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血丹心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流年书柬
几百名隐门高手在此,对付来袭的敌人,并没有什么值得太担心的。如果不是因为担心暴露了这次行动的最终意图,他们并不需要转移,直接在这山中密林把来的人都消灭掉就是了。
因此,这些人虽然已经准备转移地方,但行动从容不迫没有表现出什么惊慌。然而不久之后,他们就会发现,刚开始的这种轻敌想法是多么的无知和愚蠢了!
普通军中士卒怎么会是江湖高手们的对手呢这是显而易见的事。然而今夜的遭遇,将会突破这些江湖人物的认知,因为他们遇到的不是普通的汉军士卒,而是黑鹰军。而且是经过四年炼狱锻炼的黑鹰军,一旦遇到真正的敌人,长期被压抑的怒火爆发出来,必将是十分可怕的。
接到紧急通知的黑鹰军行动非常迅速,当第一批寻踪赶到的黑鹰百人小队大声喝令从洞中涌出来的打扮各异人众扔下刀剑,就地投降的时候,对方不仅没人理会,反而抡刀就砍。这就不用客气了,于是随着带队的尉官厉声令下,当头一排弩箭射去,在这阴暗不定的光线中,即便武功再好,想要躲闪也是很难办到的事。
一个照面儿的功夫,就被射趴下了一大片人。后面的大吃一惊,这才意识到来者不善,遇上硬茬了。朱安世刚走出洞口来,就看到自己这方伤亡惨重的同时,远方树林中正有无数同样打扮的身影闪现,向这边包围过来,他连忙大吼一声,各自突围,去约定的地点集合,然后拔出刀来,领着随身的几十人向东南方向山间窜去。
朱安世早已经不是从前意气用事的那个年轻人了。自从经历过那次大变以后,他对危险的嗅觉非常灵敏,所以他在第一时间就选择了改变主意去逃避。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在今晚能够逃脱的极少部分人中,随着他首先隐没在黑暗中的这几十人,占了其中的多大部分。而其余的很可怜,都成了这终南山中的孤魂野鬼,最终没能逃脱五千成建制黑鹰军的围杀!
终南山地域虽然广阔,但黑鹰军把这儿当作他们的军事训练场所,差不多有七八年时间了,这儿的一切山势地形基本上每个人都很熟悉。怨只怨这些隐门中人没有打听明白,自以为潜伏在这儿很隐蔽,却没有想到落入了人家的围猎场,只能说是倒霉到家了 。
并不是他们身手不够好,也不是他们不够勇敢。只不过很可惜,再好的武功修为也还做不到以肉身抗弩箭的地步。随着不同方向的黑鹰军士卒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没有在第一时间来得及逃脱的大批隐门江湖高手即便是拼命抵抗,也根本就抵挡不住对方的进击。
倒地死去的人越来越多,即便那些身手特别高的,仗着敏捷的身法和刀法精奇躲过对方的弩箭,杀到面前想要冲杀出去,无奈在对方士卒们配合密切的攻杀面前,结果也只是死的更惨而已。随着包围圈越来越锁紧,五千黑鹰军步步紧逼,大有把他们全部消灭的势头。
而事实上,五千将士合围以后接到的命令就是,把面前的所有匪人全部杀光!发出这条命令的骠骑校尉持剑而立,在夜色中看不清脸上神情,不过所有部下们都已经听出了这其中包含的狠绝。他们的心中凛厉的同时,眼神更明亮,手中刀握的更紧,弩箭也发射的更稳。
军伍中人有谁没有听说过春秋战国那些名将传说呢!为将之道,首在于严,次在于狠,然后才是智、信、仁、勇。看看孙、吴、白、李诸位最负盛名的大将,无一不是如此。霍校尉小小年纪,不仅智信仁勇严具备,最难得的能做到行事狠辣而面不改色,将来绝对是名将无疑了!追随这等人物,虽为之赴死亦甘心情愿矣!
厮杀声震动了山
林,飞鸟和夜莺惊起无数。死亡流淌的鲜血引来野兽在黑暗中窥探,似乎随时准备嗜血而食。突然风起,无数火把的闪动中,有一个巨大的身影从山洞中扑了出来,掠过后方的人群头顶,夹裹着无尽的黑暗杀机向十余丈之外的攻击者袭来!
一轮弩箭刚刚射完,遵照将令抡刀往前冲在最前面的十几名黑鹰军士
第四百三十章 烈烈风尘 壮士埋骨黄沙
位于长乐塬南端的渭河码头,这几年已经成了一处极为繁忙的场所。自从当初长安三县合力开凿龙首渠沟通泾渭水系,形成了极大的方便。汉朝的各郡县便相继模仿,到现在为止,已经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水运体系,天下商品的运输大多以船运的形式来完成。因此,渭河码头的繁忙就是可想而知的了。
长乐塬上杂花生树,落英缤纷,元召站立在码头对岸的春光里,在等待着从西边而来的故人。这几天已经有许多人在这里下船,成为他的重要客人。而今天他要等的人,是第三次以汉使的身份出使西域各国将要归来的博望侯张骞,还有同船而来的匈奴王子余丹一行。
时候还早,早先赶回来通报消息的快舟说大队船只已从汉江转入渭水,还要有大半个时辰就可以到达了。元召回头对跟着来码头的董仲舒说知此事,怕他上了年纪身体有些吃不消,劝他先回去休息。没想到这老头儿把胡子一翘,对元召的婆婆妈妈甚为不满。
“元侯休得对我等如此特殊照顾。老朽虽然年老,却还没有到不堪的地步。好好去想你应该做的事就好,长安学院马上开院,各方面要准备的周全一些,可不要出现一点儿疏忽才好。”
元召连忙点头称是。有主父偃和董仲舒这两个人主持大局,他感觉到身上的担子减轻了一大半儿。长安学院的各项事务,他只要在大方向上拿主意就行,而具体的各种琐碎事宜,他们两个人都做到稳稳当当绝无遗漏。
“听说昨天夜里,有江湖人物来闹事了”
昨夜在终南山密林里的厮杀,闹得动静有点大,终于惊动了长乐塬上的人,董仲舒一大早就听说了,既然连黑鹰军都出动了,他终究有些不放心,便额外的多问了一句。
“无妨,不过是些自不量力的家伙。早些的时候确实疏忽了,没有想到他们这么大胆子。已经安排崔弘赵远他们做好警戒了,不会再让他们有机可乘。董师不用担心。呵呵!”
元召脸上露出笑容,董仲舒见他已经重视此事,便不再多问。他今天来此等候,是迫切想要见到随着汉使船只从西域而来的那些记载着西方文化的珍贵文字的。安全方面的事,他相信元召一定会保障好,无需他多操心。
有马的嘶鸣声响起,元召抬头往不远处看了看,隔着几百步外的渭水边上,名叫霍去病的年轻校尉正在仔细的用刷子替龙马梳理着身上的鬃毛。春暖花开,万物复苏,马儿褪去了冬天的绒毛,重新渐渐长出油光发亮的鬃毛,显得很是精神。
霍去病卸去了盔甲,一身白衣箭袖外罩大红英雄氅,在河边满脸严肃的干着自己的事。一个百人的黑鹰军小队在附近来回逡巡,没有骠骑校尉的命令,却并不会到近前去。人人都知道自家校尉这几天心情不爽,大家都非常小心谨慎。
不过如果他们敢大着胆子凑近霍校尉的身边,听清楚她嘴里小声哼着的轻快小调儿时,一定会惊掉下巴的!
在军中威风凛凛的骠骑校尉,从来没有一个人敢去直视她的眼睛。因此,在所有人眼中的“英雄男儿”眼眸深处偶尔流露出的一抹柔情,便从未被人察觉。
这一抹柔情,当然是偷偷瞥向那个青衫男子的。现在她终于有借口名正言顺的离开大营,在长乐塬上、在他的身边策马跟随了。
想到这一点时,收回目光,心中便有着淡淡的喜悦。她甚至觉得应该好好的感谢昨夜那些江湖高手们的出现,更应该感谢那里面有个极其厉害的家伙。虽然自己差点儿送命,但也就此重新找回了和从前一样的心情。
昨夜终南山密林中,等霍去病察觉到大事不妙而想要与对方两败俱伤时,得到消息的元召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终于赶到了。元召一招之间同时救人伤敌,可以说是急如流星,势若霹雳!
霍去病的那一剑其实并不能伤得山月老人,对方所练功法十分邪门儿,当剑锋逼来的时候,他的身体已经随着弯曲成一个奇怪的形状,正好躲过了宝剑的锋芒。就在他心中暗自得意,想要把用剑的这个厉害年轻校尉毁于铁爪下的时候,一只脚带着千钧之力就把他踹飞了出去。
山月老人感觉到心脉大震,身在空中一口老血就喷了出来。世间竟有如此人物!这是他的第一个念头。心念急转知道今
夜必定讨不到便宜了,他在身子落地的时候急如星火地回头看了一眼,牢牢地记住了对方的相貌,然后身子就势一滚,窜入旁边的灌木丛中,就此消失不见了。
一般人承受元召这一脚之力,不死也要去掉大半条命。然而山月老人的身体仿佛自带着防御功能似得,自动化解了部分劲力,因此虽然受伤,却并没有什么大碍
第四百三十一章 煌煌大汉 岂容小丑跳梁
赞曰:
风起薄雾剑染霜,彩云归、四野苍茫。
披晚霞两襟豪情系,自长城、来万里汉江。
漫赢得、荻花深处,纵萦怀远方。
凝眸看、西域辽阔,风尘吸张。
有人神采飞扬,黄沙起、雁字成行。
旧游尚忆,当时年少,刀锋所向。
俯首间、落英缤纷,怎敢容我思量!
斜阳外,谁赠红尘一段疏狂
在流亡中原和西域两地的匈奴王子余丹眼里看来,他与元召虽然相识多年,但经过的时光愈久,对方在他心中的神秘色彩便愈加浓重。
也是在脚下站立着的这块地方,他与元召第一次相见。那时他还是匈奴老单于珺宸可汗最中意的王子,大阏氏跟前钟爱的儿子。而元召只是个普通的汉人孩童。
汉家孩童送了他一小包细盐,他回赠了一把金刀,从此结缘。在以后的岁月里,余丹有时候会在想,也许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冥冥中真的有天意存在的吧!他不知道这是不是长生天对他的提示,反正当时在这片还是荒原的土地上,余丹第一次见到元召的时候,就有一种感觉,这个人对自己往后的命运也许非常重要。
几年之后,羿稚邪弑父篡位,余丹在忠诚的保护者保护之下,逃亡到了与匈奴相邻的西域大月氏国,在那里暂时安身求得庇护。流亡的日子,自然是苦不堪言。夺回草原与复仇的愿望,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一切似乎已经没有希望。
然而就在他日渐消沉的时候,属下们给他带来了从汉朝得知的消息,他少年时的那位好朋友元召在朝堂之上乘风而起,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
这让余丹在大喜过望的同时又萌生了新的希望,于是在说动大月氏王同意与汉朝的交往后,他作为中间联系的使者,亲自来到汉朝境内,见到了长乐侯元召。
在走这条路之前,他也不是没有过犹豫,毕竟他现在已经不是匈奴的王子,而是一个失去继承权力的流亡者。这样的身份,还值得引起汉朝君臣的重视吗最后使他下定决心的,是对元召的信任,在梵雪楼共同成长的那几年里,他相信自己的眼光没有看错。即便不是为了将来的王权,他也不想失去这个朋友的友谊。
元召没有让他失望,他根据自己带来的西域各国情况和对与汉朝交好的意向,马上就制定出了想要开通西域的大计,并且在朝堂上很快就说服群臣得到了皇帝的同意。
而后,随着大汉使团第一次出使西域,取得丰硕的成果。而余丹和他的追随者们,也在这其中得到了极大的好处,取得了好几个国家的信任和支持,逐渐摆脱流亡的窘迫局面。尤其是最近几年,汉朝在河南战役取得大胜后,随着汉朝商人与西域各国通商往来的日益频繁,余丹也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基础。
照此发展下去,形势本来是一片大好的。然而好景不长,从去年秋天开始,西域形势风云突变,各国开始陆续的禁止汉朝商品的进入,并且态度也变得十分强硬。有的国家甚至驱逐汉朝商人到来。余丹的势力范围自然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汉派出了第三次出使西域的使团,试图与那几个不友善的国家重新建立良好局面,恢复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关系。
然而,据余丹所知,大汉使团这次并没有取得任何成果。出于休戚相关的利益考虑,余丹派出大批人手探听得来的消息表明,是匈奴人发出了明确的威胁信号,遵照大单于的命令,西部草原的休屠王与浑邪王共同在边界部署了兵力。不管是什么原因,命令西域诸国必须立即中断与汉朝的联系,否则必然兵戈相向。
西域诸国尤其是东部与汉朝和匈奴接壤的那几个国家,本来就是墙头草,既贪图汉朝的商品货利,又惧怕匈奴人的厉害。以前这几年,趁着匈奴人战败无暇西顾的便利,才与汉朝展开了大规模的交往,从中得到极大好处。
然而一旦匈奴人缓过劲儿来,露出**裸的獠牙之后,他们马上就害怕了。与贪图利益相比起来,遭受亡国灭族之灾,才是最可怕的。匈奴铁骑可不是吃素的,在这近百年的时间里震慑草原周边,可以说是纵横无敌。虽然在汉朝手里吃了一次亏丢失了河套草原,但真要对这些小国家动用武力,一举踏平也不过是跑马之间的事而已。
 
; 余丹对当前的局势感到了深深的忧虑。因此,他才亲自跟着返回的汉朝使团再次踏上大汉的土地,他想要听听元召对下一步西部局面的见解。
当年他们第一次见面的地方,现在已经成了一片风景优美的湖边草地。湖名剑湖,那片湖水,自然就是从渭河引过来的水。斜阳晚照,西边的天际红霞满天,映照在水上,剑湖落霞,早已经成为了长乐塬上的一道景观。
第四百三十二章 手掌乾坤 必定不负卿意
世间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风度和气质。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也有自己的性格和特征。或者开放,或者保守,或者勇敢,或者畏缩,或者进取,或者守成……不一而足。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它的实力表现在所能控制的疆域大小,而疆域的大小又不仅仅是实实在在的生存空间,还有一种空间是用世间的任何数字和尺度都无法丈量的,那就是文化和经济的空间。一个国家的强大,也并不是只凭借疆域的辽阔,而在于它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这一番道理,元召当初在朝廷同意开通西域商路的时候,曾经在奏章中对皇帝提起过。他不知道皇帝到底有没有明白自己所说的意思。因为,帝王的心思有时候会贪婪到没有尽头,有时候却最容易满足。也许,他当初同意派出汉朝使团以大汉的名义联络西域各国,也许就仅仅只是为了截断匈奴人的臂膀和援助,或者是只为了得到大宛良马。
以利诱之,使西域各国为了贪图大汉的财货之利,从而加强与汉朝的交往,这本来也是一个好办法。但现在看起来,这样做是行不通的,并非长久之计。随着匈奴人力量的再次加强,他们又要开始疯狂的扩张了。
长久以来,匈奴人对西域各国的影响力太大啦,不管是心甘情愿做匈奴人的附属国,还是在他们的兵威之下低头服从,只要匈奴骑兵开始真正的发出威胁,西域三十六国便没有一个敢于公开抗命的。
在这些国家君王的心中,汉朝的力量与匈奴是不对等的,这也直接表现在他们对待两国人去到他们的领地后态度上。
即便是大汉使团出使,他们同意与汉朝交好后,但自恃距离汉朝地方遥远,大汉的军队鞭长莫及,态度非常傲慢。加上长期处于匈奴的支配之下,对待匈奴人和汉朝人是截然不同的。匈奴使者奉命出使到这些国家,傲然自得骑在马上,可以吃遍全国,所到之处,当地臣民不敢有丝毫的怠慢。而汉朝使节到了之后,不出钱物就吃不上饭,不高价买马就走不了路,可以说是受尽委屈,很不公平。
真理与驯服只在箭弩与马蹄的范围之内!
有鉴于此,元召认为这句话才是在这个时代最合理的写照。所以,征伐西域,彻底扫除匈奴人在那条通道上的军事力量,同时让西域诸国服服帖帖的归服在大汉的意志下,便成了当前刻不容缓需要去干的事。
听他表明了态度,在场的许多人虽然心中所想的各不相同,但振奋的情绪一致高涨。尤其是以聂壹、徐乐等人为首的那些大商贾,马上就敏锐的从中嗅到了巨大的商机。
在以元召策划主导下的几次对外战争中,不管是平定东南越还是西南夷,也不管是东征真番国还是攻取河套草原,无一不是取得大胜!而在这些军事胜利的背后,得到的巨额财富和持续的经济利益,没有人比他们这些曾经参与其中的人更清楚了。
元召曾经为此说过的一番话,很多人都听说过,并且深以为然。那就是,国家每一次以牺牲战士生命为代价发动的对外战争,可不是只为了成全少数人的虚名,也不是只为了显威风,而是要取得实实在在的疆域和好处的。战争的利益是可以计算的,只有得到的是付出的几十倍乃至百倍以上,才能算得上是国家战争的胜利。反之,就是得不偿失的失败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