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刘备的日常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熏香如风

    “老狗欲弑君乎!”董太皇惊怖狂言。

    何后冷笑反叱:“二位太皇,避人耳目,暮夜潜行出宫,无人知晓下落。若乱刀之下,砍成肉泥。还有何人可辨?”

    “你!”董太皇浑身颤栗,惊怖之下竟口不能言。

    “我等远去,宫中只你母子。陛下如何能不善待。”窦太后见惯生死。面色不改,举止无乱。与董太皇,高下立判。亦或是置身事外,了无牵绊。

    “非忧陛下,乃惧蓟王。”尽占上风,何后索性明言:“闻先帝《起居遗诏》已入蓟王之手。太皇又曾指天为誓,共扶贵子。今携贵子,远赴河北。意欲何为,不言而喻。”

    见何后尚不知《起居遗诏》便暗藏袖中。董太皇面色稍霁,心中稍安。

    “如何?”

    见窦太皇来问,董太皇勉强开口:“先前太后分去一半逐鬼童子,便是为今日预备。”

    “正是。”明人不说暗话,何后言道:“上元夫人言,王美人贵子,必在‘申’、‘兹’二童子之中。不知然否?”

    “然也。”董太皇一声悲叹。

    “事已至此,太皇可否实言相告,何人乃真龙之子。”何后轻声问道。

    董太皇正欲强辩,不料暗门三开。藏身各室的一众逐鬼童子,被黄门死士悉数拿下,推搡入内。

    利刃加颈。生死之间,众童子表情各异。

    话说,童子皆董太皇亲手养大。不是母子,胜似母子。见状,董太皇一时心如刀割,泪如雨下。

    “太皇休哭。”便有一童子大胆出声。

    “你是何人?”何后笑问。

    “申。”童子答曰。

    见他身形肥硕,大眼浓眉。全无先帝并王美人相貌神似。何后不置可否。又问道:“何人名兹?”

    少顷,便有一童子,怯懦出声:“吾名兹。”

    何后闻声去看。只一眼,便已笃定。这便笑道:“二人云泥之别,太皇又何须多此一举。”言下之意,龙生龙,凤生凤。有其母必有其子。王美人风姿约绰,先帝亦五官俊秀,如何能生出一泯然众人,“胖大痴肥儿”。

    二人差异,如此明言。除非避而不见,亦或是整日佩戴遮瑕鬼面。只需如此这般,露相于大庭广众之间。孰真孰假,孰是孰非。相干人等,只眼可辨。

    赵忠这便上前,将“童子兹”抱起。

    细细端详后,确认无误:“必是先帝子也。”

    自先帝入宫,赵忠、张让,便侍奉左右。赵忠更被先帝唤做阿母。如何能认错。

    见董太皇面若死灰,何后酣畅淋漓:“妾,恭送二位太皇。”

    言罢,转身自去。

    赵忠谄媚行礼,怀抱贵子,闪入暗门。

    余下黄门死士,收刀紧随。一众逐鬼童子,犹不如鸡肋。杀之无用,弃之不惜。

    目视贵子被掠。董太皇痛彻心扉,两眼一黑,呕血倒地。

    一墙之隔。黄门死士,列队穿行暗道。便有头目,抵近悄问:“敢问阿父,何不斩草……”

    赵忠猛然驻足。厉声言道:“我等汉室忠犬,焉能以下犯上,大逆弑主!再有此念,定斩不赦!”

    “喏!”头目惭愧败退。

    回头,又冲怀中贵子,谄媚一笑:“董侯勿惊。老奴名唤赵忠,往后便由老奴侍奉衣食起居。”

    “可是先帝阿母。”贵子竟也知晓。

    “正是老奴。”遥想当年,赵忠不胜唏嘘。然脚下不停,紧随何后出侧舷暗门。趁夜色遮掩,安然脱身。十里函园,鱼龙混杂。赵忠手眼通天,必有心腹接应。

    待董太皇悠悠回魂,已是天光大亮。入目正是劫后余生,逐鬼童子数人。

    “姐姐无恙否?”榻前窦太皇,面露关切。二人暗中行事,亦不敢声张。

    “无妨。”先前急血攻心,如今亦顾不得许多:“速命主记,遣人追回。”

    “姐姐昏睡许久,恐不及也。”窦太皇言道:“此船暗藏机关,我等皆不知关窍所在。童子已看过,暗门坚木包铁,急切间断难破壁。何后早有图谋,你我又不告而别,如何明示众人。”

    话音未落,忽觉地板震动,华云号似正徐徐离港。

    “有诏无子,如之奈何。”董太皇仰天悲叹:“机关算尽,功亏一篑。”

    窦太皇劝道:“你我姐妹,终归逃出深宫,性命保全。”

    董太皇含泪言道:“朕,愧对先帝。九泉之下,更无颜见王美人。”

    一众童子,各自垂泪。窦太皇亦感同身受。

    此去蓟国,得失参半。二宫太皇身家性命,得以保全。《起居遗诏》亦随身带出。奈何王美人贵子,为何后所掠。如何还能废长立幼。

    董太皇终归,心有不甘。

    如若不然……

    心念至此,董太皇忽唤:“申儿何在。”

    “申儿在此。”榻下童子,起身言道。

    见“童子申”,董太皇一时悲喜交加:“无恙否?”

    “无恙。”童子申答曰。

    “无恙便好。”董太皇眸中厉色,一闪而逝。




1.30 以伪乱真
    目视华云号缓缓驶出阳港水砦,沿阳渠顺下洛水。

    主记蒋干,不禁长出一口浊气。

    窃以为,一夜谋划,神鬼不知,终得“完满”。岂料百密一疏。何后竟提前窥破二宫太皇所谋。假借华云号送嫁,事先伏于船上。待二宫太皇并一众逐鬼童子登船,突然发难。掠走王美人贵子。达成夙愿。

    二宫太皇,不告而别,暗中潜逃。投鼠忌器,如何敢将此事,公之于众。唯有“打碎牙齿和血吞”。乃至于天明前,蒋干登船问候。窦太后托辞夜行倦怠,并未出室相见。蒋干自也无从得知,二宫太皇竟遭何后突袭。痛失贵子。

    毕竟只蒋干一人。迎亲送嫁,身兼数职。力有未逮,亦情有可原。更何况,论才智,远不及算无遗策贾文和。

    自也未能料到。华云号暗设机关,密道往来。

    话说,多年前,蓟王车入濯龙园,赴何后宴。临行时,孤男寡女同舟共渡。若非蓟王恪守臣节。即便稍有冒犯,恐死无葬身之地也。时,何后行踪鬼魅,必是借船上机关(注①)。

    此其一也。最大失算,乃是长信太仆赵忠。

    先帝时,为十常侍之首。被先帝唤做阿母。屡遭生死两难,便是阿父张让亦投河自尽。然赵忠却历经大难,屹立不倒。先杀大将军何进,后又效忠何后。因悉知前朝隐秘,了解云台内情。自然而然,窥破董太皇“明送嫁,暗逃亡”之计。于是将计就计。携黄门死士,并何后先伏于华云号上。待二宫太皇自以为金蝉脱壳,虎口逃生。忽然现身相见。

    一战功成。

    于赵忠而言。立大功一件,止何后杀心。可谓一石二鸟。于人于己,皆有大利。

    于何后而言。得贵子,除少帝废长立幼之祸,当可保何车骑满门。

    正如窦太皇所言。三宫鼎足之势去。只剩何后并少帝,“一家独大”。

    待车驾回西园,已天光大亮。

    事不宜迟。何后立刻遣人入宫。告知少帝详情。

    “船到何处?”待心腹宫妃出殿,何后忽问。

    赵忠答曰:“此刻,怕已入鸿池,会师蓟国横海舰队,共下洛水。”

    “当如何善后。”何后又问。

    “南北二宫,耳目众多。宗亲贵胄,常来常往。二宫太皇之事,不出三日,禁中皆知。不出十日,洛阳满城皆知。无可隐瞒。”宫闱之事,赵忠说一不二:“老奴,窃以为。与其被人暗中窥知,不若明示天下。便说,二宫太皇,随船北巡,不设归期。当可堵,悠悠众口。”

    “归期不定,世人如何轻信。”何后言道。

    赵忠答曰:“只需一年半载,待陛下坐稳江山。二宫太皇,可有可无。远离京畿,久而久之,又有何人惦念。”言指世态炎凉。曲终人散,人走茶凉。古往今来,莫不如是。

    此乃诛心之言。然何后却深以为然:“二人不过是天家脸面。老将至矣,实无大用。既已弃宫远遁,亦无需再念旧情。”

    “太后明见。”赵忠媚笑。诚如何后所言。如今少帝手握京师军政大权。二宫太皇恰如两尊琉璃观音。除受百官顶礼膜拜,实无有一用。

    从来“请神容易,送神难”。如今自去。于少帝而言,或有百利而无一害。何乐而不为。

    唯一所患,便是王美人贵子。

    得报贵子被何后夺回。少帝终是心安。即刻移驾入西园,赶来与何后相见。

    “拜见太后。”少帝入殿行礼。

    “既无外人,我儿何必见外。”太后并未垂帘。

    “儿,惭愧之至。”少帝随即改口。

    母子连心,岂能轻易割舍。先前形势所迫,刻意疏远。一心俸窦太皇垂帘监国。如今人去座空,少帝后顾无忧。自当百无禁忌。

    “起身说话。”何后目光慈炯。

    便有赵忠,捧席入内。

    待少帝落座,何后先言:“我儿可知今日之危。”

    少帝心领神会:“儿已尽知。”

    “窦太皇早有退意,此去并无意外。董太皇却受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知先帝《起居遗诏》已入蓟王之手。于是假赐婚之名,暗携贵子北投。欲行废长立幼。于河北,三立汉帝。试想,若幽、冀、并、凉四州,皆转奉董侯为君。我儿困守八关百里之地。还有何可为?”

    少帝一声叹:“母后,所言极是。”

    “来人。”见少帝服软,何后一声令下。

    便有心腹宫妃,携童子兹入殿。

    “拜见太后。”童子兹已不似先前那般惊慌。

    何后冲少帝笑道:“此乃王美人贵子。董侯是也。”

    少帝杀心骤起,又急忙散去。稳住心神,和煦一笑:抬起头来。”

    童子兹奉命抬头。

    四目相对,少帝足以确认。董侯身份无误。

    “谢母后成全。”

    “母子之间,何必言谢。”何后句句不离母子:“禁中内外,再无旁人。我儿当可安心。”

    少帝拜服:“这便将舅父放归,择日官复原职。”

    “何必择日?”何后笑问。

    少帝无有不应:“即刻放归,官复原职。”

    “甚好,甚好。”何后甚是欣慰,转而言道:“来人。速请何车骑,入宫赴家宴。”

    “喏。”赵忠亲出传命不提。

    母子心中芥蒂,似涣然冰释。一时其乐融融。

    翌日。

    少帝诏告天下,二宫太皇,随送嫁船队,北巡蓟国。不定归期。

    蓟王无小事。二宫太皇如此持重,亦合情合理。再者说来,二宫风平浪静,并无兵戈之声,更无空穴来风。当如少帝所言,无有宫变。乃出二宫太皇本意。

    洛水,华云号。

    “不可。”闻董太皇所想,窦太后断然摇头:“大汉天子,岂是儿戏。贵子焉能假冒。”

    董太皇岂能甘心:“贵子自幼养在深宫。与一众逐鬼童子为伴。无有外人窥其身份。你我姐妹若认定,何人敢反驳?”

    “如何后所言,二人相貌,天差地别。蓟王与先帝,君臣同契。是否先帝子嗣,一眼可辨。且蓟王为人,天下皆知。如何能冒天下之大不韪。以伪乱真!”窦太后再劝。

    “妹妹所言,字字珠玑。”言及蓟王,董太皇幡然醒悟。若无蓟王鼎力相助,单凭董太皇一人,如何能逆天行事。

    颓然无语,乃至积郁成疾。一路竟卧床不起。

    窦太皇遂命蓟国良医,登船诊治。

    先保住性命要紧。



1.31 垂绥琬琰
    人的名,树的影;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又说,君前臣名。名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刘备少时名平,后得名备。公孙长姐,一身二主,公孙岚、烟,破而后立,恢复本名公孙妍。刘备更历经“刘平之乱”,明隐二主,麒麟合一。得『真我』,方配『真名』·『刘备』。

    七位小姐姐,慕容嫣、苏绾、拓跋缃、阎碧、秦黛、狄霜、孟黎。刘备煞费苦心,不惜只身夜登太仓,入折桂馆豪掷亿钱,与一众大内官虚与委蛇,这才如愿取得真姓名。

    “貌嫽妙以妖蛊兮,红颜曄其扬华。”

    七位小姐姐,乃刘备红颜知己。母亲遂以七颜命名。岂料被曹节暗中替换的安素,其名亦循此例。“素,白致缯也。”

    果然冥冥之中,早有定数。

    然,安素是其真名否?

    再往深处想。阿斗之母,得其真名否?

    蔡少师二女,取名“琬”。

    典出《史记·司马相如传》:“垂绥琬琰。”

    注曰:“《汲冢周书(竹书纪年)》(记载),(夏)桀伐岷山,得女二人,曰琬曰琰。桀爱二女,斲(zhuó)其名于苕华(美玉)之上,苕是琬,华是琰也。”

    后世遂有“夏后苕华刻,周王重璧台”之句。
1...455456457458459...65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