一趟,这已经足够说明许多问题了。如果这位小侯爷行事真的是如同自己耳中听到那样的话,那么自己的心血将来一定不会白白浪费的……!”

    黑暗中有人重新鼓足了勇气,就着昏黄的灯火,继续开始他未曾完成的事。他相信,这世间一定会有人一诺千金,不负所托的!

    凤彦之亲自监督着那朱老实和朱铭一帮人,当先开路直奔长安外狱大牢,众侍卫护着皇帝和素汐公主在后面随行。他的心中有些担忧。关押在外狱大牢中的那些江湖著名人物是些什么人,他作为西凤卫大统领,底细自然都知道的很清楚。

    不管在任何朝代,能够在黑白两道上都创出名声、很是吃得开的人物,毫无疑问,除了自身的能力之外,与某些官府人员的背后支持,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之间的巨大利益关系,往往会泯灭了黑白之间的界限,培养出了江湖成长的土壤和温床。对于他们平日里所做的违法勾当,有人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明知故纵,盖利益使然也!

    这背后的关系网,即便是凤彦之,这个掌握着大汉最厉害情报系统的人,也根本就无法全盘了解。这次征发十五万众去草原服役,迫于皇帝的巨大压力,在朝堂上没有人敢提出异议,迫不得已之下,这些江湖人物被当成弃子抛了出来,他们不敢恨朝廷,不敢恨皇帝,可是对于此事始作俑者,恨之入骨,应是必然。

    “当着陛下的面,可千万不要再弄出什么不可收拾的事来啊!否则又不知道会生出什么事端……。”

    抬腿迈入外狱大牢的时候,回头见皇帝就在后面根本就没有停住的意思,凤彦之不禁在心中暗自嘀咕了一句。元召是怎样的胆大包天为所欲为,他现在算是深深领教了。那些与他不共戴天的江湖人物,被这些诏狱中的家伙竟然和他关在了一起……西凤卫统领仿佛眼前已经可以预见,待会儿看到的是一副怎样尸横遍地,鲜血淋漓的场面了。

    不过这次令他很意外,行走不远,来到那处牢房的拐角时,不仅没有听到有什么打斗或者是惨叫的声音,反而显得有些安静。凤彦之武功修为深厚,耳力过人,他隐约听到里面有个年轻的声音像是刚刚结束完长篇大论,结尾的两句倒是听到有些清楚,正是元召的声音。

    “……呵呵!想要跟你们说的大体就是这些了。当然,也许今后说不定会和你们中的某些人有缘再见,那也是无法预知的事。希望你们好好去做,都好自为之。”

    听到这样的语气,所有人都心中一愣,这太反常了。本来那主管诏狱的朱铭装作不知道元召的身份,按照顶头上司的指令把他关押到这边来,是暗中存了极其歹毒心思的。按照正常思维来想的话,所谓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既然这些江湖人物和元召有不共戴天之仇,那么有这个机会,还不得和他拼个你死我活?

    不得不说,这本来是一步好棋。元召以戴罪之身被关到这儿来,如果再在这里闹出什么大的动静的话,不管是他杀了这些江湖人物,还是这些江湖人物杀了他,对于暗中怀恨他的人来说,都是极其有利的。有人能够杀死他,自然是大快人心。而反过来,他如果敢在长安大狱中公开杀人,那么就算皇帝这次本来无心治他的罪,也要非治他的罪不可了!否则,国家律法威严何在?皇帝陛下的威信何在

    而根据原先的预测,元召一怒之下杀人的概率应该很大。他本来就是这样的性格,通过这些年发生的几件轰动长安的大事可以看出,不管对手多么强大,这个人是绝对不会低头的。许多对手因此自以为已经掌握了他的这一性格,可以针对其行事了。

    &nbs

    p; 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元召的性格,远远不是这世间人所能看到的那么简单。许许多多自以为掌握了他弱点的对手,就是在这样的自以为是中败在了他的手下,从前是,将来也是,而现在,好像是也不能避免。

    朱铭在来的路上,心中还怀有一丝侥幸,万一这位小侯爷真的如同自己的上司在指令中所说的那样,



第四百二十章 最难消受 美人情深意重
    赞曰:

    策马斜穿章台柳,晓风残月百花羞。

    关山万里人归后。

    无所求,抛却闲愁。

    醉酒百花洲!

    长安城的盛景,在于春秋。春天的时候,百花开放,草色回青,灞桥吹柳,渔舟唱晚,正是一年好风景。而到了秋天,落叶飘零,满城尽带黄金甲。不过,现在却是冬残时分,眼前所见,也不过是萧瑟。

    长安的夜晚,原也没什么好看的。在穿城而过的河畔,却是有些热闹。已经年关将近,今夜正是十五,有些寻常百姓在这边把扎制好的莲花灯放入河中,任他们随水漂流而去。以祈福拜祭。

    虽然天气有些冷,但皇帝刘彻走到这里时,却好像对这种民间习俗很感兴趣,不由得立足观看。护卫们立即分散开来,做好了警戒。素汐公主的一张小脸儿冻得有些红,不过她却兴致勃勃,有些跃跃欲试的想要去河边亲自放流一盏。

    元召感到有些惊奇,这种临近节日“放河灯”的活动,没想到在此时就已经有了,他原先还以为到了几千年后才盛行的呢。可见中华大地文化民俗之悠久,从很早就开始了。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先民们,早就开始了在水上寄托祝福和祈祷的活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渔猎时代。

    那时的人们,限于对大自然认识的局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认为火才是万物之源,烈焰燃烧的形象,被当做顶礼膜拜的图腾,吉祥温暖的象征,战胜寒冷饥饿的神灵。那些驾着木筏下水入湖捕鱼者,为了免受风暴或者险滩大浪的伤害,就用木板编竹为小船,点起火把放置祭品,放入水中任其漂流,以向水神祈保平安。

    再到了后来,这一水中祈福形式,发生出好几种演变。其中有文字记载的,是西周时期,周公辅佐成王在都城洛邑,于曲水之上设宴庆祝,流水泛酒,羽觞随波流。夜以继日,在酒盏的边缘点灯,河间饮宴。这也正是成语“曲水流觞”的由来。

    再到了后来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不断,尤其是南方的吴越等地,水战频繁,在大型的战争中,往往会用火船攻城拔寨,战争结束后,便会对阵亡的将士进行水葬,船筏上放置鲜花燃起灯火已经成为惯例。

    而到了秦汉之际,便逐渐演变成了这种“放河灯”的形式。每当节日临近初一十五的时候,夜晚来临,人们将一盏盏河灯点亮放入河中或湖中,让其顺水漂流,以此祭奠先人,寄托缅怀之情,表达对幸福平安的祈求,并希望随着如水东流,去除疾病灾祸、子孙幸福安康!

    素汐公主看着河中那一盏盏流动的灯笼,都成莲花形状,仿佛是天上的星河坠落了人间。她的眼里早就放出光彩。皇帝刘彻终究拗不过她的请求,只能笑着答应她下到河边去亲自放河灯。

    对于公主的要求,护卫们自然不忍违背,早就去想办法弄了几盏河灯过来。素汐眉花眼笑,看着自己的父皇,又用眼光偷偷的瞥了瞥旁边的那人,却又有些扭捏的欲言又止。

    “元召,朕把你这么快就放了出来。可全是看在素汐求情的面子上的。去,好好陪她把河灯放完。难道这样的事,还要朕亲自动手吗”

    皇帝瞪了瞪眼睛,看着跟在后面的元召无动于衷的样子,心中不由的来气。没点眼力价儿!难道到了现在,你小子还不明白素汐的心思吗

    元召有些苦笑,他当然明白素汐眼神中的含义,也读得懂那其中的深情。不过皇帝你这也太明显了吧?还跟着一大帮侍卫们呢!这些人虽然脸上都带着严肃的表情,可还不一定在心里怎么笑呢。没看到那凤彦之眉毛抖的跟老鼠尾巴似的,都快要掉下来了。

    “呃……陛下,这个……好好好,马上去!”

    元召刚要随口敷衍几句,见皇帝眼神不善,连忙答应下来。不就是放个河灯吗这个可是最拿手了,保证放的又亮又稳,顺着河跑到东海去都翻不了!

    这条穿城河并不是很宽,虽然时候还是冬天,春来还尚待时日,不过河面上并没有上冻,因为一盏盏流动的光芒,竟然在这夜色中让人产生一种梦幻的感觉。起码在现在的素汐公主眼中就是如此。

    从下午时分到现在,素汐的心中情绪经历了巨大的波澜。她为了替元召求情,不惜抛却了女儿家的矜持和骄傲,为他哭诉在地。虽然面对的是自己的父皇和母后,那也已经足够难为情的。

    好在一切

    有惊无险。父皇终于答应自己的请求,赦免了元召的罪责,亲自把他从诏狱放了出来。那会儿在建章宫,在父皇的询问和母后的目光中,她忍着巨大的羞涩,点头承认了自己对他的喜欢。虽然那是她有生以来做过的最大胆一件事情,但是她相信一定不会后悔的。

    素汐并不去多想父皇会怎样处理这件事。反正自己把心中的喜欢已经说出来了,他既然答应了的事,就不会再反悔了吧!父皇是皇帝嘛,对天下的臣民金口玉言,一言九鼎。对待自己的



第四百二十一章 此心谁知 荣辱功名为轻
    至于那天夜里,长乐侯元召在皇帝陛下的逼问下,到底做出了怎样的选择,这等儿女情长的私事,正史自然没有记载,当晚在场的人,也没有人会透露出半分。因此,想要满足好奇心的世间众生,还要留待以后的岁月中去细心的观察。

    而相比起这件只有极少数人知道的情事,元召被打入长安诏狱又在当夜被放了出来的经历,传到耳中的始末就有许多人都了解的清楚。在堂堂的皇帝陛下和朝堂重臣之间突然发生这样一件形同儿戏的事出来,流传后世的史书中也是只字未提。留给当时人们猜想的,除了惊疑,也就只剩下对元召深受圣宠的羡慕了。

    不过,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当第二天过后,再次见到这位“活蹦乱跳”的小侯爷时,对于诏狱事件,便都知趣的闭口不言了。而暗中知道内情的寥寥几人,心中对元召的评价和震惊于皇帝对其倚重之意已经无法形容。当朝最跋扈的王爷就这么死在他的手上,而他却毫发无损,就这么又堂而皇之地站在了朝堂上!

    又过几天之后,北上雁门关在这次汉匈大战中立下战功的汉军将士们终于全部回到了长安。无论是怀着怎样心情的人,似乎已经都可以预见到,此次大封赏过后,这位少年侯爷的威权将会更重了吧!

    然而结果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当在随后举行的大朝会上,按照皇帝陛下的旨意,当殿分封赏赐功臣们的时候,排在第一位的并不是长乐侯元召,而是车骑将军长平侯卫青。

    卫青以两万黑鹰军骑兵长途奔袭,夺取河套草原,并成功包抄十万匈奴骑兵的后路,发动了对其最关键的一击,在雁门关守军的配合下,败其军杀其王,取得了雁门关大捷这一辉煌的胜利。因此,在原先长平侯封邑的基础上再益封八千户,赏赐黄金万两,赐府第。至此其食邑万二千户,新贵万户侯之家已经赫然崛起矣!

    就这样还不算,皇帝又亲自发布诏令,在诸军将军之上,新设大将军一职,铸大将军印,授予卫青,战时有权统制三军。其余各种赏赐无算,可谓是荣宠无极。满朝皆惊!

    而第二个封赏的人,却是老将李广。皇帝诏书中说的明白,李广从戎多年,累积战功,无论镇内出外,皆胆略勇敢,忠贞不二,自负无双之才,不愧天下名将!更有近日驻守雁门关,北疆大捷功不可没,特旨赐封为“镇北侯”,以彰显其纵横边关、震慑匈奴的威名!

    大汉含元殿上,宣旨内侍声音朗朗,传遍大殿的每一个角落。文武百官袍带鲜明,分列座两厢,静静地倾听着这些荣誉与功勋。

    戎马倥偬过,岁月催人老。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昔日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飞将军早已经卸去了战甲,此时拜倒谢恩,两鬓斑白,腰身已经不复往年的挺拔。

    镇北侯虽然只是食邑两千八百户的侯爵,但对于李广来说,“镇北”这两个字中所包含的荣耀,已经足以令他心神激荡、感慨万千了。

    名叫司马迁的年轻太史令,伏案在一旁,正在不停地奋笔疾书。今天这样的场面,他必须要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来,不得有丝毫的遗漏。文笔记录的活儿本来有手下的书吏们来做就可以了,可是他还是亲自坐在那里认认真真的记录下了所有的细节。对于有的官吏来说,本职工作只是一种工作而已,然而,对于他来说,却不是。在他宏大的梦想中,他一笔一划收集记载下来的东西,将来会成为一座雄伟山峰的基石。因为,他想要追求的是,通古今之变,集百家之言,著千秋青史,做锦绣文章!

    接受了镇北侯封爵的李广回归原位时,感激的目光瞥过一个人的脸上,他看到那名叫元召的少年朝他露出真诚的笑意,目光中的祝贺令人心暖。他低下头掩饰了情绪,却不知道元召心中闪过的却是另外的奇妙感觉。

    镇北侯嘛也算是名副其实了。相比较起卫青被厚赏的不出所料,元召其实最感兴趣的就是李广的封赐了。

    “李广难封”!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悲剧,以百战穿甲的老将最后横刀自刎、血染马前征尘而告终。

    一生纵横捭阖、被汉文帝赞誉为“才气无双”,被匈奴人敬畏称“飞将军”而不名的李广,在漫长的军事生涯中,偏偏就没有什么好运气。凡是他参加的大型战役,

    不是阴差阳错,就是无功而返,反正这支锋芒无比的利箭就没有射到靶子上的时候。一次两次这样,还不足为奇,可是他一生都这样,就不得不说是“命运多舛”了。看来真应了那句话,欲成大事者,才能与运气绝对是缺一不可的。

    无数的后世英雄曾经以李广“不遇”的一生来加以




第四百二十二章 南顾北望 东西纵横商略
    当春花落进了秋水,当夏日融化了冬泥,四季轮回,日夜交替。多少红尘旧事都淹没在时光深处,繁华与热闹,也不过如昙花绽放般转眼凋谢。人间朝暮,长安依旧。
1...143144145146147...3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