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汉血丹心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流年书柬

    窦太后的手枯瘦有些颤抖,拍了拍元召的手背,声音微弱。

    “……你、你这孩儿,难为你了。小小年纪,肩头就担起了那么重的担子。这些年你做的事,老奶奶都看着呢。你很好……很好。”

    元召感到脸上微凉,不知道什么时




第二百一十七章 水龙吟罢掉头东
    整整一个月时间,长安城失去了许多色彩。国丧期间,一切繁华落幕。天下郡县一并遵行。

    诸侯滞留长安,久不得归,虽然各怀焦躁心事,却也是没有办法可想。

    暴雨成灾,终酿为祸。江河湖泊泛滥,到处决口溃堤,大批良田被淹,开始有灾民流离失散。

    这是大乱的前兆啊!在这危急时刻,尚未除去丧服的皇帝心急如焚,一日数次召集有关大臣商议应对办法,苦无良策。

    从长安城中奔赴四方的探马急如流星,给各地主官带去皇帝最严厉的诏令。皇帝陛下下了死命令,必须尽力保住此季尚存良田秋收,不管用什么办法!

    朝堂之上,皇帝瞪着布满血丝的眼睛,大声的呵斥着少府官员,派出那么多官吏去督促抗灾,又征发了大批的劳役,可是见效甚微,都是一群废物吗

    就在几天前,终于,连关中大平原也告急了。这处天府之国,帝国的大粮仓,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关中左函谷,右陇蜀,沃野千里,富饶积多,地势形便,物产丰富,是大汉朝最主要的粮食产区。

    高祖皇帝与项王争天下,屡战屡败,而能最终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源源不断的后勤补给。兵马粮草的主要来源,就是在后方主持大局的萧何,充分利用了关中平原的丰厚积累。

    这个主要粮仓,是绝不能有闪失的,否则真的就有可能因为绝收而动摇国本了。尤其是在今年即将与匈奴全面开战这么关键的时刻。

    渭河上游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如果不尽快想出好的办法,一旦出现大的决口,贯通附近的汉江、洛河,引起全面的泛滥,那整个关中平原就全完了。

    窦太后的丧事刚刚办完,从霸陵返回未央宫的皇帝甚至来不及休息,就又听取了少府官员的紧急汇报。

    看着层层大殿外连绵的雨,不时闪过霹雳,震的人心里发慌。刘彻见被他情急之下呵斥了一顿的官员们都低垂着头,不言不语。他叹了口气,强迫自己平静下来。

    也怨不得他们,天灾如此,人已经尽力。如果不是上下齐心协力的抗灾,自入秋以来就没停止的这雨,造成的危害,恐怕无法想象。

    幸亏元召命人提前拼尽全力造出的那些船只,在这些日子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转运了大量的物资,还救出了很多人的性命,最得力的是在关键时候,有很多船只装满了石块儿杂物,直接就沉入河中,堵住了很多危急的溃坝口,防止了河堤大面积的崩溃。

    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更为朝廷的救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朝野民间,对出自长乐塬上的这些船只所起的作用,和对那位年轻小侯爷的筹谋,无不感佩。

    然而,渭河上游的形式,前几天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地步,依靠人力,根本无济于事。为了防止关中平原灭顶之灾的发生,经过朝堂商议,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找到泄洪区,人力扒堤泄洪,以可以接受的代价,渡过难关。

    与渭河同样危急的还有大河,也就是黄河。黄河穿过黄土高原、峡谷进入下游平原,河中夹杂大量泥沙,因此在雨季常常泛滥成灾。

    自三年前黄河水从顿丘地界大决口过一次之后,在中下游地区就更容易发洪灾了,已经出现过多次决口,在濮阳、巨野一带泛滥的泽流直下淮泗,灾难遍及十六郡,生灵涂炭,使这一地区连着好几年都几乎颗粒无收了。

    今年秋天,更是严重,得到当地官员的告急后,皇帝已经接连派去了三位钦差使,征发大批民役和刑徒填塞决口。然而,近十万人对千里长堤的修堵加高,却依然难以阻挡洪水的肆虐。

    在这般纷扰的局面之中,朝会商议,大臣们莫衷一是,却并没有什么好的注意。因为,有很多事,大家心知肚明,看着那位满脸阴鸷的丞相大人,有些话到了嘴边,又咽了下去。

    元召是从渭河上游匆匆赶回来的,他是自己请命去的。渭河堤防绝不能有失!他比任何人都知道大洪水过后,会造成怎样的人间惨剧。前世今生,所见所闻,已经太多太多了。

    送别窦太后归安之后,一连十多天,元召接管了这个重大的责任,守住渭河,没有离开前线半步。

    几百新造的木船,从长乐塬逆流而上,赤膊的汉子,顶着风雨,慷慨豪迈!他们中有很多是曾经流云帮的帮众,在从前的岁月里,只不过混杂在市井间,从来不知道生之意义为何。

    在长乐塬上的四年多时光,每个人都有了巨大的改变。一部分加入了黑鹰军,经历了初战匈奴的光荣与热血。有的利用自身的手艺,加入长乐塬的各类制作坊。而这些从小生长在南方水泽间的汉子,就加入了船坞和运输船队。

    每个人的道路,从此不同。虽然有的会光芒耀眼,有的会默默无闻,但注定已不再会有蝇营狗苟的平庸。而这些,都是小侯爷带给他们的。

    &nbs



第二百一十八章 宫禁深深深九重
    长乐宫中的那座大山终于去了她该去的地方,皇太后王夫人一下子感觉轻松了许多。在这些年里,她虽然贵为当今天子的亲生母亲,可是只要长乐宫主人依然在世,她便与后宫中所有人一样,并没有半点指手画脚的权利。

    现在,终于阴云散去,长乐宫重门紧锁,不用再每天去请安问候了。皇太后,这个尊贵的称呼,也终于轮到了应该得到相应尊重的时候了。

    秋风吹动檐铃,叮咚作响,唤醒了她沉埋于心中很久的野望。一言而百诺,无有敢违背半分者!窦太后有那样的手段,自己难道就没有吗

    王夫人隐忍多年,韬光养晦,其实她心中的手段,并不逊色于任何后宫之人,要不然她的儿子也不会当上太子,继而登上王位。

    王夫人,名痣,当年之所以取这个名字,大概是因为她眉间有一点红痣的缘故吧。她是平民王仲的女儿。

    王仲之妻臧儿,来历却是很不简单。她是燕王臧荼的孙女,燕王被高祖诛灭,其后代流落民间,这个孙女就嫁给了王仲。

    臧儿与王仲生有一男两女,长女就是王痣,也就是后来皇帝刘彻的生母王夫人了。王仲却是个短命鬼,很早就死了。臧儿带着三个孩子,改嫁给了长陵田氏后,又生下两男,分别是田玢、田胜。

    后来,长女痣嫁给了金王孙为妻,生下了一个女儿。本来日子过的虽然平淡,也还安康。可是有一天,她的母亲臧儿让人算卦,卜卦者看了王痣的面相之后,大为惊奇,说这是大贵大富之相,必有富贵相待。臧儿听信了这话,心想金王孙只不过一介书生平民,怎么能够显贵呢

    于是,这位一心怀念旧时富贵光景的燕王孙女,就硬生生的把女儿王痣从金王孙那里夺了回来,拆散了他们。后来机缘凑巧,王痣被选中送入了还在做太子的刘启宫中,得到了他的宠爱。

    太子刘启以后继位,当了皇帝,史称汉景帝。景帝对这位比自己大好几岁的眉间有痣女子十分宠幸,先是封她为美人,不久后又被册封为夫人。宫中便都称呼她为王夫人。

    入宫以后,王夫人与景帝又生了三女一男。长女平阳公主,次女南宫公主,三女隆虑公主,唯一的一个男孩儿就是原名为彘的刘彻了。

    据宫中传说,王夫人怀当今天子时,曾梦见一轮红日投入她的怀中,她兴奋的告诉了刚刚醒来的刘启,他十分惊奇,联想到曾经听到过的许多古老传说,便对她更加重视起来。而当她要生产的时候,在外面守候的刘启恍惚之中,看见有一团红色云气,像烟雾一样,云层上面还有红色的霞光,蓬蓬勃勃的样子,从天上涌下来,一下子把漪澜殿的门窗全遮蔽住了。有一头红色的猪,从云雾中出来,飞进了殿中。

    于是,在漪澜殿中出生的这个儿子,当即就被刘启取名为刘彘。在古老传说中,有“猪龙变”之说,彘,就是龙也!

    无论这件事是王夫人工于心计而演的一场戏,还是确有其事。果然,这样的吉祥之兆,引起了宫中内外的高度重视,都纷纷议论,这个孩子今后绝非等闲之辈。连刘启也亲口赞道“此乃贵兆啊,贵兆!”

    历代王朝讲究天命所归,皇家信奉的是皇权天授,这些奇异现象,对讲究天命学说的人来说,却是极大的诱惑。梦日入怀的“贵兆”自然也就成了刘彘后来被选为太子的重要因素之一。

    汉景帝是个薄情寡义的人,比仁德重情的文皇帝差的远了!这一点,心机极深的王夫人早就看透了。刘启做太子的时候,娶了当时皇太后薄太后的侄女为妃,后来立她为皇后。薄后因为没有生育能力而失宠,等到皇太后一死,薄皇后失去了靠山,马上就被废了。

    依靠这位寡情天子的宠幸是靠不住的,在残酷的后宫争斗中,王夫人越来越认识到,要想长保富贵,只有扶自己的儿子上位这一条路可以走!

    然而,想法虽好,要实现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在未央宫中,有一个风华绝代的女子,比她更受宠爱,她的儿子早在四年前就已经被立为了太子。而自己的儿子刘彘,封号仅仅是胶东王。

    荣宠无极的栗姬,即是太子刘荣的生母,又是最受景帝宠爱的妃子,在薄皇后被废之后,理应被立为皇后才对。

    其实当时汉景帝已经好几次露出这个意思,曾经在生病的时候嘱咐栗姬“朕一旦有所不测,你要好好的照看诸皇子。”欲立她为皇后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

    可是栗姬太心急了。她本来就是恃美自傲的女子,在后宫之中并不得人心。又因宠而骄,心胸狭窄,不懂得世间“争而不争,不争而争”的道理,言辞不逊,逐渐惹得景帝很不高兴,就把立她为皇后的事拖了下来。两人之间开始出现矛盾,栗姬失去了皇帝的宠幸,错过了登上皇后之位的最好机会,从此她变得心中开始怨恨起来。

    &n



第二百一十九章 千里黄河水难清
    秋残雁声落,壮丽山河,少年侠气朝天阙。

    汉家衣冠锦绣,清眸然诺,慷慨赋长歌!

    打马长安街上过,未央灯火,黄河颜色,且待我,从此去,逆水行舟踏烟波!

    且说孝文皇帝刘恒子嗣不旺,只有四个皇子:景帝刘启,梁孝王刘武、代孝王刘参、梁怀王刘缉。其中,景帝与梁孝王是窦太后所生。

    刘武原封代王,后来徙封到梁地,为天下之中央,最丰沃的地方。窦太后极为溺爱这个小儿子,对他宠爱有加,恨不得在景帝之后,兄弟相承,能让他登基为帝。

    而景帝同样对这个小弟感情颇深,经常是同辇进出宫中,平起平坐,谈笑随便。甚至在传位这个重大问题上,也曾有过几多犹豫。

    在景帝三年,当时还未册立太子,一次宫中内部聚会上,大家喝的高兴,为了讨母后的欢心,酒意微醺的皇帝曾笑着对刘武说:“在我千秋万岁之后,一定把这个皇帝的位子传给你,让你来大展宏图。”

    梁孝王表面上推辞,内心里却暗自欢喜。坐在旁边的窦太后看到兄弟间的友爱也非常高兴。可是当时陪席的掌管皇家詹事窦婴,却感到非常不妥,皇帝如此失言,必留后患!

    窦婴当即就起身敬酒谏阻道:“今天下者,乃高祖皇帝的天下,汉初之约,父子相传。陛下怎么可以私自传位给梁王呢!”

    在场之人都很是尴尬,景帝也醒悟过来,连忙以别的话题遮掩过去了。窦太后一怒之下,罢免了窦婴的官职,把他撵回家反省去了。但这件事也就无人再提起。

    至高权力如同绝世美人,如果从来无缘一亲芳泽也就罢了,人就不会痴心妄想。然而,曾经摸到过她如玉的肌肤,又怎么舍得罢手呢

    梁孝王的野心本来不怨他,是这世间对他最好的母后和皇帝哥哥亲手给他培育起来的。就如同一个被溺爱惯了的孩子,已经快要到手的玩具,又被夺走了,也就怪不得他以后的行为了。

    他本来在政治上就是野心勃勃的家伙。平定七国之乱,以睢阳挡住吴楚联军的前进道路达两月之久,为取得最后平叛胜利,立下巨大功劳。从此更加恃宠娇奢,用天子旌旗车驾,出入封国如同皇帝,他还招揽四方豪杰,私自制作弓刀兵器数十万,心中已经蠢蠢欲动。

    太子被废之后,窦太后曾经提出让刘武为嗣,景帝向大臣们征求意见,大臣们都表示反对。甚至连辞官在家乡养病的大臣袁盎都从安陵赶到长安进言纳谏。窦太后的议请未能被景帝接受。刘武自己又上疏试探,毛遂自荐,请求留在长安入宫中宿卫,但同样遭到了所有大臣的极力反对。

    不久之后,曾经的太子刘荣,在临江封地内,莫名其妙的坠马而亡,死于阴谋。梁孝王刘武因为竞争储位失败,把怨恨都转到了那些大臣们头上。一气之下,派刺客入长安,一夜之间暗杀了袁盎等十余大臣,天下震动。

    发生了这么大的事,皇帝也是大怒,下旨严查,西凤卫全部出动,配合廷尉府,终于把目标指向梁孝王。当朝廷的钦差大臣带着重兵来到睢阳,准备捉拿主谋进行进一步的审讯时,惊慌失措的梁孝王杀人灭口,逼迫谋主羊胜、公孙诡自杀,算是死无对证。

    汉景皇帝虽然没有拿到真凭实据,但从此以后,兄弟感情出现裂痕,对梁孝王慢慢冷淡疏远。并且派出精锐重兵,驻扎在梁地边境,防范之心,昭然若揭。梁孝王彻底失望,郁郁寡欢,不久后就死去了。

    在这些惊心动魄的事件当中,王夫人虽然身在深宫,但其中隐隐约约,都有她的影子存在。而田玢,更是在这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障碍和威胁彻底铲平,机会终于来了!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景帝抱着刘彘在膝间,王夫人笑语嫣然的奉上参茶。

    “儿愿意做天子吗”

    聪明机智的刘彘马上回答道:“做天子,由天不由人。儿愿意每天居住在皇宫,在陛下面前戏耍,也不敢安逸享乐,以致失了天子之道。”

    如此机敏乖巧,怎能不讨皇帝的欢心呢汉景帝龙颜大悦,马上晋封王夫人为皇后。又过了不长时间,刘彘便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因为他自小聪明而有智数,与宫人、诸兄弟戏耍时,非常善于知道别人的心意而应之,大小都得欢心。在皇帝面前,恭静应对,有如成人。被誉为“圣彻过人”,因此景帝亲自给他改名为“彻”。

    如今儿子的皇帝位子已经是安如泰山。窦太后也驾鹤西去了。这后宫之中,可就是自己的天下了!想到这儿,王夫人的脸上露出得意的大笑。

    想想这些年的憋屈和压抑,如今终于一扫而空,这份爽快劲儿,就别提了。当听到自己的弟弟田玢来宫中探望时,她马上吩咐,快请他进来,这些年,倒是多亏了田玢在外面的奔忙呢!

    与她的兴高采烈不同,丞相田玢的脸上阴沉的能滴下水来,虽然他生就是一副呆板脸,但今天的不高兴,却一眼就能看的出来。

    王夫人对这个弟弟的心性了解很深,见他如此,慢慢的收敛了笑容。

    “怎么啦,难得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不成丞相大人。”

    田玢叹了口气,神情黯然。他前段时间托



第二百二十章 一局黑白赌输赢
    朝堂权力纷争,世间利益争斗,本来就是此消彼长的过程,名缰利锁,几人能免窦太后故去之后,窦氏一族在朝堂上的势力失去了这个最大的靠山,必然是昨日黄花,风光不再。

    虽然还有许多人,在一些位置上担任着要职,但为首的窦婴都已经退了好几年了,这种依靠裙带关系而来的势力,在当今天子“唯才是举”的趋势下,没落已是必然。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王太后在宫中地位的微妙变化,一些心明眼快的官员,从中看到了巨大的机会。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丞相田玢虽然在家养病,但门前车水马龙,热闹更胜往昔。
1...8384858687...3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