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好官人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飘依雨
第七百八十五章:新产品
另外,市易法中的另一种赊贷方式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朝廷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按规定收取息金,大商人可贷钱,中小商人可赊货,以地产或金银等产业为抵押。但后来由于对于赊贷风险没有充分估计,各级市易务官员为追求个人业绩盲目放贷,造成后期资金链条断裂,出现还贷困难的现象。所以,后期的市易务工作都是围绕追索和豁免市易赊贷的欠款而开展的。
虽然宋朝的经济发达,致以产生了类似银行的金融机构。
但在张正书看来,并没有形成体系,对经济的帮助可以说是没有的,反而因为官吏的贪婪,造成了百姓的困扰,扰乱了金融秩序。
甚至宋朝的钱荒,就是这些官营金融机构的官吏一手促成的。
而张正书绝不会做这等自绝后路的事,他的银行会有评估师,评估风险的。
即便是信托业务,也会选择最稳妥的作坊来投资。
贷款业务就更加不用说了,必须要有抵押物,才能发放等同金额的贷款。
至于信用贷款,还是太遥远了点。
不管怎么说都好,别人的金融机构能乱来,但是张正书绝不会让银行乱来的。不按照金融规律,任凭那些官吏乱来,后果实在太严重了。
好比民国之时,四大家族根本不管百姓死活,死命捞钱,最后还不是自取灭亡了吗常凯申(不明白的自行度娘哈)也是憋屈,他并不是败在对方手中,而是败在了那四大家族的手中。失去了民心,怎么可能还能守得住江山
一样的道理,在宋朝这会,民心已经岌岌可危了。
虽然还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但各地的小起义不断。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大宋真的到了一个危急关头,如果还不悬崖勒马,待得日后想要力挽狂澜也是没有可能的了。
好在,赵煦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给了汴梁城中的贪官狠狠的一击。
不仅获得了大量的钱银,有了建造城池的资本,还赢取了民心。只要赵煦再延续政策下去,将大宋的贪官都整治一遍,大宋立即就会重新拢聚起民心来。
毕竟大宋都立国一百多年了,已经成了正统。如果大宋能迷途知返,百姓还是会买账的。
张正书再辅以银行,那样的话,大宋就算真正补好了漏洞。
注意,这只是漏洞,而不是短板。至于短板,张正书是真的没有办法。大宋的短板在哪明眼人都知道是在军事上,但是皇帝偏生又不放心武人,这本来就是一个死循环,轻易是解不开的。
张正书没有奢望帮大宋补齐短板,他只想先弄好银行再说。
“嗯,还不错。”张正书点了点头评价道,对他来说这样的装修实在是太普通了。他更在意的是地下钱窖。这里,是张正书存放准备金的。一个银行没有准备金,那就是在玩火!
曾瑾菡没有注意到张正书敷衍的语气,反而是瞥了一眼楼梯口的位置。
郑月娥没有跟着上来,让曾瑾菡的警惕心又上了一层楼。
说实话,如果郑月娥是跟着上来了,那曾瑾菡有的是办法转移张正书的视线。可现在人不在这里,曾瑾菡反而觉得有点无趣了。
毕竟这空荡荡的办公层里,稍稍说话都会出现回音。郑月娥没有上来,想必也是知道了这个情况。
“郎君,这里怎么
第七百八十六章:又扯上风水了
“当然是玻璃鱼缸了!”曾瑾菡毫不犹豫地说道,她又不是没见过玻璃器皿,举一反三就知道玻璃鱼缸有多好了。
想想也是,一个是只能隔着水看,一个是能放大到眼前看,效果真的是差得不是一丝半点。
张正书很有信心,又能引起一项潮流。
反正赚有钱人的钱,来养活一众工人,张正书是一点心理负担都没。而且在明州那边的玻璃作坊,也能找到一个新的赚钱产品。要是镜子销往西方到了一定销量,价格上不去了,那可以转销金鱼缸。反正西方人即便学会了怎么烧制玻璃,可以烧制出小小的半圆形玻璃鱼缸,可他们也不可能烧制成四方形的玻璃金鱼缸。要知道,四方形的金鱼缸,那是要用上玻璃胶的了。
张正书没能耐弄出玻璃胶来,但是弄出个油灰,还是挺简单的事。
所谓油灰,不就是熟桐油加石灰嘛,李家村那边已经弄出成品了。不然的话,那些玻璃门窗是怎么固定的
当然了,和玻璃胶相比,油灰的硬化实在是太慢了,要整整二十天以上才行。不过嘛,有和没有,这完全是两回事,西方虽然已经可以烧制玻璃了,甚至还能吹制出各种形状来。但是没有玻璃胶,他们就不能做出更具有意义的器皿。
油灰,就是张正书赚他们钱的最好工具!毕竟,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嘛。欧罗巴人要想不被赚钱,有本事自己弄出油灰来啊
“这就对了嘛!”张正书笑道,“平头百姓还是可以用瓷瓮、陶瓮来养金鱼,但是有钱人就需要用玻璃鱼缸才能彰显出身份来……”
曾瑾菡偷笑了起来:“郎君,你可真会从那些大户人家手里赚钱啊!”
张正书嘿嘿笑道:“赚普通人的钱哪里有赚有钱人的钱来得多”
这是实话,要知道有钱人之所以有钱,是因为他们头脑灵活,懂得如何去赚钱。当然了,也有一些纨绔子弟挥霍祖上钱银的。但不可否认,有钱人里的聪明人比例实在太高,这是不争的事实。能在聪明人手里赚到大笔金钱,这本身就是一种本事。而且,张正书也很有成就感。
“但是,这里为何要放置金鱼缸哩”
曾瑾菡就有点不明白了,这里可是办公区域啊张正书也是一愣,他也是随口说说罢了。要知道,后世办公室里摆金鱼缸,似乎已经成了一个定律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是讲究的公司,不管多大多小都好,必然会在办公室里放一个金鱼缸的。至于为什么要放金鱼缸,张正书就不太清楚了。好在,张正书有万能的系统,很快就明白了过来。原来办公室摆金鱼缸养金鱼,是从香江那边传过来的风水文化。
风水中认为,水主财,开公司当然是想求财了,所以自然要点“水”才行。
至于养金鱼嘛,自然就是讨彩头了。毕竟“金”鱼嘛,多金自然多财了。
香江人有句话说,“风水佬呃你十年八年”,意思就是说:风水是一门玄学,不是马上能够看出来,起码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应验。所以,香江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毕竟,对一切未知的敬畏,才符合香江人务实的生活态度,风水命理就成了他们的生活哲学。
很奇葩的是,在后世香江出版业颓靡的时候,市面上有关风水命理的书籍多不胜数,主要是教人如何生财富、旺姻缘、助事业、布置家居或办公之地等等,很受欢迎。运程书,简直就是香江出版界的一朵奇葩。
 
第七百八十七章:官家着恼
说实话,张正书对宋朝的锁并不报什么希望,毕竟太没有技术含量了。惯偷的话,只需要一根特定的铁丝,就足够把宋朝的锁都开个遍。那怎么好呢没说的,张正书亲自设计,让冶炼作坊弄出了一把大铜锁出来。为什么不用铁锁额,这可是地下金库啊,万一潮湿铁锁生锈了怎么办合金铜锁就不会那么容易生锈了,最起码能用挺久的。
张正书设计的锁,是远超宋朝的技术,用的原理,是后世的锁原理。不理解的蟊贼过来想要打开这样的锁,不能说绝对不可能,但也要颇费一番功夫才行。
外有保安、禁军把守,还有捕役巡逻,张正书其实并不怕银行的安全问题。
再加上银行关门时,也有“合金铜将军”把守,安全问题是不用怕的。
“郎君,这金库也有什么风水讲究么”曾瑾菡疑惑地问道,“怎么这方位好生奇怪”
“有什么奇怪的”
在张正书看来,不就是一个金库吗
“你看看,这银行是坐北朝南的,在风水上属于坎宅,则财位是在西南方、正北方。这金库,明显就是在正北方的,不就是这银行的财位么”
曾瑾菡好像神婆一样说出了这等话来,让张正书瞠目结舌:“你还懂这个!”
“很简单啊,随便看些风水书籍就明白了。”
曾瑾菡不以为然地说道,“一理通,百理通,风水也就是那么回事。”
张正书苦笑着看着曾瑾菡,还就是那么回事。
要知道张正书就是被系统提醒都好,都觉得风水玄之又玄的模样。
可是在曾瑾菡看来,不过是一些方位的变换罢了。张正书只能感慨,学神和普通人的差距,就是天和地的差别。
幸好张正书早就被曾瑾菡震惊惯了,很快就调整过来了,岔开话题说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待得桌椅什么的弄好了,再选个黄道吉日就开张!”
曾瑾菡点了点头,知道银行是张正书的心血。但是,她还是有点担心的:“可是官家那边还没表态啊”
张正书无所谓:“不管他!”他知道,赵煦是恼了他的“自作主张”,故意不理睬的。
为什么张正书这么笃定呢
首先,你就要明白赵煦是个什么性子,急躁,且好大喜功。幸好赵煦还有点自知之明,或者说是大宋容不得赵煦任性,赵煦才没有成为隋炀帝杨广那样的皇帝。当然了,也和他太短命有关,张正书也不知道他啥时候就驾崩了。即便是这样,赵煦在他短短的一生里面,都发动了好几次对西夏、吐蕃的战役了。比如河湟之役、包括还没结束的第二次平夏城战役。可以说,赵煦就是这么一个急性子的皇帝,一定要短时间内做出成绩的那种。
正因为是这样,赵煦在这一次和贪官们的交锋大获全胜,要是以往,按照他的性子,早就来“京华报社”显摆了。
现在呢,赵煦一点动静都没有,想来是恼着张正书,憋着劲要报复呢。
反正张正书现在也是给他赚钱,赵煦只要还想保持对西夏用兵,就不能阻止银行的开启。相当于张正书和赵煦签了一个口头的对赌协议,张正书保证每年盈利过数百万贯,给赵煦分红百万贯以上。
赵煦只要不是缺心眼,就不会出来阻止张正书开银行的
第七百八十八章:给皇帝都不换
说实话,张正书还真的没想过这个可能,但他又觉得赵煦非常可能用这个伎俩。想想看,宋朝的皇帝叫啥,官家啊!什么意思呢这是出自曹魏时期蒋济的中的一句“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意思便是做官都是给赵家人做官,所以叫“官家”。
也就是说,赵煦家里是开什么的开官铺的,只要他愿意,随便给人安一个官职,那是轻而易举的事。再加上张正书死活不愿意当官,很可能赵煦就是憋着这个坏。
“有甚么不可能的”曾瑾菡是旁观者清,说道“郎君你一身本事,要是不做官,官家怎么可能放心得下”
好吧,张正书好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不是被官场恶心的,而是被赵煦的手段。
不得不说,跟皇帝扳手腕,确实不是明智的事。
要知道,这身份太过悬殊了,张正书手中除了钱,就没有别的长处。虽说“大桶张家”富可敌国,那也只是夸张罢了。赵煦能掌控的钱银,绝对比“大桶张家”多得多。权力不及,金钱不及,张正书和赵煦这场“战争”注定是要失败的。
“太不讲道理了吧”
张正书也是无奈,面对如山般的皇权,张正书第一次感觉到一阵无力感。闪舞确实,要在一个皇权至上的时代对抗皇权,这简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除非,张正书豁出去做一名反贼。不然,在皇权的“光芒”之下,张正书就只能被动接招了。
“那也是没法子的事,除了郎君你,别个谁不想做官”曾瑾菡有点乐了,毕竟她还是宋朝人的思维,并没有觉得做官有什么不好,为什么张正书就畏之如虎呢
张正书无法跟曾瑾菡解释太多,做官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前提是张正书城府够深,手段够狠,腹黑得来还会要演戏。这几个条件,张正书一个都不具备。再加上张正书不过是中人之姿,哪里能应付得了宋朝的“天之骄子”们要知道,即便宋朝的科举放宽了录取人数,可这些个官员,人数最多也不过六百多人,少的只有四百多人。三年科举,十万人的科举考试才出来四百多人,可想而知,这里面的人是多厉害了。
张正书能在这群人里面活下来他是一点信心都没,没被吞得骨头都不剩,张正书都算是谢天谢地了。
“反正谁爱做这官谁做去,我是不做的。”
张正书不管了,反正宋朝也不是没有推却圣旨的,说不定还能博一个美名呢。
当然了,也可能惹来一番咒骂。要知道开封府逗留的秀才,不都是眼巴巴想要夺一个官身吗居然还有人嫌弃做官的,那保证会被这些秀才给骂得生活不能自理!这些秀才的怨气太大了,大到朝廷都只能安抚着,尽量扩大官员的队伍。原先在秦汉之时,官吏是不分家的。胥吏做得好,一样能当官。但是中国从魏晋九品官人法开始,官吏就分流了。这样的一来,矛盾立马就多了。
大宋的问题,不仅仅是冗官那么简单可以概括的。
应该可以说,是冗官加上冗吏的问题。要知道,在元符二年这会,宋朝的官吏已经达到了四五十万之多。或许有人说,后世的公务员好像比这个多得多啊可宋朝多大疆域,后世中国的疆域有多大宋朝的人口多少,后世的人口多少而后世的行政效率多高,宋朝的行政效率又如何
这些都是不能比的。
说实话,张正书最诟病的就是行政效率问题了,除了中原以外,大宋的统治力在江
第七百八十九章:军事化培训
张正书这话是真心实意的,他从没觉得做皇帝有什么好的。
如果不是还有便宜爹娘在,张正书早就离得远远的,去鼓搞他的作坊了。以张正书的本事,就算他不是“大桶张家”的小官人,只是一介贫民。张正书也能利用脑子里的系统,成功转化成第一桶金。只不过这个过程可能有点长,起码要三五年时间才能做到今天这气候。有钱就是好啊,起码张正书东一榔头,西一锤子的鼓搞,张家居然还能撑得起来,这不能不让张正书感慨的。
只是曾瑾菡听了张正书这话,略微有点气馁,不过她也知道,有时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等赵煦的旨意下来了,张正书想不做官都难!
再说了,张正书可能没想到宋朝还有一种“寄禄官”的东西,就是专门因人设岗的。你不干实事都行,反正你也没实权。可朝廷就是要养着你,免得你投了敌国。实权官你可以辞,但是“寄禄官”你怎么辞
看破不说破,曾瑾菡也很想看到张正书做官的模样哩!
参观完银行之后,张正书也暂时把赵煦封他做官的这个“威胁”抛诸脑后,再次嘱咐了一番老刘工匠,让他尽快联系木工行那边造桌子椅子柜子。同时,修书一封给郭骞道长,请他择一个黄道吉日准备开张。
弄好了一切之后,张正书又询问了一番那些柜台小娘子怎么解决食宿问题,听到她们可能要多人一起租房子住的时候,张正书还保证了要给她们一些食宿补贴。
猜你喜欢