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血丹心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流年书柬
“可不是嘛!自从这双眼睛重见光明,心里感觉却是比从前亮堂了许多,一些放不下的事都渐渐放下了。唉!都是这孩子给我带来的福气啊。”
窦太后一边说,一边示意元召坐到案边来。
“小子何德何能!这都是太后老奶奶福泽深厚,自有神明护佑。小小病灾,只不过是禳星渡厄,更加添福添寿罢了。”元召在锦案一角坐下来。
此时天正午时,早有宫女用锦盒抬上膳食来,一样一样摆开,肴馔精致,金盘玉盏,不必细说。
“在皇帝那儿呆了那么久,想必早就饿了吧?来,好好吃些,正是长身子的时候,可不能饿着了啊。”
深居九重的老人放下了沉重的权杖,用手捻起木箸给晚辈夹菜,话语温暖,此时,她也只是一个慈祥的老人而已。
元召感到喉间有些堵,连忙端起面前玉盏喝了一口,加以掩饰,入口润滑清香,却是不知道用何物熬成的稀粥。
他两世为人,经历曲崎,杀伐冷血,习以为常,最是不知如何是好的反而是如此人间温情!
殿内人见窦太后竟然亲自给这资历浅薄的小侯爷夹菜,无不心中惊骇。这些年来,就算是先皇景帝、大长公主和当今天子这些晚辈也从来没有过这种待遇,更不用说其他人了!
而唯一有过这种宠溺的是她最小的儿子梁孝王刘武,可那位王爷早已逝去在很多年前的那个春天里,人人都知道,那是老祖宗心中永远的伤痛……。
“太后老奶奶,小子……小子再吃下去,肚子就会吃爆的!这许多美味……可惜没有多带一个肚子来!”元召脸上做出一番遗憾莫名的样子。
“哈哈,你这娃儿,却是贪嘴!果然吃了我老人家好多饭。”窦太后看看元召面前,自己给他夹得菜都吃的干干净净,不由得大为满意。
 
第八十四章 风雪北归客 江山梦里人
当西北的朔风吹紧,黄沙开始漫过长安的时候,小王子余丹来与元召告别,他要回家了。
元召虽然猜到他可能是匈奴人,但从来没有想问过什么底细。与这个时代的人想法不同,他没有那些&p;“非我族类,其心必异&p;“的思维。毕竟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仇恨,除了战争,还是有很多别的方法可以来解决的。既然有可能,为什么不去试一下呢
因此,一直以来,元召对这位隐藏了贵族身份的公子的态度与小胖子他们并无二致。而余丹对梵雪楼内人的亲近是发自内心的,这点,元召自然看的出。
他们在长安最后一次相见于侯府不远的街肆上,元召请他吃了一碗热热的馄饨。
暮色苍茫,灯火渐起,余丹咽下嘴边的食物,留恋的看了一眼远近的繁华。
“真想一直留在这儿啊!长安风物,让人怀念。”与年纪不太相称的叹息。
“不必如此感怀,来日方长,以后自然还有机会的。”元召看了看那紧裹在毛绒大氅里的瘦弱身子,把手边的小布包塞给他。
“北地苦寒,给你准备了一些熬制的药物,做食补之用,应该还是有些作用的。”
余丹微微一愣,伸手接过来,却并没有多说什么感谢的话。沉默半响,声音低沉。
“北地应该已经下雪了……其实,我能感觉到你与所有人的不同。元哥儿,应该也早就猜到我的身份了吧”说完直视着元召的眼睛,元召点了点头。
“不知道未来我们都会成为怎样的人?会不会相遇杀场,成为敌人啊”少年心事,想的很多。
“你想的太远些了,世事多变,有些不是人力能控制的,没有人能看到那么远的未来,又何须那些感慨呢!”元召淡淡说道。
“说的也是啊,是我想的太多了。如果我没有看错的话,将来这片汉家江山,你的重量会非同一般的!”两人终于把各自的馄饨吃完。元召对余丹的这句话只是笑笑,不置可否。
“有一件事,很佩服你!你竟然有胆量为了那小公主而违抗皇帝的意志。”余丹把大氅的毡帽翻过来,戴在头上。
“有一个秘密告诉你,在草原深处,有这个世上最爱着我的妈姆,我会把这长安的一点一滴都带回去说给她听的。因为……她也曾经是这儿的一位公主。”擦身而过时,有低低话语在元召耳边飘过。
今夜无风雪,有人载尘归。从此塞北江南,一别两宽……!
元召回到长乐侯府,夜色已深。新任的管家领着仆从们等候在府门,把小侯爷迎进来。
元召从来没有问过府中这些人的来历,一切都是秀鱼派人安排的,无论这些人有何背景有何目的,他自问所做之事无有不可见人之处,因此对待他们也是随和。
管家年纪将近五十多岁,按照规矩,进府之后已经随主人姓氏改了名字,现在他的名字就叫元一。
本来按照元召的本意,是不要他们埋没自己的本来姓名的。但仆从们在自家小主子面前态度很坚决,说是不能坏了规矩,那样会让别的勋贵人家笑话的。
说不过他们,元召又没耐心给他们一个个去想名字,那就从一开始排列好咯!元一、元二、元三……哈哈!
元召本来只是开玩笑随口说出来的,没想到大家伙都很满意,这让他有些无话可说。
管家元一很尽责,短短几天的时间内,就已经把各处打理的井井有条,所有仆从们各司其职,长乐侯府已经像模像样的了。
这几天,崔弘和小冰儿已经从梵雪楼搬了过来,每人占据了一个大院落,又可以和师父在一起了,高兴的不行。
最先一同住过来的还有主父偃。老书生笑眯眯的来到元召给他准备好的宽敞房间内,四处打量一遍各处的布置,非常满意。
至于灵芝和小胖子的住处当然也不能马虎了,虽然现在还不会在这儿住,但还是要准备好的。元召特别嘱咐泠霜泠雪两姐妹给灵芝好好的布置出一处住所来,按照她的喜好装饰一番。
果然,改天灵芝来看过后,大为高兴,女儿家的心里因为元召不再在梵雪楼居住而伤感的情绪一扫而空,表示会求了苏夫人经常过来住的。
让元召感到不解的是,自从那天自己醉酒之后,那泠霜泠雪姐妹看自己的眼神有些不同。
妹妹泠雪在身边时,眼里总是带了小星星一般,问这问那的,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很是活泼。
“小侯爷,你的师父是不是神仙呀”
元召:“…………。”
“小侯爷,你怎么懂那么多的?你是天上的星宿下凡吗”
元召:“…………。”
“天啊!你那天喝那么多酒,知不知道大家都暗中称呼你为酒仙的?徐公子他们这几天来都不敢再提喝酒的事了呢!还有哦,你作的那些诗,已经在长安城内传开了呢,酒楼、茶楼、街上都有书生士子们在吟诵…………。”
元召感觉有些头大,少女的好奇心竟然比萝莉都强大啊!小冰儿都只是在一边眨巴着眼睛听,而没有插话呢!
每当妹妹没完没了的时候,泠霜就会扯扯她的裙角,示意她矜持些。而当迎上小侯爷宽容的笑意,泠霜的脸上总是感觉发烧,想起那晚他对自己做过的事,心里小鹿乱撞。
“小侯爷那晚到底是睡着了还是故意的啊……”这几天她心里翻来覆去只是纠结,某些奇怪的念头在脑中暗暗滋生,让人烦恼。可是,每次看到那双清澈的目光里没有一丝绮念,她又暗怪自己想的太多了。
冬日暖阳,
第八十五章 水静风不止 欲罢却难休
天道轮回,日与月交替辉映,大地四季丰盈,黑暗到了尽头就是光明,光明背后是无际的阴影……!
今日本来只是一个小朝会,含元殿中参加的也只是大夫、郎官、九卿以上的部分朝廷官员。
先是丞相窦婴奏知,匈奴人的使团今日已经离开长安北还了。同时这次答应的献赋也已经有绿柳营骁骑军押送至北疆边境,予以交割。而开放北疆两国边界三地为边贸交流所在地的朝廷诏令,早已发出多时,想必此时早已到达。
可以说,此次匈奴人所提条件都得到了满足,北方边患应该可以暂时安稳些时日了。
说到这儿,他顿了顿,看了看御座之上皇帝的脸色,虽然说在坊间流传着许多传言 ,但他仍旧声音不带丝毫感情继续说下去。
“至于明年春天,匈奴单于将要迎接公主和亲之事……还请陛下早日定夺,以便臣等做出一个章程,免得失了汉家威仪。”
高高在上的皇帝嘴角不由涌起一丝嘲讽的冷笑。
“威仪?呵呵,窦卿是在说笑吗这些屈辱的条件都已经答应了,在匈奴眼中,朕还有何威仪可言”
“情势如此,大局为重。陛下又何出此言呢”窦婴对皇帝的话不以为意。其余几个大臣也随声附和。
金阶高座之上,似乎是感受到了满殿暮气沉沉,刘彻觉得一阵厌烦,不想就这些再纠缠下去。
“好了!这件事朕已有决断,诸卿不必再多言。”
他摆了摆手,殿内沉寂下来,窦婴不再多说,退后归班。
太尉田玢微闭双眼,见窦婴吃瘪,心下暗暗称快。他觊觎百官之首的那个位子已久,对占据其上的窦婴已是越来越不耐烦了。
稍后却见太中大夫郑当时出班奏事:“陛下,此前交予微臣去勘察城外长乐塬一事,现已厘清明白,具体地形、草木、水土之属尽皆一一记载于册,至于封赐的地界疆域大小,唯请圣裁。”
说完之后,双手恭呈上一卷帛书,有内侍用托盘接了,恭恭敬敬放到了皇帝面前的御案上。
所有大臣面面相觑,不明白郑当时所说的是何事。纷纷以目相询,看向他站立的方向。而郑当时只是眼观鼻、鼻观心低首静默。正疑惑间,天子刘彻出言解开了谜团。
“既然那块地儿没有什么妨碍之处,就不必遵循于一些从前的旧例子了。嗯,就先按照千户食邑的标准赐赏吧。”说完一挥手,早有殿前奉谕博士伺候。
“传朕旨意,以长乐塬域界赐予长乐侯元召为沐汤邑,食邑一千户!”
金口玉言,传于含元殿内外,群臣心头大震。与从前元召只顶着一个长乐侯的虚名不同,天子御旨,赐封土地,食邑千户,这就是真正的裂土封侯了!
窦婴、韩安国、郑当时、汲黯等人先前已知元召所作所为,虽然觉得这次皇帝的封赏有些破格,与朝廷规矩不合。但更多的是为那小子的好运气感到高兴。
而更多的臣子们心中是大为不平的多。一个小小的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野孩子,竟然旬月之间青云直上,一步封侯,令人嫉恨。
田玢心中蓦的一动,这正是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啊!计划中的事正愁不知怎样开始呢,现在机会来了,以这个没有什么根基的小侯爷作筏子,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可行矣!
千般计策怎堪用?一招锁喉正当时!大汉太尉武安侯田玢轻轻咳嗽一声,眼角余光正瞅到不远处的御史中丞赵绾向这边看来。
曾经谋划,各取所需,朋党之间,总是有些阴谋会相契于心,眉目达意,无需多言!
“陛下且慢!臣有异议。”突兀的声音响起时,诏书墨迹犹未干也。
刘彻居高临下,面无表情的看着从列班中走出的御史中丞来到阶下,行礼毕,开始说话。
“陛下,臣听闻,名爵乃国之重器,不可轻赏!非有大功劳与国者,难以得到。简拔超群,公平赐授,如此,才能够激励人心,褒奖勇士。使弱者变勇,勇者更勇!如当做轻易之物随意授予,适得其反也。所以古之贤君授予臣下爵位时不可不慎重。”
他说的这些还是很有几分道理的,群臣中不乏频频点头表示赞同者。御座之上的人却依然没有任何表情,只是在安静听着,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赵绾见有许多大臣听了自己的话后有所意动,精神一振,不觉声音也提高了许多。
“臣最近听闻,世间有元姓小子者,年纪不过弱冠,学识不及蒙童,竟然凭了一点奇技淫巧之术,博得太皇太后欢心,骤得侯爵之赏!朝廷内外已是议论纷纷,多有不可言说之语。而今日竟然又蒙蔽圣听,得裂土封邑,此诚从所未闻之怪异事。臣身为御史中丞,负有查奸纠错之职责,因此,见此等奸逆之事愤懑于胸,不可不言。臣请陛下收回成命,驱逐此奸猾小子,以慰中外之心也!”
他一气说完,并不看皇帝脸色如何,只俯首拜服,听候回音。
“哦,如此说来,赵绾,你是在指责朕用人不明,赏罚不公吗?”淡淡的话语中,任谁都听的出其中隐含的风雷之音。
“陛下,微臣只是尽自己的职责而已,纠错指正,就事论事,并无指摘圣意之处。何况,此事本来就不是出于陛下的初衷!”
“此话怎讲!?”皇帝的声音越发低沉了,观望的群臣中有些人心中已经有些隐隐的不安。
“以陛下之英明,怎么可能为了一个小小的侯爵而做出有损圣名之事呢”赵绾的声音里有些别的意味在其中。
“赵绾,注意你的言辞!”丞相窦婴严厉的插了一句,语气冰冷。赵绾却并没有理会这当朝第一人,甚至连看都不看他一眼,依旧自顾自的说下去。
“这件事情,追根溯源,还
第八十六章 纷纷世上潮 当时正年少
《大汉帝国史?建元大事纪略》记载“冬十月,有星饽于东北,天象变。有朝中大臣因长乐侯之故,奏请毋需奏事与长乐宫。帝震怒,御史中丞赵绾、郎中令王藏皆下狱,寻自杀。大臣多有被谴责者。丞相窦婴、武安侯田玢因当殿纷争,大不敬于御前,被勒令回家思过……。”
历史的简短记载并不会留下多少详实的真相,史官的笔墨如刀削去枝叶藤蔓,只余了大体的脉络,任由后人猜想评说。
只有当天身在含元殿的所有人,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丞相窦婴从来没有想到过,会有人当殿公开直斥太皇太后之非。
当看到竟然有十几名大臣跟随在赵绾、王藏之后伏于殿前,一致附议,恳请天子独掌乾坤,以便让太皇太后颐养天年的时候。即便是耿直如他,也已经明白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临时起意,更不是为国为社稷的忠贞行为,而是一次畜谋已久的逼宫!
随着这几年皇帝的逐渐成长,尤其是与阿娇皇后之间的裂痕加深,两宫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有些微妙起来。
作为百官之首当朝宰辅,处理起朝中各系势力的复杂关系时,窦婴有时是感到有些吃力的。他能够安然而坐在那个位子上这么多年,一方面是凭借了从前平定叛乱所树立起的巨大威望,另一方面就是有几分窦太后的关系了。
好在,这些年长安一直安稳无大事,虽然北疆不时燃起战火,但朝堂上还算安稳。作为丞相,局面尽可维持的来。
可是今天,当着一干重臣的面,竟然发生了这样的事!看到皇帝阴沉着脸色,没有说话。窦婴早已怒火中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