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血丹心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流年书柬
既然有了这样的打击目标,尚是戴罪之身的长安府衙和巡武卫自然是全体出动雷厉风行。遵照朝廷和皇帝指令,进行了大肆的抓人。一时间,狱满为患。最后就连西凤卫也参与进来,对那些桀骜不驯的较为庞大势力,如关中的樊仲子,槐里赵王孙,汉中道的姚家诸雄,东南道仇景之徒,系于监狱,株连者众。随之,这次大追捕运动,开始从长安三县向天下郡县蔓延。
在未曾公开的皇帝朝堂训话中,这次制定的目标是十五万囚徒,而且明确指示,这些人都将被征发到草原上去筑城。当时第一次听到的许多大臣们不禁目瞪口呆。
征发罪犯刑徒进行劳役,这是从远古以来的一项传统。不管是商周战国,还是春秋秦汉,这种以役代刑的制度一直执行着。不过像这一次,一次性要根据皇帝陛下钦令征集十五万囚徒,却是前所未有的大行动。而且,这次的对象,是特定的江湖游侠辈们,就令人不免联想到许多。
听说前几天长乐侯府发生的事,就有许多江湖人的影子在里面。现在他们马上就遭到了无情的打击,如果说这里面没有元召的意志所主导,那是谁也不会相信的。
由丞相公孙弘和尚书令元召联合署名的奏报,在朝堂上,皇帝命令殿前侍从当着所有文武大臣的面,大声的诵读了一遍。所有人都听了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可以说,这真是一次大行动了。如果真的能够在草原上筑起三座大城,把汉朝与匈奴的最新的疆界划至河套草原黄河岸边,那么就等于把匈奴草原一半儿的面积置于大汉兵锋的威慑之下了,战略意义无比重大。可是其中蕴含的风险,却又不得不多加考虑。
首先大声提出质疑的是御史大夫张汤。他的理由和丞相公孙弘最开始的顾虑是一样的,即在什么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想要在辽阔的草原上平地起城,所耗费的财力物力恐怕是国家不能承受的!
皇帝神色不变的点了点头,却并没有立即表态,他想要看看,自己的臣子们到底有多少人的眼光可以看透这暂时困难的遮蔽,真正的认识到大城建成之后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结果让他有些失望,经过一番议论之后,认为弊大于利的还是占了大多数。这其中除了一些持重的老臣之外,就连部分他亲自挑选提拔的新进臣子们也表现出了顾虑重重,提出了许多在平常人眼中看来确实是难以克服的困难。
当然也有许多大力支持和赞成的。尤其是中大夫司马相如站了出来,以他治理西南夷新郡的经验,大声的表达了自己的赞同之意。西南夷叛乱平定,划郡而治后,也曾在扼守战略要地的地点修筑了两座新的城市为郡所,很快就成为了各方面的中心,对于震慑不臣归附民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西南夷地方之所以能够在短短两三年时间之内,就迅速的平定并且繁荣起来,这方面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没。
其他表达赞同的还有汲黯、石宽、终军等人。他们大多是出于对元召素来的信任,相信他既然提出来了这个建议,就一定会有合理的办法,绝对不会因为修筑这几座雄城而弄得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的。
而太中大夫郑当时的考虑则较为周全。作为朝廷重臣,谁不希望大汉朝向北开疆永固国土呢!可是,一些实际存在的困难,不得不提前考虑到。尤其是他作为主管国家财富的人,当然要为朝廷提前算好这笔账。
皇帝刘彻终于听完了他的大臣们的议论,然后他的脸上露出令人奇怪的表情。彷佛是暗中赞叹,又好像是惊奇某人的未卜先知。他伸出手示意侍从官把案上的另一份东西再好好的念给下面的大臣们听听。
于是,不管是刚才表达赞同还是反对意见的,也不管是提出了什么样疑问和顾虑的人们,便都听到了长乐侯元召在他附加的这份奏章中,对于这一切的完美解答。
&
第四百零六章 闻说长安 故梦封尘犹在
雁门关外第一批凯旋班师的大汉将士们,终于踏上了归途。这支队伍的人数并不多,只有几千余众。但里面包括了很多重要的人物。其中就有来自匈奴的大批俘虏,和那位被生擒活捉的白羊王。
今年只有七岁的金日碑,现在就走在这支队伍里。他对于几天前发生的那一幕,在脑海里还记得很清楚。他是白羊王的最小一个儿子。白羊王在雁门关大战发生之前,被汉军小将破军生擒,他的部族也随之都逃到了草原的北方。
令人称奇的是,这位最小的白羊王部小王子,突然遭遇到这样的大变之后,并没有随着族人逃亡,而是在两位忠心勇士的保护下,穿越草原和战场,来到汉军大营驻地,恳请汉军将军准许,准予他们的归降。只求得能答应一个条件,就是把他送到他的父亲白羊王身边,去伺候他的起居。
在大营门口,听完他们的来意后,面色不善的汉军并没有答应他的要求,而是赶着他们快快离去。如果再敢多纠缠,就格杀勿论!
不过这样的恶劣态度,并没有吓住金日碑王子,他制止了身边两位勇士宁死不辱的冲动,态度诚恳地继续着自己的请求。
在这样的非常时期,没有人会理会他这个与两军大局无关的小孩子。不拔刀把他们杀死,就已经是汉军的仁慈了,大战之后哪里还会有空去理会他这样的个人请求呢!
大河之南的这片草原,金日碑也曾经在父王的马上来过几次,那时这里还是匈奴人的冬季牧场。在这里牧羊打猎策马奔腾,是他童年的美好回忆。可是现在,眼中所见,已经皆是汉军旗帜,和自己一样装束的匈奴人已经少见行踪。
草原上的斜阳渐渐西沉的时候,天地一片壮丽色彩,金日碑心中也如这夕阳一般凄凉。他年纪虽小,却自小聪明过人,凭着一股勇气来到汉军这里,想要随着被俘虏的白羊王去往汉地,却没想到对方根本就不答应。当黑夜来临的时候,草原上狼群纵横,到那时,除了葬身狼腹之外,应该没有任何别的活路。
不过就在他将要绝望的时候,有一匹似乎是从远方天边飞驰而来的骏马经过他的身边时,却忽然停了下来。似乎是很好奇汉军大营门口怎么会有三个匈奴人在此长久的等待。
其实金日碑和他身边的两个护卫比那个人更惊奇,因为他们眼中看到了一匹宝马,真正的汗血宝马。那匹神骏非凡的马好像是跑了很远的路才回到这里的,浑身的皮毛似乎有一层光芒在闪动,晶莹的汗珠滚落下来时,是殷红的鲜血颜色!
而马背上的那个人年龄并不大,也就是十六七岁的年纪。从外表上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之处,也没有穿汉军的铠甲。不过,心细如发的金日碑发现了一个细节,那就是在军营门口巡逻的汉军士卒们看到这个人出现时,他们的眼神中都闪过一种异常崇敬的色彩。
金日碑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心头一阵冲动就扑到了那个人的马前,脱口而出了一句话:“请帮帮我吧!就算是救我一命了,汉人不都是有好生之德吗!”
在许多年以后,已经改名叫做白金汉的他,曾经一次次的无比庆幸,自己在那个残阳如血的草原上,拦住了这个人的马头。那时候的他,已经是大汉帝国朝堂上最主要的几个重臣之一。
不过现在,金日碑并不能预知自己将来的命运。他现在关心的只是眼前,他希望自己的判断没有错,眼前马上的人有能力帮到自己。
“哦,这样啊,我的时间很紧张……给我一个理由,看看能不能说动我!”
马上的人并没有下来,一边从革囊里掏出一块棉帕爱惜的擦着马身上的汗珠,一边随口说了一句。龙马非常有灵性,它转过脖子用硕大的头颅轻轻的蹭了蹭这位临时主人的大腿,似乎是明白他与自己主人的关系,讨好般的表达了感谢。
一人一马,千里相伴,了却胸中恩仇之后,踏碎薄冰归来时,却正是日色将暮时分。
“如果汉军不收留,我和我的族中勇士就只有自刺死于此!因为我们回去后,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
金日碑声音清脆,说的很清楚。在生死面前,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
匈奴人并不是铁板一块,更不是仁慈的族群。平时不仅各自为战,而且各个部落之间互相兼并非常残酷。白羊王部落原先也算是较大的部落了,可是这次大败之后,实力受损严重。尤其是连白羊王本人也被汉军俘虏了。他的几个有实力的儿子,在往北逃亡的路上就已经互相打
起来了,如果再加上不久之后将会有别的部落也会染指,白羊王部的彻底消亡是肯定会发生的事。
金日碑小小年纪,却早已经睿智的预见到了这一幕的发生。于是他选择了带着自己的两个忠心护卫偷偷离开大部队,一路南下到汉军在河套草原驻扎的大营来,想要让他们把自己送到被俘虏的父王那里去,也许还可以求得一线生机。
金日碑说完之后,紧紧地盯着对方的眼睛,他看到那人的眼里闪过一丝略微惊奇的光芒, 然后又认真地看了他一眼
第四百零七章 曾经留得 世间功名传说
作为现在皇帝手中最重要的治政工具,尚书台是最早知道凯旋而归的汉军行程的地方。与其他人普遍兴奋的情绪不同,尚书常侍严助感觉心情很复杂。
当今天子从几年前逐步集中权力后,原先属于丞相手中的一部分重要权力,就被归入尚书台这边来。随着倚重越多,它的地位也就越来越重要。尚书常侍暂时共设四人,他们是严助、东方朔、朱买臣、严安。其中严助和东方朔被皇帝另加官为侍中,得以随时伴驾。而另外两人便留守尚书台,处理日常事物。
这四个人当中,东方朔处事圆润,凡事不露声色。朱买臣和严安则做事严谨,时刻注意,不敢逾越。因此相比起他们三人,锐意进取辩才无双的严助更要受天子重用一些。
严助出身低微,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才走到了今天的地位。这一路上所受的艰辛,也只有他自己知道是多么不容易。
卑微的人生往往更容易有宏大的野心,青云之路也更容易催生不断攀高的梦想!
以平灭东南越叛乱之功而平地封候的严助,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关内侯的爵位并不能使他满足,他想要的是能够真正福荫于后世子孙的世袭国侯、万户侯!
严助文武双全,本来他也有机会进入军中,去做一名将军。大汉军功之封赏尤为厚重,凭着他的本事,前途宽广不在话下。可是他还是选择了转入文职,进入皇帝陛下亲自设立的尚书台,作为皇帝身边的得力助手,在尚书令主官不在的情况下,全力主持一切军机事务。
严助是一个聪明人,军功虽然重要,爵位虽然重要,但相比起将来朝廷权力分布的发展趋势,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因为他已经敏锐的觉察出了皇帝陛下心中所想要的某些东西,而他更相信自己有那个能力可以帮着实现,从而达到自己心中最大的梦想。
大汉丞相的权力虽然受到制约,但严助相信这只不过是暂时的,是皇帝为了集权而做出的临时需要。毕竟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最重要职位是不可能空缺的。他的目光,早就牢牢的盯住了丞相的宝座。在他极度自负的心中,自己就是下一任丞相的最佳人选。
这并不是严助的空想,而是通过努力就可以得到的现实。因为,丞相公孙弘已经很老了,他挣扎不了几年。而其余的人,那寥寥几个有可能是最大对手的家伙,他都认真详细的分析过,最后他自信满满地认定,几年之后,自己就是最好的人选。
尚书令一职虽然是有长乐侯元召担任着,但在很多人的眼中,这几年那个职位好像成了一个虚职。元召只有很少的时间会过来位于未央宫朱雀门内的尚书台官署处理一下事务,而其余的大部分时间,他不是在长乐塬上忙碌,就是领兵出战,征略四方。
在这样的情况下,身为尚书常侍的严助,实际上已经成了尚书台所有事务的最直接负责人。人的野心都逐渐有一个滋生的过程,这几年皇帝的倚重和信任 ,更加推动了这个过程的成长。严助,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在元召的鼓励下勇敢出征的年轻俊才了,他现在是为了自己梦想而努力的天子近臣。
不过即便是他的能力变得再强大,对于元召,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存着深深的忌惮。尤其是经过这次长安城内发生的一系列变故后,严助有一种预感,从此以后,很有可能他和元召的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了。为此,他不得不提前对一些事做好安排。
就在上一次大朝会结束之后,严助接过了御史大夫张汤和廷尉杜周递过来的橄榄枝,去参加了他们组织的一次宴会。在热情的气氛中,彼此心照不宣的结成了政治联盟。并且结识了一大帮在朝廷各部握有权利的人,可谓是收获匪浅。
御史大夫张汤说的一点儿都没有错啊,元召那小子和他们根本就不是一路人!他的一切所作所为与官场的规矩格格不入。元召的内心骄傲自大,他不会把同僚放在眼里的。这次出征又立了这么大的功劳回来,那还不得把尾巴翘到天上去啊!这让大家都感到了深深的威胁。为了以后在朝堂上不让那家伙为所欲为,必须要拧成一股强有力的力量,让他翻不起什么浪花来。
丞相公孙弘虽然身为百官之首,但那个老家伙是个两面派,所谓“墙头草、见风倒”,只看皇帝的脸色行事。要指望着联合他一起,那老滑头肯定是不干的
。不过这样也好,可以直接无视他的存在,这个有名无实的丞相,他的权威必定会更加的一天不如一天,到时候说不定皇帝陛下厌烦了,就提前撵他让位滚蛋了。
对于雁门关大胜的封赏事宜,经过有司谨慎议定,然后报请皇帝亲自御审同意后的封赏规格,此刻早已经送到了尚书台这边来。只等着他们起草以后,再送去御前过目、用印
第四百零八章 白头似雪 灞桥俯首牵马
人尚在归程,名已动长安!当被许多人翘首以待或者是嫉恨在心的元召终于勒马停驻的时候,前方灞桥过后,长安在望。
时隔将近三月,出长安自此地踏上征程的时候,天气刚刚微寒,而今归来,已经是残冬暮雪,新年将至了。
被他强行改过名字跟在身边一路行来的白羊王子白金汉,此时从侧面看过去,暖暖的冬日阳光洒在元召的脸上,显得他的脸色很是柔和。有淡淡的笑意从元召嘴角开始溢出,然后慢慢的在脸上荡漾开来,如果不是相貌和面容的不同,他与草原上那些牧马少年没有什么两样。
然而,白金汉这一路上已经了解得清清楚楚,那些曾经在两国厮杀中发生过的英雄事迹、所向披靡,都是出自他的手笔。在这具单薄的身体中,到底蕴藏着怎样的神秘能量,使他能够做出这些超出常人想象的事来,这是一个难解的谜,而且一路上白金汉都没有能够找到答案。
骑在马背上的元召,笑容很真诚。如同是一个真正离家日久的游子,终于归来。看着从灞桥那边开始走过来的迎接人群,他向后面挥了挥手,凯旋归来的将士随着一起翻身下马,双脚踏上了长安的土地。
白金汉有些好奇的望着远方,在渭水的对岸,一座仿佛直上云霄的雄伟城市拔地而起,伫立在了地平线上。那非凡的气势,雄浑辽阔,一下子就震慑了他幼小的心灵。在往后的岁月里,无论他的人生状态和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第一眼看到长安城时留给他的震撼,却永远都未曾忘却。
“父王,这就是你曾经对我说起过的长安城吗”
“是的,这就是他们大汉朝的皇都,长安。”
成为阶下囚的白羊王早已经没有了王者的气势,也许从他被那个黑鹰军小将军用梨花枪点住咽喉的时候,身上的王者之气就已经消失殆尽。匈奴勇士一旦具有了怕死之心,那他就真的死了,躯体虽在,也不过是苟延残喘的行尸走肉罢了。
“长安……年轻的时候我也曾经来过。只是没有想到,它现在更加雄伟了!唉!看这峥嵘的气势,大汉朝正是方兴未哀、蒸蒸日上……。”
白羊王小声低语着,心中有无尽的苦涩。他却没有发现,自己这个最小儿子的眼里,闪过希翼和向往的光芒。他虽然不知道迎接自己和父王的命运是什么,但心中却升起一种奇怪的感觉,也许踏入这座城市后,自己将会看到一个从来没有想到过的世界吧!
一箭之地的距离,对面迎接的人和继续往前走的归客终于都停了下来。双方相视互看,随之有人哈哈大笑起来。
“元侯,得胜归来,风采更盛。今天这个代表皇帝陛下和全体长安臣民来迎接你们这些功臣的机会,可是老夫挣了好几次才挣来的啊!老夫戎马半生,真是没有想到在有生之年,还能看到我大汉军驱逐匈奴收复河套,如此的威风,再也没有遗憾了!哈哈哈!”
只见几百人的迎接队伍前面,为首一名老者,今天特意穿了昔年的大将军盔甲,握住元召的手,语气中很是感慨。
元召见是早已经退隐的窦婴亲自率领着部分朝廷官员出城来迎接,他的脸上连忙作出诚惶诚恐的表情,连称愧不敢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