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大宋好官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飘依雨

    可经过这一次,赵煦才发现,原来百姓关注的东西,都是这些啊

    “看来,报纸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物事……”

    赵煦一转眼,心中就有计较了。

    这样的大杀器,岂能放在文官手中看看御史台,看看那些谏官,都成什么样子了!

    还加重文官的权柄赵煦又不是缺心眼,更加不傻,他自然懂得要握紧这样的权柄。分给哪一个衙门,赵煦都觉得不妥当,这会引起官场的动荡。“等等,‘新闻署’报纸那邸报……”

    赵煦灵光一闪,淡淡地说道:“朕意已决,‘新闻署’本为报纸而生,朕思虑朝廷邸报一事,也一并管了罢!是以,‘新闻署’归进奏院所属!”这话一出,大庆殿中一片哗然。谁不知道,进奏院其实就是皇帝的秘书

    说白了,进奏院就是皇帝花钱养着的官。从宋太祖开始,这进奏院的官员都是皇帝授意大臣委任的,主要职能是向地方传达朝廷的政令。最多的时候,进奏院的官员超过一百多个,等于驻派地方的通讯员一样。

    进奏院的经费,都由皇帝的内帑支出,其中最大的一块是镂刻雕版的费用。这些进奏官员定期把朝廷政令刻成雕版,由驿马送到地方,然后印成纸张文本给地方官观看。

    没错,这就是邸报了。

    因为宋朝的贪腐问题,进奏院也能避免。所以很多时候,邸报都没出进奏院,那边厢小报就得到消息了。因为泄漏政令、官员升迁,进奏院还被处罚过。但是不痛不痒的,进奏院的官员们还是一如




第七百七十九章:根基的腐烂
    只是眼下形势比人强,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你不服软行,你敢赌那堆证据里,没有你的把柄

    幸亏皇帝再厉害都好,也还是要指派官员去管理的。不管怎么说,都还算是文官的地盘。正所谓自己人好说话,满朝的贪官们想通了这个关节,都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

    雨过天晴,总算是过了这一关。

    虽然折了一个蔡承旨,但保住了大多数重要的官职,对于文官来说这就足够了。其他的都是身外物,官职在身,那就什么都有了。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反正宋朝就是一个官本位很重的朝代,毕竟数千年的影响不是盖的。

    大朝会进行到这,其实已经完成了使命,接下来就是一些关乎西夏、辽国等等的事情,还有赵煦再顺道提了提兴建城池的事。不出意外的,建城一事也算是定下来了。只是苦了户部,不知道要怎么削减开支才能兴建这么一个城池了。

    赵煦嘴角扬起一个弧度:“好了,那些贪官污吏,该把吃进去的全都吐出来了!”

    于此同时,赵煦捏紧了手中那张纸片。

    没有人发现赵煦的小动作,因为这张纸片是在状词那里夹带着的,也是张正书给赵煦的一点建议。

    至于内容,就是上面那些了。

    不外乎是张正书给了赵煦一点建议,从哪里获得建城的钱银罢了。

    说实话,朝廷真的是有资本都不知道怎么用。皇城司白白握着那么多的证据了,要是给张正书,早就威逼利诱那些贪官,把钱银全都吐出来。然后,一个个踢出汴梁城,贬官流放的那种。

    这些贪官,还会不会再次贪污受贿张正书觉得他们绝对不会了。

    注意,是不会,而不是不敢。

    想想看,如果赵煦够狠,把他们的俸禄也好,贪来的钱银也罢,全都搜刮干净,这些贪官哪里还会继续贪污受贿继续贪污受贿,不就是等于把自己的俸禄都赔进去吗说实话,宋朝的高官俸禄并不低,甚至可以说太高了。只要有官阶,也就是寄禄官身在,就不愁会饿死。额,当然了,前提是你别犯事,没有在党争中失败被流放。

    当然了,宋朝的小官俸禄并不高,所以他们更加不敢贪污了。要是贪污的话,说不定真的会被饿死的。

    赵煦仔细琢磨着,这一招实在是太狠了。

    你认罪行,把家财全都掏出来,皇帝赦免你无罪;你要是不认罪可以,证据放出去,叫你身败名裂不单止,朝廷还会给你来一个贬官流放套餐。惊不惊喜,意不意外不管怎么说都好,贪官都不傻,贪污行不通了,那就只能乖乖做官了。

    说实话,赵煦是不相信这些官员会乖乖不贪污的,但张正书用一句话说服了他。

    “准许官员亲属经商。”

    就是这么一句话,等于解决了赵煦的所有问题。

    官员经商,危害大不大当然大,要不然宋太祖会命令禁止官员经商了。宋太祖赵匡胤深知,官吏如若经商,势必难以勤政,而且会助长恶劣之风,导致政治。于是,宋太祖指令刑部制定了严禁官员经商的法律,诏令各地官吏不许经商贸易,“违者论如律”,并采取严厉措施对那些垄断贸易、与民争利、非法经商的官吏,严刑峻法加以惩办,以“塞浊乱之源”。

    但是,人性本贪,区区一道禁令,怎么可能禁得住那些利令智昏的官员

    看看蔡京,看看那些朝廷高官就知道了。家族里面,哪个不经商的

    嗯,没有经商的,肯定是寒门子弟出身,没有来得及经营家族,也没有余财经商。当然了



第七百八十章:皇帝的报复
    官场的动荡,和张正书一点关系都没。

    当听闻韩狗儿平安归来后,张正书就松了口气,知道这一仗是他赢了。虽然看似赢得很轻松,但实际上有多惊险,只有张正书知道。如果赵煦不配合的话,那么这一仗是必输无疑的。不仅报纸保不住,甚至“大桶张家”都要因此而没落。

    即便张正书准备了后路,能退到杭州等地去,但终归是败了。这一败,看似是张正书的失败,但实际上却是大宋的失败。没有了报纸的监督,宋朝的贪官污吏问题得不到缓解,阶级矛盾早晚会出现的。也就是说,即便下一个宋朝皇帝不是赵佶,大宋最多也就苟延残喘五十年而已。

    幸好,赵煦没有选择错误,发挥也堪称完美。

    但张正书也知道,他和赵煦之间的蜜月期,怕是要破裂了。

    没有一个帝皇,喜欢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更何况对方还只是一个商贾而已

    若是赵煦没有发怒,那他肯定会第一时间过来兴师问罪。帝王之心,就是这么难以揣测。但赵煦并没有第一时间过来,甚至到了第五日,所有事情都尘埃落定之后,赵煦都没有出现。而根据黑客的密探,赵煦能吃能喝能睡,不像是生命垂危的模样。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赵煦确实怒了,而且是很愤怒的那种。

    “为了报社,得罪了一个皇帝,划算吗”张正书心中有点无奈,但他并不后悔。报纸,一份敢说真话的报纸,那就是缓和阶级矛盾的润滑剂。一旦报纸没有了,百姓连最后的申冤途径都没有了,那大宋就彻底没救了。

    至于得罪赵煦张正书并不害怕,因为他和赵煦还有利益牵连。

    且不说为赵煦削减禁军老弱病残的蜂窝煤作坊,张正书手中还握有银行呢。银行的前景,张正书对赵煦说得很明白。张正书不相信赵煦会因个人喜恶而把利国利民之事往外推,若对方是一介文官,张正书不敢保证。但是,作为

    为一个有志气的皇帝,赵煦是不会对张正书怎么样的。

    不过,皇帝的报复还是有的。赵煦要是不找回场子,他还有什么脸面堂堂一个皇帝,居然输给了一个商贾子!即便外人不知道,赵煦心中也老大不痛快不是

    “头疼啊……”

    张正书揉了揉脑袋,好在他神经够大条,也暂时不去想赵煦的报复是什么了。现在最要紧的事,就是赶紧搭起银行的框架。虽然保住了报纸,但谁知道赵煦会在什么时候就驾崩了别看赵煦现在好像还生龙活虎的样子,但张正书是知道历史的,或许在明天,或许在下一刻,赵煦就病倒了,甚至一病不起。

    这样的皇帝,张正书怎么可能放心

    所以,争分夺秒是必须的。

    银行可以说是张正书最大的心血,是可以把大宋经济实力变成国力的最大武器。可以说,有了银行,大宋再撑个十年,就可以脱胎换骨了。只要银行搭建起来,不需要一年时间,就能形成极大的影响力。再说了,即便赵煦驾崩,赵佶登基也好,赵佖登基也罢,总该要稳定朝局两三年,才会对银行下手的。这还是银行快速发展,病毒式一样在各大州府开设分行,“劫掠”了大量钱银,才会引起皇帝的注意。

    不然的话,皇帝都懒得管。

    要知道,张正书的银行早就跟皇家定下约定了,皇帝不插手银行的管理,只管分红,那么银行盈利的一半,会送到皇帝的内帑里。别以为一半很多,张正书原先就想着倚靠皇帝的大腿的,要是没有皇帝,这个银行早就被收归朝廷了。张正书想插手那根本不可能!

    &nbs



第七百八十章:皇帝的报复
    官场的动荡,和张正书一点关系都没。

    当听闻韩狗儿平安归来后,张正书就松了口气,知道这一仗是他赢了。虽然看似赢得很轻松,但实际上有多惊险,只有张正书知道。如果赵煦不配合的话,那么这一仗是必输无疑的。不仅报纸保不住,甚至“大桶张家”都要因此而没落。

    即便张正书准备了后路,能退到杭州等地去,但终归是败了。这一败,看似是张正书的失败,但实际上却是大宋的失败。没有了报纸的监督,宋朝的贪官污吏问题得不到缓解,阶级矛盾早晚会出现的。也就是说,即便下一个宋朝皇帝不是赵佶,大宋最多也就苟延残喘五十年而已。

    幸好,赵煦没有选择错误,发挥也堪称完美。

    但张正书也知道,他和赵煦之间的蜜月期,怕是要破裂了。

    没有一个帝皇,喜欢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更何况对方还只是一个商贾而已

    若是赵煦没有发怒,那他肯定会第一时间过来兴师问罪。帝王之心,就是这么难以揣测。但赵煦并没有第一时间过来,甚至到了第五日,所有事情都尘埃落定之后,赵煦都没有出现。而根据黑客的密探,赵煦能吃能喝能睡,不像是生命垂危的模样。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赵煦确实怒了,而且是很愤怒的那种。

    “为了报社,得罪了一个皇帝,划算吗”张正书心中有点无奈,但他并不后悔。报纸,一份敢说真话的报纸,那就是缓和阶级矛盾的润滑剂。一旦报纸没有了,百姓连最后的申冤途径都没有了,那大宋就彻底没救了。

    至于得罪赵煦张正书并不害怕,因为他和赵煦还有利益牵连。

    且不说为赵煦削减禁军老弱病残的蜂窝煤作坊,张正书手中还握有银行呢。银行的前景,张正书对赵煦说得很明白。张正书不相信赵煦会因个人喜恶而把利国利民之事往外推,若对方是一介文官,张正书不敢保证。但是,作为

    为一个有志气的皇帝,赵煦是不会对张正书怎么样的。

    不过,皇帝的报复还是有的。赵煦要是不找回场子,他还有什么脸面堂堂一个皇帝,居然输给了一个商贾子!即便外人不知道,赵煦心中也老大不痛快不是

    “头疼啊……”

    张正书揉了揉脑袋,好在他神经够大条,也暂时不去想赵煦的报复是什么了。现在最要紧的事,就是赶紧搭起银行的框架。虽然保住了报纸,但谁知道赵煦会在什么时候就驾崩了别看赵煦现在好像还生龙活虎的样子,但张正书是知道历史的,或许在明天,或许在下一刻,赵煦就病倒了,甚至一病不起。

    这样的皇帝,张正书怎么可能放心

    所以,争分夺秒是必须的。

    银行可以说是张正书最大的心血,是可以把大宋经济实力变成国力的最大武器。可以说,有了银行,大宋再撑个十年,就可以脱胎换骨了。只要银行搭建起来,不需要一年时间,就能形成极大的影响力。再说了,即便赵煦驾崩,赵佶登基也好,赵佖登基也罢,总该要稳定朝局两三年,才会对银行下手的。这还是银行快速发展,病毒式一样在各大州府开设分行,“劫掠”了大量钱银,才会引起皇帝的注意。

    不然的话,皇帝都懒得管。

    要知道,张正书的银行早就跟皇家定下约定了,皇帝不插手银行的管理,只管分红,那么银行盈利的一半,会送到皇帝的内帑里。别以为一半很多,张正书原先就想着倚靠皇帝的大腿的,要是没有皇帝,这个银行早就被收归朝廷了。张正书想插手那根本不可能!

    &nbs



第七百八十一章:恢弘大气
    春明坊外,张正书带着曾瑾菡缓缓走来。

    其实,如果不是曾瑾菡极力要跟着来,张正书绝对是自己跑过来的。带着曾瑾菡,张正书连跑步的时间都少了。

    “郎君,这银行快要建成了吧”

    曾瑾菡好看的眼眸里,满满都是期待。对于银行张正书没有丝毫隐瞒,曾瑾菡这段时间把张正书“大作”全都看了一遍,对于资本和金融,也了解得更深了。只是那不过是张正书一家之言,还没有得到证实,曾瑾菡是半信半疑的。

    张正书点了点头:“昨日刘老派人过来说,已经铺设好瓷砖、搭建好铁栅栏、建好地下钱窖了,我就估摸着银行就快能开业了。”

    “这也太快了点吧好像如今才八月初……”

    曾瑾菡记得,是今年元宵节之后,张正书才让施工队推到重建的,距今不过七个月不到,就建好了两层小楼,还带着偌大的地下钱窖

    张正书笑道:“有了钢筋混泥土,这点效率还是有的。”

    这是实话,水泥的作用就是快速凝结,比木质建筑都要快得多!

    要不是银行的要求比较高,有铁栅栏和铁钱窖不说,连地板、外墙都要贴上瓷砖,还要刷涂石灰,这样的两层小楼,估摸着只用半年就行了。不过,慢工出细活,张正书和曾瑾菡在银行外面看了一眼,都有点被震撼了。

    金碧辉煌来形容这个银行,好像有点过了。

    但是,因为瓷砖在阳光下泛着白光,却显得是那么耀眼。再加上钢铁木漆门窗,透明的玻璃,都显得是那么的恢弘大气。如果说宋代的皇宫大内是低调奢华的典范,那么这个银行的建筑,就是亮瞎眼,裸的炫富存在。

    这不,路过的百姓,都忍不住驻足观看,评头论足一番。甚至有人听说了这件事,专门绕过大半个汴梁城来观看这银行的。好吧,虽然他们都曾经看过“家乐福”超市,也知道那是钢筋混泥土建筑,可这也不能抵挡得住银行这建筑的恢弘大气。单单是门前那几根水泥大柱子,就足够震撼人心了。

    特别是银行在撤去木板围栏之后,看得见里面的建筑,这两日前来观赏的汴梁城百姓更多了。

    “甚么时候俺也能有这样的房子啊!”

    这就是大部分汴梁城百姓的愿望,和后世的市民是一样一样的。

    居汴梁,大不易。柴米油盐酱醋茶,衣食住行样样需要花钱。

    特别是汴梁城的土地,贵得不像话。普普通通的两进院子,居然要几百贯钱,甚至地段好的,要上千贯,数千贯。这样的低价,和后世的超一线城市也差不了多少了。所以,在汴梁城中普通百姓是根本不可能买得起房子的。
1...170171172173174...21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