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兴唐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准噶尔刀王
除非是事态闹得大了,极端恶劣,又影响极大,不杀之不足以平民愤。
大部分时候,宗正寺处理起来,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这为君之道,许多时候也只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手下之做事,只要不挺出格,就不要追究。
要是真的要求手下都清正廉明,差不多几无可用之人了。
这千里做官只为财,没有利益,哪有干劲就是万事不要逾了规矩,有些事情别太过分了,就只当是发了福利……
三九、板铠
古交、武州、忻州三座水力冶铁工坊的兴建,再加上对交城监、潞州监和泽州监三处冶铁监的改造,使得晋阳军器监有充足的原料来制造兵器、防具等军械。在水力锻锤之后,又有拔丝机、切割机、钻床和磨床等水力设备被制造了出来,这也极大地提高了军器监的制造效率。
不过,武将们总是对制式的装备抱有不信任的态度,总是喜欢标新立异,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打造兵刃和甲具。
特别是以元任、安审琦等为首的禁军将领,一到冬天,闲来无事就会钻到皇家庄园的工坊里,在匠人们的指点下,亲自动手打造一些新鲜的玩意。
当李岌在晋阳处理完一些主要的政务和军务后,再回到忻州龙首山温泉庄园里,就看到自家打铁工坊里的五个水锤机都被禁军里的几个二货占据了。这几人在李家的几个匠头的指点下,正忙得不亦乐乎。
元行钦和安金全两人正站在一副水锤边上,观看着禁军骑军大将元任在锻造一副骑兵板甲,而符彦卿这厮则在手里拎着把铁锤,在一旁的铁砧上仔细地敲打着一副钢盔。铸钢的头盔再经过仔细的锻打之后,外观显得很漂亮,主要是比原来的铁盔铜盔结实得多。
主要是这种新式的钢盔可以卡上一副防护面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在战场上面部为弓箭所伤。
这些东西是配套的,最早的板铠就被这些人们给鼓捣了出来。
这种板甲并不是那种欧洲中世纪后期出现的整体式板甲,而是作为锁甲乙上的加强部件,铆接到锁甲外面的。主要有大块的护胸、护背板,组合式的护肩、护臂和护腿,随着铸造钢板和水力锻锤的出现,这种锻钢制作弧形钢制护甲技术随着冶金和金属加工技术的发展有了批量制造的可能。
钢制板甲防护部件的出现,是冷兵器时代护甲技术的一次飞跃,使得护具的防御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至少弓箭是很难穿透钢质板甲的。
原来李岌只是吩咐打铁工坊试制出几套来做试验,却没想到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被这些将领们给研制得相当完善了。
元行钦见到李岌进来,将手里拿着的一副半成品护胸一扔,立刻小跑着来到李岌面前,不顾礼仪地执着他的手:“陛下,你来的正好,老臣需要一千副这种钢铠!”他指着支架上的一副板甲,大声喊道。
“您别这么急切行吧,这玩意还没试制定型呢!”李岌甩开他的手,笑着宽慰他道:“等到批量制造,第一批少不了你的。”
安金全也走到石敢身边,用手拍着护胸说道:“有了这玩意,今后冒着箭矢冲锋,再也无所畏惧了!”
李岌却在手里拿着把小锤子,敲了敲那板甲的肩膀对主管郑镕道:“这里弯下来,翘着是怎么回事只为了好看!另外这护肩上面立起来一些,弄成一个整体,扣好后正好能保护颈部,等于是省下了颈项上的护圈。”
这种简略版板甲的制作主要是这次与契丹作战过程中,军中受箭伤的伤员过多才让李岌认为有必要加强骑兵的防御能力,至少是不用过于担心敌人的箭矢。甲具只增加了十多公斤的重量,但是防御能力却有着飞跃性的提升。
当然,这与那种标准的重装骑兵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为保持灵活性,这种板甲主要还是重点防护头颈、胸背和四肢,而且也不是完全遮盖。即便如此,这种板铠的防御力以经较以前的锁甲不可同日而语。
在有铸钢板和水力锻锤之后,这玩意制作起来并不是很困难。
只不过,随着甲具的重量提高,对于士兵的体力要求也相应有所提高,骑兵还好些,不用身着重甲跑路,而重装步兵,则需要经过遴选。
事实上,晋军能够以少胜多,几次战胜契丹,就是凭借着装备优势对敌人形成碾压。
这个年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能够配备甲具的部队都很少,更不要说是配备这种防护力极强的钢板甲了,如果是用人力打造,这么一副铠甲非一个月无法制作完成,根本不可能批量制作。
另外就是材料,没有铸造钢板,也不可能锻造出这种面积较大的护板出来。
有了好东西,自然是要先济着晋阳军三屯卫营的官兵先装备,所以元任、符彦卿和安审琦不用开口,知道天子绝不会亏待他们。
河中府和晋州本来就是河东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在得到这些地方后,北地的移民招募和动员工作开展起来就要顺利许多。在李岌看来,争霸天下是个长期的事情,先把自己的根基打牢靠了,控制区内的经济发展起来,所有的问题最终都会水到渠成。
现在河东基本上算是安稳了,原来庄宗李存勖采取的策略是从河北一带进军南图,而李岌采取的策略却与之相反,先谋求安定西北,在稳定关中之后,南图汉中、蜀地,和当初秦国统一天下的路线相近。
定难军在一战之后,老实了许多,在意外得到河中之后,晋阳运往关中的物资,多从河中府过风陵渡,再运往华州、长安。关中经汉唐数百年的开发,农业灌溉设施相对完善,只需要把原来因战争损毁的河渠堤坝修复,就能得到许多良田。
就是关中经过唐末五代时期的战乱,成为受到破坏最为严重的地方,许多地方满目苍痍,遍地荒芜。在另一世的历史中,由于受与西夏战争的牵连,就再也没有恢复和重现过汉唐时代的盛况。
“凤翔节度使李继俨欲来晋阳觐见陛下,现在已经到了长安。”张枢专门来到忻州,向李岌禀告这件事。
“晤,通知鸿胪寺,来了之后,陪着他到各处的工坊多转转,让他多见识一下。”李岌说道。岐王李茂贞在五代时已经从一个大军阀变成了小军阀,偏安凤翔一隅,野心早就被消磨殆尽,在庄宗进洛阳后,干脆投靠了后唐,成为唐末军阀中为数不多得以善终的人物之一。李继俨在当年李继岌征蜀时,被任命为征蜀中转运使,算是李岌的手下,倒也是兢兢业业,把凤翔一地多年积攒下来的家当都捐了出来。
兴教门之变后,李岌潜回晋阳,李继俨在陈仓谷阻击张筠,不让其部进入关中,也算是帮了自己不小的忙。现在李岌欲征汉中,他在得到消息后,居然亲自来晋阳,可能是想当面表决心。
对于这样识时务的人,李岌自然是不能亏待了人家。
四十、高行周
相对而言,李岌更看重自己培养的亲军弟子们,这些人在见识过种种神奇之处后,对自己相当崇拜,这就造成了这个群体的忠诚度奇高。
自己治下的地方发展极为快速,只不过起步最早的太原府周边发展却遭遇到了瓶颈。受限于动力系统主要来自于水力,工坊只能是建在河渠边上,离开了这些堤坝河塘,就根本无法发展这种先进的机械工坊。
凡事都需要积累,太原府周边的工坊,只能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在进步,相比之下,发展的速度一下就慢了下来。
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是需要一定的积累才能实现的,在钢铁工业没有达到一定的规模前,李岌就是不惜工本,弄出蒸汽机来,不一定能够推广开来。成本是个大问题,很多时候,使用机械不一定就比手工生产合算。
总体而言,华夏社会一直都是一个人治的国家,想要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最终还得依靠手下的各级官员来实施。在五年多的时间里,晋地包括山北和北地草原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一直缺乏足够精通技术的人才来推进地方的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的有些夸张,但是没有十几年的时间,想要从根本人改变整个社会的人才结构,是想也别想。好在晋阳方面推行的官员考核,把算学和格物、农牧、水利列入了必考的科目,这项政策推进了河东、关中和河北一带的读书人,现在不得不开始钻研起了这些原来被儒家所鄙薄的学问。
这也算是个良好的开端。
格物致知、丹药农畜,这里面的学问真正要钻研起来,比起儒家虚幻的治国理论,要有意思的多,毕竟很多东西是立刻就能拿来应用的,能够增加自家的收益。
人本就是利益动物,有利益的驱动,自然就会有许多人对此趋之若鹜。
李继和李继峣两位兄弟也被李岌给扔进了晋阳书院,并且严令两人不得张扬,所以在晋阳书院和少年亲军里,除了极少数勋贵子弟,大多数学生是不知道这两位和他们同吃同住,并无特殊待遇的“勋贵子弟”,是当今天子的亲兄弟。
李岌在登基后,并没有按惯例册封这两位兄弟为王,明言只有两人在成年后,有了功劳才能获封为王。
皇帝是一种恐怖的生物,一言之下就决定了许多人的命运。李岌认为那些背叛过庄宗的人应当受到惩罚,即使他们已经投降,还是免不了责罚。
比如王晏球、高行周和朱弘昭这些降将,现在就在皇家庄园的工坊里接受“劳动改造”。王晏球现在成了一名很好的木匠,朱弘昭成了皮匠,而高行周,则被培养成了铁匠。
高行周单手抡着一柄铁锤,不断地敲击着暗红色的钢板,修正着护腿板的弧度。这厮的力气很大,每一锤下去,都会击起一蓬的铁花出来。
板甲这东西,大面积锻制出来,还需要切割后用人工仔细锻打修正,才能得到合适的弧度,尤其是护臂和护腿。
“力量的使用要张驰有度,你这样心生怨怼,把心里的怨气撒在这钢板上,可算不得是合格的铁匠。”正在巡视铁坊的李岌在边上看着他打铁,悠悠地说了一句。
高行周看了李岌一眼,调整了一下呼吸,倒也没有了原来那种“陛下要杀要剐,何必折辱高某的硬气”,不过手下落锤倒也有轻有重,很有些节奏感了。
“这副板甲制作完成,朕就将它赐给你,你也算是自由了。”李岌淡淡地说道。
看来打铁比较能消磨人的耐心,以后再处罚那些武将,就让他们干这活。
高行周放下手里的活计,拱手对李岌说道:“感谢陛下开恩,不过监国戴高某不薄,恕在下无法与其作对。”
“难道晋王待你家就薄了,否则汝安能活到现在!”李岌怒道,这话有些强词夺理,貌似晋王李克用因为忌惮高家在妫州势大,把白马银枪将高思继他们仨兄弟全给弄死了。
若不是因为受《杨家将》的影响,李岌这才强忍着怒火,把高怀德和高怀亮他爹,扔到铁匠铺里进行“改造”。似乎自己把高行周这厮在晋阳关了两年,耽误了这厮制造高怀亮的时间。
只不过演义小说当不得真,所谓的杨家将老祖杨业他祖父杨昭远和父亲杨弘信是标准的沙陀族出身,这世间也没有什么火山王杨衮……
这世界已经变化这么大,未来的所谓名将也许就成为不了名将,也可能成为凶徒。
“不用你和李嗣源作对,现在北地缺少人手,你去九原城帮朕先守几年边地。”李岌说道,“过几年你愿去哪就去哪,再去投靠李嗣源朕也不拦着。”
高行周听了拱了拱手:“好,某听陛下安排。”
搞定了高行周,李岌又把朱弘昭给放了出来,命他在代州任屯田尉。唯有王晏球怎么安排让人头疼,安家知道他弄死了安审通,一直惦记着怎么整死这货。
李岌一直在试图避免将个人的喜恶带入到处理公务当中,实际上这是根本做不到的。自己想用人的时候,从他脑海里蹦出来的人选,首先是自己熟悉和亲近的人。信用亲近,这并没有什么大的错误,但却堵塞了许多有才能的人进一步向上晋升的通道。
作为一个合格的君主,应当是尽量选用天下英才为吾所用,问题是有才能的人不一定可靠。聪明的人个人的想法就多,有些地方任用一些蠢笨一些的亲信,也要比任用有才能的人更合适一些。
特别是在这天下还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时候,忠诚可靠要比才能更受人看重一些。
那些有才干的人,可以选择投靠的目标太多了,而那些笨一点的人,若是离开了自己,可能混得非常不好。
可惜的是,许多笨人的愚蠢之处就在于根本没有自知之明,从来就认识不到这一点。
他们能够混得风声水起,呼风唤雨,完全仰仗着君主的信任和赋予他们的权力,一但失去信用,就基本上是一事无成。
就比如现在的安重诲,在逐渐失去李嗣源的信任后,已经离死期不远了……
四一、李继俨(一)
凤翔节度使李继俨算是第一个主动前来晋阳朝见的节度使,所以李岌用很高的礼仪接待了这位名义上臣服自己的藩镇。
李继俨在庄宗灭梁入洛阳后前往觐谒,见晋军兵强马壮,在返回凤翔后劝父亲李茂贞归顺后唐。此时李茂贞被蜀国王建逼迫正苦,早就没了当年争霸天下的雄心,遂上表称臣。庄宗李存勖以其乃是前朝老臣,与晋王李克用是同时代的人物,待之颇为优厚,乃加封李茂贞为秦王。
李茂贞在归顺后唐后不久就病逝,其子李继俨继为凤翔节度使。
李继俨在同光年间曾三次来洛阳,李继岌当时因为是太子,自然免不了与之相识。其后李继岌领衔伐蜀,李继俨为转运使,两人也打过不少交道。只不过,这些都属于李岌前身的记忆。
李岌在晋阳宫紫宸殿接见了李继俨及随行官员。
晋阳宫的宫殿内部又重新进行过装修,紫宸殿内用青石水泥在地下砌筑出了几道热水暗道,再加上窗户都换成玻璃,虽然室外白雪茫茫,大殿内倒是窗明几亮,温暖如春。虽然殿内装饰不似过去那般繁复奢华,但也是典雅庄重。
“臣李继俨拜见陛下!”李继俨进到大殿内,虽然感到新奇,但还是先干正事,揖首行礼说道。明代以前朝臣见皇帝除了重要的典仪是不行大礼的,寻常上朝就是拱手礼,李继俨行揖礼已经算是很正式了。
“爱卿免礼,请坐。”李岌说道,“想当初尝与爱卿一起共事,朕一直是以兄长来看待节度使的。”这话说的客气,也有笼络对方的心思。
“微臣岂敢,能得陛下青睐,倍感荣幸!”李继俨很客气地回复道,这才落座。他说话带着关中口音,倒也吐字清楚。他自出生后,李茂贞就光吃败仗,被朱温和王建两人打得四、五十州的地盘仅剩下了十多处,性格也相对柔弱,并没有什么野心。
李继俨诗文和书法、绘画造诣不浅,尤其是书法和绘画,几可自成一家,颇有些艺术气质,可惜在这五代乱世,周遭全是虎狼之辈,有些生不逢时。
李岌在御座上观察李继俨,见其行止优雅从容,也颇有好感。
“兴元山南西道节度使张筠屡次入犯关中,朕正欲兴兵讨之,兄长来的正好,朕正要与兄商议出兵之事呢。”李岌见李继俨坐好,于是笑着说道。
之前李岌已经派孟贻邕前往凤翔与他联系过了,此时李继俨主动找上门来,肯定也是因为这件事。
果然李岌话一出口,李继俨就面带难色,缓缓说道:“陛下欲讨不臣,臣等并无异议,只是……臣下属地这些年连遭灾害,收获不足,怕是无法满足大军粮草供应。”
原来他是担心又和几年前伐蜀一般,让他负责粮草供应。
“粮草供应倒是不劳兄长再操心,自有晋阳方面调运。只不过大军出动,凤翔乃为后方,到时还需要劳烦兄长负责发运民伕,转运粮草辎重一事。”李岌笑了笑说道,讨伐汉中大约要出动三万兵马,李岌只是不想在后勤方面再投入更多的人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