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汉血丹心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流年书柬

    散布在各处的部族民众,在他们眼里,都是一群乌合之众,根本就不足为虑。燕王和广陵王没有时间更没有耐心去做那些长远的安抚,他们的长刀和铁蹄,将会让这些野蛮落后的民族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铁血和屈服。

    而实际上,他们的先期战略非常有效。在这个世界上,弱者屈从于强者,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长刀所向,滚滚烟尘中,无数的部族民众不得不低下他们的头颅,重新回到他们命运轮回的轨道。

    这本来是一个完美的计划。只要以武力把这些土著民族都驯服,让他们所有人都心甘情愿地尊奉王令。所谓“人心所向”,这就是最大的凭仗。那么就算是汉军大营中有人想要节外生枝的搞事情,在已经占据大义名份的前提下,燕王和广陵王都充满了信心。他们有把握以此而责之,相信大多数汉军将士都绝不敢轻举妄动,更不敢与他们刀兵相向。

    这是他们占据王城之后打好的如意算盘。并且为此已经做好了下一步开展的计划。当然,在心腹幕僚们的提醒下,他们也做好了另外的准备。汉军大营中当然有桀骜不驯的家伙,比如,以李陵为首的那几个人。如果一旦他们纠集人马,来王城这边对抗的话,燕王和广陵王并不介意杀鸡儆猴,以铁血手段让他们知道厉害。

    而事实证明,果然不出所料。汉军大营还是对王城的行动迅速做出了反应。数万大军兵临城下,以一种敌对的态度,对昔日共同并肩作战的同袍举起了刀和箭。

    城头上的燕王和广陵王先惊后喜。因为他们很快就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只要把为首的李陵当场诛杀,必定可以震慑全军,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别看这数万大军在城下虎视眈眈,相信在看到李陵被以厉害手段绝杀之后,他们马上就会龟缩回汉军大营,在长安的消息没有到来之前,再也不敢轻易的出动。

    自负勇力的广陵王,认

    为在这么短的距离内以九臂连环弩突袭李陵,对方绝对没有生还的可能。所以,他才义无反顾地启动了这个大杀器,想要一劳永逸的解决掉麻烦。从而为下一步的大规模行动铺平道路。

    只不过,人算不如天算。老天爷非常喜欢在人最狂妄的时候开个玩笑。他似乎从来就不愿意看到太顺利的成功。在这一点儿上,有时候倒是不分好人坏人,十分公平。

    那一天,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在辽阔无垠的苍穹下,万军阵前肃穆无声。许多大汉男儿都在马背上热血沸腾。不知道是谁首先举起了长刀,忘乎所以地高喊了一声。

    “元公……万胜!”

    随后,万军呐喊,整齐划一。狂热的心情,随着目光的注视,不再顾忌什么,都在这一刻得到了完全的释放。

    “元公万胜!万胜!万胜……!”

    震天的喊声,惊落了珞珈山峰上的积雪,也激荡起断刀河水的波澜。只有在过去这些年里跟随着那个身影身经百战过的人,才能够真正理解这简单几个字中所饱含的巨大激情。

    原来,不知不觉间,这个名满天下的传奇人物,在军中已经有了神一样的地位。他不用去发号施令,只要站在那里,目光所望,就是战斗的号角和冲锋的方向。

    燕王和广陵王呆呆站在倒塌的箭楼烟尘中,他们非常希望看到的只是幻象。眼前的波斯王城城墙很高。不过,他们却恨不得再高上百丈、千丈……那样也许才会安全些吧!

    只是很可惜,王城的城墙不会自己长高,他们看到的也并不是幻象。透过烟尘和距离的阻隔,他们和城头上的其他人一样,都清清楚楚的听到了风中传来的那句话。

    “打开城门吧。”

    城头落下简单五个字,听在两万多守城将士耳中,却如遭雷击。有人不觉扔掉了手中的刀,随后是一排一排的将士把刀锋朝内,插在了自己的脚下。

    这样的情形看起来似乎有些荒谬,然而却是真实的发生了。战士手中的刀,本来是他们荣耀的象征。即便在战场上身负重伤血染征袍,也没有人会随便抛下。但




第九百三十六章 浮云一别后
    不知不觉,时光随天地流转,苍穹又飘雪几多。岁月从来不曾为谁停下它的脚步,人间的变幻无常,更是如同天上的云层,白驹过隙,猝不及防。

    大汉建始六年春天,从长安出发的皇帝特使一行人,在跋涉万里之后,终于到达了西方大陆。

    对于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来说,这一趟行程的险恶,远远超出了想象。虽然早就做好了经受风沙磨砺的思想准备,但只有亲身走完之后,才会真正明白,万里征途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

    而追随着皇帝特使最终踏上西方大陆的人数,却已经大大的超出了原先的规模。除了终军原先带领的侍从,再加上后续赶来的人,便形成了数千人的一支庞大队伍。

    却原来,当日终军在长安永宁门遇刺之后,这个消息马上就传入了未央宫中。皇帝刘琚听闻之后,大为震怒。就连他也没有想到,长安城中的某些势力,已经猖獗到了如此的地步。而这,也更加让他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皇帝马上派出以侍卫总管凤九为首的百余名高手,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追赶上终军,并且作为他的亲卫,一起去往西方大陆。直到保护他任务完成为止。

    这样的特殊恩遇,已经算得上是极其罕见。这也从另一方面表明了皇帝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

    由百余名宫中侍卫贴身保护,这一路上的安全自然不成问题。而跟随他们而来的,还有另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就是已经担任大汉太史令这一职务将近二十年的司马迁。

    其实,认真说起来,司马迁已经不再年轻。他的身体虽然非常健康,但岁月不饶人,却不知不觉两鬓添霜,已进入不惑之年久矣。

    这位将注定以刀笔在大汉王朝历史上刻下浓重印记的太史令,这次是自己主动请命,征得皇帝同意之后,开始这一趟万里之遥行程的。

    他的这一行为,不仅令许多朋友感到很意外,就连终军也有些大惑不解。他们在走到渭河上游的时候,回头看着滔滔河水,无尽东流。比司马迁年轻了整整十岁的终军曾经问出了胸中的疑问。

    “时光流逝,人生苦短。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到了尽头……太史令大人何故放弃安稳的环境,要经受这万里行程之苦呢”

    司马迁淡淡的笑了起来。长风起处,可见沙尘。想必前边不远就是大汉帝国的西部边陲玉门关重地了。

    “我在少年的时候,曾经跟随着父亲数次游历过华夏山河。虽然只是去过很少的地方,但也已经在我心里留下了不同寻常的印记。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就有一个愿望,读尽天下图书,踏遍九州故土。探究古今之变,追寻人间大道……为了这个目标,我一直在不断的努力。只是可惜,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先贤圣者们在书中所阐述的道理,已经学之不尽。至于说天下之大,更是超出想象。唉!每念及此,只恨自己身之渺小,难以如愿。”

    听到司马迁的感叹,终军点了点头

    。其实在许多时候,他也有同样的感觉。只不过因为两人所担任的职责不同,他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来处理政务,所以并没有司马迁所感受到的强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的道理就在这其中。这是当初有一个人对我说过的话,我深有同感,至今难忘。所以这次有这样的一个机会,我又岂能放过呢异域风情,山川地理,正需要一一记载,归于史册。如果在有生之年能够亲眼所见西方大陆和华夏神州的融合统一,那么我就算付此残躯,也了无遗憾了!”

    司马迁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老夫聊发少年狂,仍旧意犹未尽的样子。终军收回眺望江河的目光,他用手轻抚着胸口的伤处,那里还没有痊愈。只是隐隐作痛的不是伤,而是心口。

    “如果我没有猜错,对太史令大人说过这话的那人,是元召吧”

    “不错!正是元公。他在那里,想必风采依旧。”

    司马迁重重的点了点头,脸上浮现出悠然神往之色。他已经很久没有见过元召了。这次所以不辞辛苦执意要来,其中未尝没有想见元召的意思在内。

    “太史令大人,事到如今,我们既然远离长安,告诉你知道也已经没有关系了……西方大陆的形势,可能现在并不妙!”

    司马迁吃了一惊。他虽然也参与朝政,但是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并没有什么决定权。因此所知所闻,也不能接近核心。看到终军脸上的沉重神色,他预感到可能有很多自己不知道的事已经发生。

    终军叹了口气。自从离开长安后,他胸中的憋闷,已经忍受了许久。现在终于有一个可以诉说的人,他不再隐瞒。那句没有对东方朔和司马相如说出口的话,他说给了司马迁听。

    “皇帝陛下最后得到的绝密消息,来自玉门关大将军府。卫将军亲笔所书,二王叛乱,据城而守。元召失踪,生死不明……这是在陛辞之时,陛下亲口告诉我的。他为了稳定的需要,就连尚书令和御史大夫都暂时没有让他们知道。所以,我们这一趟的使命,也许会异常艰难。”



第九百三十七章 悲欢半壶收
    《大汉帝国史元公世家》共十余卷,执笔者以翔实的笔触,详细的记录了这位人间至圣者波澜壮阔的英雄事迹。而在这其中,关于涉及到出兵征服西方大陆的部分,更是史料充分,叙事曲折,千百年后,令无数后来者读之,犹自热血沸腾,感叹生之既晚,不得亲眼目睹斯人风姿而引以为憾。

    而出自那个时代最伟大史书记述者的这些史料文字,只所以被表达的如此细致而饱含情感,却是与时任大汉太史令的司马迁分不开的。正是因为他风云际会亲身参与,所以才能以最真实的感触,把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成为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可以这么说,通过司马迁之手所写下的每一件史事,都最大可能地还原了当时的真实情景。他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虚美,不隐恶,以自己那双锐利的眼睛去观察,以本心去写史,把每一件重大事件的发生、经过和结局都真实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可谓是洞察入微,是非善恶,一目了然。

    太史公司马迁之所以被后来的无数人赞誉为“史圣”,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他的冷静客观态度和超越常人的眼光,是后世的任何史官所不能比拟的。

    而且,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世界观成熟的似乎很早。对于许多重要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叙以及简略的评判,都带着一种极为苛刻的态度。这种态度贯穿了他的一生,从始至终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他就像一个沧桑的历史老人一样,以穿透岁月的目光,认真而仔细地打量着每一个经过的人,喜怒哀乐,生死悲欢,似乎和他都没有关系。他只是忠实的执笔者,俯瞰天地星辰,洞察人间细微,千笔万画,一丝不苟。

    不过,后来的许多人在翻阅史册的时候,还是在有些地方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位“史圣”感情流露的所在。而这样特殊的不同寻常之处,在关于涉及到元召的一些重大事件上,表现得似乎格外明显。

    这当然不是太史公的刻意为之。恐怕就连他自己,当初在月光下奋笔疾书的时候,也没有想到会在词句之间不知不觉掺杂进了胸中热血的滚烫。

    千秋著史,百代流传。烈血丹心,铁骨忠义!

    后来人恐怕绝对没有想到,在那些慷慨激昂的日子里,也同时是华夏民族面临的数千年来最大机遇的时刻,这位太史令大人都是在马背上一手挽酒壶,一手执铁笔,跟随在大汉骑兵队伍里,不辞辛苦,安抚四方的。烈酒入喉,倾吐笔端,功勋与荣耀,英雄与威武!

    不过,即便是这位被后世无数文华之士所顶礼摩拜的“史圣”级人物,在当时,却也只不过是某个巨大身影背后的虔诚追随者而已。

    “元公,司马迁有礼了……见到你,真好!”

    这是大汉帝国建始六年春天,在远离故国万里之遥的西方大陆上,太史令司马迁终于在时隔数年之后又一次见到元召时所说的话。一路经受风霜之苦而满脸沧然

    之色的司马迁,比面前的年轻人年长了将近二十岁,然而此时此刻,他却表现的和普通人见到自己的偶像没有什么区别。满心的喜悦,再也掩饰不住。

    而与他的表现不同,跃下马背的终军直接以最率真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他不再顾及自己的身份,也不必去想对方的身份,张开双臂,与笑容满面走过来的人拥抱在一起。

    “元哥儿,看到你安然无恙,我终于放心了……!”

    以铁血闻名长安朝野令无数人畏惧三分的司隶校尉,从来没有当众流露过自己的感情。不过在这一刻,他用手掌重重的拍了一下元召的后背,声音中已带了几丝哽咽。

    而在他们身后,所有从长安来的人连同玉门关出发的骑兵,早已经全部下马,目光注视着那个人的挥手致意,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敬礼。

    “子云兄,不必多虑,一切尽在掌握中。”

    感受到终军内心深处的深厚情谊,元召心中也是颇为感动。他一面挥手朝后面的使团所有人致意,一面挽着终军的手臂,问询一路辛苦之意。

    其实,自从终军一行人出玉门关进入西域不久,元召就已经得到了消息。他虽然已经预料到长安必定会派钦使前来,却没想到会来的这么快。而且来的人会是终军。

    在西方大陆的局势初步稳定之后,最新的消息已经星夜去往玉门关。不过,

    由于路途遥远和传递消息的缓慢,应该是在路上错过了。所以终军并没有能够得知这边的最新情况。而等到消息再传递回长安,日期应该还要往后推迟。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毕竟在这个时代,即便是最快的流星快马沿途传递,也还是显得太慢了些。

    既然亲眼见到了元召,而且沿途所见,西方大陆局势稳定,对于终军和司马迁来说,自长安出发就心怀的忧虑马上就消失了大半。这种巨大的信任感,是长期以来所自然而然形成的。不仅是他们,就是跟随而来的那些宫中侍卫们,也是不约而同的各自



第九百三十八章 英雄须烈酒
    那一夜,酒意阑珊中,元召不记得后来自己再说过什么。这样的状态,对于他来说是极其罕见的。

    皇帝的亲笔书信,他看了很久。在回首近二十年戎马倥偬所取得成就的今天,就连他也没有想到,皇帝刘琚会作出这样的决定。

    “……元哥儿,虽然我不确定你的生死,但有些话还是想对你说呢……自从当年长安城外结识,这些年来蒙你数次相救。更是帮助我登上皇帝之位。不管是对于我,还是卫氏一族,甚至是整个大汉帝国,都是恩同再造……有时候和母后说起来,我们都很感激。如果没有你的出现,我们到底会有怎样的命运,谁也无法预料……其实,当上皇帝之后,我并不快乐。虽然为了不辜负肩负的责任,我很努力的去做,但不管是内心深处还是身体都已经很累很累……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宁愿去过另一种轻松的人生。一个帝国的责任压在背上,对我来说不是荣耀,而是一种折磨,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实在已经不堪重负久已……。”

    在元召面前,刘琚从来没有用过“朕”这个字眼。在他内心深处,元召是他的兄长和为他指明方向的人。如果这世间还有人能够拯救一颗迷茫的帝王之心,那么他相信,只有元召有这种能力。

    从海上吹来的风,掠过这片大陆。高山与峡谷,草原与河流。都蒙上了翠绿的颜色,更是无限希望的所在。有人都自觉的退在远处,不敢过来打扰。他们大多数人虽然还并不知道元召的神色为什么那么凝重,但却都很清楚,他和皇帝之间,一定有非同寻常的情况发生。

    夜色如洗,天上的无数星辰闪烁着光芒。元召长久的伫立,凝望着头顶的深遂夜空。此时此刻,就连他心中也有无限的迷茫。他有些弄不清楚,上苍让他穿越千年的时光来到这个时代,究竟是想要借着他的手改变什么呢

    二十多年的光阴转眼即逝,历史的巨大车轮已经尽最大可能的被他矫正了方向。大汉王朝盛极而衰的局面,在最关键的节点上因为他的参与,而被彻底逆转。许多曾经真实发生过的悲剧,已经永远不可能再出现。而与此同时,许许多多人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其中就包括皇帝刘琚。

    在元召一贯的认知中,从来就不认为出现所谓的“明君圣主”是什么好事。至于说那些“雄才大略”、“十全武功”之类,恐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是阻碍历史进程发展的最大绊脚石。
1...296297298299300...3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