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血丹心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流年书柬
虽然夜色中看不清元召眼神中一闪而过的厉芒,但从他的口气中,铁血的意味已经昭然若揭。
“元侯放心!对待敌人,我们从不手软!哈哈哈!”
&n
第二百六十一章 深恩阻断如参商
白露蒹葭过去已经很长时间,城外的风,也已经带来冬的微寒。可是,长安的初雪,还一直没有来。
椒房殿的宫人们,已经早早的升起来碳火,皇后体性畏寒,虽然只是刚到冬天,但她已经不胜寒意。
陈皇后的心愿有些落空,她听楚玉说起过南国山川落雪后的盛景,一直期盼了这些日子,却终究还没有见到一片雪花。
不过,皇帝倒是在几天前来过一次,说了一些话,这是近两年来很少见的事。她知道他喝了酒,也许是偶尔勾起了过去的某种思绪,心血来潮罢了。
至于说要想恢复到过去的情意,她已经渐渐的灰心。自从开始慢慢的收敛娇纵的脾性,阿娇皇后早已不再是那个不谙世事的女子。尤其是窦太后故去后,又让她成长了许多。
虽然已经不做他想,她心境渐趋平和。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她终究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有许多把未来系在皇后和窦家身上的人,不会就此甘心的。他们经常去大长公主府,鼓动馆陶公主,进宫来劝说皇后,好好的想办法挽回帝心,大家的荣华富贵自然可长保无虞。
对于见识浅薄的母亲馆陶,皇后有些时候心里感觉竟然有些厌烦。皇帝是个怎样的人,他们一起长大,难道还有人比她更清楚吗一些逝去的东西,不是她自己努力就能挽回的。
馆陶公主每次来椒房殿,在自己的女儿面前,除了抱怨还是抱怨。她不仅抱怨皇帝的忘恩负义,还抱怨王太后的翻脸无情,现在竟然想见她一面都难,也不想想老祖宗在世时,她当初是怎样巴结大长公主府的!
每当这样的时候,皇后除了低头不语,她还能说什么呢深宫九重,这本来就是一个势利的地方,见风使舵趋炎附势更是大多数人的天性。皇帝的风流薄情和见异思迁,早已经深深地伤害过她无数次。而漪澜殿那边之所以变的态度冷淡,这其中的原因,她自然也心中清楚。
丞相田玢的失败与死去,让王太后对许多人恨之入骨。皇后与大长公主府,也受到了牵连,因为,她们终究是属于窦家的人。
说起来那件事时,就连一向傲气凌人的馆陶公主,脸上也闪过一丝后怕的神色。原来,田玢和王太后,他们的目标是窦太后死去以后的窦家!如果他们那次打败窦婴而得手的话,想想接踵而来的后果,就会令人不寒而栗。
而窦家在这次惊涛骇浪中无恙,据说是要感谢一个人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虽然大长公主府与那个姓元的小子曾经有过很多过节,更是对他与建章宫关系亲密而暗中视为大敌,但在这件事情过后,馆陶公主的口气中,却难得的对元召带了一丝赞赏。
皇后对于外面发生的这些事,并不关心。在她想来,那些朝堂争斗,也只不过是为了各自的权利而已。谁好谁坏,谁胜谁败,又与自己有什么关系呢她只不过是困在这深宫中的一只鸟儿,外面的世界再精彩,那终究是别人的世界。
不过,馆陶公主说过的一句话,还是在她心里又引起了波澜。
“阿娇,无论如何,你要有自己的一个孩子。将来,他会是你的依靠!”
孩子,一个皇子!这正是一切症结的所在。除掉她以前的任性娇惯,没有爱情的结晶,恐怕更是皇帝与皇后之间感情变淡的主要原因。
从前,她曾经有过无数次的希望,可是都终归变成了失望。想尽过一切办法,想要怀上一个孩子,却一次都没能如愿。皇后把这一切都归结为天意的捉弄。
如果说此前想要一个孩子的愿望是让他成为王朝接班人的话,此刻,她的心态早已经转变为,想要一个余生的寄托和陪伴。
更何况,这句话不仅自己的母亲对她说过,楚玉也说过了好几次。而皇帝上次过来椒房殿时流露出的一丝旧情,让她终于又下定了决心。
也许,还可以再努力一次吧!因为,楚玉说她有办法可以让皇后怀上孩子,那是一种南方蛮族中故老相传的秘法,很管用。所以,皇后在给皇帝梳理头发的时候,根据楚玉说过的方法,暗中偷偷剪下了一缕,交给了这个她最信任的侍女。是的,皇后信任楚玉,胜过任何人,这一种特殊的感情,已经无人可以取代。
只是,雪还没有来,也许等到落雪的时候,楚玉的方法就会起作用吧在那些漫漫长夜里,楚玉曾经对她说起过,民间有许多女子,用这个法子,得偿了自己的心愿。只要是楚玉说的话,她都相信。
所以,楚玉究竟用的什么法子去做,皇后没有细问,只要真的能够有用,她什么都会答应的。
皇帝刘彻上一次来的时候,并不是心血来潮。那是他夜出未央宫,看到长安城的繁华后,心中感念
第二百六十二章 白羽惊鸿夜未央
未央宫中的警戒,自然是非常严密的,大汉羽林军和内廷侍卫共同组成了完备的防护体系,多少年来,从来没有发生过刺客侵入未央宫的事件。
然而,就在这个光线阴暗的薄暮时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就突然发生了。并且以此为火星点,引发了一连串的宫中巨变。
其实,现在很多人还并不知道的是,皇帝刘彻是个心性矛盾的人,在国家大事上,雄才大略,心境宽阔,可以彻底的放手用人。然而,在对待宫中身边人的态度上,却是善变多疑,猜忌之心非常重。
最近这段时间,朝中政事皆顺利,皇帝陛下痴迷于神仙道术的心,又开始再度的热切起来。几位供奉的仙师,为皇帝讲经说道,论述修炼之法,倒是一日勤似一日。
人间帝王,君临天下,九州万土皆在脚底,天下苍生都是臣民。如果说心中还有什么最大的愿望,那就是寻觅得长生之术,永葆生命不败。即便没有这样的仙方妙术,能够求得延年益寿之法,当然就是他们孜孜不倦去追求的事。
仙师李少君的丹药就快要炼制成功了。这个消息,让皇帝近来的精神大好。虽然那个尚书常侍东方朔总是在耳朵边有意无意的说些事,明里暗里的隐喻这些仙药不可信,但他总是一笑置之。
别的君王没有的仙缘,怎么就肯定他不会有呢但在这件事情上,他也不会随便去迁怒怪罪于人,心诚则灵嘛。在皇帝想来,军国重事自然不容懈怠,除此之外,自己所想往的仙家灵药,却也疏忽不得。
未央宫中的生活,其实也有些乏味。虽然有着众多的美人、华服、美食、宫殿,但对于兴趣广泛的皇帝来说,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这几年以来,除了甘泉宫的露台,他又陆续修建了几座殿宇,用以供奉几位仙师。如果说从前他做这些事,还有诸多顾忌的话,现在这些都已经不存在。唯一能束缚他的窦太后已经故去,而漪澜殿的王太后,却从来管不到自己皇帝儿子的任何事。
至于说到耗费的钱财,这个更不需要考虑。大汉朝现在早已经今非昔比,想当年,汉文帝想要修一座露台,做了一下预算,需要耗费一户中产人家一年的所需,他都舍不得而放弃了。当今皇帝想要修建什么东西,根本就不需要从国家库府中出钱,只是卫夫人给他保管的那个“小金库”,就已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
日色渐暮,未央宫连绵的宫殿,开始在光线明灭中显出巍峨的剪影。皇帝从新建成不久的迎仙阁出来,整个下午的时间,他都在这儿与术士参研道法,听闻一番神仙传说,只觉心情大悦,神清气爽。
见皇帝出来,几个贴身的宫中护卫和内官簇拥着他,沿着甬道直行,转过拐角,是一条长长地永巷,两边是宫殿高耸的红墙,前方直通重华门。
这条永巷大约有几百米多路程,虽然天还没有完全黑,但隔着不远,已经亮起了一盏盏的宫灯,天边一抹晚霞正渐渐隐去,最后的光线掠过重华门上方的飞檐琉璃瓦,一个淡淡的影子蓦然出现在了那儿。
皇帝一边想着仙师们讲解的道术,一边慢慢的走着。忽然心中好似有一种警觉,他猛的抬起头来,几百步之外的重华门上,一个一身白衣看不清脸色的男子,手中拄着一把宝剑,就在那儿居高临下地看着他。
这一惊非同小可,看这人的装扮,显然不是宫中的侍卫,更不是宫人太监,那么只剩了一种可能,这是外面进来的刺客!
“什么人!如此大胆,竟敢擅闯未央宫,意欲何为”
皇帝刘彻往后退了一步,厉声大喝。他也是文武兼备的人,弓马娴熟,虽然没有亲自杀过人,但胆气自然是有的,在这宫禁重地,竟然有人持剑闯入,这还了得!
随行的侍卫们听到皇帝突然喊了这么一声,都心头大震,连忙循声去看时,果然看到有一个白衣人就在他们的头顶上,并且冷冷的笑了一声,一眨眼的功夫,却从原地消失不见了。
所有人心头大骇,这是什么人显然进入皇宫是图谋不轨,难道是来刺杀当今天子的!
“保护陛下!守好方位。”领头的侍卫首领一边大声喝令,一边打呼哨连声示警。
随行的侍卫宫人并不多,也就是有十几个,这时也顾不得其他了,一起拥上来,把皇帝紧紧的护在当中,侍卫们拔出了刀,紧张的四周观察情况,以防那刺客突然从意想不到的地方出来发动袭击。
附近值守的大批羽林军听到了示警,开始向这边奔过来。皇帝在重重保护之下,脸色有些阴沉,他看着重华门上方白衣人消失的地方,心中惊疑不定。
听完侍卫首领所说情况后,羽林军的速度很快,他们马上封锁了附近的这片区域,展开了大搜查。宫中的其他地方也加强了警备,一时间风声鹤唳,未央宫陷入一片紧张
第二百六十三章 紫禁之巅多悲凉
历史的迷雾遮蔽千年时空,阻断了追寻者的目光。而宫闱深重,更是如同一道铁幕,隔绝内外消息,扑朔迷离,后人难以从中发现真相所在。
《大汉帝国史》以寥寥数笔,记载下这年初冬日发生在长安未央宫重华门的事件,平铺直叙,未作丝毫评价。但,其中蕴含的重量,以及有可能因此而引发的严重后果,已经足以令所有多少知道其中内幕的人,心中颤栗。
“帝在宫中,过重华门,有带剑白衣男子忽现,随之不见。宫中遍索无踪迹。帝怒,以手诏命长安闭九门大索,越三日,而无所得。长安妖言遂起,后渐及于宫中,巫蛊之祸生矣……!”
无论是哪个朝代的帝王,要说是最忌讳的事有什么,其中之一恐怕就是变生肘腋,在宫闱帘幕之间发生不可预测的凶险。
剑客死士之属,从古代就已经有之。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达到最盛。各国君王公子豢养宾客,几百以至上千,用来做手中刀剑鹰犬,暗中行事,无所不用其极。
其中最著名的战国四公子,赵之平原君,魏之信陵君,楚之春申君,齐之孟尝君。他们都收养了几千门客,对内以维护自己的势力用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争。搅动风云,波澜起伏,这当中就有大量的江湖剑客身影。
其他诸国王室公子,虽然没有这四公子的势力庞大,但也都有各自忠心的死士。百年战乱中,死在这些江湖死士手上的臣宰、将军甚至君主,不可胜数。就连后来那位伟大的秦始皇帝,都经历了数次暗杀,好几次都差点送命。
及至到了汉初,受春秋余烈影响,这样的养士风气依然盛行于世。不过这些江湖客效忠的目标,改成了分封于天下的诸侯。他们的准则,也不再以“义”字当先,而是受社会风气转化,变成了以“利”为主。
一边享受着自家主子提供的荣华富贵,一边在暗夜里替他们做一些见不得人的事,完全沦为了诸侯王和权贵们手中的爪牙,春秋侠义早已被抛在脑后,能否为自己争得最大利益,成了他们杀人的唯一标准。
武勇,不再是维护人间正义的手段,而是成了作恶的工具。这样的事,到先皇汉景帝时,终于显现了它的恶果。
汉景帝削藩激起七国叛乱,在正面的战场上,千军万马厮杀,烽烟激荡大地。无数将士的鲜血染红了史册。这样的一幕幕悲壮,为后人所铭记。
然而,在看不见的战场上,在没有只言片语记载的地方,发生的那些慷慨激烈,也并不比山河变色的血战逊色半分。
七国诸侯联盟豢养的大批死士,被一次次的派遣往朝廷将士的驻扎地、两军阵前,执行各种暗杀任务。有许多将军,没有死在万马冲锋的战场上,而是死在了这些宵小之辈手中。
当战事最激烈的时候,就连长安城中也被渗透进了许多来自叛乱者的杀手。朝中大臣被刺杀,未央宫的安全也受到严重的威胁。有许多西凤卫的战士,就是在这个时期,死在了这些暗夜里的绞斗中。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未央宫开始对所谓的江湖豪侠、武勇之辈不再姑息。在全面扑灭七国的叛乱后,对曾经参与过其事的江湖门派和豪强世家,展开了无情的报复和残酷清除。
江湖终究是江湖,当大汉军队箭如飞蝗、马蹄踏过的时候,剩下的便只是哀鸿遍野和一片破碎。这是朝廷对江湖的第一次打击,这一下子都老实了很多。
然而此后不久,好了伤疤忘了疼,江湖豪强又开始蠢蠢欲动,以武犯禁的事屡禁不止。他们不仅勾结官员,聚敛财富。而且还依仗财富和暴力,对平民土地肆意兼并,逃脱赋税。甚至敢于对抗官府,杀人越货,无恶不作。
终于,在梁孝王因争皇位不成,一怒之下,派遣手中死士入长安,一夜之间接连刺杀十余位大臣之后,彻底激怒了皇帝。大汉劲旅的刀锋又收割了一茬……。
在经过这第二次全国范围内的彻底打击之后,江湖,再难成气候。朝廷诏令明文规定,再有敢私自蓄养死士者,以谋反罪论处!
当然,要想彻底铲除是不可能的。一些漏网之鱼,还是会偷偷的依附在权贵门下,但已不敢再如从前那般明目张胆。
当今天子继位以来,更是吸取从前的教训,对一些江湖游侠严厉打压,甚至连一些地方豪强门派,也成为打击的对象。就如同前几年的流云帮那样的帮派,那么庞大的势力,一夜之间就彻底瓦解了。这固然是因为他们惹到了元召,自找倒霉,更是与皇帝趁机出手清除有关。
自从皇帝亲自执掌大政,他对天下郡县的地方豪强,运用了两种手段进行打击和削弱。一是继续推行汉初以来迁徙豪强富户的政策,把他们都迁到关中来,安置在中央政府的眼皮子底下,以天威加以震慑,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这是当初除掉流云帮后,元召在宣室阁对“十策”时,提出的其中一条建议。所谓“天下豪杰兼并之,乱众民,横行不法。为今之计,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
第二百六十四章 刀锋销骨掌中藏
往事缠绵,酒醒梦断,余生爱恨,弹指间。
若胭脂血,浓转淡,红尘染却晓眉弯。
凝眸细看,掌心朱砂嫣然,婉若新点。
吻痕似伤痕,心字成灰各一半。
旧梦重温,只怕容颜老于昨天。
满城烟沙,玲珑醉,白马追不过流年。
当时初见,手相挽,并肩拂落,雪花纷纷乱。
深情负了光阴客,似如今,怎堪风吹散!
北国大地上,雪花一片大似一片,飘飘洒洒,落在飞檐,落在枯树,落在重重宫殿的中间,静寂无声,谁家庭院。
名叫楚玉的女子,就站在这宫殿的一角,失魂落魄的看着地上越来越多的雪花,眼眸中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只是一片灰白和惨淡。
她不记得曾经听谁说过,这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被最信任的人背叛。她把滚烫的心掏给了你,你却用一把冰冷的刀割成了八瓣,并且把这种残酷,去展示给全天下的人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