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汉血丹心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流年书柬

    可是,这位韩将军,别看做官做的圆滑世故了些,但总体上还是一个好人。尤其是对于民众疾苦,他却是有着几分怜悯之情。

    北方春季的大旱,鱼阳郡自然也未能幸免。身兼郡守和将军之职的韩安国,看到大片民田几近荒芜,他的心中是十分不忍的。既然大战之后




第一百八十二章 黑鹰展翅 征程万里
    西山枫叶渐红,秋意漫卷长安。当朝廷派遣的征南钦差即将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长安的时候,另一支北上的精骑却正要启程。

    定远门外,送行的酒已经每个人都喝过了一碗,那些儿女情长自然不必多言。都是慷慨的汉子,虽然此去明知必然会有所伤亡,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承担荣耀的同时,也必须要承担生离死别。

    皇帝最先接到元召推荐书的时候,是有些错愕的感觉。他没有想到,元召会对卫青给予那么高的评价。其实对于卫夫人的这个兄弟,他从前也曾经注意过。

    在他的印象中,那是一个稳健严谨的人。武艺并不是很高,当初只是自己姐姐平阳公主家里的一个骑奴,因为卫夫人的关系,才跟了进宫来,做了建章宫的侍卫。后来又应元召的要求,跟着骁骑营在长乐塬上历练。

    至于说到他有什么为将之才,此前却未见到他有特殊惊艳的表现。只有在最近的那次剿灭长安勋贵死士的行动中,干净利落的亮了一次相。据西凤卫报上来的资料说,那支黑袍骑兵的战斗力十分惊人,相互之间配合默契,杀敌手段都是经过特殊训练,击毙相等数量的敌人而自身无一伤亡。

    不过既然是元召的特殊推荐,想必还是有些道理的。这一点儿,是皇帝对元召从心底深处没来由的信任。

    于是,在不久之后,驻扎在长乐塬上这支将近一年时间的骁骑营骑兵便有了自己的专属名字~黑鹰军。这是由长乐侯元召亲自给他们取的名字,报由皇帝批准,然后正式列入了大汉军队的战斗行列。

    此时朝堂上还没有人会想到,这支当初满员编制还只有区区八百人的骑兵队伍,以后会取得怎样的辉煌。而这个时间并不会太远,就在几次战斗后,草原狼群的克星,黑鹰,即将展翅翱翔!

    北疆的形势已经十分严峻,汉朝几千里的防线上,处处吃紧,朝廷不得不大举抽调各地军队北上。去对阵匈奴铁骑,自然有很多人感觉到畏惧,用各种理由找门路推脱掉这次出兵。但也有许多胸怀壮烈的好男儿,早就想上疆场凭自己本领去建功立业,拜将封侯。

    曹襄这次就终于找到了机会,这位曹家的千里驹,从守卫未央宫的羽林军阵列中脱离了出来,正式进入了北上军中,而他的首选,就是黑鹰军。

    上次护送素汐公主去草原和亲,曹襄与卫青他们骁骑营中的一帮人,在那些生死危险的关头,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因此,这次他心甘情愿的在由卫青为主将的这支新军中做了一名校尉 。

    当这支精锐的骑兵,终于有了自己的黑鹰旗帜的时候,他们的队伍已经扩大到了将近两千人。而他们的定员是暂定在五千,这也是有好几个原因所致约的。

    在元召给皇帝所上的成军奏章中,他曾经详细的陈列了汉军与匈奴骑兵双方的对比,用各种数据和事实,阐述了敌我之间的优劣胜负。在他的陈述中,原先这些年来,之所以与匈奴骑兵在对战中,难以取得胜利,这是有很多不利因素所制约的。

    所以,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须要打破原先的固有思维,那些陈旧的作战观念,汉军各部队在平定天下时取得的经验,根本就不适于匈奴军作战。所以,他成立黑鹰军的目的,就是要用这只新军,把自己取自后世的许多对边虏作战经验,灌输给他们,看看效果如何。

    如果真的卓有成效的话,在他的构想中,也许用不了原先历史上那么长的时间,也用不了浪费那么多的国力,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平定匈奴了。

    打仗有什么好的只为了征服这些蛮夷,就把大汉好好的盛世给拖垮了,这根本就是得不偿失的事嘛。有更好的办法为什么不用呢“凌之以威,诱之以利”才是王道!

    西南夷的小小实验,已经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司马相如的报捷奏章已经在几天前送达御案上,那些小国都已经归服,现在以巴蜀地方驻军为主的联合军队,一起向珉国发动了最后的攻击,相信不久以后,就会全部平定了。

    当皇帝刘彻招来元召,兴奋的夸他慧眼识人时,元召很谦虚。同时他也说出了自己的另一个想法,请求皇帝拜司马相如为中郎将,让他全权统领这支杂牌军,把西南夷的事全部托付于他,相信他一定会把那里开创出一个全新的局面来。

    这还不是很简单的事?只要能为大汉立下功勋,不管是要钱还是要权,刘彻一切应允。并且郑重承诺,无论是严助、终军还是司马相如,等到他们凯旋回到长安之日,就是他们青云直上之时!

    最近这段时间,只要是元召奏请的事情,皇帝没有不准的,臣子们中间自然有许多嫉妒的人。只是都憋在心里,没法儿说出来而已。

    因为,前两次的教训太深刻了。第一次是丞相田玢和廷尉张汤,结果两个人不仅大失颜面,而且把各自一半的家产都输给了元召。那可是一半的家产啊!张汤还没怎么的,这个人虽然残酷,但却并不贪婪,因此,即便输给了元召,也没有什么可心疼的。

    田玢就不同了,这些年来,自从起家以后,尤其是当上太尉开始,他内心深处贪婪的**开始失去控制,不管是谁送的钱,他都敢收,不管是问谁搜刮,他也都敢去要。因为他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做官做到了他这个地步,尤其是身为外戚,无论他贪到什么程度,皇帝都不会因为这一点而加罪的,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可是,那么大的一笔家产,就那样无偿的送给了眼前这个小子,而且还必须做出一副愿赌服输、心甘情愿的样子。

    当时,看到皇帝在上面笑眯眯的坐着,而元召那可恶小子竟然心安理得的收下了他递上的财产清单。田玢的心在滴着血,暗自发着毒誓,总有一天让他连本带利的吐出来,那可是倾城的财富!

    相比起他们两个来,第二次与元召对阵的那班朝臣们那可就惨的多了。因为他们的财产不仅被抄灭了,而且连命都搭上了!

    虽然心里不满、怀恨的也大有人在。但没有人可以在这两件事上公开说什么不同意见。因为皇帝在这些事上都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一切都怨不得别人。

    前段日子,在朝臣中,刚刚出现一个苗头,就是有人开始指责,在某些个人的封地中,竟然训练有大批厉害的武装力量,这不是一件好事,求皇帝陛下严厉彻查。

    某些人的封地……这里面说的是谁,只要知道上次玄武街内情的人,都明明白白的。仿佛找到了一个极好的借口,开始有人打算借此生事。可是这件事还没有来得及发酵呢,就被突然阻断了。

    因为,长乐侯元召把此前驻守在长乐塬上的那只骑兵,完整的交给了朝廷,交给了皇帝陛下。

    当在某一次朝会上,皇帝命令内侍把元召所上的关于对阵匈奴骑兵的那篇奏章,一字不漏的念给所有文武群臣听完的时候,有许多人低下了头,也有许多人改变了对他的敌视。

    如果真的能凭借对等的军事力量,在真正与匈奴厮杀战场上取得胜利,那么对于汉朝的意义来说,将会是无比巨大的。

    所以,在曾经见识过黑鹰军战力的人眼中,另一种期望又在悄然升起。南疆的胜利,西南夷即将取得的果实,虽然也是够使人振奋的了,比起北边的这个强大的敌人,分量还是差了些。

    既然打了这么多年的仗,没有酣畅淋漓的胜利过一次,又何妨让这小子去尝试一次呢也许他的那些方法可行呢

    于是,在一个晴朗的天气里,这支刚刚被任名为“黑鹰”的军队,出现在了长安北教场,接受了皇帝及朝廷文武的检阅。

    暂时一千五百人的队伍,包括原先留守长乐塬的五百骁骑营骑兵,从各处军中通过各种关系,又陆陆续续加入的有志之士,以及在长乐塬上的某些原流云帮众。

    通过这么长时间的相处,流云帮中的许多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元召从来都不是一个随便浪费人才的人,凡是有所特长的,或者是对某一方面有特殊兴趣的,都被他发掘了出来



第一百八十三章 运筹谋划 决断先机
    古老东方,在秦朝统一天下之前,中原大地上的文化学说与流派,可谓是百家争鸣,竞相开放。

    三皇五帝为华夏始祖,夏、商、周承袭后裔者,随着物质资源的丰富,强弱间生杀争夺,兵法纵横之术开始参与尘世间的纷争。然后是百工制作、墨家机巧、医药杂卜、法儒阴阳……等等。

    尤其是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天下纷争,诸侯国互相攻伐不断,百里不同俗,四方不同务,激烈的各种关系碰撞中,产生了思想的无尽火花。许多奇才异士,学派宗师,仿佛如同天授,开启了民众识别世界的能力,以后的世间万千学识无不出其范畴。

    可惜的是,几千年历史长河中,这样的局面只不过就出现了这一次而已。自秦汉以后,随着社稷江山的一次次统一,人间处事理念便也成了儒家大一统的天下。

    元召自然可以通晓这上下千年传承与发展的来龙去脉,其中的迂腐与弊端。别人却没有这种本事。这个时代的学说继承者们,谁不想把自己的门派发扬光大,铭刻于昭昭青史呢!

    客观来说,不得不承认,董仲舒就是儒学门徒中最聪明的一个人。他的骨子里虽然是正宗的儒家传承者,但他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给他将要兜售的私货,穿上了华丽的外衣,涂抹上了迷惑权利的媚药。

    “学成文武术,货卖帝王家。”这种思想,不知道起源于何处,但它确实是一条最便捷快速的青云捷径。

    当然,历代大能们学成文武之术后,如同宝物在身,要卖给哪个帝王,这却也是个技术活儿。

    找到个好的买家,当然会身价倍增,彪炳青史留名后世不说,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得到了最高的升华。相反的,要是在这样的买卖当中,差错一步,轻则丧命,重则身与名俱灭,湮灭红尘中。

    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后者如韩非子,碰到秦王政那样不按常理出牌的帝王,把他身上的宝物取走,留下正大光明的自己使用,而把结结巴巴的韩非子来咔嚓了,只能说这哥们儿很倒霉。

    而前者最成功的例子,就是那位董仲舒先生了。这是一位真正集孔子学说大成于一身的宗师级人物。为了学以致用,董先生躲进小楼成一统,把老夫子的那一套都研究透了,才打开窗户,搬梯子下来。

    相信董仲舒在刻苦钻研儒家经典的时候,一定也认真了解过孔老夫子那些颠沛流离的周游列国故事。因此,当他打开窗户远望山河的那一刻,心中应该是了悟了许多事。

    原来在世界上,要去做成心中想做的事,只凭着满腔热血和虔诚是不行的。在循序渐进中迂回的去接近心中的目标,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这才是最稳妥和正确的方法。

    于是,董仲舒创立了一个打着儒家幌子的新体系。他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吸收了阴阳五行家和法家的部分理论。同时兼釆包括“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了具有神学倾向的个人思想系统。

    这个系统包括的主要内容,首先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的。这就是著名的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由来;然后是加强军权,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哲学主张;其余的还有提出了“三纲、五常”这样的道德规范,来提高普通民众的德行水平。当然,他还捎带着提了提君王要发挥仁政,轻徭薄税,减轻人间疾苦。

    他的这一套理论,用心良苦,号准了皇帝最需要的那根脉,所以,刘彻对他一见之后 ,大为赞赏,立即把其中对自己最为有用的那些,逐渐加以了采纳。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这几条实用之策,即著名的“天人三策”对提升皇帝威望的效果是很明显的,极大的加强了军民人等的思想统一,为后来取得开疆扩土的胜利,打下了一个很好的舆论基础。

    董仲舒,从此以后也被推上了一个很高的地位。他利用新儒学,为自己在青史上刻下印记的同时,也给华夏民族的未来,戴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

    所以,在元召看来,这位挂着羊头卖狗肉的儒学宗师,也不是个什么好鸟!从某些渠道听来的消息,这位老先生好像对他很有兴趣,收集了他很多的资料,包括他曾经写出的那几首诗词,也包括他的一言一行。

    对此,元召并不在意,儒家学说的各种漏洞,早已被后世的好事者们批的体无完肤。这些都是拜那位坐在神坛上的孔老夫子所赐。

    要用这些论据来打击一下现在还只是一位普通讲师的董先生,元召一点心理障碍都没有。如果有一天他真的不识时务到来对自己挑战的话,那么元召也绝对不会手下留情就是。

    元召得到的情报,一点儿都没有错。秋风起处,在长安下马陵附近的某处庄园里,闻名当世的大儒正在和他的弟子们盘膝论道。

    就在不久之前,名叫董仲舒的这位饱学之士,在长安街头,曾经亲眼目睹了民众的怒潮。这件事给他很大的触动。

    那麽多赫赫门第,勋贵世家,就这样淹没在了愤怒的民意当中,这种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那么大的一个阶层,也挡不住它的冲击。当时他就曾经对弟子们发出过一句慨叹“民意即是天意,不管是谁,如果掌握了这样的力量,那天下在其眼中,也不过如处囊中尔!”

    他带领着他的弟子目睹了全部过程,虽然心有所感,但他不相信,这么大的一件事,会是那个小小的长乐侯策划完成的。他的背后应该有高人指点?这是董仲舒心中的疑惑。

    不过,在详细的研究了元召此前所做过的每一件事,他的心中又有些不确定起来。也许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天纵英才。

    几百年前,当孔子拜访老子回来,曾经发出过那段著名的慨叹,他知道鸟儿会飞翔,他知道龙会变化,但对于老子的深蕴,却只能仰望,“神龙见首不见尾”就是说的这样的人。

    董仲舒唏嘘良久,还是没有研究明白,元召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心中对于他的重视,却又加重了几分。那个长乐塬,他觉得很有必要领着弟子们去转一圈儿看看了。

    另外一件萦绕在他心头的大事,就是听说皇帝有意向要在长安创建一所高等学府,专门儿培养朝廷所需的良才美质。这件事对于董仲舒的吸引力是无比巨大的。

    因此,今天他与追随的几十名弟子,又在详细的归纳儒家学说的精髓,以便更好的完善他的那套思想。儒学宗师心中火热,踌躇满志。

    长乐塬上,长草起伏,秋意微凉,此处却是另一番景象,到处都很忙碌。

    由元召所亲手设计的帆船,现在已经完工了几十艘。终南山上的木材,太方便了。就地取材,快捷便利,再加上那帮匠人的努力,因此造船速度很快。

    所造好的第一批新船,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初次航行任务。这次的航线是从渭河转入大江,沿江而上,然后直行西南支流,到达巴蜀和滇南地带。

    在那儿,刚刚官拜中郎将的司马相如早已经准备好了元召所需要的东西,十只船都装的满满的。然后顺流而下,沿原路返回,连来带去,千里路程,也不过几日功夫而已。

    当满帆的船队再次出现在众人视野当中的时候,所有在码头上的人都发出内心深处的欢呼。试航成功,这件事具有怎样的意义,稍微想一想,都会令人振奋鼓舞!

    这一种新的运输方式,所带来的影响,也许会涉及方方面面,这是毋庸置疑的。

    长乐塬上已经专门为此成立了一支运输队伍,都是精通水上的好手,最先的人数并不多,只有大约三四百人。为首之人的名字叫做元十三,是个二十多岁的精明小伙子。他也是原先长乐侯府中的护卫,后来无意中元召发现了他的水上功夫了得,就把这支船队交给了他来管理。

    元十三正是管家元一最先从长乐宫中带出来的那批人中的一个,他们的先辈就是最忠诚的西凤卫卫士。后来他们奉了窦太后的命令,来到元召身边,从此后忠诚的对象,就换成了眼前的这位小侯爷。

    元十三站立在最前面的
1...6667686970...3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