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汉血丹心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流年书柬

    三四年的时间,可以淡忘许多事,也可以化解许多恩怨,而更可以让世间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发生在大汉帝国的方方面面。有些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而有些变化则风云激荡暴雨雷霆。

    自从几年之前大汉对匈奴作战取得胜利后,暂时解除了北部边境的威胁,整个的江北地区直到塞外汉军控制地带,都开始迅速的发展繁荣起来。

    而这其中,所发挥最大作用的,就是汉朝的商贾们了,尤其是北部燕赵之地的商贾之家,在这短短几年时间之内,借势而起,产生了一大批富可敌国的大富豪们。

    发財是要讲究时运的,这句话一点儿都没有错。谁能想到,自己这一代人,竟然赶上了这样的好时候呢!已经是江北所有商人们领军人物的聂壹每当想起这一点,便会在心中暗暗的感激一遍上苍,让自己生而逢时,得遇贵人,创下这般超越列祖列宗的伟业,等到百年之后,就可以心安理得的享受子孙们的顶礼摩拜香火供应了。

    聂家现在究竟有多少财富,恐怕一时半会儿也计算不清。反正他们家的产业东边跨过大海直到高丽四郡,更远些的甚至到了东瀛诸岛。南边遍布中原各地,直到东南越。而北边,则深入草原直到漠北,许多匈奴部落中的一大部分物质供给就是来自以聂家为主的中原商道。

    几年前的汉匈大战结束以后,汉朝取得了绝对的胜利,开疆扩土,从河套草原往南的这大片地区早已经都在汉军的牢牢掌握之中,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就建立起来的三座雄城,就巍峨耸立在间距近二三百里的最前线,共有五六万精锐的汉军分别驻守其中,牢牢的扼守住了匈奴人南下的路线。而且由此往东直到辽东郡,这片广阔的领土都连接了起来,成为大汉朝最新的疆域。匈奴人虽然不甘心,时时想着再度南侵把河套之地夺回去,但事实证明,已经是不可能了。

    当初朝廷征发至此筑城的十五万劳役,在朔方、镇远、五原这三座雄城建成之后,并没有回转中原,而是就地安置了下来。朝廷给他们编制了一个新的身份,那就是边民。

    凡是在这里住下来的边民,他们的待遇不同于内地。大量的土地和草原被这三城的新主官们分配到了他们手中,这是皇帝的亲自旨意,分到个人名下的,就等于已经成了他们的私人财产,任何人不得侵犯掠夺,这是受大汉律法特别保护的。至于其余的农耕器具、牛马羊之类,也都是朝廷统一配给,无偿提供。

    不是没有朝廷官员曾经担心,这些从内地迁徙到此的人本来就不是善类,如果给了他们自由,会不会横生事端以至于流血反抗大批逃亡呢然而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人本来就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从被剥夺的一无所有劳改苦役朝不保夕,到忽然之间有了特殊的待遇还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财产,他们的心理往往会产生奇怪的变化。这种失而复得会变得极其珍贵,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再轻易的放弃。更何况,有许多人从这里已经看到了巨大的未来发展机会呢。

    在前些年如果说要打败匈奴人去占领他们的草原这些话,恐怕说的人自己都不会相信。然而现在则不然,起码在燕地至三城这些地方的民众,已经对此树立起了很大的信心。英勇的汉军将士已经在这片草原上策马驰骋,逐渐发展壮大的骑兵队伍,给了所有人以心底的踏实和信赖。也许,不久之后,此地真的是大有可为啊!想起长乐侯元召曾经说过的话,一些原来是江湖大豪身份的迁徙至此者,便萌生了迫切的希望。

    在这样有利的前景下,来自中原的商贾更是往这边大量聚集,寻找发财的门路。商人逐利,最是嗅觉灵敏。如此一来,北地最大豪门聂家,便成了这几方面人众争相交好的对象。

    被皇帝钦封为“忠义侯”的聂壹,现在的身份当然是非同小可。聂家在燕地南顾北望,如果全盘操作起来,几乎能控制天下近五分之一的财富。这样的庞大力量,令熟悉内情者叹为观止。

    聂老太爷已老,却是高寿,不再过问俗事,只安享清福。而作为家中顶梁骨的聂壹,也已经五十多岁了,只掌管族中大事,一些外部的商事,便都交给了几个儿子管理。铺开的摊子太

    大了,必须有个人掌握大的方向,无论怎么做和做什么都不是问题,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要按照当初制定下的规矩,那便是小侯爷所说的“商为家国事,必以国为重”!

    小侯爷,是从聂壹开始,聂家以致所有商贾们对元召的尊称,当然,这里面含的亲切成分更多些。不过现在再如此称呼,显然已经很不合适了。只不过大家




第四百二十三章 山水重叠 桃花落阵成行
    赞曰:

    歇马南山下,宝剑敛锋芒。

    曾寄雄心与明月,谁更狂歌放。

    霸业待功成,大志安能丧。

    等到东风再起时,把酒青云上!

    春天终于又回到了大地,终南山北坡已经都披上了绿装,山峦之间,连绵起伏的绿意映入眼帘,令人心情无比舒畅。

    忙碌的日子终于告一段落,修建在长乐塬上的长安学院经过这几年时间的筹备以后,终于已经具备了元召心目中“大学”的规模。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到三天以后,皇帝陛下将会亲自驾临,为长安学院的正式落成典礼剪彩。

    今日却是春色正好,阳光明媚。于是,当放松下来的李陵、陆浚这几个小家伙鼓捣着在元召面前提出想要去南山游玩儿一下时,本来还以为会费些周折,却没想到侯爷竟然一口就答应了下来。而且令他们惊喜的是,元召让他们组织一下,想要去的都跟着,大家来一次集体踏青。

    这一下可不得了,听到这个消息后,除了他的几个弟子外,待在长乐塬上帮忙或者是因为其他原因暂时住在这儿的一帮人,便都兴高采烈的想要参加这次活动。于是,本来只不过是计划随便出来走走的事儿,便弄成了一次声势浩大的集体出游。

    经过将近四年时光的沉淀,似乎是宝剑逐渐敛去了锋芒,此时少年终于蜕变成沉稳模样。他的个子虽然还并不是很高,不过是中等人的身材,但只要他站在那里,无论是在百人当中,还是在千人当中,第一眼看过去,就总是会最先关注到他的存在。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说不清楚是什么原因。世间有的人,仿佛身上就自带着光芒,只要他在,便是中心。这无关乎身份,无关乎相貌,唯一相关联的便是其自身所具有的气场。

    元召只是随便的一身宽松锦袍,箭袖云靴,他的头发乌黑如墨,已经留的很长,虽然总是感到不方便,不过在灵芝和泠家姐妹的强烈抗议下,他终于不敢再私自剪成短发的模样。

    这几年里,他回到长安的次数很少。自从参加过皇后册封的大典后,他便大部分的时光都待在长乐塬这边了。皇帝陛下赐予的那处安国侯新府邸非常豪华,占地比原先的长乐侯府大了一倍还不止,规模简直是堪比王府了,但他过去的时候并不多。

    据长安坊间流传的消息,这处位于朱雀大街中段的新府邸,皇帝陛下赐给元召是有深意的。有消息灵通的人士曾经绘声绘色的讲述过亲眼看到元召与大汉长公主夜游长安的经历。而元召新侯爵的封号“安国”据说就是出自利安公主。如此稍加联想,人人脸上便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原来,这处府邸是皇帝给自己未来预定的驸马爷准备的啊!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大汉的长公主爱煞了长乐侯元召,早已是长安城中人人皆知的秘密。碍于皇家的威严和脸面,虽然不便于公开谈论,但私下里议论起来,早已把这件事都当做了一件风韵雅事。

    大汉不同于后来的唐宋等朝代。在后来的那几个朝代里,做皇家的驸马,听起来是件很荣耀的事,但实际上真正有才能有抱负的俊杰是不屑于去走这条捷径的。因为一旦娶了公主进门,那不是给自己娶媳妇,而是给家里请来了一位祖宗。君就是君,臣就是臣,身份的巨大差异,不要说做丈夫的没有地位,就算是爹娘,也要先给这位公主祖宗行礼请安的。

    而且还有一个最让人无奈的原因,身为皇家驸马,就意味着这一辈子都没有办法去施展抱负做国家重臣了。皇帝开恩赏赐个闲散的官职,熬天混日头就行了。皇帝把女儿交给你,已经不需要你再去为国操劳,把全部身心好好的去为他女儿操劳就可以了,国家那么大,有的是人才,也不缺这一个。

    不过大汉朝可不是这样。皇帝更不会这么浪费人才。因此,民间百姓听到名满天下的长乐侯元召已经被皇家预定,并没有什么遗憾和担心,反而觉得这才是最般配的美事佳话呢!

    不过,这样的传言也终究是传言,反正直到现在为止,也还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消息来确定这件事,也并没有一个有分量的朝廷人物来对此谈论过一句。好像这真的就是一个市井流言一般。

    然而有细心的人还是发现了端倪。安国侯府自从开府以后,虽然里面奴仆众多,管家护卫人等俱全,但元召却很少在这边住。至于他身边的那些人,更是没有人来过。似乎这处豪华府邸真正的主人没有住进来之前,大家都心照不宣地选择了回避。
    r />

    长安人虽然有千奇百怪的猜想,其实当事人心中也许并没有他们想的这么多。元召只不过是不习惯住在这里而已。用他对主父偃对答的话来说就是,长安城太拥挤了,跑个马都跑不开,哪里有在长乐塬上来的自由舒畅。

    只不过,主父偃对他当时的回答并不以为然,直到今天,他仍然认为四年之前的元召还是太意气用事了。怎么能把手中的权力说抛开就抛



第四百二十四章 天涯海角 为谁深情不负
    春日里新酿的桃花酒,自然是最好的佳酿。采用新鲜的花瓣,压榨蒸酿出来之后,略存的三五日,却正是极好的滋味。

    这种桃花酒,就是青郊外酒楼最近的新产。进入长安城之后,果然受到极大的欢迎。虽然在豪饮的酒客眼里,这算不的是什么酒,喝起来没有那股爽豪劲儿。但在一些文人墨客、闺阁女儿们那里,却成了一种新的时尚。并且自从卫皇后喝过给予极高的赞誉之后,喜欢这种酒的人越来越多,在长安上层人士中颇有引领潮流之势。

    酒,是卓文君从青郊外亲自带人拉过来的。此刻,她与丈夫司马相如就坐在一群人的中间,与大家谈笑风生。而他们的儿子司马明珠就在草地上跑来跑去的,活泼的很。

    身为朝廷太中大夫的司马相如已经蓄起了胡子,三缕墨髯飘洒胸前,更平添了几分稳重与儒雅。十几年前,他的才名就播于天下,而今身处朝堂,在政务之余作的几篇长赋气势雄浑,文魄瑰丽,深受皇帝刘彻的喜爱,隐然已经成了年轻一代中文宗之首。

    他这次来,却是受皇帝的差遣,来参与主持筹备长安学院开业典礼诸般事宜的。却是恰逢其会,跟着来终南山北坡踏青郊游,携爱妻娇儿,暂别案牍劳形之苦,享清风绿意,不禁心情大好。

    “两位前辈这几年耗尽心力,帮着我这义弟终于做成此事,着实不易!这等光耀千秋的大事实在是令人钦佩。长卿不才,今日且借这水酒一杯,聊表敬意!”

    说完之后,先把手中的酒盏一饮而尽,神态甚是恭敬。他与元召相契多年,十分了解这个与文君有姐弟之情的人内中的心思,当年他在长乐塬上谈起过的想要建有史以来最正规学院的想法,今日终得实现,实是为他高兴。

    主父偃和董仲舒哈哈一笑,也各自把手中酒饮尽。终究是上了年纪,已经喝不得那种烈酒,这种桃花酒倒是很合他们的品味,清香柔和,多喝一点儿倒是无妨。

    桃花树底,风过含香,契阔相谈,甚是畅快。元召看着聚集在身边的这些人,脸上露出真诚的笑意。主父偃和董仲舒这一对经常顶牛拌嘴的老家伙,司马一家三口,这几年一直随他在长乐塬做事的几个弟子崔弘、陆浚、李陵、卓羽、朴永烈,还有灵芝、素汐和泠家姐妹这几个莺莺燕燕,从东海之滨特意赶回来的徐乐,还有自未央宫来的太子刘琚……这些人不论是什么身份,只要来到他的地方,就好像成了一家人,言语之间谈笑无忌,他很喜欢这种感觉。

    “元哥儿,最晚明年,就让明珠也过来跟着你吧。早先答应的事可不能反悔啊,呵呵,他跟你可是很投缘呢!”

    卓文君笑盈盈地看着自己的儿子司马明珠在元召的背上爬来爬去顽皮的很,她连忙提醒了一句。明珠已经四岁多了,虽然有些舍不得,但她早已经在来的路上和司马相如商议过了,应该把他早早的就放到元召身边来,也好让他多学些见识。

    元召虽然感觉自己这边就快有发展成“幼儿园”的趋势,他还是非常爽快的就答应了下来。大不了把这几个小的丢给灵芝她们去管教好了,再稍过些时候,就把他们都送到长安学院里面去,让他们先去好好学学文化知识,自己抽空的时候自然可以教习他们武艺。

    此处正是终南山北麓的一处平缓地带,在这片桃林的边缘就是一小片平整的草地,从这里望下去,一片青翠尽收眼底,在这么好的天气里,就连几十里外的渭水和长乐塬都看得清清楚楚。那一片属于长安学院的新建筑尤其显眼,正在渭水之滨,高原之南。

    二三十人席地而坐,不拘小节十分热闹。各种精致的菜肴自然是随身带来的,再加上新采摘来的新鲜野菜,这样的野外聚餐,却是很有气氛。

    文君见元召爽快答应,她心情大好。看了看对面在元召身边互相低声私语的两个妙龄女子,一个天姿国色,一个温婉可亲,心中不由得暗自赞叹一声。元哥儿有福啊!两个人眼中对他的情意,任谁都看得出来。只是不知道将来他怎样做到一碗水端平,谁都不辜负呢

    她与苏夫人相识多年,对灵芝更是看着长大的,心底深处自然是希望元召对灵芝更好一些。不过素汐也是真的不错,在众人面前从来没有表现过一点公主的架子,更何

    况他们几个孩子都是一起相伴着成长起来的,也许在别人眼里看起来有些为难的事,在他们之间应该不成问题吧!

    不过,令她和众人都不知道的是,此时元召的心中想起这些个人感情事时,确实是有些为难的。

    他在两年之前,已经行过了男子成人加冠礼。束发而冠



第四百二十五章 策马惊鸿 似你温柔剑锋
    就在元召他们踏青郊游在桃花坪上谈笑风生的时候,离此不远的黑鹰军驻地大营外,有人却正在气咻咻的发着小脾气。

    黑鹰军的大部早已经不在此处驻扎,他们现在的驻地是长安城西的细柳营。而留在原先驻地这边的,只剩了五千人马。这些人并没有参加当初的雁门关大战,而且因为曾经为了某种原因与北军大营汉军发生过冲突,而被朝廷记下大过。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好像已经被与那支得胜归来的黑鹰军割离开来了。

    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由主将卫青率领下北去的两万黑鹰军主力,在雁门关外大败匈奴骑兵,创下辉煌战绩,归来之后,因为卓越的功勋得到极大的荣誉。现在已经成为了朝廷重点扶持的汉军主力。三四年的时间,已经扩军到将近八万人,他们迁入著名的细柳营大营中,防御长安,虎视北方,被倚为国之干城。

    而继续奉命驻扎在长乐塬原来大营的这五千黑鹰军,似乎真的被遗忘了。不仅各种封赏没有他们的份,就连平日里的军事演练也不再有人管他们。

    两名带兵校尉李望和张括,在最开始的日子里,心情十分失落。毕竟都是曾经在同一个阵营里摸爬滚打的兄弟,突然之间就分出了高低。这种巨大的落差,不管是手下的兵士还是他们自己,都有些无法接受。

    后来元召回到长乐塬的时候,专门儿去到营中召集全部将士,给他们讲了一番道理,让他们要耐心的等待,为国出力上阵杀敌的机会,以后还会有的,到那个时候就是展现他们自身实力的时候。

    长乐侯的话,大家还是信服的。虽然曾经被记过大过,但朝廷并没有对他们怎么样,该有的各种军饷供应还和从前一样。这让大家的心情稍微平静下来。再到后来,已经被皇帝任命为大司马大将军的长平侯卫青来长乐塬上的时候,也过来看望过他们,给了他们很多鼓励。说让他们继续驻扎在长乐塬上,是为了警戒的需要。随着昔日军中同僚们陆续都来走动,虽然有些羡慕他们都已经封侯高升,但心里的落差终究渐渐的平息。

    而唯一让这所有五千将士感到巨大安慰的是,从前他们黑鹰军十二名校尉中最小的霍去病回来了。在某一天,已经被任命为骠骑校尉的霍去病单骑回到长乐塬,担任了这五千黑鹰军的主将。

    虽然大家都不明白,听说被皇帝最为喜爱的这位冠军侯为什么会舍弃细柳营而重新回到长乐塬大营中来,但所有人都很兴奋。因为以擒王之功而封候的这位元召弟子,早已经成为了大汉军中新近崛起的英雄人物。而这样的人物能够回来担任他们的主将,就给了大家很大的希望。

    无论在任何时候,军中最重英雄。在这儿,不管你是什么特殊身份,也不管你是什么高人一等的地位,并没有什么大作用。都是泼肝沥胆的好男儿,只有真正勇敢无敌的人才能受到尊敬和服从。
1...144145146147148...3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