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大明当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云中怪客




第二二六章 新贵崛起
    朱由检这番话可算是掏心掏肺了,全世界只有他一个穿越者,只有他一个人知道大明王朝再不作出改变,将会落得个灰飞烟灭的下场。

    他真的太需要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去改变大明的命运了,所以他才会在朝堂上大声疾呼,意图唤醒麻木不仁的大臣们。

    只是朱由检的媚眼算是抛给瞎子看了,大臣们根本不为崇祯所动,该怎样还是怎样。

    是大臣们不晓事理吗非也非也,他们从堪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科举之路中脱颖而出,又在宦海上一路劈波斩浪,方才拥有屹立于朝堂上的资格。

    他们当然深刻地明白,如果大明再不变革,大明迟早会落入中原王朝每逢三百年一次的治乱轮回,大明王朝必定走向灭亡,新的王朝将踩在大明的尸体上崛起。

    新旧王朝交替,也许会有一部分勋贵士族换上新王朝的一身皮,仍然享有荣华富贵;但是大部分勋贵士族,更大概率是和大明皇族一起共沉沦,这显然不是一件好事。

    道理他们都懂的,新旧王朝更替对于他们这帮既得利益者来说就是一场灾难,但是要他们出让利益那是想都不要想!

    甚至不乏一些心理阴暗的大臣这样想道:要让利于平民你老朱自己家去让,别拉着我们勋贵士族一起共沉沦。

    你自己不都说你老朱家占据了天下三成利益吗,为何你不先拿你老朱家开刀,三成利益至少拿出两成来分给平民百姓

    反正我们勋贵士族的利益是我们先祖历尽千辛万苦才取得的,凭什么让给卑贱的泥腿子

    不管是谁,谁若是想抢走我们勋贵士族的利益,那就是我们勋贵士族不共戴天的敌人,天子也不例外!

    看到大臣们的反应,朱由检就知道自己那番话算是对牛弹琴了,待近侍将朝堂清理干净后,朱由检脸色稍稍放缓,道:“最近京营的两次叛乱,全赖四卫营将士上下一心,仅以五十万人伤亡的代价,便将数万乱军平定,此平叛之功,不可不酬也。王大伴,宣功臣觐见吧。”

    王承恩闻言,当即扯开了嗓子,喊道:“陛下有旨,宣平乱功臣觐见!”

    王承恩的声音远远传出殿外,殿外一位宦官听到后,又高声喊道:“陛下有旨,宣平乱功臣觐见!”

    殿外早已候着的功臣们听到崇祯的旨意,均肃然起来,不由自主地整了整衣冠,在宦官的引领下,雄赳赳气昂昂地向着皇极殿走去。

    这批功臣大概有二三十人,大多出自征战在平叛第一线的四卫营。

    当然,为了平衡各方利益,严守皇宫大内的锦衣卫、羽林卫等禁军,以及巡察治安的五城兵马司,也有数名军官入围功臣名单。

    不过大明向来就有以文制武的传统,是以功臣中走在最前面的仍然是督训四卫营有功的左右督抚范景文、李邦华两大文臣,四卫营的曹文诏、孙应元、黄得功、周遇吉四位统领则紧随于后。

    值得一提的是,年龄还未到二十岁的曹变蛟、杨铁牛亦名列其中,两人年纪轻轻便名列功臣榜单,并获得入宫见驾的殊荣,可谓是光宗耀祖了。

    曹变蛟、杨铁牛年龄虽小,官阶也只是小小的百户,但两人皆有万夫不当之勇,在第一次平定张大奎的叛乱中,两人杀敌均在三十以上,是四卫营中最为知名的两大“杀神”。

    在这二十多位功臣中,除了范景文、李邦华两位文臣外,武将们都是第一次走进皇极殿。

    &n



第二二七章 封爵,四大王牌
    虽然还屹立在朝堂之上的满朝文武均不希望看到新贵武勋集团的崛起,但现实往往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

    待功臣们完成觐见大礼后,崇祯当即说道:“王承恩,宣布册封旨意。”

    王承恩缓缓走下御阶,来到一众功臣面前,目光扫过众人。

    而功臣们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落在王承恩手中那一张明黄色的卷轴之上,这张卷轴,关系着他们的前途,这叫他们如何不翘首以盼呢。

    王承恩缓缓展开圣旨,朗声宣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军机处行走大臣、四卫营左右督抚范景文、李邦华督导四卫营卓有成效,为平定叛乱之首功。

    特册封范景文为新吴伯,军机处行走大臣,兼五军都督府左都督佥事,督导京营;册封李邦华为新镇伯,军机处行走大臣,兼五军都督府右都督佥事,督导京营。”

    “什么”

    “竟然封爵了”

    听到王承恩宣读的旨意,整个朝堂一片哗然,所有人都没想到,范景文和李邦华这两位文臣,竟然受封伯爵高位。

    众所周知,历朝历代以来,大明的功臣爵位是最难获得的,大明开国以来,历代大明天子所册封的爵位全部加起来都没有三位数,能传承至今的爵位那就更加少之又少了。

    戚继光一生百战百胜无一败绩,战绩与卫青、霍去病、李靖、李绩、薛仁贵等历史级别的名将相比也毫不逊色,但终其一生,都未能获得任何爵位,只得到一个武毅的谥号。

    也许正因为戚继光一生并未获封爵位,才令得他在历史名将的排名中忝陪末座,连一些打过败将的名将都远远不如。

    戚继光一生未获封爵的遭遇,充分说明大明爵位的获封何其艰难,可如今范景文、李邦华仅仅凭借督导整编四卫营的功绩,就获封伯爵,大臣们可就不服了。

    尤其是文官们,他们获封爵位本就比武将艰难,可如今却看着范景文、李邦华两位文臣轻而易举就获得伯爵之位,这叫他们如何不眼红妒忌

    黄立极作为内阁首辅,当仁不让站出来奏道:“陛下还请三思,虽然范景文、李邦华督训四卫营有功,但功绩显然还难以匹配伯爵之位。

    陛下于上个月时,不是特加设子爵、男爵爵位吗,臣以为,以范景文、李邦华的功绩,册封他们为子爵更为妥当一些。”

    黄立极出头,其余文官,乃至武勋们也纷纷出班附议,请崇祯收回成命。

    在这种情形下,范景文和李邦华也不得不诚惶诚恐地跪倒在地,称督训四卫营功绩不足以匹配伯爵封赏,请崇祯收回成命。

    面对满朝文武的反对声浪,底气越发充足的朱由检乾纲独断,一意孤行,执拗的道:“遥想当年大汉开国之初,刘邦大封群臣,钦点为萧何头功,满朝文武皆大为不服。

    可刘邦却以功人功狗之说说服群臣,称为他征战天下的武将为功狗,而萧何却是运筹帷幄的功人,功人之功自然比功狗大,遂百官钦服。

    以功人功狗之说为例,范景文和李邦华所立下的功劳虽然远不如萧何为大,但四卫营之所以能在两次平叛中立下头功,均离不开范李二人的督导整训之功。

    没有范李二人的督导整训,便没有四卫营的脱胎换骨,连战连胜,是以在两次平叛行动中,头功为范李二人,众卿家还有何异议”

    崇祯之所以一意孤行册封范景文、李邦华为伯爵,除了和上次册封毛文龙为侯,有千金市马骨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主要原因便是方便范李二人接手京营。

    &n



第二二八章 巡视京营
    ,

    红宝书有言:枪杆子里出政权。

    这话当真是一语道尽了世上所有权力斗争的真谛,朱由检作为穿越者,对此自然有极为深刻的认识。

    纵观中国古代所有封建王朝,掌握军权的天子总能创下一番伟业,在历史上留得英名,比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大明的太祖、成祖。

    然而大明自太祖、成祖两位强势帝王之后,军权旁落,历代明皇几乎全都成为了受气的小媳妇,偶尔做点出格的小事,都会被文臣喷得满脸口水,堪称历朝历代以来,最为憋屈的一届皇帝。

    为什么明朝皇帝在历史上总会被冠以奇葩之名

    其实这并非明朝皇帝天生就是个奇葩,而是大明皇权旁落,文臣架空大明皇帝,导致大明皇帝无所事事,只能自己找其他事情来打发时间。

    但经过文臣一番大力渲染后,大明皇帝反倒落得个奇葩之名,以致于修仙皇帝嘉靖,宅男皇帝万历,木匠皇帝天启成为了大明皇帝的代表。

    大明皇帝之所以皇权旁落,无疑是因为大明皇帝丧失了对军权的掌控,以致于投鼠忌器,不敢跟文臣翻脸。

    而大明皇帝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丧失对军权掌控力的呢

    答案呼之欲出,正是源于土木堡之变,由于土木堡惨败,与文官集团分庭抗礼甚至还隐隐压过文官一头的武官集团,在土木堡之变中几乎死伤殆尽,武官集团就此一蹶不振。

    武官集团扑街,文官集团打破朝堂上的平衡,就此掌控了朝政,而天子也因此丧失了对军队的直接掌控。

    原本大明的五军都督府权势极大,足以跟六部分庭抗礼,但经过文臣的一番骚操作后,五军都督府反受六部排名末尾的兵部辖制,成为兵部辖下的一个普通衙门。

    这就使得一大批满口仁义道德,但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军事才能的文官掌管了军权,导致武人地位急坠,明朝军队的战斗力迅速下降,大明由盛转衰。

    崇祯要扭转大明的颓势,唯有重掌大明军权,成为大明继太祖、成祖之后的第三位强势帝王,拥有对文臣武将生杀予夺的权力。

    京营接连发动了两次叛乱,虽然都第一时间被崇祯平定,但也给崇祯提了个醒,掌握军权刻不容缓,以免再次给敌人抓住机会,打崇祯一个措手不及。

    朝会之后第二天,崇祯便在范景文、李邦华、孙应元、黄得功、周遇吉一干文臣武将的陪同下,巡察北大营。

    ……

    按照崇祯的最新规划,北大营如今已成为新成立的武卫营、龙骁营、虎贲营这三大营的驻地。

    在数百勇卫营铁骑的簇拥保护下,朱由检一身戎装,骑着一匹白色骏马,浩浩荡荡地向着北大营疾驰而来。

    朱由检一心一意要成为自太祖、成祖之后,大明的第三位马上天子,而且他一直为崇祯二年极有可能发生的建奴南下入侵做准备,是以在宫中,朱由检早早就学会了骑术,如今终于大派用场。

    北大营营房距离京城德胜门大概有十多里远,营房面积极为宽广,大概有三十亩地那般大,莫说是三大营的三万九千兵马,即使是十万兵马,也可容纳得下。

    “咚咚咚咚……”

    崇祯进入北大营后,负责北大营防务的将领很快就敲起了聚兵鼓,无数军官、士卒听到鼓声后,从四面八方向着大校场汇聚过来。

    显然刚刚重组的三大营将士士气不高,聚兵的速度非常缓慢,跟崇祯后世在电视上看到的



第二二九章 斩将立威
    “下官在此!”

    “骁骑右卫卫指挥使刘文忠!”

    “下官在此!”

    有了马德忠的经验,接下来的点名顺利了许多,直到范景文点到了虎贲卫卫指挥使徐晋严的大名,和之前马德忠如出一辙,台下再次出现无人应答的场面。

    范景文怒气勃发,接连喝道:“徐晋严何在”

    “徐晋严何在”

    “徐晋严何在”

    “徐晋严何在”

    范景文的喝问声一声比一声高亢,积攒的怒气也越来越盛,已经到了爆发的边缘。

    直到十多个呼吸之后,从将领的休息营地里晃晃悠悠走来两个吊儿郎当的将领,他们互相搀扶着,其中一个年纪较大的中年将领边走边骂骂咧咧道:“特娘的一大清早是谁他妈在号丧啊号尼玛号,老子日你麻痹!”

    另一位稍微年轻一点的将领附和道:“就是!也不知道特娘的是谁没事乱敲鼓,一大早便把下官给吵醒了,下官正想出去找他娘的算账呢,嘿,鼓居然停下了。

    下官便想算了,还不如回去睡个回笼觉,草他麻辣隔壁的,没想到又传来了狗日的号丧声,下官这就忍不了了!”

    随着两人来到大校场中,即使在光天化日下,一股刺鼻的冲天酒气仍然清晰可闻,令人反胃之极。

    范景文皱着眉头,喝问道:“来者何人”

    中年将领醉醺醺的,闻言“唰”的一声便抽出了随身带着的指挥刀,醉眼迷蒙的指着台上的范景文,骂道:“老子徐晋严,操你麻辣隔壁的,就是你这王八蛋一大早便在这里号丧吧,老子宰了你!”

    徐晋严可以已经醉的神志不清,亦或是平常嚣张跋扈惯了,是以他肆无忌惮,也不看看现在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场面,便扬言要宰了范景文,以泄被人吵醒的起床气。

    台下其他将领见到徐晋严嚣张跋扈的模样均不由神色为之一变,一些聪明人更是很快便想到天子整编京营的传闻,再看到朱由检一副面白无须的模样,皆以为朱由检是宫里来的监军,不由为徐晋严暗捏一把冷汗。

    较为年轻的将领显然醉的没那么深,当他看到大校场上万军林立旌旗飘扬的场面,再看到台下和徐晋严同一级别的马德忠、魏大勇等人也是一副战战兢兢、如临大敌的模样,心中不由一紧。

    他连忙拉住徐晋严,小心翼翼劝说道:“大人,情形似乎有些不对劲,刚才的鼓声应该是聚兵鼓,台上的那些人很可能是从宫里来的大人物,还请大人小心应付。”

    不料徐晋严竟一把将年轻将领推开,骂骂咧咧道:“宫里来的阉狗哼!就算宫里来了阉狗又怎样,我爹是定国公徐希年,我大伯是魏国公徐宏基,哪个阉狗活的不耐烦了敢招惹定国公府和魏国公府”

    徐晋严的叔叔是定国公徐希年,定国公府乍一看上去并不如何,但定国公府和魏国公府同为徐氏一门,一族两国公,这可就牛逼大了。

    须知道,魏国公府是大明足以和英国公府分庭抗礼的第一等勋贵,其先祖徐达是大明开国第一功臣,比英国公府先祖张玉、张辅都要牛逼。

    只是朱棣奉天靖难时,第二代魏国公徐辉祖站队建文帝,带兵抵抗朱棣,兵败被俘后,仍然不肯逢迎朱棣,被朱棣削官去爵,囚禁家中。

    好在他还有个弟弟徐增寿,朱棣装疯卖傻期间,徐增寿常常为朱棣通风报信,令朱棣屡次化险为夷,可最终却被建文察觉并遭杀害。

    朱棣夺位之后,顾念徐增寿的救命恩情,不仅追封徐增寿为定国公,在徐辉祖去世



第二三零章 破口大骂
    徐晋严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被斩首示众了

    许多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要知道,徐晋严可是定国公之子,魏国公族侄,有这两位军方大佬当靠山,足以令他在京营里横着走了。

    因为后台太大,徐晋严在京营早已嚣张跋扈惯了,除了稍微给勋贵出身的武将一些脸面外,平民出身的武将不管他官职大小,徐晋严照样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把他们当成狗一样使唤。
1...5354555657...8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