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熏香如风
“司空珍重。”临行前,杨彪又言道:“若大学亦缺人手,老朽可为蓟王一用。”
“太傅若来,蓟王自当扫榻以待。”卢植躬身相送。
车驾寻路下山。杨彪心气难平。函园百姓,皆蓟王守陵人。嬉笑怒骂,鲜活人声。阳渠水道,日日帆满。转运海外奇珍,蓟国名产。
洛阳百姓,深得其利。历经兵变,二宫流血。四郭生灵涂炭,争相避入函园,求保平安。如今,半数洛阳百姓,皆迁入函园安居。九坂悬楼,更聚拢宗室贵胄,洛阳高官三千户。
人心向背,何必多言。
只需天时地利并人和。蓟王轻车上洛,昭告天下。再续二百年煌煌天汉。三兴可待。
“生食汉禄,死为汉臣。”杨彪止泪长叹:“老夫此生,终不负大汉。”
虎牢关,中军大堂。
黄门令左丰,车驾入关。董卓领一众虎狼将士,披甲相迎。
“见过少令。”董卓莽撞抱拳。
“奴婢,拜见后将军。”左丰神态自若。伴驾数帝,又为蓟王亲信。时至今日,左丰还有何所惧。
见左丰面色不变,董卓这便收拢傲气:“请堂内一叙。”
“后将军请。”左丰颇知进退。
待簇拥入内,左丰遂宣诏命:“着,后将军兼领并州牧董卓,即刻回京,不得有误。”
“嘶……”董卓一时惊疑不定:“敢问少令,有何要事,竟如此急迫。”莫非陛下已起杀心。
左丰附耳言道:“陛下已觅得破敌良策。故欲将此功,授于后将军也。”
“哦?”董卓又惊又喜,半信半疑:“内中隐情,烦请少令细说一二。”
身陷大营,生死之间。左丰焉能不知深浅:“太尉罢黜,三公缺席。陛下欲拜后将军为三公也。恐难服众,故欲将讨逆大功,暗授后将军当面。如此,足可堵悠悠众口。”
此段话,半真半假。极为高妙。
董卓一时心痒难耐,这便低声下气,陪尽笑脸:“敢问少令,陛下有何良策,可破南阳之敌。”
“且附耳过来。”左丰故弄玄虚。
董卓不疑有他,急忙附耳。
“太史令言……”左丰声音渐消,然董卓却越发张扬。
待细细听完,闭目后仰。少顷,断喝一声:“来人,速请军中巫祝。”
“喏。”
须臾,便有一东羌女巫。披发跣足,蹦跳入堂。
董卓和颜悦色:“敢问上师,《春秋感精符》知否?”
“略知一二。”
“日黑则水淫溢,然否。”董卓悄声问道。
“然也。”女巫轻轻颔首:“将军亦观天象乎?”
“天生异相,我岂能知。”董卓又问:“不知何处水溢。”
“当在江汉之间,淮泗上下。”女巫脱口而出。
“果真如此?”
“千真万确。”
董卓不禁长出一口浊气:“天不负我。”
左丰冷眼旁观,心知事成矣。
“有劳少令,速速回京。”董卓抱拳相邀。
“后将军请。”左丰谄媚一笑。
“请。”董卓阔步而出。车驾奔赴洛阳不提。
蓟王宫,瑞麟阁。
得恩师六百里手书。蓟王遂命灵辉殿上,观天阁女仙,入北宫阁相见。
“《春秋感精符》乃何人所作?”待麻姑并上元入阁,刘备遂问。
“未知其人。”麻姑答曰。
“何以名之?”刘备未解书名。
上元答曰:“其书云:‘山川之精,上为星,各应其州域分野,分图作精,神符验也。’意谓,山川精气,上为星辰,帝王上应列星,故君王得失,声闻于天,天人相感,如合符契,故名之。”
“可信否。”刘备再问。
“或可一信。”上元乃出西王母座下。法道精纯。尤其房中术,不在麻姑之下。蓟王食髓知味,宠溺有加。
“日黑则水淫溢,可有此句。”刘备追问。太阳黑子与气象的关系,刘备并不知晓。然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万一言中,少帝决堤灌水。南阳盆地,围三缺一,必成死地。
“正有此句。”二人异口同声。
“所应何处?”刘备又问。
二人默契共生:“江淮之间。”
“唉……”蓟王一声长叹。
“夫君且宽心,大河如常,九梢无恙。”上元柔声宽慰:“再者说来,国中支渠四通,枝津遍地。如脉络纵横,滋养千里水田。纵有百年不遇之洪水,亦足可安然度过。”
“为夫非虑蓟国,乃虑江淮。”刘备暗道:“若发水患,南阳又当如何?”
“南阳或一片泽国。”麻姑已会其意。二帝相斗正酣。若南阳突遭大水,一片汪洋。水淹三军,必败无疑。
刘备叹道:“应劭《风俗通》有载:‘五月有落梅风,江淮以为信风。又有霜霪,号为梅雨,沾衣服皆败黦(yue发霉)。’日黑水溢,可是因梅雨。”
“夫君明见。”麻姑柔声答曰。
“若大水漫灌,千里泽国。南阳百万之众,恐性命不保。”刘备眼中戾芒,一闪而逝:“为夫当上表劝谏。陛下断不可一意孤行。”
“如若不然,又当如何。”正是安贵人,有此一问。
“尽遣水军,救万民于水火。”刘备虽言尽于此,然意犹未尽。
1.118 莫测人心
“赤马革船,当有大用。”安素言道。
“砍竹为伐,可还来及?”刘备欲做两手准备。上表劝谏乃其一,提前知会南阳新帝乃其二。
“不知何时大水,如何先备。”安素摇头道:“难不成,南阳民众时刻居于筏上。”
“妾若是合肥侯,多半会秘而不宣。”上元进言道。
“上元言之有理。”士贵人亦附和道:“若南阳民众早知,必举家逃亡。如此,洛阳少帝更有恃无恐。水淹南阳,一战而胜。且万民奔逃,乃至城中士气低落。不战而败,亦在旦夕之间。故明知浊浪滔天,合肥侯亦会死守南阳。”
“莫测人心。”麻姑一语中的:“只需夫君手书送至,合肥侯必行闭关锁城,不放走一人。”
“待南阳大水,饿殍遍地。少帝倒行逆施,必为千夫所指。合肥侯据拥大义,可振臂一呼,行反戈一击。”深看夫君一眼,马贵人言道:“置之死地而后生也。”
瑞麟阁内,一时落针可闻。
忽听夫君刘备,一声轻笑:“二帝操弄权谋之术,游刃有余也。”
见夫君神态自若,必有计较。众美兰心蕙质,眉舒颜展。瑞麟阁中,一时霞明玉映,溢彩流光。
“安贵人之汤沐邑,于南阳郡内。距宛城不过六十里。境内有淯水可行舟船,周遭有黄淳、黄邮、南就、小长安、东阳、夕阳等,诸多聚落。尤其黄邮聚落,广有黄邮蛮(注1)。先前黄邮蛮帅,便曾投书海市令,求开互市。海市令以淯阳港尚未建成婉拒。今淯阳港已筑毕,当可与黄邮蛮互市。”蓟王果有定计。
“黄邮蛮亦属荆蛮,为护南蛮校尉所辖。”安贵人当即醒悟。
士贵人亦点头道:“护南蛮校尉,隶属辅汉幕府。如此,可遣水衡都尉舰进驻。料想,合肥侯亦无话可说。”
“淯水出弘农卢氏县攻离山,东南过南阳西鄂县西北,又东过宛县南。又屈南过淯阳县东,又南过新野县西,南至顺阳汮口入沔水,并诸水南入汉水。”马贵人已寻来出处。
“水衡都尉,现在何处。”刘备问道。
“正沿南醴港北上。”宋贵人答曰。瑞麟阁居中安置之《内外通航微缩模型图》上,已实时标注。
“传命水衡都尉舰,携海市入驻淯阳港。与黄邮蛮商谈互市。”蓟王口出王命。
“喏。”便有学事史,赴南宫少府传命不提。
学事史,女官名。汉置,本为中宫官属,掌教授皇后《诗经》。因其能写会算,知书达理。故伴驾阁中,往来南宫少府,传递敕令。
另有女侍史,掌值班、洁被服、奉餐饮,执香炉烧燻等。
并女史,“掌王后之礼职,掌内治之贰(位列世妇之下),以诏后治内政、逆内宫、书内令;凡后之事,以礼从”。蓟国宫无世妇,故女史为长御(宫长)之副贰。辅佐安氏四妃,掌理后宫诸事。
还有女夜者,主职夜事。
若依古礼,凡女官,皆需行“幽闭”绝育。手段之残忍,与腐刑无异。蓟王焉能行此事。故凡女官,多以后宫佳丽充任之。
女长御,比侍中。侍中,秩比二千石,无定员。又因“王宫无比秩”。故长御为二千石官。女史秩千石,学事史六百石,女侍史四百石,女夜者二百石,宫婢百石。
“(侍中)出入禁中、顾问应对,位次常侍”。常侍,前汉时为加官,加之者,常侍从于皇帝左右,职甚亲近。有中常侍、骑常侍、常侍骑、武骑常侍、常侍郎等名目,泛称常侍。今汉去繁为简,只称中常侍,皆为宦官充任,秩二千石。
王宫无宦。故不置常侍。另置女侍御长,由亚马逊女王,函园贵人希雷娅充任。亦因“王宫无比秩”,且位在长御之上。故秩真二千石。麾下函园十五美人,为侍御女骑,秩二千石。余下函陵宫姬,皆为侍御姬,各秩千石。
蓟国(比)六百石,乃官秩分水岭。
三百亚马逊,俸禄之丰厚,令人咋舌。正因俸禄可广输绿洲,故西域亚马逊三柱神,信众激增。与西王母重立母国,异曲同工。
女博士、女御姬,文武并重。
言归正传。
洛阳,南宫,玉堂殿。
董卓星夜兼程。风尘仆仆,入宫觐见。乃有意为之。
“臣,董卓,叩见陛下。”
“后将军免礼。”少帝稳操胜券,难掩得意。
董卓窥见,终是安心。陛下实无杀意。
“臣正厉兵秣马,欲出关与乱贼,决一死战。敢问陛下,何故召回。”董卓先问。
少帝闻之,果见一喜:“后将军无需介怀。若非军情紧急,朕焉能废兵事。”
“请陛下明示。”董卓再拜。
少帝屏退左右,低声言道:“水淹贼军如何?”
“何来大水?”董卓明知故问。
少帝遂将前后诸情,娓娓道来。
与黄门令左丰所言,如出一辙。董卓暗忖片刻,抱拳领命:“臣,定不负陛下所望。”
“甚好,甚好。”少帝大喜忘形:“先前,朕还恐后将军妇人之仁,推说有伤天和,不敢奉命行事。待水淹南阳,平关东乱贼。后将军当居首功。位列三公,指日可待。”
“臣,敢不效死!”董卓大喜过望。
见其心可用。少帝忽话锋一转:“只恐四方将军中,有人抗命不遵。”
少帝所指,乃北伐三杰:前将军臧旻,右将军田晏,左将军夏育。与董卓不同,三人名声在外,乃帝国宿将,且已历数朝。兵法云:“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恐不愿奉此绝户之令。
董卓心领神会:“臣斗胆。陛下所虑,亦是臣所忌。臣为后将军,居其下。若前将军等,皆不奉命。臣恐,孤立无援。终负陛下所托。”
闻此言,少帝频频点头:“后将军所虑极是。故,朕欲行桑土绸缪(未雨绸缪),防微杜渐。”
言罢,少帝取一诏书在手。
“若有人胆敢抗命,后将军可依令行事。”
董卓浑身横肉,无风自动。强压腹中焚心野火,纳头便拜:“臣,奉诏!”
119 万全之策
董卓叩别少帝。密诏深藏,意气风发。连夜驱车离京。
只恐陛下,半途悔悟,自食其言。
董卓心中所思所想,少帝焉能知晓。不等蓟王劝谏表奏,六百里呈送朝堂。卢司空上书乞骸骨。少帝本不许。奈何司空去意已决。恐夜长梦多,少帝唯有:“赐安车驷马,黄金六十斤,罢就第(免职归家)。以列侯朝朔望(逢每月初一并十五大朝会,以列侯身份上朝),位特进。秩禄准旧(领足额俸禄)。”
少帝本欲留恩师在京养老。故才有“以列侯朝朔望”。奈何恩师,不肯久留。待诏书颁下,便自阳港登船,举家返回蓟国。
话说,少帝心牵南阳水溢,亦无暇多顾。且强留若惹恼蓟王。岂非不美。
官吏致仕后,按理不应再享受原有秩俸。然为昭天子恩厚,常赐致仕官吏,享有一定比例的俸禄。一般而言,高官致仕后,享原有官俸三分之一。
《汉书平帝纪》:“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年老致仕者,三分故禄,以一与之(1/3),终其身。”
对于特别恩宠之重臣,视其官位、政绩等,甚至可全俸致仕。如景帝时,郎中令周仁倍受恩宠。武帝即位后,因病致仕,得“以二千石禄归老”。
蓟王恩师,自当倍加优宠。自当“秩禄准旧”。
官员致仕,归老原籍。逢重大节庆,当地官员亦常慰问。俗称“长吏存问”。
《后汉书·邓彪传》有载,“(邓彪)以疾乞骸骨”,“(章帝)诏太常四时致宗庙之胙,河南尹遣丞存问,常以八月旦奉羊、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