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刘备的日常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熏香如风


113 芳兰之举
    蓟王凡有所问,四人必有所答。且又趁“籍田礼”后,联袂而来。

    其中深意,蓟王焉能不知。

    增设女博士,许是后宫共识。

    故先由中书令赵娥上疏。再由四贵人,旁征博引。蓟国亦未有“后宫不得干政”之说。后宫垂帘称制,亦是祖例。四贵人“丰姿绝色,聪敏才明”,皆须眉不让。欲为天下女子正名之心,蓟王感同身受。

    安贵人虽晚来,却与七位小姐姐,早有羁绊。陪蓟王泛舟南下,将偌大的三足踆乌船宫,打理的井然有序。性格柔中带刚,颇有女中豪杰之风貌。敢爱敢恨,深受蓟王宠溺。

    这便直言道:“夫君为安置远来胡女,遂开立蓟乐府。坊中织肆,多有女工。家中寝肆,亦多有女客庸。闻宣帝时,有披香博士淖方成,白发教授宫中,号‘淖夫人’。更有才女班婕妤,四十又七被召入宫,任女师,赐号‘曹大家’。夫君光融天下,明以照奸。何不‘萧规曹随’。将历代先皇芳兰之举,立为长久之策。传于后世。”

    刘备轻轻颔首:“如贵人所言。此乃国策,需问政群臣。披香博士,古而有之。然瑞麟博士,却是首创。且看群臣何言。为夫再做计较,如何?”

    “妾等,遵命。”知蓟王忧心此举,易遭人诟病“巧立名目,擅开后宫,方便之门”。

    反而不美。宜当先问计群臣。若群臣皆无异议,再开诚布公,广而告之。令千万国民悉知。若民意汹涛,便是蓟王,亦不可强为。

    逢大朝会。

    蓟王将中书令赵娥上疏,遍示众人。

    不等群僚齐看。上庠令郑玄,起身奏曰:披香博士,前汉已置。主公亦曾授宋贵人此职。今以少府代黄门,除两汉四百年,内官专权之祸。开府以来,自中书令以降,皆奉公职守,并无差池。且少府女官,多出女校。国人子女入校修习,蔚然成风。十载之内,必出大家。加之南宫少府与后宫,向来泾渭分明。女官非女婢,更非女嫔。故老臣窃以为,立女博士,未尝不可。

    不愧天下儒宗。一席话,滴水不漏。

    萧规曹随乃其一,绝宦官乱权乃其二,民间女学成风乃其三,蓟王公私分明乃其四。

    尤其蓟国无宦,社稷无患。

    至于民间如何,王宫如何,祖宗家法如何,皆逊其次。

    尤其前后二次党锢,天下士人受牵连者,不计其数。痛定思痛。蓟王不用刀锯余人,启用女官。用心良苦,上下皆知。

    女子年十五出仕,年三十五致仕。二十载青春作伴,唯有中书令,中书仆射等,寥寥数人,可入蓟王宫。余下众女官,皆放出宫。还有更多女校生,无缘少府。女博士,遂成安家立命,不二之选。

    留校任教,聘入署寺。亦或是寻章摘句,开设私学。即便嫁为人妇,终有所依。

    蓟王环视群臣,居高下问:“诸君以为如何。”

    “臣等,附议。”群臣下拜,异口同声。

    “如此,分设『沉月博士』、『披香博士』、『瑞麟博士』,并各城女校,悉数划归少府所辖。”蓟王又道:“由太学、大学、并王子馆、女校,四方会考,择优取之。如何施为,由少府与各方商榷。务必广开言路,不得徇私。”

    “喏。”中书令赵娥,趋步下殿,肃容下拜。

    赵娥年纪稍长蓟王数岁。距致仕为期不远。太妃有言在先,当以贵人礼聘之。无出意外,中书仆射荀采当补之。待荀采致仕,入蓟王后宫。又当何人补位……

    便有人暗自思量。

    百思不解中,忽得一线灵光。

    抬头悄看蔡少师。

    “喜贺诗就酒,隔壶手自温。”

    “上宾思下句,急煞后来人。”

    论承上启下,非蔡师女莫属。

    年二十造王陵。年三十造大舡。待诸子长成,人各一支远征舰队。开拓荒洲,向化诸夷。聚土封王,薪尽火传。

    朝会后,新一期《朝闻日报》,遂将少府选立女博士,公之于众。本以为,一国之政,影响有限,岂料日报一出,天下才女闻风而动,皆北上应试。其中不乏“博学有才,妙于音律”者。

    蓟王得闻,颇多讶异。

    正如少时,楼桑宗亲,合举族之力,不过代代甄选四子入学。足见寒门,修习之难。男子尚且如此,况女子乎?

    故非世家大族之掌上明珠,不得学也。

    换言之,必是富贵人家女,方可习写学文。且能学有所成,必出名门。

    蓟国无名门。新兴爵民,比起传承四百年,与汉共休的世家大族,还逊一筹。毕竟蓟王起于微末。满打满算,不过二十载。四百年,有几多二十载。

    问过方知。

    日报所言,被人曲解。误以为,如同择选采女。蓟王麒麟天降,应运而生。庸脂俗粉,难入法眼。故择才女入宫。蓟宫之“才女”,便是汉宫之“采女”也。

    应劭《风俗通》:“六宫采女凡数千人,天子遣掖庭丞相率於乡中阅视童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长壮皎洁有法相者,因载入宫,谓之采女也。”

    又《后汉书·皇后纪序》:“又置美人、宫人、采女三等,并无爵秩,岁时赏赐充给而已。”

    凡入选才女,皆授六百石沉月博士。其中佼佼者,出仕南宫少府,为秩一千石披香博士。万中之一者,收入蓟王后宫,拜为二千石瑞麟博士。

    话说,王爵妻妾不过四十。

    于是蓟王巧立名目,另辟蹊径。名择才女,实则选妃也。

    参考《蓟法》。一人入宫,全家得道。

    君不见诸夏女仙,亦争相入宫。伴驾左右,承欢榻上。西王母更凭季季岁俸,重建西王母国!

    其利之大,何必多言。

    俗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国中爵民,纷纷举适龄女子应试。乃至宝马香车,列队而至。大家闺秀,齐聚王都。

    悉知一切。饶是早有准备,蓟王亦不由瞠目。

    累日来,神采飞扬,眉飞色舞之中书令赵娥劝谏道:主公并无此意,何惧人言。再者说来,若真有才学,纳入后宫,亦增光添彩,添枝增叶。

    好一个“添枝增叶”。



114 先发优势
    蓟王忽忆起少年时。托豪商田韶,为陈逸贩婢女。

    乃至七位小姐姐,联袂而来。

    男女之事,毕竟大防。正因有此先例,刘备故才颇为谨慎。

    不料仍引来如此风波。

    万众瞩目,莫过如斯。

    见天下流民、天下士人、天下豪商、天下豪杰、天下才女,皆齐奔蓟国。四少师于王子馆中高阁,置酒高会。广邀知己好友,推杯换盏,击节而歌。王子馆会,遂成美谭。

    四师用心良苦。立女博士,大利于国。虽遭曲解,颇多非议。又岂会让主公刘备,独担污名。

    再者说来。王爵妃嫔虽不过四十。

    然西域五十五国之五十六妃,皆出先帝赐婚。其用意不言自明。欲行美人计也。果不其然,蓟王尚不及而立,已有三百余子。推恩令下,王国支离破碎。不复先前盛貌。

    蓟王遂立江表十港,开拓海外荒洲。言,而立之后,开造掠海大舡。待诸子长成,泛舟海外,聚土封王。

    如此,足可保千里江山,不任人宰割。嫡长子封,号“三墩第二”。自幼得公孙王妃真传。剑击之术,不可限量。又得四少师言传身教,再加三叔公四时进补。年假回宫,虎虎生风。太妃喜叹,直追其父也。

    前后之君,皆明主。大汉三兴在望。

    蓟国上下皆知,海外荒洲,皆为“诸王子国”。正因后继有人,故国人大航海热忱不减。眼前之利厚。然长远之利,不可限量也。

    此,便是国策之连贯性。

    蓟王力排众议,开拓荒洲。若新王继位,一道诏命,靖海绝船。所辟荒洲,所建海港,所化野人,无数心血,一夜之间,付诸东流。

    然若为诸王子国,则情况大不然。

    新王焉能罔顾人伦,断兄弟往来乎?

    蓟王行事,兼顾眼前并及长远。明主之姿也。

    才智有限,阅历尚浅。无从体会蓟王深意,亦无妨。只需闻风而动,相向而行。致富发家,何其易耳。若学杞人忧天,无端见疑。则悔之晚矣。

    从来“满罐不响,半罐叮当”。后人诚不欺孤。

    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遂成今日之儒学。然一门所限,显而易见。故蓟王这才醒悟,武帝之用意,乃是取儒家中正平和之风,兼容并蓄,集百家之长。故以儒宗郑玄为首,借吸纳王学之机,编撰《蓟国大百科全书》。目的,便是继往开来,兴『大儒学』。

    后世儒家“中平”,劣化成“中庸”。博采众长,裂化成一家独大。

    究其原因,还是国力强盛与否。

    大汉开明之风,滋养开明之士。闭关锁国,自诩天朝上邦。滋养一众夜郎自大,井底之蛙。“夏虫不可语冰”。于是“内诸夏而外夷狄”。失去了文明的高位。终至初火熄灭。反被蛮荒吞噬。

    众所周知,野兽多畏火。失去了文明的初火,矗立于荒兽环伺,弱肉强食的丛林,注定被生吞活剥,尸骨无存。

    一言蔽之,先发优势,断不可轻弃。

    环顾宇内。汉家文明无可匹敌。徼外野民,心向往之。六尺岛夷,得蓟王授米,竟喜极而泣。以为来自“天国之珍味”。于是俯首称臣,欣然归顺。足见文明的力量,有多强大。

    一旦失去了文明的强势。再夸夸其谈,天朝上邦,人杰地灵,地大物博。非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反惹垂涎。只欲先宰后割,大快朵颐。

    环顾左右荒洲。洲中野人,非但未及分封立国,甚是连族群意识,尚处于萌芽。更无国界领土之认知。丰镐之地竟如同一泡牛粪。谁先圈占,便为谁所得。蓟王索取殑伽港,便是例证。

    淳朴如斯,让蓟王如何能忍。

    果然“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人心皆肉长。“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若遇野性难驯,食古不化。一网打尽,悉数溺毙便是。何其,易耳。

    闻珠崖洲、澶洲、殑伽洲,遍地奇珍异果。稻作可一季三熟。

    便有爵民,欲泛舟南下,种田开荒。

    蓟国爵民,又称爵士。有爵之士。

    蓟王仿前汉上林苑,于象林县,广置象林苑。乃属王家苑囿。大汉私园最著名者,便是梁冀菟园。今为蓟王陵。

    爵民所辟海外私田,当作何论处。百官各执一词,并无定论。

    一方据理力争:若依《汉律》,当归己有。然若依《蓟法》,田亩与爵位匹配。为蓟国爵民,国中既有美田,焉能于海外另辟新田。

    另有一方反驳:开辟荒洲,向化野民,本就是既定国策。举国之力,方能达成所愿。国民渡海开荒,求之不得。千万国民,若海外皆有良田,可一季三熟。当大利于国。焉能因噎废食乎?

    就事论事,激辨亦无妨。

    待殿内稍得平息。蓟王遂看向儒宗郑玄。

    “郑公有何高见?”

    不料蓟王以国策相问,郑玄这便起身奏曰:“老臣窃以为,市舶期券,当可一用。”

    “哦?”满朝文武,皆被触动。

    蓟王心领神会:“郑公且细细道来。”

    “遵命。”闻弦歌而知雅意。郑玄心神大定,这便言道:“海外荒洲,风土迥异。开荒稻作,非一日之功。需季季如此。国中一季一熟,农时颇长。如何能兼顾。不如雇佣荒洲野民,传授耕种之法。订立券书,如约得利。”

    此乃种植园之雏形。只不过,比起大汉庄园主雇佣佃户劳作。后世农场主,多贩奴隶劳作。

    “如何施为?”蓟王又问。

    一问一答,郑玄已有定计:“如同海市贩卖舱容。主公于海外荒洲新辟田亩,可分贩国民。庸金、牛马、机关诸器,凡稻作所需,皆由国人出资。待颗粒归仓,再如约分利。或可称:‘寄田’。”

    闻此语,百官纷纷醒悟。

    此乃,时下西域所特有的耕种方式。土地贫瘠之国,常在他国借地耕种,故称寄田。

    《汉书·西域传上·鄯善国》:“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旁国。”注曰:“寄於它国种田,又籴旁国之谷也。”

    不同之处在于,蓟人无需亲赴海外荒洲。只需与蓟王签订券书,先期投资,后可季季,如约得利。

    “海外寄田,当如何划分。”蓟王三问。

    “与国中无异。”郑玄三答:“当视民爵而定。”



115 天下都北
    不愧是儒宗。

    博览群书,知之甚祥。寄田一出,众人交头接耳,各有所悟。

    蓟王见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这便言道:“郑公之意,比同爵田。海外与国中等同。”

    “主公明见。”郑玄答曰。

    “诸君,以为如何?”蓟王居高下问。

    “臣等,附议。”百官同声。

    蓟国先有三食俸。又见双爵田。编户齐民,户户一顷。二十等爵之一等公士,则为一顷半。比编户齐民,多出半顷。领岁俸五十石。可在海外荒洲,新辟三熟美田一顷半。内外相加,足比齐民多出一顷。

    新政虽未及颁布。然市舶寺期券获利之丰,显而易见。可想而知,“寄田劵”一出,必当风靡国中。

    “市舶寺既掌‘寄舱券’,当由水衡都尉掌‘寄田劵’。”左相崔钧起身奏报。

    “水衡都尉隶属辅汉幕府。宜当由幕府主理。交由水衡都尉分理。”刘备言道:“具体事宜,可由麾下‘象林农官’掌理。”

1...494495496497498...65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